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軍隊燒殺擄掠姦淫,還怪中國人野蠻?

2021-02-13 東方經濟觀察

英法聯軍佔領廣州後,「法國人收容到了一個被英國人刺刀挑開肚子的快要斷氣的年輕婦女,手腕上鮮血淋淋,耳朵也被割掉」,這名婦女的「唯一罪過就是想要保住她的耳環和手鐲」。

文/王開璽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本來是英法等國對中國發動了侵略戰爭,中國人民被迫予以反抗。但是他們絕口不談對華侵略,以及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生命與財產損失,卻極力批評清政府將英法被俘者,「拘之獄中,而苛暴以待之,且有數人,因此而殞命者」。聲稱英法被清廷虐待而死者,「情節慘酷」,表示「此而可忍,孰不可忍」。指責清政府對於英法被俘者,「手足縛系,三日不進飲食」,予以虐待,是「不顧國際公法之殘酷行為」。似乎只有他們這些西方國家的軍隊才是文明者,而中國的政府是野蠻的政府,中國人民也是野蠻的人民。

關於部分英法被俘者在中國遭受虐待致死之事,我們將在後面的有關章節內予以專論,在此我們且看一看這些指責中國人野蠻的「文明人」,是如何「文明而仁慈」地對待中國軍民的。

殘殺中國百姓

1857年12月,英軍的哈格特中尉與一名傳令兵,在廣州附近的某個村莊執行任務時,遭到了大約三十名中國村民的襲擊。哈格特開槍打死了兩名中國人後,「卻被一棍打倒在地。很快就有一個中國人用菜刀割下他的腦袋」。那名傳令兵打死了四名中國人後,逃回了軍營。

中國的村民將英軍的腦袋割了下來,這在某些西方人的心目中,顯然是極其殘忍而野蠻的。在此,我們姑且不論這在兩國的戰爭中是否野蠻殘忍,只是想比對一下這些「文明人」是如何行事的。法國人德莫熱在《一八五七年和一八五八年出使中國和日本的回憶錄》中記載說,此事發生後,「英國人於是重返這座村莊,並把它放火燒了」。參與襲擊英軍的村民被英軍用馬拖在地上,「一直拉到中國軍隊面前,然後再把他吊死在一棵樹上。這個人的面孔,由於被狂怒的英國士兵用馬拖了很久,所以看上去很可怕」。英國人對待中國人的做法難道比中國人更文明、更人道嗎?

這種野蠻殘害中國人民的事例,絕非僅有的偶然事例。

法國人德埃爾韋·聖德尼在《中國面臨歐洲》一書中記載說,英法聯軍佔領廣州後,「法國人收容到了一個被英國人刺刀挑開肚子的快要斷氣的年輕婦女,手腕上鮮血淋淋,耳朵也被割掉」,這名婦女的「唯一罪過就是想要保住她的耳環和手鐲」。德埃爾韋·聖德尼還揭露說,英軍士兵「就像正在搜索的獵兵一樣,手執長槍在街上跑來跑去,只要一看見剛出現的任何生物就一槍打過去,不管是男人或婦女,也不管是成人或小孩,也不管射擊的角度如何就立即開火,就是屍體也立刻被剝得一乾二淨」。

德明切也夫在其《法國在中國和印度支那的殖民政策(1844—1862)》一書中記載說:「中國人的生命在西方『文明者』的眼中竟然一錢不值……根據法國駐廣州部隊司令官的命令,在法國水手被打死的那條街上的所有居民都要統統被殺死。」據一位俄國目擊者揭露,「由於要對一個法國軍官和兩個英國軍官的被殺做出報復,法國大尉遂帶領武裝部隊上岸,從被殺地點朝所有方向都量了一百步的距離,並下令在這一地區內把所有的居民都殺光」。看,這就是英法所謂的國際法與人道。他們因為其軍隊士兵或軍官被殺,不是去報復「行兇」者,而是要殺死附近與此事無關的其他所有中國人。中國人是否還真應該去「感謝」這些講求國際法的仁慈的侵略者,多虧他們僅是將事發地點以一百步為半徑,而沒有擴大到二百步、三百步、一千步……

在北方的侵略暴行

英法侵略者在中國的南方地區是如此,在中國的北方地區同樣也是如此。

下面我們試舉數例。

1858年夏,英法聯軍的兩個士兵在北京與天津之間的某個村莊附近,遭受到村民的攻擊。英法聯軍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派軍隊將三名所謂的中國「兇手」抓獲。其中一名中國人在與外國人的戰鬥中因傷重已死,而另外兩名中國人,則被英法聯軍非常「文明」地「吊在沙船的桅杆上」。

1860年8月,在大沽口之戰中,清軍戰敗,傷亡慘重。英法聯軍竟將眾多的清軍死屍「填濠」,踩踏而過,目的是為了「直取炮臺」。其行為之野蠻,實在是令人髮指。

如果說英法侵略者的上述野蠻行為,皆是發生在形勢變幻莫測的戰爭期間,尚有某些並不充分的理由可供其狡辯的話,那麼,當其已經佔領北京,中外已經議和並籤訂了《北京條約》的情況下,仍然隨意殘殺普通中國百姓的行為,則將其野蠻的本性暴露無遺。

例如,1860年10月底,中外議和之後,北京崇文門外三轉橋的一個頭腦呆傻的人看見有外國人經過,遂拍手大笑說「鬼子來也」。英法聯軍不但「立將此傻子毒毆,傷重垂斃」,而且「復入其家,舉室盡被毆傷,毀壞什物」。於此,何來人道,何謂文明,何言公法?

另據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補》記載,中外議和以後,英法侵略者在北京城內外,為所欲為,「遨遊宮禁,竄擾坊市,橫刀躍馬,動輒傷毀,遇婦人則群擁之,汙辱備至,甚或齧破其面,雖乘車者,亦不能免」。

據《庚申夷氛紀略》記載,英法聯軍「自天津進發,竊伺帝鄉,迢迢三百裡……路過數百村鎮,無小無大,盡遭擄掠。楊村、蔡村、安平、河西務最為富庶,皆蕩然矣。馬頭一莊,千數百家,毀為平地」。「賊入張家灣,挾憤焚殺淫掠,倍極慘酷。」前在張家灣,婦女聞警自盡者二千數百人」。北京城附近的「所有安定、德勝、西直、阜成四門外各村墅」地區,也同樣是「盡遭蹂躪」。


(摘自王開璽著作《圓明園三百年祭》,東方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史表組專家,中國圓明園學會常務理事、副會長,專業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和研究,出版學術專著多部,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代表作品《晚清南國》《慈禧垂簾:祺祥政變始末》《兩世溥儀:末代皇帝傳奇》等。

購買王開璽作品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圓明園被燒後,曾國藩對英法心懷感激,左宗棠:我要帶兵殺回去!
    圓明園被燒後,曾國藩對英法心懷感激,左宗棠:我要帶兵殺回去!說起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肯定都不會忘記那段歷史。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灰暗的時代——晚清。回看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始末,我們會有一種非常痛恨和仇恨的感覺。一方面我們仇恨當時的英法聯軍踐踏我中華文明,殺害我中華國民。另一方面,我們又對晚清政府"不作為",軟弱的態度而十分痛恨。圓明園早在康熙年間就開始修建,歷時幾代王朝才將其修建而成。因此,圓明園也被稱為萬園之園!
  • 你知道英法聯軍敢燒圓明園,為什麼不敢火燒故宮嗎?
    一八六零年,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這是刻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奇恥大辱,有的人可能問,既然英法聯軍攻打了北京,火燒了圓明園,為什麼當時沒有燒故宮?首先我們先談一談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燒圓明園,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一八五四年,英、法、美三個國家提出要修改南京條約,遭到清政府拒絕。
  • 為什麼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後,燒的是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
    英法聯軍當然不會去燒紫禁城。紫禁城什麼地方?那是清朝的政府所在地和權力中樞。一旦動手毀掉紫禁城,有可能會造成兩個後果:第一,清廷拒絕議和,英法聯軍與清廷的戰爭擴大化;第二,清廷滅亡,中國陷入無政府狀態。這兩個後果都是英法聯軍不願看到的。英法聯軍此來,說到底是為修約,換句話說就是謀求擴大在華政治和商業利益,只要是有悖於這個目標的行動,即便是軍隊想做,他們的政府也不會讓他們去做。
  •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火燒圓明園,卻沒燒紫禁城,為何?
    不過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有一個很重要的疑問,那就是:「英法聯軍既然已經攻入北京,那為何只燒了圓明園,而沒有燒紫禁城呢?要知道,相對於圓明園來說,紫禁城可是滿清皇室的根基呀!」關於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有如下兩個原因!
  • 1860年英法聯軍兩次火燒圓明園時,還燒毀了哪些園林?
    實際上,早在1860年,英法聯軍就將圓明園燒毀殆盡。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甚至再次搶劫了圓明園,致使圓明園徹底毀壞。另外,從當時的史實來看,英法聯軍燒毀的不只是圓明園一處,還包括三山五園的其他園林。這些行為是人類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 一戰中的土耳其:硬抗英法俄三大列強,牽制協約國上百萬軍隊
    儘管在近代奧斯曼帝國衰落了,遭到了英法俄等西方列強的侵略和瓜分,但奧斯曼帝國餘威尚在,直到一戰時仍然頗有實力,實力不容小視。在一戰中,土耳其硬抗英法俄三大列強,牽制了協約國上百萬軍隊。作為西亞第一強國,雖然一戰時奧斯曼帝國已經衰落,但落日下的奧斯曼土耳其依然捲入了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成為同盟國中僅次於德國和奧匈帝國的三號國家。
  • 坐擁12萬湘軍,眼看英法聯軍侵入京城,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在中國的近現代史當中,自從1840年清政府被英國殖民侵略以後,中國就開始了恥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1860年英法聯軍再次攻入北京城,進行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的行徑,當時擁有著12萬湘軍的曾國藩卻不為所動,一心只想著剿滅太平天國,這究竟是為什麼?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卻不敢燒故宮,一個原因讓他們打斷念想
    1860年,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被一場大火所淹沒,往日的金碧輝煌成為一片廢墟,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成為世界文明史上最罕見的暴行,當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時候,卻不敢燒故宮,一個原因讓他們打斷念想!
  • 除了火燒圓明園,外國列強還幹了哪些事?真相令人憤怒
    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隨即米啟爾中將率領3500名侵略軍,直接向圓明園撲去。圓明園周圍的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八品首領任亮帶著20多名技勇太監同敵人接仗,最終全部以身殉國,晚上7時,侵略者全面佔領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福投海自盡。
  • 被一小兵所殺的「鐵帽子王」:一生戰功赫赫,曾擊退英法聯軍艦隊
    此後,僧格林沁一路升官,在四十歲時,官至鑲黃旗蒙古都統,而且在道光皇帝駕崩時,僧格林沁還成為顧命大臣之一,可見僧格林沁有多受信任。而僧格林沁本人也的確有點能力,在太平天國北伐時,僧格林沁受命統大軍出京抵禦,兩年之中大小數百戰,先後生擒林鳳祥、李開芳,全殲太平天國北伐軍,因此威名震於海內。
  • 吳漣序:《野蠻女友》破20%就去軍隊看周元
    吳漣序在電視節目中約定如果她和周元出演的電視劇《我的野蠻女友》收視率超過20%,自己將去軍隊探望正在服兵役的周元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當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並攻入北京的時候,作為最高統治者的鹹豐皇帝落荒而逃,選擇以打獵為名,前往承德避暑山莊避難。一時之間,東方大國失去了可以主持局面的人。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城以後,公開展開了殺掠。是的,他們將目光瞄準了東方最宏偉、最豪華的宮殿圓明園。當他們進入圓明園的時候,有二十幾名太監試圖拼死抵抗來捍衛皇家的尊嚴,但最終寡不敵眾,全部犧牲。
  • 英法百年戰爭中英格蘭長弓對戰法蘭西之花,最終輸給了法國大炮
    這三場戰役中,英格蘭的弓箭手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展示了英格蘭軍隊變革的實踐效果。克雷西(1346年)、普瓦提埃(1356年)與阿金庫爾(1415年)三次重要的戰役決定了戰爭走向,弓箭手一一重騎兵戰術在這三場勝利中起了決定性作用。1346年英軍主力一路殺燒搶掠到普瓦西,遭到法軍追擊,在克雷西森林外,被迫同法國軍隊開戰。
  • 上海高橋有一座特別的烈士墓園,中國人一定要知道它的原因
    1860年7月,李秀成再奪松江城後準備進攻上海縣城,攻城前李秀成還對列強抱有希望,所以李秀成公告在上海的英、法、美等國公使,宣布太平天國大軍到上海後給外僑予以保護,希望各國不要幫助清朝軍隊。但外國侵略者蠻不講理與清軍聯合防守上海城,抗拒太平天國。
  • 敦刻爾克大撤退,德軍為何會停止進攻,放過英法聯軍?
    德軍的裝甲兵團在法國土地上一路橫掃,將英法聯軍打的潰不成軍。最後大約40萬英法敗軍被德國裝甲部隊驅趕到法國東北部的一個港口城市敦刻爾克。前有大海,後有追兵,英法聯軍真正走到了絕境。英法政府利用這來之不易的喘息之機,緊急出動海軍船隊,實施了名震後世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成功挽救了這支敗軍,為將來的反攻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希特勒為什麼會突然下令德軍停止進攻呢?要知道當時包圍敦刻爾克的德軍足足有80萬,是英法軍隊的兩倍,而且敦刻爾克的英法軍隊瀕臨崩潰,根本不是德軍的對手啊。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希特勒下令停止進攻,放過英法聯軍呢?
  • 英法入侵圓明園,為何不帶金銀,也一定要帶走十二生肖獸首
    來都來了點個關注唄,上下五千年,歷史冷知識,北京本地文旅資訊盡在這裡哦~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火燒圓明園,護園大臣投湖...一個搶,一個燒。可以說,勝利是偷盜者的勝利......那裡不僅藏有眾多藝術珍品,而且堆積著無數金銀器……一個得勝者把腰包塞得鼓鼓囊囊,另一個也把箱子裝得滿滿當當。而兩個人,手挽著手,笑逐顏開,返回歐洲。」搶的叫英吉利,燒的叫法蘭西....
  • 85式重機槍大顯神威,密集火舌封鎖沙特軍隊,英法專家看得直咂舌
    作為中東土豪,沙特為其軍隊購買了堪稱豪華的各式軍事裝備,其奢華程度使得一向以「財大氣粗」聞名於世的美軍也為之咂舌。然而,與精良武器裝備極其不匹配的,是沙特軍隊近乎可笑的戰鬥能力。從近年來公開的戰鬥行動來看,裝備精良的沙特軍隊卻往往被採用靈活戰術,號稱「拖鞋軍」的胡賽武裝打得是丟盔棄甲。當然,胡賽武裝能夠戰勝沙特軍隊,不僅僅是因為運用了靈活戰術,還跟他們使用的一些裝備有關。
  • 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撤退時,德軍為何停止前進?這是希特勒的命令
    這個時候英法聯軍做出了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那就是保存有生力量,選擇撤離法國大陸。當時40萬英法聯軍,全部朝著敦刻爾克撤退,背後的英吉利海峽,幾乎成了他們最後的希望。希特勒的命令,給了英法聯軍生還的希望。
  • 敦刻爾克大撤退中,英法聯軍已經走投無路,德軍卻為何不乘勝追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5月,在納粹德國對法國發動閃電戰後僅僅幾個禮拜,英法聯軍的防線,就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閃電攻擊下崩潰了。德軍只用了5天時間,就輕而易舉的繞過了馬奇諾防線,橫貫了整個法國。一路的瘋狂撤退,使得英法聯軍的士兵士氣大落,也損失了大量的裝備。正如英國首相邱吉爾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說,軍隊歸來時除了步槍、刺刀和幾百挺機槍外,什麼都沒有了。要讓這樣的部隊在敦刻爾克的灘頭上背水一戰,去擊敗德國裝甲部隊的進攻,簡直就是天方夜譚。由於英國是實行志願兵役制的國家,如果英國遠徵軍主力被德軍全部殲滅。對於英國而言,將失去最重要的一批經過戰爭考驗的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