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有關壟斷方面的問題之一,就是大數據「殺熟」行為。
大數據「殺熟」的現象,出現的時間不短了。最早,是機票殺熟,後來又有訂酒店殺熟,再後來就是外賣訂餐殺熟了。當然了,「殺熟」行為,在企業的運營中,多是以定價策略的形式存在。所謂的差別定價,以滿足不同的消費者,企業從而能取得最大的收益。
不過,從消費者角度來說的話,這就意味著涉嫌歧視定價了。尤其是,對那些多次消費,甚至註冊成為會員的消費者,本應該是享受最優惠的價格,但實際上,卻因為消費數據多,已經是會員了,反而並沒有得到最優惠的價格。要知道,這是相同的商品或者服務,結果卻有不同的價格,顯然這就是妥妥的價格歧視了。
且這與通常意義上的會員權益反差太大。會員,也算是企業的忠實消費者,本該是優惠價格,或者是高質量的服務,起碼要有一定的「特殊」待遇。而這也是,幾乎所有消費者一般性的認知。
沒有想到的是,現實中,竟然還有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中的行為。比如說,非會員,所享受到的優惠,包括價格優惠,比會員要更實惠一些。如此現象,不曝光則已,要是曝光的話,完全就讓會員群體憤怒。特別是,那些本以為成為會員能夠有實惠的,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或許憤而放棄會員資格。
很久沒有聽說的「殺熟」行為,近期被一網友曝光。被曝光的公司是美團外賣,儘管早就被曝光過,只是沒有想到的是,據說要改進的美團外賣壓根就沒有任何改進。不但沒有改進,反而,在近期被曝光後,找出定位緩存偏差的理由。
該網友,在同一配送地址、同一時間、同一家店鋪、選擇相同的餐品,結果顯示出,會員的配送費是6元,而非會員的配送費是2元。同時,該網友為了驗證美團外賣殺熟的真相,又用開通了美團會員的手機,和沒有開通會員的手機,查驗。發現,與非會員相比,會員的附近配送費都會普漲1元到5元,不等。
被坐實了美團外賣殺熟行為之後,美團外賣倒也反應很及時。在道歉信中,承認了不足,只是將這樣的問題歸因為「定位緩存有偏差」導致的。呵呵,這就有點無恥了。被曝光的美團外賣有殺熟現象的不止這次,早已經有過,難道說都不是有意為之嗎?
其實,我們都能理解企業的差別定價策略。畢竟,已經掌握了眾多消費者的大數據,尤其是各類消費信息。這對企業來說,就是一筆很重要的財富。通過消費者的數據畫像,企業就可以對不同的消費者投其所好的提供相應的服務。
有些消費者對價格敏感,那就價格上優惠幅度大點;有些消費者,在乎的是服務感受和質量,那就價格高點,但是服務與質量上標準高些。如此,按照大數據畫像之後,對不同的消費者提供不同的服務,以謀求最大的經濟收益。這,應該是無可非議的,也是精準服務,高標準滿足消費者的重要舉措。
現實中,企業通過以會員形式劃分忠實消費者外,還有大量的非會員,或者是沒有消費過的、潛在的消費者們,相比而言,會員已經精準服務過了,但是這些非會員,處於一種模糊狀態,亟需要企業能夠以針對性的營銷舉措,來吸引其消費,甚至成為會員。而這就是企業的重要的潛在客戶。如此以來,價格策略就成了企業最基本的選擇。
這樣的「拉客」策略,或者說獲客行為,企業通過讓利,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是,不能曝光,一旦曝光的話,這樣的對新或者潛在消費者的讓利,就很容易給市場造成,企業在「殺熟」了。所謂的沒有給會員,或者說已經多次消費過的消費者優惠,相當於讓這些會員或者「熟客」多支付了價格。
一則,有關政策將這種殺熟行為定義為不正當競爭,涉嫌壟斷;二則這樣的市場營銷策略,若是曝光的話,就很容易對會員,尤其是會員中價格敏感者,造成了傷害。這種傷害,很容易讓企業的定價策略失敗。畢竟,消費者無論是不是會員,如美團外賣這樣的企業,有的是市場競爭者。消費者要是卸載,或者直接點說,就是用腳投票了,那就是美團外賣的損失或者說失敗。
外賣行業中,美團外賣雖說目前市場份額大了點,但是還有餓了麼,或者其它快遞企業在競爭。因此,本來用價格「獲客」的市場營銷策略,要是被曝光的話,那就很容易被判斷為「殺熟」。從名詞中就能看出,這樣行為的「負面」社會印象。顯然,「殺熟」的市場營銷策略,絕對是不能曝光的。而曝光了,不誠實的,如美團外賣就有點讓人不齒了。
作品信息
本文來自凱迪社區原創作者:閒言毛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平臺意見。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後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