辭職開書店的年輕人都怎麼樣了?

2021-02-15 察言觀數

豆瓣上有一個「我想開書店」的小組,3萬多人,持續在更新,分享開書店的構想、尋求開店建議、找書店合伙人。偶爾有人曬出成功開店的帖子,總會收穫更多的讚賞。


開書店仍然是當代年輕人最想幹的理想職業之一。在DT財經的《2020年輕人理想工作報告》中,最多人認為理想工作是「自己開店」。今年《小店經濟活力報告》裡也顯示,18~50歲的人群71%未來有開店的打算,其中書店排在第二位。


但殘酷的現實是,從2004年到2014年,全國有近五成實體書店倒閉;2019年實體書店銷售額下滑7.68%,網絡銷售增長24.7%。


今年聖誕前後,「生活方式書店標杆」的蔦屋書店,和號稱「循環店」開始賣二手衣服的多抓魚店相繼在上海開業。實體書店不被看好已經很多年,大多都打造成「生活方式」和「複合文化空間」,比起賣書,更多的在賣咖啡文創賣符號。開傳統書店,總會被人們帶著「情懷」和「堅守」的眼光去審視。當一個商業化行為已經被默認為是市場失敗者的時候,為什麼還有人往「坑」裡跳?


幾個辭職開書店的年輕人,有人不斷嘗試,探索實體店的新路;有人固守「普通」,經營復古,堅持以書吸引人。


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一家小店的多重角色:用最古老的算法尋找趣味相投者的公社,療愈傷痛的避難所,拒絕完全妥協的自留地,以及實現商業價值的新途徑。

專專是個倒黴蛋,2019年平安夜的晚上,留燈書店在廣州越秀一個民國建築裡開業,沒幾天疫情到了。3月開店,又趕上街道整改修路,地面瓷磚要掀開重新做,嚴重影響著客流。幾天後廣州另外一家獨立書店1200bookshop讀書會的負責人來探店,長籲短嘆了一番,臨走時她買了三本書,是書店當日唯一的收入。臨街的一家火鍋店又關了,剛開業的時候專專還去吃過一次,當時就在猜測它可以撐多久,畢竟這個位置今年已經換了3家店了,開一家小店也是很不容易的。專專想可能也有人這樣猜測留燈,一家書店開業,未來歇業似乎就是一個確定的事情,只是日期是哪一天而已。說實話開書店之前,專專不算窮。2013年大學畢業,在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幹了五年,努力一下應該可以做個中產。但是開了書店之後,用自己的積蓄一下子拿出30萬,確實捉襟見肘。租金永遠是不變的大頭,佔了毛利的8成,成本的5成;選書的水平決定書店庫存壓力,這要求不斷更新最前排的推薦書目。專專現在點個30元的外賣都會考慮半天,開書店這段時間體重從未上過90斤。「沒什麼怒髮衝冠的辭職出走,就想換個環境。」專專離開北京,選擇了南邊的廣州,有親和力,接地氣。她希望自己的書店也這樣,「不是那種文學殿堂,高高在上產生肅穆感的獨立書店,而是普通的角落。當然也不應該低到塵埃裡,靠直播吆喝和流量販賣商品。」開店的過程遠沒那麼美好,為了省錢,專專找了朋友介紹的野雞裝修隊,因為效果和進度天天吵架。完成了硬裝和木工後,她一個人去木材市場買木材,五金店買免釘膠,買充電鑽的十字頭,每個老闆都說:「我們這兒很少女的進來。」店裡每個螺絲,每一個6米長的書架都是專專一個個買來組裝,刷油漆到指關節發炎。整個半年泡在一種市井的生活裡,和各色人打交道,因為不體面的小事時不時地憤怒。起初的運營計劃很美好,一開始就想做一家24小時書店,甚至是可以住的書店,但是人力和運營成本高得驚人。專專換了個思路,在書架背後的空間裝了幾個上下鋪,做成了「書床」,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裡,讀者可以躺著,趴著看書。她對讀者有著自己的看法。獨特的設計更容易招來網紅的打卡,專專特意在門口的小黑板上留言:閱讀比拍照更重要。有人說拍照的人不是在給書店做宣傳嗎?專專說,那些喜歡拍照的人往往不怎麼翻書,一個書店擠滿了不看書的人,那真正的讀者怎麼辦呢?去年聖誕節,留燈開業的第二天,店裡只賣出了一本書 ,虧。專專為了吸引人流做了二手書5折的活動,沒注意幾本老版本的書和英文原版書都扔在了二手書架上。折後9元,然而男生沒買。「這本書網上二手書價都超過原價了,9塊居然不買!」那天沒有人買二手書。專專有點生氣,當然賣了她會更生氣,有那麼一瞬間,她感到很失望。專專突然感覺《書店日記》裡肖恩白塞爾那句話是對的:真正愛書的人很少,但自稱愛書的人很多。和大部分喜歡社交和聊天的獨立書店店主不一樣,專專不太主動和讀者交流,更喜歡站在後面,甚至有時來兼職的店員在的時候,日營收還會高過自己。可能是因為在湖南農村長大,農村是沒有秘密的,東家長李家短,全是閒談八卦,專專從小就討厭生活在別人的目光下。她在作為書店所有者的私心和純粹讓書店展現價值的兩邊平衡,一方面她「玻璃心」,卸載了美團大眾點評,屏蔽了網絡的反饋,另一方面又像個局外人觀察發生在書店裡的一切。逐漸的她發現,留燈收到了很多善意,這種善意讓她受寵若驚。2月份開始,一位廣東中山的讀者開始在留燈雲買書,專專拍照給她,對方線上下單。陸陸續續買了兩千多的書,這樣比在網上買書費勁多了,也沒有獲得實體書店空間上的體驗,專專甚至懷疑她是不是需要那些書。還有個小女孩,看專專一個人辛苦,就經常來店裡義務幫忙,搞陳列,招呼讀者,想idea怎麼贏利,託著下巴從顧客角度提建議,鞭策她「好好開書店」。前幾天店裡收到一盞書燈,匿名,想必是讀者送的,專專把它擺在了店裡。作為一個之前一直和錢打交道的人,專專最早的堅持是書店一定是個商業體。書店不死,不死的原因不應該是書店老闆的拼死堅持,而是有人群需要它,並且願意為他的存在付費。圖書價格劣勢讓書店沒有辦法靠賣書生存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區別於公益性質的圖書館,那些不願意為空間付費的讀者似乎並不應該成為獨立書店的客人。

 

2019年的最後一天,留燈賣出了開業以來最多的書,15本,離預期的回本還遠。專專覺得成為店主最大的任性就在於能夠賣自己喜歡的書,於是《被淹沒和被拯救的》成了店裡進貨最多的書。專專做了新書福袋,上面的推薦語寫著:反思,是拷問人類良知的鍥而不捨

09年吉林大學畢業後到廣告行業一直做到中層,呂東在辭職的前兩年就開始遊歷全國各地的獨立書店,25個城市,走訪了80多家書店,比較了城市間的差異後認為,長春獨立書店的市場雖然不大,但依然存在,並且可以培育。「這就和每個城市的Livehouse一樣,市場就那麼大,花錢的就那麼多。」每到一個新城市,呂東都會把有特色的獨立書店發到朋友圈,也吸引了一批關注開書店的朋友。職業的敏感度讓他覺得,眾籌能夠最大程度上減少經營風險和壓力,於是在朋友圈發了樂讀書社的第一篇眾籌邀請的推文。當時一百多人報名,呂東篩選出60名對於獨立書店理解一致的朋友,成為原始股東,籌得60萬。之後的調研並不樂觀,資金最多能撐3年。2015年,第一家店,吉大南門店就這麼開起來了,投資不到五十萬,眾籌剩下資金留作運營費用。雖然靠近學校,但看不到太多教輔材料,這裡是馬爾克斯、黑格爾們的聖殿。

呂東比較精準的計算預估了前期的投入,而且並不排斥許多獨立書店店主常常為此妥協的「複合式書店」。目前的五個店飲品、文創的收入佔比最大的甚至達到80%,差距最小的也有50%,幾家定位不同的店整體處於盈利狀態。他認為在實體空間裡,只賣書想賺錢根本不可能。他開始看重實體書店的空間價值,策展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幾年前呂東在商場店嘗試做過一個女性月,把三八婦女節擴展為月活動。構建好主題,找了30位女作家,中國,歐美,亞洲,選取關鍵詞,做了小的設計和展板,有很多個旗子,正反兩面的信息。同時做了女性作家的書展,女權主義的分享交流,線下分享會,持續了一個月。「那個活動現在來看你很難說很好,很創新,但是我覺得在幾年前女權主義沒有這麼火的時候,還是有特色、有自己想法的」。既然想要做線下空間,那麼書到底還是不是必需品?是不是有替代品同樣能達到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呂東認為書是必要的,「但是人們是不是需要那麼大量的書?」「書存在的形式和狀態可不可以改變?」

在吉大南門書店的時候,呂東曾經想像書店不賣書了,書架上賣書單。他設想找吉林大學的院長,副院長,學科領頭人,青年學者,不同專業推薦不同領域的書,打造「商學院是為青年導師力薦商科必讀書目」。「可能就是一頁紙,一個小盲盒,是不是可以賣這個?比單純賣幾本書的價值要大?」他覺得未來書店不一定是實體書,還可以展示它的內容。「《山海經》,很好玩這個書,以往就是純文字的書,這兩年插畫配圖的更多了,我想是不是可以在書店搞一個山海經裡各種各樣神奇動物的展覽。相當於把一本書拆開,放大成一頁一頁,懸掛,貼在書架上,或者做成小卡片,明信片,書的形式變了,內容被我們拆開和分解,但是能跟消費者更無距離的接觸了。」隨著專業水平的提高,也有企業找上門來,委託呂東運營一家四平擁有幾十萬藏書的圖書館。獨立書店的價值又在對業態空間的專業服務中體現。經常會有朋友諮詢呂東開書店的事,他都鼓勵對方去開,先把風險講給別人聽,也勸對方不要局限於狹義的書店領域。「你的堅持有可能獲得一種自我感動的東西,但是變通一下,或許會更好。」有時候,呂東覺得行業往往把「獨立書店」過於局限,如果活不下去了,哪裡還有獨立書店呢?他慢慢把剛開店時候的感性藏起來,理性的從商業化去看待這門生意,除了想要開自己喜歡的書店之外,他還想開的好,能讓五六十人的團隊有飯吃。

去年5月她出來買菜,發現超市的店鋪出租,小小的,就想著盤下來開個書店。同行的母親很高興,她覺得這個法學專業,畢業沒幾年換了4家單位的女兒「心不太定」,開個書店可以養養性。怡沁的地盤兒被聯華超市包圍著,超市的藍黃色門頭一直延伸過來,門牌號大小一樣的「牡蠣書店」就掛在下面。書柜上方的兩個射燈是原東家的遺產:超市水產部門用來照海鮮的大燈。真正開起來,才發現這裡簡直是書店選址的「雷坑」:老小區遍布,老年人居多,周圍都是菜場、肉廠、洗車行。要說離地鐵站近吧,步行也要十幾分鐘。書店對外使用面積不到60平,靠門一側採光好,擺放了桌椅作為閱讀區,另一半是書區,入座看書需要消費。租金6000一月,加上裝修、進書前期花了快二十萬,也就是說,不算前期投入,至少月營業額得過萬才能養活自己。剛開始那會兒,書店日營業額經常掛零,怡沁從早等到晚見不到一個人,關店前瞄一眼手機,書店同行群裡有人匯報業績:今日入帳30元。她心裡沒那麼難受了,沒啥區別,都不夠一天的飯錢。喜歡讀書是開獨立書店的第一指標,幾年前怡沁去杭州另一家有名的獨立書店做兼職,那時她覺得有一個小小的書店,有一個店主安安靜靜的在裡面,放些好的東西,等待懂她的人來看她的東西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終於輪到自己,半路出家,怡沁唯一能保障的是在選品上下功夫,讓來書店的人,被不一樣的書吸引。書店並不大,主要是文學、藝術類,基本上沒有暢銷書,大部分書她都讀過,為此經常要讀到半夜兩三點。當你有向別人推薦的權力的時候,就會更在意別人的評價。這兩天擺在書店最前面的是英國女作家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的《書店》、《離岸》,怡沁冒險推薦,作品悲劇為主,還帶點意識流。前兩天有個朋友看完她推薦的《離岸》,吳怡沁就偷瞄人家的豆瓣,發現朋友沒有打分。怡沁心裡忐忑不安,覺得她可能沒有get到有多麼好,又怕自己傷心。還有次遇到個客人,大概三十多歲,轉了一圈回頭對怡沁說:「你這裡歷史類的書不多啊,畢竟是女孩子。」她才發現,來自己書店的80%是女生,自己的閱讀視野也更聚焦在女性視角。要不要嘗試平衡和改變?這其實是在書店個人化和大眾化作抉擇,怡沁選擇了前者。為了不看大眾對書店的評價,她怡索性卸載了大眾點評。疫情期間書店業都開始自救,做社群,直播帶貨,沁怡都沒做,即使手機裡加了好幾百號忠實的粉絲,也沒想著「充分利用」。她總覺得太快了,目的性太強了。慕名的客人帶來了新的嘗試,最近的「鄉村共建分享會」和樂隊專場都來自於粉絲的幫忙,收一些費用,效果很好。怡沁發現放映活動是最不適合的,沒人傻乎乎的在書店裡看電影。另外的小技巧,可能是牡蠣的書價格都在60元以下,她努力營造一種舒適的挑選的氛圍,讓沒有那麼貴的一本好書,在一個瞬間讓顧客願意拋棄線上買單的折扣。怡沁的努力,都綜合的呈現在這一個瞬間。獨立書店在進貨渠道上並沒有優勢,大家都不傻,憑什麼要多花錢在線下買書呢?怡沁在挑選的過程中下了功夫,除了試讀的書,其它的雖然包著膜,想要翻閱也可以拆開,當書夠好,讀者花的精力越多,吸引力就越大。也有看走眼的時候,紙上造物的新版《莎樂美》通過設計在黑色瑞典輕型紙上營造了一種舞臺劇的形式,怡沁很喜歡,一口氣進了15本,但是沒賣出幾本。做書店之前,怡沁給人寫過微信推文,還在軟體公司幹過,把滯後的系統推銷給政府部門,還做過女裝,都是在格子間裡。她能做的不錯,但總覺得「無聊」,她覺得幹什麼都無聊,提不起興趣。後來決定考研,考中國美院的人文專業。那時候怡沁常到美院蹭課,有一間教室,屋頂高高的,一部分是玻璃,陽光照進來,坐在裡面聽課,覺得身邊的事消隱了,心變得平靜又幸福。選擇開書店,也只是因為這種感覺。現在牡蠣一天好的時候營業額能達到八九百,平均能有個三四百,雖然還在虧損,但是趨勢是在不斷下降。當初她和家人設了個期限,三年,也就是房租到期的時間,如果三年後她還不能養活自己,就要安心當一個上班族。

這些年輕人進入書店行業的大背景是糟糕的,這行甚至都不能稱為夕陽行業。他們都是明知大概率虧錢的,至少三年最好的結果只是保持溫飽。有意思的是,採訪中每個人都對書店這個行業持悲觀態度,但是每個人又對自己開書店後的狀態滿意。他們一方面為白嫖空間和書的「偽讀者」生氣,一方面又被那些真正愛書的讀者心懷感激。大家都認為開書店後自己的心態更平和了,「當你天天輸出的時候,你會很疲憊,需要喊停。」怡沁說。她開始懷疑,很多人的生存壓力來自於你活的不「體面」。世俗的體面,比如說你有生存壓力,那你不買房子會不會好一點,壓力就會層層疊加束縛。但實際上,個體活下去沒那麼難,難的是「體面」。專專說留燈書店的「keep the light for you」,其實是「for me」,她需要這個書店,或許她真的落後於時代,「可是時代真的在進步嗎?」呂東在探索一條實體書店可行的出路,越來越知道「妥協」對於實現理想主義的重要性,骨子裡,他覺得自己還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資深書店人孫謙堅持年輕人開店先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如果說你是金融方面的專家,或者是藝術方面的專家,可以結合專業來開一家具有主題特色的書店。而不應該只是一腔熱情的開書店,去做想像中的書店。「再強調一遍,現在書店能夠賺錢的部分已經不是書了,而是運營書店人這個人,你背後的專業力量,特別是個人沒有資本的加持,你的專業力量就非常的重要,沒有專業,不要開,因為沒有任何競爭力。」

題   圖 | ins @charlotte.ager

 察言觀數 數據資訊部 

相關焦點

  • 村口開了家舊書店,老闆是位年輕人
    作者 | 楊先生f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嗜書日常# 村口開了家舊書店,老闆是位年輕人。因為村裡有一個省級重點中學,學生規模在五千人左右,學生的錢自然是好掙的,什麼奶茶店、小吃店、文具店、精品店開了一街兩巷,唯獨書店只有兩家,一家以各類期刊、教輔為主,另一家便是這家舊書店,主要業務是每學期末以收廢品的價格收購畢業生的教科書、教輔材料,下一學期作價賣給新生。進店轉了幾次,發現很少有我鍾意的類型。不是沒有,是極少。要在教輔材料堆裡仔細翻看。
  • 不愛看書的年輕人,都在網紅書店打卡
    扎堆網紅書店拍照的女生,大部分是為了建造一個文藝青年的人設罷了,她們不愛讀書,問起她們最愛的作者,她們永遠只能回答村上春樹和東野圭吾。另一方面,還是大部分年輕人都非常熱衷於 「打卡」 這種行為。這個人人的表現欲都很充分的時代,網紅 XXX 的打卡,像是這條路的切口,試一試,滿足自己優化人設,對於某些有目的去打卡的人來說,甚至還可以賺足流量。
  • 為什麼有趣的書店,都開在杭州?
    ……到底為什麼有趣的書店,都開在杭州? Q:未來書店會有怎麼樣的發展?A:現在書店一般就兩種模式,一種是商業資本模式,以書店帶動周圍的衣食住行,這樣是一種。那我們應該是第二種,我們想做城市裡讀書人聚集的地方,所以選址也會在大城市。 Q:會有文創產品入店嗎?
  • 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辭職就辭職?
    如今的年輕人,為什麼說辭職就辭職呢?根據調查數據,90年代後的離職率是不可想像的。而在95後的情況下,他們的第一份工作的平均時間是19個月,7個月後就會離開。1、需求是不同的。90年代後的大多數人出生時都帶著金湯匙,飢餓而寒冷的生活離他們很遠。隨著國家的繁榮,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越來越好。90年代後的大多數人都是在父母的愛下長大的,他們更追求社交,愛情,自尊等。滿足舒適的生活他們追求的不是物質滿足,而是他們想要的生活。因此,在工作場所,一旦受到委屈或工作太累,他們很快就會希望改變環境。
  • 開一個教輔書店,你有什麼建議?
    老張從原來的單位辭職後,一直無正事可做,在家荒廢了一年多。坐吃山空不是辦法,每天除了寫幾篇質量不高的文章,發一發自媒體,也沒有什麼事情可為。多年前,老張有一個夢想,就是開一家書店,感覺每天能和書打交道,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 讀書小感丨到衝繩去,到市場去,開一家只賣衝繩書的書店
    想知道這是一家怎麼樣的書店,必須還是要去實地走走才會感受得到。  所以10月初放假的時候,我又去了一趟臺灣,不過這次行程沒有具體規劃,希望可以放下壓力隨意走走。當然一定會去書店看看,看看從前的朋友們現在又怎麼樣了,書店是否還好好的。
  • 圖書與電商同價 這家線下書店過得怎麼樣?
    「神獸之間」2020年1月開業 謝絕兒童專注青年人  圖書與電商同價 這家線下書店過得怎麼樣?  2020年1月2日,「神獸之間」書店在上海市8號橋創意園區內開業。圖書售價與京東等電商同價、放棄童書市場謝絕小孩進入是這家線下書店的鮮明特色,也意味著它放棄了兩大利潤板塊。
  • 年輕人辭職需要冷靜期嗎:那些勸你不要裸辭的人,都是在傷害你
    年輕人愛辭職,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最近一個話題「年輕人辭職需不需要冷靜期」,又重新引來大家的熱議。以過來人身份為代表的職場老司機認為當下年輕人不計後果的裸辭是不理性的行為。而我想告訴你,這些勸你冷靜的人,其實都是在害你!
  • 昌平區有了首家24小時書店!「一個書店」:讓讀者真正靜下來讀書
    「一個書店」是一家書店的名字,從4月1日開始,這四個字在西二旗回龍觀繁華的商業街上,從白天到黑夜都明亮著。正是從這一天開始,這家書店升級為24小時模式,從而成為昌平區首家24小時書店。「一個書店」創始人文海說,書店從籌備到開業整整100天。文海是前年8月從百度辭職的,和他一起辭職的還有他的三位同事。文海從沒開過書店,但他目睹周邊沒有書店,居民沒有交際客廳,他想應該有一家書店,不僅關乎閱讀,還有音樂賞析活動,經典電影沙龍,朗誦會等等。
  • 中國書店簡史:從窮光蛋都在開書店,到書店開得像會所
    今天一線城市的繁華地段普遍開有大型書店,佔地面積極為奢侈,空間閒置率往往不亞於家電、數碼產品、汽車等行業的門店,甚至跟美術館畫廊不相上下。眾所周知,僅靠賣書並不能支撐如此華麗的經營方式,即使算上商區為了格調給書店特設的租金減免也難以存活。傳統圖書銷售的毛利率僅有20-30%,與這類書店標配的文創產品(毛利率50%)、咖啡飲料(毛利率75%)等相去甚遠。
  • 誰不想開一家自己的書店呢?
    但任何一個店開起來都不像想像的那麼美好,當老闆比單純做員工累多了。有這麼一對夫婦——佩特拉和她的丈夫奧利弗,偏偏不信這個邪。因為一次旅行,花了一筆帳戶上並沒有的錢,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買下了一家破產的書店。我們在維也納買了一家書店,整個過程很簡單,只是寫了一封帶報價的郵件。幾周後結果出來了:您已經購買了一家書店。
  • 專訪|吉井忍:開書店是需要溫度的一門生意
    可走進本屋深處,她才發現那裡處處都是書店人的「小心思」。比如店裡的書架、桌椅都是北歐進口的古董家具,可這些陳設卻沒花書店一分錢。「因為這些書架、家具都是書店替別的家具店代銷的,賣出去了還有提成。同時總有新書架的出現可以給店裡帶來一些活躍的氣氛和新鮮的感覺。」又比如這家本屋一年大約辦五百次活動,開店前還開設「早晨英語教室」。
  • 進入銀行的年輕人,正在準備辭職
    數不清的年輕人正在籌劃、或者已經從銀行辭職。兩年前,24歲的歐陽上交了辭職申請。辭職前的幾天,一名懷孕的女同事身體不舒服,想請假回家休息,領導沒有批准。女同事跟歐陽一樣是櫃員,當時她正辦理一筆業務,領導要她辦完之後交接完再回家。第二天,女同事流產了。23歲的舒克也是櫃員,他是在上周某個早晨遲到了10分鐘之後想要辭職的。
  • 越來越多越來越美的書店成了咖啡店精品店?開書店的人怎麼想的
    有人感慨,現在的書店是裝飾著書的咖啡店、精品店。開書店依然很難,但為何各類機構各種力量不斷湧入?「每個開書店的人都有一個追求,希望用書店溫暖這個城市。」曉風書屋開了23年,朱珏芳這樣解釋「初心」。根據開店區域特點,她將曉風旗下現有書店分為五類,從社區到博物館、美術館,從校園到景區,最特別的是杭州市區的3家醫院書店。
  • 辭職開不了口?代理辭職行業興起,有公司三年代辦上萬起業務
    老闆炒員工的魷魚難,那麼,員工炒老闆的魷魚是不是就都輕而易舉呢?其實也不盡然。特別是在講面子,講人情世故的日本,員工想辭職有時也不那麼容易。於是,日本興起了一種新業務——代理辭職。01被器重、被欺凌都可能開不了口辭職「想馬上辭職的人,『公司的緊急出口』在這裡。交給代理退職的先鋒EXIT吧。在NHK、TBS、富士電視臺、朝日電視臺、日經、每日、讀賣、朝日新聞等大型媒體上都有登載的實績。」
  • 開書店前期準備之——如何確定書店的定位
    下面我們先來說第一點,我們都知道,時至今日,書店已經不是一個僅僅靠賣書就能夠盈利的行業。所以我們在開書店的時候,就不能夠只想著怎麼靠賣書來賺錢。而是要考慮,我們自身能夠給書店帶來什麼。比如說,你是一位IT高手,你自己可以開發小程序,你可以寫APP,那麼你的書店,就可以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做一款線上產品。
  • 傳說中的最美書店在鄭州表現怎麼樣?很多人都說失望,這是為什麼
    有人說:「去一座城市應該先逛博物館和書店。博物館是城市的歷史積澱,書店是城市的精神花園。」對此,我深以為然。即使是實體書店日漸式微,而鄭州人卻用自己的行動與這個現實對抗。獨立書店、綜合書店、舊書攤兒,還有古籍書店和外文原版,鄭州都有。
  • 鍾書閣將落戶蘇州誠品書店對面蘇悅廣場 未來有一戰
    從2013年到2016年,短短三年時間,鍾書閣以「一家只做書店的書店」理念,成為中國內地最受歡迎的書店,受到了年輕人的喜愛,微博上面隨便搜索一下都是鍾書閣的各種美照。   每一個來到鍾書閣的人,都會忍不住驚嘆:好美!每一家鍾書閣結合著當地的文化元素,打造出風格迥異而顏值驚人的書店。
  • 青島如是書店石老人店變身24小時書店 讓更多年輕人「刷夜」
    4月29日,如是書店石老人店舉行「一起來見證光的誕生」 24小時書店啟動儀式,並點亮一座燈塔,「圖書漂流」活動同步開啟。如是書店石老人店成為青島正式開啟第一家位於景區的24小時書店。100多個主題書單只為「治癒」如是書店創始人郝照明透露,如是石老人店作為一家開設在城市地標性景區的書店,致力於打造「讓青島人驕傲、讓遊客們喜愛的」城市文化客廳。當前情況下,很多人更需要閱讀的力量,青島這座時尚活力的城市也更需要更多載體。
  • 鍾書閣落戶蘇州誠品書店對面蘇悅廣場 未來有一戰!
    鍾書閣自2013年4月在上海泰晤士開業以來,就成為上海引人注目的新文化地標,是上海老書蟲們必去之地,她不僅獲譽「上海最美書店」,還被視作中國實體書店轉型的一個標杆。從2013年到2016年,短短三年時間,鍾書閣以「一家只做書店的書店」理念,成為中國內地最受歡迎的書店,受到了年輕人的喜愛,微博上面隨便搜索一下都是鍾書閣的各種美照。每一個來到鍾書閣的人,都會忍不住驚嘆:好美!每一家鍾書閣結合著當地的文化元素,打造出風格迥異而顏值驚人的書店。一家只做書店的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