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為何屢禁不絕?

2020-12-21 騰訊網

編輯導讀:前段時間,一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引起網友的熱議。儘管美團回應是定位問答,但是大數據殺熟再一次成為熱門議題。為什麼這多年過去了,大數據殺熟屢禁不絕?本文作者對此展開了分析,與你分享。

日前,一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把美團盯上了熱搜。在筆者看來,平臺商業模式與利益決定了部分網際網路APP殺熟難以避免,要防範這些平臺殺熟,應對方法只有想辦法成為平臺的「非忠誠度用戶」才可以。

文章中作者表示,在美團的同一家店鋪,同一個配送地址,在同樣的時間點單,會員帳號的配送費是 6 元,而非會員帳號僅為 2 元。

該用戶表示,本以為開通了會員省錢,哪知會員比非會員的配送費高出1~5元。作者表示當場血壓就上來了。

客服先是給該用戶一張10元紅包以此息事寧人,隨後在該用戶追責下打來電話表示歉意,並表示會向技術反饋。但幾天過後,當事人發現他反饋的問題依舊存在——點餐時會員帳號的配送費高於非會員,於是當事人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上公布了整件事的過程。

美團外賣的聲明回應是配送費差異與會員身份無關,而是軟體存在定位緩存,與用戶時機位置產生了偏差,導致配送費不準。

事實上,這種說法很難讓人信服。因為該用戶兩天後依舊存在配送費差額,若依舊歸結於「位置緩存」便「很難解釋得通。」這本質是一種應付式的軟體bug論,沒有給出一個讓人信服的商業邏輯層面的原因。

有業內人士一針見血指出:美團把鍋踢給了定位緩存,其實是踢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按照這個邏輯,美團應該立馬整頓,把歷史問題糾正清楚,該還用戶的配送費,都還上。否則,它仍然是揩用戶的油,跟利用大數據殺熟,沒啥本質區別。

01 大數據殺熟或已成為不少平臺的隱性商業模式

大數據殺熟基本上已經不是新聞了,沒有大數據殺熟才是新聞。

事實上,在國內,從滴滴到美團、攜程早年都曾經被曝出過大數據殺熟,2018年3月,一位微博網友發現,在使用滴滴打車時,同樣出發點,同樣目的地,在同樣的時間裡,使用不同的手機時,價格竟然相差七八塊錢。

同樣在2018年,大V路金波再一次在微博上曬出了一組圖,表示在攜程搶高鐵票要買網速包才能提升搶票成功的概率。

不僅僅國內,國外大數據殺熟的歷史更早,早在2000年,亞馬遜就玩過差別定價的套路。當時,有亞馬遜用戶反映,他刪除瀏覽器的cookies後發現,之前瀏覽過的DVD商品售價從26.24美元降到了22.74美元。為此,亞馬遜飽受爭議,亞馬遜CEO貝索斯不得不公開道歉。

貝索斯還稱,這只是向不同顧客展示的差別定價實驗,絕對跟客戶數據沒有關係,一切只是為了測試。

有網友表示,快餐巨頭肯德基也被曝出過類似情況,有網友和伴侶通過肯德基的微信小程序點餐,同樣的會員專享價,但該網友手機顯示的價格卻比同伴的要高。

大數據殺熟在國內屢見不鮮,大致體現為「給新用戶顯示低價、給老用戶甚至付費用戶顯示高價、對經常購買、購買力強的消費者調高價格等「價格歧視」行為。」不少平臺通過「千人千面」的展現方式,表示給用戶更好的個性化體驗,而另一方面,千人千面的展示方式恰恰能隱蔽性的收割會員的錢包。因為這樣一來,用戶很難發覺自己被割了韭菜,即便發覺,也難以舉證。

如何界定平臺是否存在「殺熟」等違規行為在判定上存在一定難度。因為平臺可以從時間點套餐優惠不同、高峰期與非高峰期的價格、稀缺性與非稀缺性等不同理由來做解釋。

因此,因為用戶信息不對稱,大數據殺熟得以順利成為平臺經濟的一種隱性的商業模式。

之所以成為殺熟的對象是會員,而不是非會員,如果從商業邏輯層面找原因,大概有幾點。首先我們知道,對於會員與非會員的權益部分,平臺並沒有從違約責任層面對自身的責任進行限定,因此這樣一來,大數據殺熟就更多只能歸咎到商業道德層面的問題。

但事實上,平臺隱瞞了「別人購買同樣商品價格更低」的事實,這本質就是一種「價格欺詐」,也是對用戶知情權以及公平交易權的侵犯。

其次,在中國網際網路免費邏輯根深蒂固的情況下,花錢買會員的大概率上是忠誠度較高的用戶,這類用戶基本上也是平臺眼中的「優質用戶」。

所謂優質用戶就是是平臺定義成價格不敏感、消費需求彈性差的優質韭菜。早前有媒體曝光他的判斷標準:一,平臺會根據你的消費記錄定價。如果你買過的東西價格普遍較高,大數據就認為你「不差錢」,然後給你加價。其二是控制商品的曝光,把價格低的商品屏蔽,更多展示高價商品。

在平臺看來,這種「優質用戶」一般會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不會因為幾塊錢計較,更加注重效率與體驗。因此,平臺執行起來差異定價又很方便。

不過監管層面已經在針對「大數據殺熟」有所動作。

2020年11月10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中,第十七條明確指出:「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平臺經濟領域經營者,可能會基於大數據和算法,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無正當理由對交易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實施差別待遇,排除、限制市場競爭。」

02 巨頭大數據殺熟屢試不爽,普通用戶如何反「殺熟」?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在資源供給固定的情況下,隨著價格的增長,購買人數減少,定價高買的人少,定價低買的人多但不賺錢,在傳統行業,又要賺錢,又要定高價是很難的。

但是網際網路平臺的優勢在於它有大數據,平臺會基於用戶畫像,把用戶分類,平臺可以根據用戶消費行為、價格敏感度、消費意願等,讓願意出高價的人用高價買,願意出低價的人用低價買。所以,這樣的情況下,就能做到又賺錢,又能定高價。經濟學中有個二八定律,在一個社會中,20%的人佔有80%的財富。在一個平臺或者行業,20%的人貢獻了80%的利潤。

對於不少網際網路平臺而言,新用戶增加數才是KPI的關鍵指標,20%的會員用戶是貢獻利潤的主要來源。如何把用戶轉化為平臺中的20%的用戶,如何讓20%的基數變大,是不少平臺在琢磨的。

因此,從平臺利益的角度來看,對用戶進行「大數據殺熟」屢試不爽的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對稱,平臺通過大數據能利用用戶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千人千面,每個用戶被推薦到的商品內容不同,在某一項被殺熟的商品與服務上,並不是面向所有用戶,而是面向特定用戶,只要這部分特定用戶沒有察覺到或者說這部分用戶察覺到了但無法舉證,沒有引發較大的輿論聲勢,平臺「殺熟」就是安全的。

因此,對於平臺而言,大數據殺熟的風險成本低。事實上,早在10月1日生效的《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的第十五條就已經有明確規定: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基於旅遊者消費記錄、旅遊偏好等設置不公平的交易條件,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

儘管對於大數據殺熟已經有法律明文禁止了,但是不同於旅遊類平臺的酒店、機票預訂的商品定價相對平穩,外賣、打車類APP的定價可以基於用餐或者用車高峰期來浮動定價,這幾乎給了這些平臺動態定價完美的理由:資源與服務因為高峰期帶來的稀缺性不同,動態價格機制就可以用來解釋它的殺熟行為。而加之這些平臺的用戶基礎非常龐大,這種大數據殺熟其實可以帶來巨額的利潤。

根據美國布蘭戴斯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Benjamin Shiller基於Netflix的研究發現,使用傳統人口統計資料的個性化定價方法,可以使Netflix增加0.3%的利潤,但根據用戶網絡瀏覽歷史,使用機器學習技術,來估算用戶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可以使 Netflix 的利潤增加14.55% 。

因此,要防範這些平臺殺熟,那麼應對方法只有成為平臺的「非忠誠度用戶」才可以,在安裝APP的時候,謹慎授權相關的隱私權限,儘可能地避免隱私數據(包括地理位置、通訊錄、相冊等)被獲取,關掉一切非必須的定位許可、照片讀取許可、通訊錄讀取許可。

要知道,穩定的用戶習慣是非常可怕的,它可能被平臺判定你是「優質用戶」,而燒錢起家的平臺大抵的思路往往都是低價吸引用戶,用戶形成粘性以後就高價收割。

因此,無論是電商、外賣、旅遊類、打車類APP,最好手機中有兩個以上的備選項,或者某一段時間卸載軟體再安裝,時不時觸發平臺的流失客戶預警和撈回策略,讓平臺系統認為你從一個重度用戶,變成了一個即將流失的用戶。

對於用戶而言,可能要學會主動去培育平臺之間互相競爭的意識,這可能是在當下不得已而為之的策略了吧。

對於平臺而言,在增量見頂的情況下,商業價值與利潤是KPI的核心,在短期內可以傷害用戶利益來實現創造利潤的空間,但長期產品價值的增減,最終會落到平臺對用戶的真正價值賦能。如果長期把用戶當韭菜,用戶最終也會用腳投票做出自己的選擇。

#專欄作家#

王新喜,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redianweiping),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網際網路從業者,百度百家、艾瑞網專欄作家、虎嗅網、鈦媒體認證作者,關注IT熱點背後的本質,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美團割會員韭菜,大數據殺熟為何屢禁不絕?
    否則,它仍然是揩用戶的油,跟利用大數據殺熟,沒啥本質區別。大數據殺熟或已成為不少平臺的隱性商業模式大數據殺熟基本上已經不是新聞了,沒有大數據殺熟才是新聞。巨頭大數據殺熟屢試不爽,普通用戶如何反「殺熟」?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在資源供給固定的情況下,隨著價格的增長,購買人數減少,定價高買的人少,定價低買的人多但不賺錢,在傳統行業,又要賺錢,又要定高價是很難的。
  • 大數據殺熟是什麼意思?大數據殺熟行為明令禁止是怎麼回事?
    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經營者運用大數據收集消費者的信息,分析其消費偏好、消費習慣、收入水平等信息,將同一商品或服務以不同的價格賣給不同的消費者從而獲取更多消費者剩餘的行為。
  • 用法治遏制大數據「殺熟」
    對於大數據「殺熟」,應當抓住消費者權益這個關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治理,進一步釐清個人數據的所有權和應用範圍,切實提高相關行為的違法成本    同一平臺、同一時段、同款貨品,下單價格竟有較大差別,更令人費解的是,多付費者還是平臺的熟客。
  • 美團「大數據殺熟」背後的增長焦慮
    在以往遭遇「大數據殺熟」時,因為取證困難,以及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用戶面臨維權難的問題。業界人士表示,網際網路平臺之所以有底氣利用「大數據殺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實現了市場壟斷,對用戶數據形成壟斷。僅僅依靠法令無法在根源上杜絕殺熟情況再次出現,需要對平臺數據進行監管。
  • 美團壟斷的雙刃劍:大數據殺熟讓人心寒
    近日,美團外賣「大數據殺熟」一事登上熱搜,一名ID「漂移神父」的作者發布文章《我被美團割了韭菜》表示自己被美團「大數據殺熟」了,引起一眾用戶熱議,諸如「美團再見吧」、「反壟斷還是有必要約束一下企業」的發聲屢見不鮮。
  • 美團回應「殺熟」,但理由卻讓網友都炸了……|大數據殺熟|美團|...
    這什麼情況,買碗飯,還被殺熟了??夾生的我不配吃飯嗎?之後,美團也就殺熟這件事也給出了回應:美團不存在大數據殺熟的情況,我們對所有客戶一視同仁。其實美團的大數據殺熟,之前也被浙江省消保委點名過。十月份,浙江省消保委點名了美團、飛豬等網絡訂房平臺存在退訂難、大數據「殺熟」、實際情況與宣傳不符、承諾優惠不兌現等情況。
  • 大數據殺熟,網際網路巨頭的「割韭」盛宴
    來源:投資家123來源| 投資家(ID:touzijias)作者 | 李曉大數據殺熟,愈演愈烈。12月15日,美團被曝殺熟外賣會員,花錢買了會員後,配送費竟然比之前漲了3倍...畢竟這不是外賣一個行業的現象,在出行、電商、酒旅等行業普遍存在,背後是一場觸目驚心的殺熟盛宴。壹先來看啥叫大數據殺熟,就是「同一時間、地點、商品、平臺前提下」,兩個帳號下單價格完全不同。
  • 10月1日起大數據殺熟明令禁止 但如何知道被殺熟很難
    規定明確了,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但消費者如何獲知自己被殺熟?缺乏監控的市場總是會讓很多人鑽空子,大家都知道,大數據的分析是不對外公開的,系統通過內部分析自動為用戶適配相應消費服務或產品。
  • 什麼是大數據殺熟?美團會員真的把用戶當韭菜?
    大數據殺熟其實不是新鮮事了,只不過最近一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引發了熱議,大數據殺熟才再一次被人們所提及,這篇網絡爆文的作者表示在支付15元開通美團VIP後,點外賣的配送費由原來的2元上漲到6元,然後再降到4元,諸多網友表示本以為薅了羊毛,其實自己才是那隻被薅的羊。
  • 美團、肯德基、滴滴都「殺熟」?大數據放過我吧!
    其實一直以來,網際網路公司利用大數據「殺熟」都是消費者們非常深惡痛絕的行為,據悉,2018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中,「大數據殺熟普遍」排在十大熱點話題第三位。天眼妹還從《中國質量萬裡行》了解到,2018年鬧得最火的時候,滴滴、攜程、美團、淘票票都被捲入其中,不過當時所有提供服務的公司都沒有承認。
  • 被疑大數據殺熟,美團市值蒸發400億!新華網評:不顧吃相,要改!
    被疑大數據殺熟,美團市值蒸發400億!新華網評:不顧吃相,要改!開通美團外賣會員後,為何配送費比非會員還要高?」近日,一篇名為《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自媒體文章,再次把大數據殺熟的問題推上風口浪尖,美團成為眾矢之的,更被新華網銳評:吃相難看!
  • 美團外賣會員事件背後,大數據殺熟正在不斷進化
    來源:微博究其原因,其實大部分用戶早已經對網際網路公司的大數據殺熟見怪不怪。而這次事件能夠引起廣泛關注,是因為和以前的熟客直接漲價比起來,通過配送費殺熟的手段更為隱蔽,更加不令人察覺。讓用戶覺察不到自己被大數據殺熟了,才是一次成功的殺熟。
  • 外賣大數據殺熟說明了中國網際網路的短視,而外國企業用大數據創新
    近期外賣企業大數據殺熟受到知名媒體的批評,同時也證明了這一事實,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短視,相比之下外國企業卻是利用大數據進行創新,這或許就是中外網際網路行業最大的不同吧。
  • 美團外賣「大數據殺熟」?訂酒店和機票可能也有這樣的遭遇
    編輯 / 孫明在大數據構築起的網際網路時代,殺熟事件屢見不鮮,這次被意外曝光的是美團。對於美團外賣的回應,是定位緩存還是大數據殺熟,網友討論不一。一部分網友認為,手機定位會有延遲,緩存在很多場景會出現,因此配送費出現誤差是正常現象。另有一部分網友認為此種說法無法說通,是將責任甩鍋給定位系統。大數據殺熟,美團常態化?
  • EVCARD以用戶為本 拒絕大數據殺熟
    近日,「大數據殺熟」再一次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新老用戶存在差別對待,針對不同用戶對同一產品或服務在相同條件下設置不同的價格,老用戶的價格要比新用戶更高。根據調研顯示,超過五成的網友曾在各個網絡平臺遭遇過「殺熟」的情況。各平臺的大數據殺熟造成了很多消費者對這些平臺的信任度降低,最終損害的是平臺信譽,導致老用戶逐漸流失。
  • 中消協點名大數據殺熟
    【中消協點名大數據殺熟
  • 外賣平臺涉嫌大數據殺熟,處理不能「自說自話」
    對於涉嫌大數據殺熟的行為,司法該如何有效介入?作為監管部門和服務提供單位,應各自承擔起怎樣的責任?上述問題,必須在平臺發展運營的過程加以解決。倘若失去對消費者權益的尊重和保護,也就難以建立起人們的安全感,間接失去了公平互信的市場。<br/><br/>  事發之後,平臺方迅速回應用戶關切值得肯定,但不能就此戛然,第三方調查取證,汲取教訓並提升產品和服務水平,才是題中應有之義。
  • 買機票訂酒店被「大數據殺熟」?文旅部出手整治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原標題:買機票訂酒店被「大數據殺熟」?文旅部出手整治中國在線旅遊市場快速增長,在線旅遊企業和平臺的數量不斷增多,在方便公眾出遊的同時也促進了旅遊消費,但也有一些在線旅遊經營者損害消費者權益,給行業帶來負面影響。
  • 美團真正的VIP只有新用戶,大數據「精準殺熟」?
    面對如今大數據盛行的網際網路時代,面對無孔不入的精準營銷,勤勤懇懇的打工人不知在何時就成了某一茬韭菜。美團被曝「殺熟」12月17日,一篇名為《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爆火,作者有圖有真相的展示了:在美團上的同一家店鋪,用同一個配送地址,在同樣的時間點單,會員比非會員的配送費更高,附近幾乎所有外賣商戶的配送費都比非會員高1-5元。
  • 美團殺熟已是行業潛規則?大數據夠透明嗎?
    原標題:美團殺熟已是行業潛規則?大數據夠透明嗎?   不少網友反映美團還有其他大數據殺熟   網際網路平臺對用戶的畫像日漸精準,在我們默許平臺收集我們數據的同時,平臺是否會依靠數據反過來壓榨消費者,這就涉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