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自己在做烘焙,不做點麵包,怎麼對得起「烘焙「這兩個字。一開始做麵包時,試了一段時間手工揉面,但揉出的膜不到位,烤出來的麵包皮太厚,而且也比較耗費時間。微博有個金大旺,十分鐘揉出手套膜,很想去學習一下,可惜在南京,一直沒機會去。後來買了個廚師機,自己慢慢的摸索著,終於,做出來的麵包外皮薄,內心柔軟。只要揉出的膜薄而且不易破,烤出的麵包肯定不會太差。但要使麵包第二天,在不加熱的情況下,還能夠保持柔軟,直接發恐怕不行,我還是比較喜歡冷藏中種法。
材料:
中種麵團:高筋麵粉175g,水120g,酵母1g
主麵團:高筋麵粉75g,雞蛋20g,奶粉15g,鹽3g,白糖35g,酵母3g,水35g左右,黃油30g。
1,將中種麵團揉勻即可,放入保鮮盒,在冰箱冷藏過夜。
2,將發酵好的中種麵團,和主麵團材料一同丟入廚師機攪拌。注意,水先保留25g左右!
3,待麵團揉成團後,分兩到三次加入剩餘的水,每次加水前都要保證水已經完全揉入麵團。在攪拌過程中必須不時地將粘在攪拌棒或者鋼盆邊緣的麵團刮下來。
4,當所有水量加完後,麵團應該是光滑有彈性的狀態,此時加入黃油。檢查麵團出膜情況。
圖為完全擴展階段,手抹黃油,慢慢將麵團推開,能撐成薄膜狀,且膜不易破。
5,將麵團揉圓放入容器內,蓋上保鮮膜,進行第一次發酵,30攝氏度左右,發酵約1小時至兩倍大。
6,檢查發酵好的麵團,用手指沾麵粉,戳洞不回縮,麵團不塌陷。
7,用刮刀為麵團排氣,分割成均等的兩個麵團,揉圓,蓋上保鮮膜,在室溫下醒發十五分鐘左右。
8,在麵團表面撒高筋麵粉以免粘手,用擀麵杖擀成牛舌狀,捲起,小心放入吐司盒中。
9,進行第二次發酵。將麵團表面噴點水,放入烤箱,開啟發酵功能,同時放一大碗熱水,保持一定溼度,發酵至九分滿,蓋上土司蓋。
10,放入預熱至180攝氏度的烤箱中烘烤35分鐘左右,烤好後馬上倒扣出來,在網架上晾涼。
11,麵包冷卻到還有一點溫熱時,用密封袋裝好。待完全冷卻後再切。
tips:
1,麵包的每個環節,揉面、發酵、整形、溫度等都決定了最後的成品。所以一個環節出錯,作出的麵包都可能不太理想,推薦一本書,書上總結了每一步應該注意的事項。
2,關於揉面。雖然機器揉面解放了雙手,但也並不是把麵團丟到機器裡就不管了,要不時的刮下粘附在盆內壁的麵團。在每次加水時,先低速攪拌至成形,再中速攪拌三到五分鐘。攪拌結束,如果麵團還有點粘手,可以放在檯面上摔打幾次。
3,冷藏麵團最好在17個小時以上,72小時以下。
4,每種麵粉吸水性不同。以前我以為不同牌子的麵粉差別應該不大吧,但做了麵包後才知道差異在哪裡。金像的麵粉吸水性很好,也容易出膜,水量我最多加到了180g。最近在用金磨坊,剛換麵粉的時候,完全不適應啊,做了兩三次麵團都太稀了,不成形,幾乎想把那一袋金磨坊50斤的麵粉丟掉!又嘗試了一次,水量慢慢的加,讓機器慢慢的揉,結果水量175g左右完全沒問題,而且麵粉感覺添加劑更少一些,做出的吐司,稍微加熱一下,感覺就像在吃棉花糖啊
某日早飯,稍微加熱的吐司,一口咬下,超柔軟但又很有嚼勁,我想我會一直用這個麵粉下去的。
5,廚師機我買的英國的摩飛,質量肯定是趕不上凱伍德之類的,但肯定遠超國內一些牌子。記得某次不留心,廚師機重重地從廚房桌面摔下來,結果廚師機完!全!沒!損!傷!開機後照常運作,從此我就更愛它了。
很喜歡做吐司,幾乎隔兩三天就會做一個,白吐司很百搭,當作早飯也很方便。一個好的吐司可能前後至少要四五個小時(冷藏時間不算),但品質好啊,反正我是從不會在外面買麵包的。怕麻煩的可以買個麵包機,但冷藏中種法記得用上,結果會很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