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靠譜的「王者」曾鞏:你居然以為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買七贈一

2020-12-13 B計劃老媽

說到唐宋八大家, 大家當年都是怎麼去背這八個人名的?

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宋朝的歐陽修、蘇東坡和他爸、他弟,王安石,還有一個姓曾的,他都寫了些啥?

為什麼語文書上找不到他?(蘇東坡可是八大家入選教材佔了四分之一強)

為什麼歷史書上也找不到他?(王安石變法聽過吧,高中歷史重要考點)

可憐人本來就很低調的曾鞏,居然因為文史教材中沒有多次點他的名,他就成了唐宋八大家中最沒有存在感的一位。還有些刻薄的說法,居然說人家是來「湊數」的。

可是,對於唐宋八大家這種中國文學史上超級天團,從來只有強強聯合,沒有扶貧幫弱,我們以為人家是個青銅,可人家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王者。

曾鞏,其實是一個老實低調不愛營銷自己的全面型人才。

論學問,看行家們都是怎麼評價他的。

歐陽修,北宋文壇領袖,號稱「千古伯樂」,他發掘、推薦的人才一個比一個名氣大,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司馬光等。

可他最喜歡誰呢?

曾鞏。「過吾門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

曾鞏的科舉套路文寫得不好,兩次落第。可歐陽修絲毫不懷疑他的實力,一邊親自指導,一邊專門寫了一篇《送曾鞏秀才序》送給他,從實戰和宣傳上為最為得意的門生來打氣揚名。

王安石,這個才華和脾氣都像名字一樣硬的文學家、政治家、改革家,面對文壇大V歐陽修的熱情和追捧,都是一貫的禮貌而客氣。

任誰,他都是淡然處之,表現出成熟政治家的冷靜態度。

唯有對曾鞏,熱情很高,評價很高:「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愛子所守卓,憂予不能攀。」

清代著名學者張伯行選編的《唐宋八大家文鈔》中,收錄的316篇作品中,曾鞏的文章高達到128篇,幾乎等於同書其餘宋五大家選文的總和。

清代讀書人更是將他的文章奉為圭皋。

民國時期的錢鍾書:」在唐宋八大家中,曾鞏的詩歌遠比蘇洵父子好,絕句的風致更比王安石有過之而無不及。「

曾鞏除了策論和散文寫得好之外,還很擅長修史校史。

能寫史修史校史的人,除了要有才,還得特別自律、嚴謹、細緻的人。比如歐陽修、司馬光等。

曾鞏《局事帖》中國嘉德 2016春拍 2.07億元成交

治學嚴謹的他還有一個習慣,每整理完一書,他都認真作序每篇序文,輔以原本淵博的學識和精妙的文筆,竟然都成了散文精品,在八大家中無出其右。

論人品,用現代話說,算得上是感動中國傑出青年的人選。

在唐宋八大家中,曾鞏是及第最晚的(39歲的大齡青年終於考上了),不比那幾位天才少年二十歲便高中(蘇轍及第時才十八歲)。

說明啥?

水平不行麼,真來湊數麼?

其實人家曾鞏也是少年天才,12歲時名聞四方,十八歲時就開始結交歐陽修、王安石、蔡襄、範仲淹等文壇人物了。

但是他遇到了很大的波折。

他父親去世,家境衰敗,只能輟學回家種田,孝順的侍奉繼母,認真的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

一面辛苦種地維持生計, 一面照顧一大家子,一面自己繼續刻苦讀書,一面承擔起教導弟弟、妹夫的重擔。(牛人啊,這個工作量真嚇死人。)

這樣的日子,曾鞏堅持了十多年。

他的教育生涯不僅有苦勞,還有很大的功勞。

嘉佑二年的科舉(史上最牛一屆),蘇東坡和他弟一起上榜,名揚天下。

可他們老曾家考了幾個?

足足六個!

曾鞏,連他三個弟弟,兩個妹夫,一家六進士,轟動一時。

在隨後的10年中,他家其他弟弟、妹夫們又相繼考中,一共出了10位進士。

放在今天,那是妥妥的全國高考名師啊。

面對這樣艱辛的養家重任,這樣出色的教育成果,曾鞏卻是淡然處之,幹就完了。

所以,朱熹特別喜歡他,認為他不僅文章醇正端莊,為人還很正派傳統,足以和孔孟比肩,尊他為一代醇儒。

論做官,去哪裡都發光發熱的務實好幹部。

曾鞏的仕途整體比較平穩。

他官職不算高,沒能像蘇轍、王安石一樣位極人臣;但也不像韓愈、柳宗元、蘇軾那樣貶無可貶,人生風波不斷。

但他是革命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搬。

他是一顆螺絲釘,堅守崗位,踏實靠譜。

他在越州(今紹興),

遇上當地大饑荒,領導官府賑災,下令讓富戶出售糧食。

他的名篇《越州趙公救災記》,樸實廢話少,實打實的救災乾貨,堪稱一本地方政府工作手冊。

讓人充分受到一個優秀地方官員在災情時的表現:規劃得當,執行得力,策略有方,領導有擔當,且充滿人性關懷。

他在福州(今福州),

由於官府的蔬菜大量上市,擾亂了市場,導致菜價越來越低,以種菜為業的菜農賣不掉菜,收入大減。

他立刻取消了朝廷撥給的「職田」(權屬國家的固定田產),保障了菜農的利益。

他同時提出一個非常鮮明的觀點,當官不能與民爭利。

這麼時髦先進的觀點,他居然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來了。

他在齊州(今濟南),

他掃黑打惡,為老百姓除暴安良;修建北水門,解決了困擾齊州城多年的水患問題;疏浚大明湖,百泉所匯,形成一個罕見的「城中湖」。

正是在他的主持、規劃與組織建設下,北方的濟南成為了一個「瀟灑似江南」的園林城市,成為宋代中國最美的城市之一。

(與此同時,蘇軾也在杭州疏浚西湖水利,修建了著名的蘇堤,一南一北,互為美談。)

曾鞏,好人、好官、好文章,一個看似保守無趣的人,卻在踏實低調的性格中,默默踐行自己所認同的價值觀,漫長堅持,從而走上了一條封神之路。

#大語文時代#

註: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曾鞏名氣不大,我們也沒讀過他什麼文章,為何躋身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我們都知道。不過,這「八大家」中,有一個名字讓我們很疑惑,就是「曾鞏」。為什麼說「曾鞏」這個名字,讓我們很疑惑呢?「八大家」中,唐朝有兩人:韓愈和柳宗元。(歐陽修)「八大家」中,宋朝有六人。歐陽修是宋朝的文壇領袖,詩文都寫得好。在宋朝那個年代,能夠見一見歐陽修,已經是一個莫大的幸運了。
  • 唐宋八大家最沒有存在感的曾鞏,水平到底如何?讀這首詩就知道了
    今天筆者就來與大家聊一聊曾鞏,作為一位江西人,其實對於曾鞏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而且江西從宋朝,一直到明朝,那都是極為輝煌,用今天的話來說,那就是屬於北上廣,除了曾鞏之外,還有王安石和歐陽修都是江西人。但是我更偏愛曾鞏,作為一位名壇大家,曾鞏的一生其實極為悲慘,從小家境貧寒,可是他奮發圖強,最終憑藉自己的努力在北宋文壇佔據了一席之地。
  •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個人?他們誰的官職最大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朝韓愈、柳宗元和北宋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曾鞏八位著名散文家的合稱。關於這八個人,很多人的常規印象都是文採飛揚的文學家,或者是閒情逸緻,撫琴飲酒的藝術家。但其實,這八人的真正身份都是憂國憂民,位高權重,勾心鬥角的政治家。
  • 曾鞏:打黑除惡的一代醇儒!
    一韓一柳一歐陽,三蘇曾鞏帶一王,這句順口溜講的就是非常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不過仔細一看你會發現,這句順口溜裡只有一個人的名字完整出現,這個人就是曾鞏。作為唐宋八大家中最不為人知的曾鞏,卻擁有著堪比王安石的政績,和上承孔孟,下開程朱理學的極高讚譽。那麼歷史上的曾鞏到底是什麼樣子?是像今天大多數人想像的一樣籍籍無名,還是像古代文人讚譽的那樣上承孔孟呢?
  •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散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另有歐陽修、蘇軾、曾鞏、王安石四人,稱為宋四家或宋朝古文四家。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他們提倡散文,反對駢文,給予當時和後世的文壇以深遠的影響。
  • 唐宋八大家的名句,你記得幾句?
    ◆◆◆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以寫詩歌和散文為主的八位文學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合稱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八人。
  • 出人頭地的歷史真相:這個易錯成語,居然牽扯到了三個唐宋八大家
    (「出人頭地」的正確寫法,是頭顱的頭,不是投靠的投)那麼問題來了,「出人頭地」為啥要寫作「出人頭地」呢,最開始的時候,記譯君認為是這樣的:「難道才能高的人,身材也特別高大,比一般人至少高那麼一個頭,所以別人就以出人頭地來誇他。」當然了,事實證明,當時的記譯君真是太年輕了,讀書太少了。
  • 一家中六個進士,曾鞏只負責學習,賢內助居功至偉
    但今天我要說的這位賢內助不是她們,而是曾鞏的老婆晁文柔。曾鞏,何許人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時也是北宋有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總之,他是個能詩能文的大才子!他雖然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祖輩輩都有在朝廷上擔任過大官,但當他父親死後,家境就一年不如一年。他身為哥哥,手底下有4個年幼的妹妹和9個弟弟。
  • 寫給「唐宋八大家」的16首詩
    史上首個以傳世精品 展示「唐宋八大家」家國情懷 和時代風華的主題文物展 「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 你打卡了沒?
  • 唐宋八大家的書法,個個精彩,各有高度!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將古代散文史的水面攪了個天翻地覆,使得散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然而他們的書法造詣也是相當令人驚嘆!
  • 「唐宋八大家」就有六位
    他在詩、詞、文等方面都有傑出成就,其代表作《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密州出獵》、《赤壁懷古》等都是流傳千古的絕世佳作。唐宋時期有八位文壇代表人物合稱「唐宋八大家」,蘇軾便是其中之一。說完了蘇軾,接下來就不得不先說說他的父親和弟弟,也就是與他同列「唐宋八大家」的蘇洵、蘇轍。許多人在提到蘇洵、蘇轍的時候往往將他們與蘇軾聯繫到一起,這其實有點委屈了此二人。事實上,蘇洵、蘇轍的文學成就也極高。蘇洵的文章「精深有味,語不徒發,正類其文」,蘇轍的文章「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 「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細數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明初朱右選韓、柳等人文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實始於此。
  • 唐宋八大家,為何沒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到底如何評出來的呢?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散文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在唐宋兩代的文學成就上,這八位人物最高,所以被稱為唐宋八大家(韓柳歐王曾三蘇)。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代表,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三蘇父子與歐陽修又是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那麼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詩狂賀知章、詩鬼李賀、詩佛王維等等為何榜上無名呢?大家要區分一下,這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不是詩歌八大家,所以那些以詩出名的人物自然不在其列。
  • 唐宋八大家千年後聚首瀋陽,寧可食無肉,也不可錯過的盛宴!
    得知「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辦,興奮不已,這是一場地地道道的經典文化盛宴,所以再忙也要過來一品這千年的陳釀,一嘗這歷史的甘泉!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 、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此次展覽共展出含書法、繪畫、古籍、碑帖拓片、陶瓷等門類展品共計115件(組)。
  • 李白文採出眾,為何沒有進入唐宋八大家?蘇軾才是文壇真正的魁首
    一、唐宋八大家是明朝人評選出來的。其實任何封號,都是後人給強行加上的,比如說李白的詩仙、杜甫的詩聖都是後人給按上的。同樣的道理,唐宋八大家也不是當代人的稱呼,是後世推崇出來的。他被稱為詩仙,那真不是白叫的。但是有個問題,如果李白沒有寫過散文,那沒有入選唐宋八大家,也就不虧了。可李白有沒有寫過散文呢?很可惜的是,李白的確是有寫過散文的,而且數量也不少。不過這些散文的質量,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確實不是一個檔次的。
  • 遼寧省博物館:走進「唐宋八大家」的世界
    韓愈、柳宗元,唐代古文運動領袖;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王安石、曾鞏,臨川文學的代表。這個唐宋文學界「天團」被後世稱為「唐宋八大家」,他們掀起的古文運動,使詩文面貌煥然一新,兼具文學革新和思想啟蒙的意義。12月2日,「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幕。
  • 曾鞏登上甘露寺可謂是感慨萬千,寫下一首傷感的詩,值得我們一讀
    唐宋八大家裡的曾鞏名氣最小,很多人可能很輕鬆地記起前面的幾位,可是曾鞏在其中顯得很沒有存在感,唐朝的韓愈和柳宗元那是不用做過多的介紹,兩個人名氣相當,不僅寫過了很多優美的詩作,另外他們的散文對於後世也是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那麼宋朝的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人,又是大名鼎鼎;即使是蘇洵和蘇轍
  • 李白、杜甫被譽為詩仙、詩聖,但為什麼沒有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但更奇怪的是,李白、杜甫的詩歌成就那麼高,為什麼沒有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我們知道,唐宋八大家分別是指柳宗元、歐陽修、曾鞏、蘇軾、王安石、蘇轍、蘇洵、韓愈。從八大家的成員來看,很多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文人,按理說,李白、杜甫的名氣不亞於八大家,甚至超過了今天的他們。
  • 作為中國古代最有名的詩人,李白為什麼沒有入選唐宋八大家呢?
    在後人評出的唐宋八大家當中,被公認為詩仙的李白,竟然未能名列其中! 這又是為什麼呢? 1.唐宋八大家是誰評的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朝的唐代的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這八人。
  • 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什麼都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後人譽為「詩仙」,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代表作《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膾炙人口,廣為傳頌,他的詩充分表現了其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揚奮發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