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論裡有「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之句。著者,拳式也。「招」是太極拳的細胞,「招」是構成太極拳的基本單位。「招熟」是太極拳修煉的基礎,是通往太極仙境的大道,正道,唯一之道!離開了著熟則太極拳的一切內涵的修煉就失去了依附之地。因此,招熟是重要的,是第一位的,又是初步的功夫,但必須遵循於拳理,求熟於拳法。招熟,不僅包括動作名稱、招勢,更重要的是用法。現在許多武術愛好者,練太極拳套路多年,卻不知道每一招的具體用法,或者是練拳架的時候很熟練,和別人推手的時候用不上自己所練套路裡的一招半式。在散手的時候更不知所措。所以,在學習或教授太極拳套路的時候,就一定要知道每一招的至少一種用法。只有這樣,才能容易記住招式,學習進度才快,而且學以致用。這樣才會很快的把練好太極拳架的招熟過程走完,而進入到推手用法的著熟階段。我們有的人精力充沛,練了很多流派的套路,這固然是好事,但一定要側重練好本門派的拳術。百家通,不如一家精。拳架招熟和推手著熟階段有很大不同,拳架的心理活動是在不對抗的前提下的,而推手的心理活動是在對抗下的雙方互為制約,互為利用的。拳架的招熟是在教練的指導下修煉的。而推手的招熟卻是在實踐的檢驗中修煉的,他們互為基礎,互相促進。但又無法替代。在進入推手用法的招熟時,要牢記以下的幾句話:「遇勁而沉,遇沉而松,遇松而圓,遇圓而中。」快速通過推手招熟階段重要的因素是勤練、苦練、合練,動腦、揣摩;還有教練真誠的餵招。散手的懂勁階段和推手的懂勁階段又有很大的不同,散手是雙方手、眼、身法、步,心意的高速對接,而推手則是緩慢的接觸。散手的懂勁階段就是對推手懂勁階段的檢驗和提高。招熟是死的東西,是呆板的僵化的。在散手招熟階段要著眼於活化。招熟必須形正。形正即練拳者的外形肢體動作的正確,亦稱身法。練拳不僅是內功修煉,還有外在的藝術性,特別是套路比賽,一定要按照裁判規則嚴格規範動作。身法是練好競賽套路、傳統套路的前提。
楊澄甫的《太極拳術十要》,以精闢的語言和通俗的拳理,高度概括了楊式太極拳的精髓,被譽為楊式太極拳的經典、初學者的指南、深造者的方向。一要:虛靈頂勁;二要:含胸拔背;三要:松腰;四要:分虛實;五要:沉肩垂肘;六要:用意不用力;七要:上下相隨;八要:內外相合;九要:相連不斷;十要:動中求靜。這十要論述言簡意賅,解釋清楚易懂,應作為練拳者的學習指南。是評判拳架是否工整、拳藝是否成熟的重要標準。這些術語既是基礎又是至高點,是深奧中歸納出的淺顯,淺顯中仍包含著深奧,蘊含著太極拳的真諦。正確理解把握了這些術語,便是抓住了太極拳的要領。1957年5月北京市舉辦武術觀摩評獎大會,當時沒有裁判規則,拳界老前輩們研究了5條評選標準:(1)姿勢正確,意識集中:(2)動作協調,精神貫注;(3)進退轉換,虛實分明;(4)前後連貫,上下相隨;(5)速度均勻,呼吸自然。這5條是練習太極拳起碼的要求,作為群眾性的評選標準是合適的。我們可以借鑑。我們必須儘快克服尾閭不中正;低頭彎腰;聳肩凸臀;動作拘謹、不到位、不舒展;精氣神不足,沒有全神貫注;缺乏氣勢等毛病。我覺得,對於我們重要的是:古人云:「立身須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撐」:「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功夫先練開展,後練緊湊,開展成而得之,才能緊湊,緊湊成功後,才講尺寸分毫。」馮老師諄諄告誡練拳4句真訣:「內外合一,上下相隨,周身一家,混元一體。」馮老師還說:「最正確的要領最終應該是最自然的。太極拳起於自然,合於自然,是天地陰陽規律的體現。結合人體生命的活動,乃成天人合一的境界。練拳就是通過自身的運化來體悟自然,合於萬物,從而提升生命質量。」
◎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均來源於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