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熟」定價不能見光

2020-12-21 凱迪貓眼看人

前一段時間,有關壟斷方面的問題之一,就是大數據「殺熟」行為。

大數據「殺熟」的現象,出現的時間不短了。最早,是機票殺熟,後來又有訂酒店殺熟,再後來就是外賣訂餐殺熟了。當然了,「殺熟」行為,在企業的運營中,多是以定價策略的形式存在。所謂的差別定價,以滿足不同的消費者,企業從而能取得最大的收益。

不過,從消費者角度來說的話,這就意味著涉嫌歧視定價了。尤其是,對那些多次消費,甚至註冊成為會員的消費者,本應該是享受最優惠的價格,但實際上,卻因為消費數據多,已經是會員了,反而並沒有得到最優惠的價格。要知道,這是相同的商品或者服務,結果卻有不同的價格,顯然這就是妥妥的價格歧視了。

且這與通常意義上的會員權益反差太大。會員,也算是企業的忠實消費者,本該是優惠價格,或者是高質量的服務,起碼要有一定的「特殊」待遇。而這也是,幾乎所有消費者一般性的認知。

沒有想到的是,現實中,竟然還有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中的行為。比如說,非會員,所享受到的優惠,包括價格優惠,比會員要更實惠一些。如此現象,不曝光則已,要是曝光的話,完全就讓會員群體憤怒。特別是,那些本以為成為會員能夠有實惠的,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或許憤而放棄會員資格。

很久沒有聽說的「殺熟」行為,近期被一網友曝光。被曝光的公司是美團外賣,儘管早就被曝光過,只是沒有想到的是,據說要改進的美團外賣壓根就沒有任何改進。不但沒有改進,反而,在近期被曝光後,找出定位緩存偏差的理由。

該網友,在同一配送地址、同一時間、同一家店鋪、選擇相同的餐品,結果顯示出,會員的配送費是6元,而非會員的配送費是2元。同時,該網友為了驗證美團外賣殺熟的真相,又用開通了美團會員的手機,和沒有開通會員的手機,查驗。發現,與非會員相比,會員的附近配送費都會普漲1元到5元,不等。

被坐實了美團外賣殺熟行為之後,美團外賣倒也反應很及時。在道歉信中,承認了不足,只是將這樣的問題歸因為「定位緩存有偏差」導致的。呵呵,這就有點無恥了。被曝光的美團外賣有殺熟現象的不止這次,早已經有過,難道說都不是有意為之嗎?

其實,我們都能理解企業的差別定價策略。畢竟,已經掌握了眾多消費者的大數據,尤其是各類消費信息。這對企業來說,就是一筆很重要的財富。通過消費者的數據畫像,企業就可以對不同的消費者投其所好的提供相應的服務。

有些消費者對價格敏感,那就價格上優惠幅度大點;有些消費者,在乎的是服務感受和質量,那就價格高點,但是服務與質量上標準高些。如此,按照大數據畫像之後,對不同的消費者提供不同的服務,以謀求最大的經濟收益。這,應該是無可非議的,也是精準服務,高標準滿足消費者的重要舉措。

現實中,企業通過以會員形式劃分忠實消費者外,還有大量的非會員,或者是沒有消費過的、潛在的消費者們,相比而言,會員已經精準服務過了,但是這些非會員,處於一種模糊狀態,亟需要企業能夠以針對性的營銷舉措,來吸引其消費,甚至成為會員。而這就是企業的重要的潛在客戶。如此以來,價格策略就成了企業最基本的選擇。

這樣的「拉客」策略,或者說獲客行為,企業通過讓利,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是,不能曝光,一旦曝光的話,這樣的對新或者潛在消費者的讓利,就很容易給市場造成,企業在「殺熟」了。所謂的沒有給會員,或者說已經多次消費過的消費者優惠,相當於讓這些會員或者「熟客」多支付了價格。

一則,有關政策將這種殺熟行為定義為不正當競爭,涉嫌壟斷;二則這樣的市場營銷策略,若是曝光的話,就很容易對會員,尤其是會員中價格敏感者,造成了傷害。這種傷害,很容易讓企業的定價策略失敗。畢竟,消費者無論是不是會員,如美團外賣這樣的企業,有的是市場競爭者。消費者要是卸載,或者直接點說,就是用腳投票了,那就是美團外賣的損失或者說失敗。

外賣行業中,美團外賣雖說目前市場份額大了點,但是還有餓了麼,或者其它快遞企業在競爭。因此,本來用價格「獲客」的市場營銷策略,要是被曝光的話,那就很容易被判斷為「殺熟」。從名詞中就能看出,這樣行為的「負面」社會印象。顯然,「殺熟」的市場營銷策略,絕對是不能曝光的。而曝光了,不誠實的,如美團外賣就有點讓人不齒了。

作品信息

本文來自凱迪社區原創作者:閒言毛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平臺意見。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後臺處理。

相關焦點

  • 外賣平臺涉嫌大數據殺熟,處理不能「自說自話」
    對此,美團外賣回應稱不存在差異定價,會員配送費更貴與會員身份無關,是因為定位緩存造成預估不準;目前已成立專門團隊,正在進一步溝通解決問題。(12月18日 南方都市報)<br/><br/>  同一家外賣,同一個下單時間,同一個配送位置,在開通會員後,配送費卻比非會員高?
  • 大數據殺熟為何屢禁不絕?
    儘管美團回應是定位問答,但是大數據殺熟再一次成為熱門議題。為什麼這多年過去了,大數據殺熟屢禁不絕?本文作者對此展開了分析,與你分享。 01 大數據殺熟或已成為不少平臺的隱性商業模式 大數據殺熟基本上已經不是新聞了,沒有大數據殺熟才是新聞。
  • 美團「殺熟」風波背後:失控的輿論與被迷失的公關
    當然不是,該背的鍋肯定要背,但也不能全部怪之。一方面,過去很多危機公關案例告訴我們,公關層面與業務部門以及其它相關部門的內部溝通和決策比較繁瑣複雜,負面回應需要時間。可如果沒有做出及時反應,企業很容易被網絡口水淹沒從而面臨更大的危機,所以美團這次迅速做出一個相對簡單的回應和道歉其實沒有錯。
  • 美團割會員韭菜,大數據殺熟為何屢禁不絕?
    不僅僅國內,國外大數據殺熟的歷史更早,早在2000年,亞馬遜就玩過差別定價的套路。當時,有亞馬遜用戶反映,他刪除瀏覽器的cookies後發現,之前瀏覽過的DVD商品售價從26.24美元降到了22.74美元。為此,亞馬遜飽受爭議,亞馬遜CEO貝索斯不得不公開道歉。貝索斯還稱,這只是向不同顧客展示的差別定價實驗,絕對跟客戶數據沒有關係,一切只是為了測試。
  • 大數據殺熟是否存在?
    大數據殺熟是否真的存在?用戶分級管理,氣溫都可能決定你的折扣負責企業在天貓超市運營業務的黃先生告訴南都,日常折扣基本是由品牌運營方來操作的,費用由品牌方承擔。而88VIP會員是天貓官方的,在折扣計算後打95折,費用由天貓承擔,所以日常折扣和88VIP沒有直接關係,並不會針對88VIP人群來差異化定價。
  • 「大數據殺熟」翻車!網際網路巨頭因為4塊錢,損失了400億
    「大數據殺熟」並不是一個新話題。最近,網際網路巨頭美團再次因為「殺熟」外賣會員翻車。把美團送上熱搜的,是一篇名為《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文章中,作者用親身經歷詳細說明了被美團「殺熟」的過程。
  • 美團外賣會員事件背後,大數據殺熟正在不斷進化
    而這次事件能夠引起廣泛關注,是因為和以前的熟客直接漲價比起來,通過配送費殺熟的手段更為隱蔽,更加不令人察覺。讓用戶覺察不到自己被大數據殺熟了,才是一次成功的殺熟。一次心驚膽戰的「誤會」事件起因於自媒體「漂移神父」的爆料,在美團購買了會員後配送費就會比非會員高。
  • 美團涉「大數據殺熟」被質疑:你以為你在薅羊毛 但你才是被薅的羊
    「大數據殺熟」起源於亞馬遜20年前的一次「差別價格實驗」。2000年,亞馬遜選擇了68種暢銷DVD進行試驗,根據潛在用戶的人口統計資料、購物歷史、上網行為等,對這些DVD光碟進行差別定價。隨後,亞馬遜針對性地推出了「動態定價策略」, 基於用戶的購物模式、競爭對手的價格、利潤率、庫存以及其它各種數據,但不針對老用戶等用戶群體。有媒體報導稱,當時亞馬遜上的上剖安每天變動價格250萬次,也就是平均每半個小時,商品價格都會變動5萬多次。亞馬遜也因動態定價,將其利潤提升了25%。
  • 大數據殺熟何時休?美團外賣頂風作案:會員和非會員差別定價
    大數據殺熟又雙叒叕登上微博熱搜,成為熱議話題,撩動著消費者的神經:又被當成韭菜割了!近日,一篇名為《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中指出美團存在利用大數據殺熟現象,美團外賣會員的配送費居然比非會員的還要貴,且這種現象在其他外賣平臺上也同樣存在。此事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藉此吐槽:「國家才剛出臺了網際網路反壟斷法,美團外賣就敢頂風作案了,佩服佩服!」
  • 監管祭出大殺器 大數據殺熟等套路到頭了
    11月10日,市場監管總局就《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其中,首次明確擬將「二選一」定義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構成限定交易行為,將「大數據殺熟」定義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差別待遇。
  • 大數據殺熟,網際網路巨頭的「割韭」盛宴
    畢竟這不是外賣一個行業的現象,在出行、電商、酒旅等行業普遍存在,背後是一場觸目驚心的殺熟盛宴。壹先來看啥叫大數據殺熟,就是「同一時間、地點、商品、平臺前提下」,兩個帳號下單價格完全不同。所以殺熟本質上,就是一種個性化推薦算法,平臺收集大量的用戶數據進行歸類、區分推薦,消費意願強的就給他賣貴點。這種缺德做法,起源於20年前亞馬遜的一次「差別價格實驗」。當時亞馬遜選了幾十款暢銷DVD,並根據用戶的購物歷史、上網行為等數據,對這些光碟進行差別定價。
  • 美團外賣「大數據殺熟」?訂酒店和機票可能也有這樣的遭遇
    編輯 / 孫明在大數據構築起的網際網路時代,殺熟事件屢見不鮮,這次被意外曝光的是美團。大數據殺熟,美團常態化?究竟此次事件是否是因定位出現問題,現在還沒有定論,但由此引發的美團大數據殺熟大討論,在評論中展開。除去外賣之外,有不少網友反映美團還有其他大數據殺熟行為。
  • 用法治遏制大數據「殺熟」
    近年來,類似大數據「殺熟」現象時有發生,給消費者帶來困擾。  北京市消協的一項調查顯示,許多被調查者表示曾被「殺熟」,而網購平臺、在線旅遊、網約車類移動客戶端或網站是「重災區」。大數據「殺熟」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如果不加以整治,也不利於電商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事實上,大數據「殺熟」並非新鮮話題,但一段時間以來,有些運營平臺卻依然我行我素,說到底還是利益驅動。
  • 美團真正的VIP只有新用戶,大數據「精準殺熟」?
    美團被曝「殺熟」12月17日,一篇名為《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爆火,作者有圖有真相的展示了:在美團上的同一家店鋪,用同一個配送地址,在同樣的時間點單,會員比非會員的配送費更高,附近幾乎所有外賣商戶的配送費都比非會員高1-5元。
  • 割會員韭菜,美團也玩大數據殺熟?美團:軟體緩存;網友:你當我傻?
    上海漢聯律師事務所律師宋一欣告訴深燃:「這類型爭議要以籤約為準,如約定籤約戶比非籤約戶優惠而事實上不優惠,則違約,如無約定,就不能認定違約。」事實上,美團的會員權益只承諾了紅包優惠,並沒有約定會員比非會員的配送費更低,所以也就沒辦法判定美團屬於違約。
  • 美團回應「殺熟」,但理由卻讓網友都炸了……|大數據殺熟|美團|...
    這什麼情況,買碗飯,還被殺熟了??夾生的我不配吃飯嗎?之後,美團也就殺熟這件事也給出了回應:美團不存在大數據殺熟的情況,我們對所有客戶一視同仁。我們沒殺熟,只是定位有緩存。但是,評論區的網友們也不甘示弱。每次出差打開美團,都會自動問我:是不是定位到新地址,難道這個功能是假的??
  • 美團、肯德基、滴滴都「殺熟」?大數據放過我吧!
    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年的「網際網路殺熟」事件也就逐漸平息,但不可否認的是,那些消費者所遇到的「殺熟」行為也真實地存在在他們的生活當中,甚至無孔不入。之前豆瓣上就有網友曾反映被「殺熟」的經歷,該網友在連續點了兩個星期的美團外賣後,發現優惠力度在逐漸變小。
  • 為什麼大數據不殺熟 ——線上購物中的隱私披露與定價策略
    所以,商家可以根據我們的隱私數據對我們進行價格歧視,即「大數據殺熟」。那麼,如果商家承諾不根據隱私為我們進行個性化定價,我們會以更低的價格買到心儀的商品麼?今天推介的文章是Ichihashi發表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的文章Online Privacy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by Consumers。
  • 美團外賣:商家被「吸血」,用戶被殺熟
    億萬網友的眼睛是雪亮的,這樣的說明與官方回應當然不能買帳,美團外賣不能甩鍋給技術,這明擺著是大數據殺熟。經歷了淘寶殺熟、機票殺熟、酒店殺熟……現在遇到外賣殺熟,大家已經見怪不驚了:大數據這把雙刃劍,負面倒是被用得挺好,殺熟,殺一切。 如果大數據殺熟成了美團這樣的平臺公司慣用手段,那會員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
  • 濃眉大眼的美團,也玩大數據殺熟?
    網友們將這種「差別對待」稱為「殺熟」,具體表現是平臺「對新用戶比對老用戶更好」。這裡的「新用戶」不僅僅是指新註冊的用戶,更多的是指停止使用一段時間又回歸的用戶。定位緩存僅能勉強解釋12月9日的配送費差異,但實際上,他在12月11日又試著點了一次,依然存在配送費差額,他當場向美團工作人員提出了疑問,但美團方面稱,絕對不會針對會員進行大數據殺熟。美團到底「殺熟」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