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 | 這份秋季養生貼士請接收

2022-01-08 長沙市第一e院

順應時令自然,調諧身心,是傳統中醫寶貴的健康理念。中醫理論認為,秋天為「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氣候由熱轉寒,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燥」是秋的主氣,空氣中缺乏水分的濡潤,秋季養生貴在養陰防燥潤肺,故日常膳食以潤燥、護陰、養肺為準則。另外,注意調暢情志,保持內心寧靜舒暢,避免悲傷情緒侵擾,也是秋季養生的要點。

攝入過多辛辣的食物,容易耗傷陰液,加重秋燥上火的症狀。所以要減少吃蔥、姜、蒜、辣椒等辛燥之品。多吃些酸潤的食物,如蘋果、葡萄、西紅柿、石榴、山楂等。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日均飲水量應在1500-1700毫升左右,相當於7到8杯水,且應以白開水和茶水為主,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

短時間外感咳嗽,不一定傷肺,但久咳必傷及到肺。因此,秋令時節應注意滋養肺臟,防止秋燥傷肺,使肺氣得清,呼吸平和。

適合秋季養肺潤肺的食材包括烏雞、豬肺、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鴨蛋、梨等,這些食材大多有生津潤肺之功。

蘿蔔茶:白蘿蔔100g,茶葉5g。將白蘿蔔洗淨切片煮爛,加食鹽少許,再將衝泡5分鐘的茶水倒入蘿蔔汁內服用,可清熱化痰、理氣開胃。

參麥石斛茶:取沙參、麥冬、石斛各10g。煎水代茶飲,可滋陰潤肺,益胃生津,緩解秋燥導致的咽幹舌燥等

無花果大海茶:取無花果3枚,胖大海10g,蜂蜜適量。沸水衝泡,蜂蜜調味,可潤肺利咽、潤腸通便。

銀耳百合湯:銀耳20g、幹百合15g、冰糖20g,燉煮後服用。功能滋陰降火、潤肺止咳。

杞菊麥斛大棗茶:枸杞子15g,杭白菊、麥冬、石斛各10g,大棗3枚。將石斛剪碎,大棗去核,加入適量清水煎煮30分鐘,可清熱潤肺、明目安神。

中醫認為秋季「在氣為燥,在志為悲」,秋季最易出現悲傷的情緒,應積極預防「悲秋」,保持神志安寧,心情舒暢。給大家支幾招排解「悲秋」情緒的方法:

1.多曬太陽,接受陽光沐浴。自然光照能提高血清素的水平,增加愉悅感。陰雨天時,應打開燈光,使屋內敞亮,可調動積極情緒,消除抑鬱情緒。

2.多戶外活動,感受秋天的開闊清爽,體會豁達的心境,欣賞大自然的秋韻之美,放鬆身心。秋遊、登高、採摘、爬山、騎行、跑步、打球、散步等活動都有利於排解不良情緒。

3.飲食調理,可適量多吃富含維生素B類的食物,如綠葉青菜、豆類、堅果、香蕉、蘋果、瓤瓜類。

1.艾灸:秋季養生宜選取中脘、關元、肺俞、太溪、湧泉等穴位進行艾灸保健。中脘穴可調養脾胃、扶正祛溼;關元穴可溫腎益氣;肺俞穴具有調補肺氣、補虛清熱、平喘止咳之功,為養肺要穴;太溪、湧泉穴可滋益肺腎,加強養陰潤燥。

2.傳統功法:包括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這些傳統運動動作柔緩,注重身心同調,不但適合老年人、體質虛弱者和慢性病患者,也是普通人四季養生的優選運動。

湛韜,中西醫結合科副主任(主持工作),醫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醫學中心訪問學者,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診斷學委員會青年委員,湖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科委員會青年委員 ,SCI期刊BMC Pharmacol.Toxicol.、AJCR審稿專家,Drug Combination Therapy青年編委,湖南中醫藥大學外籍留學生MBBS班內科學特聘教師。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主持及參與科研課題多項。

主攻方向:腦血管病、失眠、癲癇、帕金森病、痴呆、焦慮抑鬱狀態等症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門診時間:周一全天、周二下午、周四全天 、周五下午

相關焦點

  • 秋季養生重在養陰防燥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立秋已過,標誌著秋天拉開了序幕。儘管天氣逐漸由夏入秋,但炎熱並沒有過去,因此民間也有「秋老虎」一說。也正因為有秋老虎相伴,面對換季的影響,養生顯得特別重要。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藥膳調理中心主任陳文濱指出,秋季天氣乾燥易損肺部,肺部與秋季相應,身體在立秋後進入了養肺關鍵期。
  • 秋季,該怎麼養生?
    立秋節氣後,雖然氣溫還較高,但已暑去涼來,「落葉秋至」。因此,我們的養生作息,也要符合秋季的氣候特點。作為養生的重要手段之一,食療一直受到廣泛重視。秋季食療的總原則是「秋主調肺,預防燥邪,滋陰潤燥」。這段話的意思是:秋季的三個月,自然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因此稱之為「容平」。此時雖秋高氣爽,但必須看到凜冬將至,北風蕭蕭,天之氣候將由涼轉寒,地之萬物也將日益凋零,人應早睡早起,與雞的活動時間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寧,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
  • 秋季養生的方法 秋季保健養生小常識
    秋季屬於冷熱交替的季節次深呼吸,這個時候多注意養生方面的小常識是非常重要的。保持身體的健康,儲蓄足夠的能量,才能更好的應對即將到來的冬天。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於秋季養生的小常識,希望大家喜歡!秋季養生的三個方法中醫認為,安撫經絡,可糾正臟腑功能的失衡,起到養心的功效。
  • 立秋後的養生之道,據說90%的人都不知道......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
  • 《每日養生》女性秋季養生 秋季女人養生食譜大全
    ,《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
  • 四季養生之秋冬季養生之道「秋冬養陰」
    四季養生之秋冬季養生之道「秋冬養陰」——中國人重視健康,多年來一直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因為從秋初到初冬,整個秋天經歷了六節氣,而且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先秦時期的文學作品曾指出: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
  • 陳永鏘·一葉落知天下秋
    今日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秋季是暑熱與涼寒交替的季節。《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詩人們對於秋來的感慨自古皆然,屈原以「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首發悲秋之聲;宋玉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被譽為"千古悲秋之祖"。
  • 立了秋,為啥沒有涼颼颼?
    說好的「立了秋,涼颼颼」呢?為什麼一出門還是這樣↓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秋季的正式到來。但是到了立秋節氣,只能表明天文上的秋天到來了,氣象意義上的秋天並沒有到達。
  • 白露到 秋季養生很重要
    白露——萬物成熟收穫,也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期。白露是秋季最關鍵的轉折點,上順夏季之土,下應秋季之金。養 肺白露時節,秋燥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因此常會出現口咽幹苦、大便乾結、皮膚乾裂的現象。中醫認為,這是肺氣大腸相表裡,肺主皮毛的緣故。秋季對應的是肺,因此白露時節要注意滋陰養肺。
  • 立秋|秋季旅行,一路顏值在線的「肌秘」
    編輯編輯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了;秋高氣爽,月明風清尋一處清涼去旅行,赴一場清新之約風吹一片葉,萬物一驚秋一起邂逅,拉薩的早秋風光編輯編輯但旅途中會經歷環境、飲食、溫差等變化用它所提取的精萃能夠修膚肌膚損傷保護肌膚免受外界傷害編輯編輯金盞花的每一片花瓣都是珍貴的
  • 秋季養生丨請喝杯茶吧!
    秋季養生丨請喝杯茶吧! 秋季天高物燥,草木枯竭!人體需要及時的補充水分,喝茶不但可以解渴,還可以養生。因此喝茶也是秋季養生方式之一。適宜在秋季喝的茶有哪些呢?烏龍茶,屬半發酵茶,介於綠茶、紅茶之間。
  • 撿一片銀杏葉,去看蘇州最美的秋!
    撿一片銀杏葉,去看最美的秋!攝影@MIA銀杏與千年古寺風雨相守,春去秋來,落葉不掃,繁華看盡,遠離紅塵,美的實在安寧與恬淡,難怪一直是夥伴們瘋狂打卡的秋季美麗存在!四棵中個頭最大的是連理杏,距今已637年,年齡最大的是壽杏,距今已837年。
  • 【養生保健】睡眠規律 運動平緩:秋季養生防秋燥
    秋季是由熱轉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黃帝內經》載:「秋冬養陰。」意思是說,在秋冬兩季應當收養陰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長的規律,並為來年陽氣的生發打好基礎。「燥」為秋季的主氣,故稱「秋燥」。燥氣傷人,以耗傷津液為主,津液既耗,則必見一派「燥象」。秋季對應的臟腑是「肺」,當秋燥犯肺時,容易出現「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狀。因此,秋季養生,當以「防肺燥,護陰津」為主。
  • 20171207 每周學一課 001 賞落葉而知天下秋,觀葉形而識常見樹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葉,雖不如花般嬌豔迷人,卻在秋天肆意飄零,絢爛多姿。葉子一直以來備受文人墨客的青睞,用以感悟自然,抒發情感:「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等等。
  • 秋季養生的小常識
    那麼在這個至關重要的秋季有哪些養生小常識呢?飲食方面又有哪些宜忌呢?秋季秋高氣爽的氣候使許多人選擇戶外運動來鍛鍊身體,那麼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秋季養生七個小常識1、健康飲食
  • 健康養生:秋季養生要點!
    對嘍,現在都健康飲食,均衡營養,開始全民養生啦!◎圖片由千庫網授權《素問·八正神明論》「 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就是說要順應自然,天人合一,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我調節,注意適應四時的氣候、月相的變化、日夜的寒溫,才能因天時調血氣,避免外邪侵襲,維持正常生理機能,達到養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