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很多80後了解蔡康永,少不了通過一本超級暢銷書《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而90後、00後喜歡蔡康永則更多是通過各種網絡綜藝節目中精彩的總結和回答。在節目中,蔡康永不走高談闊論的路數,而是善於娓娓道來,表現出的高情商以及文化內涵,以及對於人心理的把握都很到位,令網友印象深刻。
繼《蔡康永的說話之道》熱銷400萬冊後,蔡康永再次為讀者奉上「內心強大之道」。蔡康永在最新出版的新書《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中,保持了蔡康永一貫對於情商的獨到見解。在他看來,情商是應付一切人際關係的總和,情商真正的意義,在於能夠愉快地做自己。蔡康永說,很多人說要做自己,只是說著玩的。首先要弄清自己,才能愉快地做自己啊。蔡康永結合朋友圈中的真實生活事例,開啟了中式情商課先河。作為一本基礎無門檻的情商急救手冊。用故事講道理,趣味十足,乾貨滿滿,圖文並茂,金句頻出。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康永哥的收放自如,源於他多年的江湖歷練。在《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中,蔡康永以認知心理學方面的學術觀點作理論根基,講述的實例都是真實具體的生活場景。他深入淺出、化繁為簡,鞭辟入裡,在情商課中提煉了5種核心能力,包括:情緒管理力、個性塑造、態度養成、領導力,以及個人魅力。無論你在社交、家庭、愛情和職場等所有場合,能遇到的所有你認為與情商相關的困惑,都可以通過這5種能力得到化解。11月24日,蔡康永也「空降」媒體微信群,現聲暢聊他的新作。
談及《蔡康永的情商課》與《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有何不同,蔡康永說最大的區別在於,「說話之道」是初入職場的入門讀物,而情商課則是在職場站穩腳跟的一把利器。「如果你不願被憤怒、悲傷、沮喪、嫉妒等負面情緒控制,如果你希望在彰顯自己時不冒犯別人,照顧他人時不委屈自己,如果你想在職場和情場都如魚得水,如果你希望擺脫小透明、邊緣人的標籤,這本書都值得一讀。」
這次寫情商這個主題,蔡康永說自己花了很大力氣,「因為我要先對付完自己的問題,才有信心解決大家的問題。」同時他提醒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他自以為是一個高情商的人,「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寫這本書。我在寫的過程當中,每寫下一篇都有點忐忑,我有沒有解決掉自己的情緒方面的難關,如果有的話,我才有信心繼續寫下一篇。直到現在寫完了這本書,我還是會回頭看一下我寫過的東西,我遭遇情緒的難關時,是否依然可以照著這本書中的建議得到解決,所以這本書,與其說是寫給大家的,更優先的是,寫給我自己的。其實我就是想讓大家感受到,情商是一個陪伴我們非常有力量的東西。」
出書給讀者上情商課的蔡康永,也透露自己也多次面臨過社交困境。「我跟小S一起主持康熙來了的時候,我們兩個經常一起遭遇各種社交困境。各式各樣的來賓、各式各樣的個性、各式各樣的風格,我們有時候措手不及,有時候覺得很難對付,而且我們應對的過程都看在觀眾的眼裡。有時候有點狼狽,有的時候有一點好笑,有點荒謬,那些全部都是我們在社交生活當中也會遭遇到的掙扎的痕跡。情商並不是超凡入聖的表現,不是頭上戴了一圈光環,什麼問題都解決。而是能夠感受到生活裡面的喜怒哀樂,而且能夠在當中找到自己生活下去的依據。」
談及創作這本書最初的動力,蔡康永說,「不管我在哪個場合,收到最多的疑問就是:我爸爸媽媽讓我要怎麼樣,但是我不想這樣子。如果人生都一直活在這種被別人情緒勒索的情況之下,到底要怎麼樣來面對,怎麼樣才能做到所謂的做自己,而不是做聽話的孩子。這個是我寫這本書最重要的原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回答大家這方面的需求。」
曾經,跟不少人一樣,蔡康永也對情商的重要性沒有足夠認識,「其實我以前覺得,情商這樣虛無縹緲的東西能夠派上什麼用場呢?我跟大家一樣,以前覺得情商無非就是存乎一心的想像,可是當我真正的追究我身邊的這些一般人眼中功成名就的人,不管是企業家或者是明星,為什麼他們還是過得這麼不安頓,為什麼這麼不安定,為什麼心裏面充滿了缺憾的時候,我就想,一定有一件事情可以追究一下,讓大家可以更安頓自己。我找到這個東西,就是情商。很多人誤會情商是閹割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變成一個五官模糊,沒有情緒,永遠微笑的人。我的書裡對情商的定義完全不是這樣,為什麼書名叫做為自己活一次,就是我們必須摸索出來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們才能夠根據這個去定義我們真正理想的情商是什麼狀態,而不是根據傳統的定義,讓我們變成一個八面玲瓏,手段圓滑的人,那個不是情商高,只是很懂得在社會上的生存之道而已。」
身在娛樂圈,蔡康永也有機會更真切感受到,明星人物這個群體容易遇到的情緒困擾,「明星的工作很奇特,他們可能上一秒鐘還在萬人演唱會,前面有一萬個人對他呼喊我愛你。可是下一秒鐘就被同事們送回酒店,一個人關在房間裡面孤單地吃宵夜,好像剛才那個一萬人簇擁就是夢境。這種巨大的情緒落差,其實頗需要一些面對的能力。」他也認為,修煉情商對於每一個人都很困難,而對於對於娛樂圈的明星們來說,情況還更複雜一些,「明星很容易被巨大的喜愛包圍,然後有可能會誤判人生,活下去的依據到底是什麼?是這幾千萬人對你的愛戴嗎,是你演的電影所帶來的票房嗎?如果不是的話,那回歸到一般人的狀態去,他還是要面對所有的喜怒哀樂,他的情商跟一般人的追求,應該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