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數據不殺熟 ——線上購物中的隱私披露與定價策略

2020-12-21 澎湃新聞

原創 張琦 定量群學

一、消費者的現實困境

當我們首次打開一個購物網站或者APP時,首先會看到一個寫著「是否向網站分享cookies等數據」的彈窗,下面一般附有一個小小字的「隱私政策」和「服務政策」超連結;大部分人都會直接選擇同意(Obar & Oeldorf-Hirsch, 2018)並快樂剁手。這意味著平臺可以追蹤、記錄你的網絡行為,並將這些隱私數據用於提供個性化商品推薦。確實,商家掌握的個性化信息越多,其做出的「用戶畫像越清晰,對需求的把握就越精準,基於興趣和消費能力的推送就越準確」(覃建行& 錢童,2020)。這看似是個雙贏的過程:商家賣出商品獲得了利潤,消費者通過精準推薦快速找到了心儀的物品。

但是我們用隱私換來的不僅是便利,也可能是更高的價格。與線下購物中一覽無餘的商品種類與價格不同,在線上購物中,消費者無法在商品被推薦之前知曉商品的價格。所以,商家可以根據我們的隱私數據對我們進行價格歧視,即「大數據殺熟」。那麼,如果商家承諾不根據隱私為我們進行個性化定價,我們會以更低的價格買到心儀的商品麼?

今天推介的文章是Ichihashi發表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的文章Online Privacy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by Consumers。此文運用博弈模型研究在單一商家壟斷的購物平臺中,消費者線上消費過程中的隱私披露決策,以及商家採取的隱私使用承諾和定價策略間的博弈,並以此討論為什麼比起「使用隱私進行價格歧視」(大數據殺熟),在商家「承諾不使用隱私數據定價」(大數據不殺熟)的情況下,消費者會為商品支付更高的價格,即購買商品的收益下降;這同時也意味著商家獲得了更高的收益。

二、理論基礎

1

1.此部分提到的理論均為原文的參考文獻。此處不再列出。

1.壟斷市場價格歧視理論

根據三級價格歧視理論,壟斷賣家可以根據消費者對商品需求彈性的不同來為同一件商品進行差異化定價。然而本文認為:首先,市場分割是內生的,因為消費者可以通過改變信息披露的策略來影響商家如何應用消費者的信息來進行市場分割。其次,更好的市場分割可以使得商家對每個劃分下的消費者推薦更合適的產品,從而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

此外,也有理論認為商家會基於購買時間的考慮而不對消費者進行價格歧視。但是作者從不同的路徑解釋了商家為什麼不會根據信息進行價格歧視2:因為這會激勵消費者向商家透露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商家從而能進行精準推送。

2.文中原話為:「在我的模型中,商家更傾向於不降低價格,即使這是在消費者透露自己的信息時的最佳選擇」

2.關於隱私的經濟學

以往文獻中關於隱私的討論主要集中於商家如何利用消費者的隱私進行個性化的商品供給操控(飢餓營銷)和定價的情況。而此文的研究更加關注何種因素導致了商家承諾不用隱私數據來進行定價,以及消費者在不知道自己想要購買什麼東西之前的隱私披露決策。

三、從理論到模型

作者構建了一個博弈模型,來對商家利用隱私進行價格歧視和不使用隱私定價情況下消費者最終收益進行分析。

模型中包含兩個主體:

一個擁有K個待出售商品的壟斷平臺商家

一個擁有1單位需求的消費者。

博弈過程如圖1。可以看出,商家是否承諾不使用隱私進行價格歧視在模型體現在定價時間的不同:

價格歧視模型 商家在進行產品推薦時才根據消費者隱私進行定價。

承諾不使用隱私定價模型 商家在一開始就對商品進行定價。

圖1 兩種模式下消費者和商家行動的時間序列

雙方的博弈過程在時間上表現為:

1. 消費者從策略集合D中選擇一種隱私披露策略(M,ϕ)3。此時承諾模型中的商家對商品進行定價。

3.這在現實中簡單表現為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商家追蹤你的cookies、瀏覽記錄等數據。但是顯然大多數時候我們只能選同意或者不同意。

2. 從消費者的隱私披露策略(M,ϕ)中抽取具體信息m和消費者對某個商品的偏好u。

3. 商家觀察到消費者的隱私披露策略(M,ϕ)和具體隱私信息m。

4. 商家向消費者推薦一個商品。此時價格歧視模型中的商家同時對商品進行定價。

5. 消費者知曉自己對商品的偏好u和商品的價格p。

6. 消費者決定是否以價格p來購買這個商品。

作者使用了純策略精煉貝葉斯均衡(PBE)來獲得博弈過程的最終結果4;並用均衡狀態下的消費者剩餘情況u-p,即消費者願意為該商品支付的最高價格與購買該商品的價格之差來衡量消費者的收益。最後發現承諾不使用隱私定價模型中的消費者收益低於價格歧視模型中的消費者收益。

4.作者在原文中對模型假設、簡單模型(只有兩個商品)和嚴格模型(有多個商品)均進行了介紹和均衡分析;並對模型的定理、性質和推論進行了推導。由於筆者水平有限和文章篇幅限制,不能進行詳細介紹。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原文圍觀。

四、主要結論

1.相比於價格歧視模型,承諾(不使用隱私定價)模型中的消費者收益更低

在價格歧視模型的情況下,消費者可以通過儘量少的透露隱私來獲得一個更低的商品價格,從而擁有更高的消費者收益。

在承諾模型中,消費者不能通過減少隱私透露來獲得更低商品價格,因為商品價格在博弈開始之初就被固定。同時,消費者會為了精準推薦而更多的披露隱私;這使得商家能夠更精準的把握消費者需求並進行推薦,從而提高了消費者購買某件商品的概率。所以即使商品的定價較高,消費者也願意購買。明確了這一過程的商家會在不認識消費者時就為商品設置更高的價格。這最終導致了消費者收益的下降。

2.承諾模型中消費者的隱私披露行為具有負外部性

在承諾模型中,即使只有一部分消費者選擇儘量多的向商家披露自己的隱私,也會導致該平臺中商品的普遍漲價。這一後果需要消費者群體來共同承擔。而消費者本可以通過集體拒絕給予商家自己的隱私信息而獲得更高的收益。

3.在承諾模型下,消費者可能會受益於相關部門的隱私監管

如果監管者限制了商家可以從消費者處獲得的隱私上限(如從1變為0.8),則不管商家的定價模式如何,消費者都會選擇同一種信息披露策略(0.8),則消費者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

五、討論

當商家承諾自己不會「大數據殺熟」時,大家可能會忘記懷疑其是否能從中獲取更大的利益。而當商家作為更一般化的服務提供平臺出現時,我們也不會試圖思考我們隱私披露行為的反身性:用隱私換取的服務是否會最終通過其他方式作用於我們自身。這提醒我們:珍愛隱私,謹慎衝浪。

在數據為平臺壟斷的情況下,定量學者無從獲知作為Structure的平臺和作為Agency的使用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經濟學者可以通過將這種交往行動簡化為Agency-Agency間的交換關係來通過模型的推演獲知一個看似「向善」的平臺行動可能潛藏的「謀利」動機。那麼社會學者又該如何探索這一交換關係背後的平臺行為模式和其結構性後果?平臺自身又是否能提供一種具有向善動機的制度設計?

參考文獻

[1] Ichihashi, S. (2020). Online privacy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by consume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10(2), 569-95.

[2] Obar, J. A., & Oeldorf-Hirsch, A. (2020). The biggest lie on the internet: Ignoring the privacy policies and terms of service policies of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3(1), 128- 147.

[3] 覃建行& 錢童, (2020, November 30). 封面報導|個人信息保衛戰打響 利益與安全 如何博弈. 財新周刊, 2020(46), 來自http://weekly.caixin.com/2020-11- 27/101633092.html?p0#page2

推薦人

張琦,中山大學社會學專業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計算社會科學、政府數字治理。

原標題:《他山之石|為什麼大數據不殺熟 ——線上購物中的隱私披露與定價策略》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消協點名大數據殺熟 反對利用消費者個人數據畫像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中消協點名大數據殺熟 反對利用消費者個人數據畫像 來源:中消協算法本身是一種技術手段,經營者可以利用算法提升經營效率,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更優良的產品和服務,也可以利用算法鑽法律的漏洞,實施違法違規行為,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 大數據殺熟為何屢禁不絕?
    儘管美團回應是定位問答,但是大數據殺熟再一次成為熱門議題。為什麼這多年過去了,大數據殺熟屢禁不絕?本文作者對此展開了分析,與你分享。 按照這個邏輯,美團應該立馬整頓,把歷史問題糾正清楚,該還用戶的配送費,都還上。否則,它仍然是揩用戶的油,跟利用大數據殺熟,沒啥本質區別。 01 大數據殺熟或已成為不少平臺的隱性商業模式 大數據殺熟基本上已經不是新聞了,沒有大數據殺熟才是新聞。
  • 「宰」會員、「殺」熟客,電商定價坑多多
    主流的電商平臺都設有專門的定價部門,研究對用戶的個性化定價策略。從技術上來說,現在的電商平臺完全有能力做到一區一價、一網一價。 燃財經就商品個性化定價問題向阿里及京東方面求證,阿里並未回復。京東對燃財經表示,京東是按照市場供需進行定價,按照大數據定價的邏輯不成立。
  • 拒絕大數據殺熟 EVCARD以用戶為本
    近日,「大數據殺熟」再一次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新老用戶存在差別對待,針對不同用戶對同一產品或服務在相同條件下設置不同的價格,老用戶的價格要比新用戶更高。根據調研顯示,超過五成的網友曾在各個網絡平臺遭遇過「殺熟」的情況。各平臺的大數據殺熟造成了很多消費者對這些平臺的信任度降低,最終損害的是平臺信譽,導致老用戶逐漸流失。
  • 美團割會員韭菜,大數據殺熟為何屢禁不絕?
    按照這個邏輯,美團應該立馬整頓,把歷史問題糾正清楚,該還用戶的配送費,都還上。否則,它仍然是揩用戶的油,跟利用大數據殺熟,沒啥本質區別。大數據殺熟或已成為不少平臺的隱性商業模式大數據殺熟基本上已經不是新聞了,沒有大數據殺熟才是新聞。
  • 大數據時代,價格歧視從未離開
    在文章發出後不久,美團就帶著殺熟的標籤被頂上當日熱搜。事實上,「殺熟」並非新近名詞。2018年,「大數據殺熟」就在電商行業中頻頻出現。今年9月15日,央視財經頻道再次揭露「大數據殺熟」現象。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大數據「殺熟」調查顯示,有56.92%的被調查者表示曾被大數據殺熟,88.32%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普遍。顯然,對於「大數據殺熟」的規制問題已亟待解決。
  • 孟涓涓:數據時代,從3個層面看個人隱私問題|隱私保護|隱私安全|...
    調研結果顯示,在這六個國家中,中國人是最懂人工智慧的,也認為隱私保護最為重要。但同時,中國人又最不擔心隱私問題,原因就在於對政府的信任,由此對個人信息的使用表現出較高的接受度,尤其是在公共事務方面。對於隱私問題,總體來講,中國人更加信任政府監管,而其他國家更加信賴市場或行業自治。
  • 大數據殺熟,網際網路巨頭的「割韭」盛宴
    壹先來看啥叫大數據殺熟,就是「同一時間、地點、商品、平臺前提下」,兩個帳號下單價格完全不同。更狗血的是,多付錢的往往還是平臺的熟客,他們付錢買了會員不但享受不到優惠,反而要付更多錢。所以殺熟本質上,就是一種個性化推薦算法,平臺收集大量的用戶數據進行歸類、區分推薦,消費意願強的就給他賣貴點。這種缺德做法,起源於20年前亞馬遜的一次「差別價格實驗」。當時亞馬遜選了幾十款暢銷DVD,並根據用戶的購物歷史、上網行為等數據,對這些光碟進行差別定價。
  • 「殺熟」定價不能見光
    前一段時間,有關壟斷方面的問題之一,就是大數據「殺熟」行為。 大數據「殺熟」的現象,出現的時間不短了。最早,是機票殺熟,後來又有訂酒店殺熟,再後來就是外賣訂餐殺熟了。當然了,「殺熟」行為,在企業的運營中,多是以定價策略的形式存在。
  • 京東、美團大數據殺熟邏輯:不能不殺?
    ·02美團殺熟:提升變現率的利器花錢充值會員,卻被當成大水魚?不妨先從外賣平臺盈利的邏輯說起。·03京東殺熟:撒券增加活躍用戶11月4日,正當各家的雙十一營銷熱熱鬧鬧舉辦的時候,央視財經頻道爆出:北京韓女士在某電商平臺購物,下單的時候用的高級帳號,顯示價格為122元;結帳的時候用了另一部手機,不常用的帳號去結帳,發現便宜了25元。
  • 淘寶每期活動定價策略 淘寶店鋪商品如何定價
    淘寶每期活動定價策略有沒有呢,這是很多有這方面需求的小夥伴們都關心的問題。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淘寶店鋪商品如何定價吧~
  • 經濟學人全球早報:在線旅遊網站不得大數據殺熟,八佰票房突破20億...
    規定要求,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基於旅遊者消費記錄、旅遊偏好等設置不公平的交易條件,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八佰》票房突破20億元 位列內地影史票房榜第21位8月31日,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電影《八佰》8 月21 日內地上映以來,票房正式突破20億元,觀影人次達5195萬人次,並屢屢打破票房紀錄。
  • 不甘被割韭菜,美團會員「起義」:大數據殺熟造的孽,須付出代價
    值得注意的是,美團方並沒有直接正面否定殺熟。而所謂的大數據殺熟,已然是網際網路行業的公開秘密!大數據殺熟:先計算,後算計!常言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在殺熟這事上,則只有見怪不怪,沒有其怪自敗。綜合以上,所謂的大數據殺熟,則可分為兩部分理解。殺熟,指利用熟客的信任,賺取熟人錢財。而基於大數據技術,企業能夠不斷測算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對於已經有深度平臺使用習慣的用戶,瘋狂試探,並給出一個可能更高的價格。大數據殺熟之狠,就在於其「殺」消費者於無形。
  • 普遍定價策略與SaaS產品定價
    在微觀經濟學之中,資源在需求和供應者之間重新分配的過程中,價格是重要的變數之一。本文將從經濟學,財務,市場相關知識分享一下關於定價的方法與策略。(Apple公司)通過撇脂定價法產生高額利潤,在新產品上市的初期就迅速收回投資,這對企業的健康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畢竟許多企業收到現金流的限制,不敢快速擴充產能,不敢加大營銷力度,可能會因此錯失很多機會。
  • 傳統定價失效,7000字講透C端定價策略|雲酒獨家
    為什麼你的產品不促不動?全控價、半控價和裸價操作,究竟適合什麼樣的產品?究竟是比附主競品定價好還是高開低走的好?有的產品漲價後猝死,有的產品降價後猝死,究竟是什麼原因?主競品降價,我們要不要跟進?但是一般情況下,成本價會包含企業市場規律,固定資產折舊和稅收等財務成本項目,具體分攤比例,不同體質的企業,差異還是比較大的。那麼,為什麼成本定價會比較流行?主要是因為之前,很多酒企的新產品定價,都是財務部門計算出來的,而不是營銷部門來制定。優點很明顯,一來易於做預算,二來,好控制運營成本。
  • 企業常用的定價策略(重要)
    二、地區定價策略 (一)產地交貨策略 產地交貨價格是賣方按出廠價格交貨或將貨物送到買方指定的某種運輸工具 上交貨的價格。在國際貿易術語中,這種價格稱為離岸價格或船上交貨價格。招徠定價是一種有意將商品按低於市場平均價格的價格出售來招攬吸引 消費者的定價策略。如商品大減價、大拍賣、清倉處理等,由於價格明顯低於市 場上其他同類商品,因而顧客盈門。這種策略一般是對部分商品降價,從而帶動 其他商品的銷售。
  • 經營中高檔的零食水果店定價策略正確很重要
    和很多的零食水果店老闆打過交道,詢問過他們對店內商品定價的方發放,絕大多數是採用的成本定價方法,即:「進貨價格+平均人工費用+平均門店費用+平均損耗+利潤」,這種定價的策略缺乏競爭力。比較科學合理的定價方法是競爭競價方法,這種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具體來講我們需要在競爭對手賣得好的商品上做促銷,這樣把競爭對手的客戶吸引過來,進而打擊對競爭對手。許多人之所以不這樣去做,是心中在想,我沒有對方的後臺,我怎麼之後數據呢?其實這就是一種懶惰的表現。
  • 從沃爾瑪「天天低價」策略來看安能物流定價2.0
    近期,國內最大的零擔快運加盟平臺安能物流推出了定價2.0策略,根據記者的解讀,該策略與沃爾瑪的「天天低價」策略有許多相似之處,下面一起來看看。而在這背後,其實是大數據的積累與支撐,是科技手段與運營優化的緊密結合。借自己發射的商用衛星,沃爾瑪實現了信息系統的全球聯網,近萬家門店可在一小時內對每種商品的庫存、上架、銷售量全部盤點一遍,並實現沃爾瑪總部、供應商、配送中心同步每日商品銷售、運輸、訂貨信息。因此,與其說定價2.0是價格體系上的改革,不如說是對安能內部效率提出的更高挑戰。如何能實現定價2.0?
  • 你可能早就中招了,大數據殺熟防不勝防該怎麼治
    大數據殺熟已經泛濫到了不得不治理的時候。一方面大數據殺熟幾乎無處不在,另一方面大平臺具有強大的不對稱優勢,消費者防不勝防,作為消費者不可能做到時刻對各大平臺的信息進行廣泛的橫向、縱向對比、分析。多年前曾經火了一段時間的多平臺比價軟體為什麼銷聲匿跡、難成氣候?這本來不應該是大數據的價值體現嗎?
  • 昕銳社:Shopify如何把握最佳定價策略和打折方案?
    Shopify的目的不僅僅是向客戶銷售產品,而且還要幫助客戶在自己平臺上取得更大的成功,因為客戶賺得錢越多,Shopify賺得錢也就越多。這促使Shopify專注於幫助他們的客戶成為更成功的店主,這也是Shopify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績的最大原因。Shopify已經不單單是一款供商家選擇的線上銷售工具。Shopify打造了一個應用生態系統和一個開發者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