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唐宋八大家, 大家當年都是怎麼去背這八個人名的?
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宋朝的歐陽修、蘇東坡和他爸、他弟,王安石,還有一個姓曾的,他都寫了些啥?
為什麼語文書上找不到他?(蘇東坡可是八大家入選教材佔了四分之一強)
為什麼歷史書上也找不到他?(王安石變法聽過吧,高中歷史重要考點)
可憐人本來就很低調的曾鞏,居然因為文史教材中沒有多次點他的名,他就成了唐宋八大家中最沒有存在感的一位。還有些刻薄的說法,居然說人家是來「湊數」的。
可是,對於唐宋八大家這種中國文學史上超級天團,從來只有強強聯合,沒有扶貧幫弱,我們以為人家是個青銅,可人家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王者。
曾鞏,其實是一個老實低調不愛營銷自己的全面型人才。
論學問,看行家們都是怎麼評價他的。
歐陽修,北宋文壇領袖,號稱「千古伯樂」,他發掘、推薦的人才一個比一個名氣大,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司馬光等。
可他最喜歡誰呢?
曾鞏。「過吾門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
曾鞏的科舉套路文寫得不好,兩次落第。可歐陽修絲毫不懷疑他的實力,一邊親自指導,一邊專門寫了一篇《送曾鞏秀才序》送給他,從實戰和宣傳上為最為得意的門生來打氣揚名。
王安石,這個才華和脾氣都像名字一樣硬的文學家、政治家、改革家,面對文壇大V歐陽修的熱情和追捧,都是一貫的禮貌而客氣。
任誰,他都是淡然處之,表現出成熟政治家的冷靜態度。
唯有對曾鞏,熱情很高,評價很高:「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愛子所守卓,憂予不能攀。」
清代著名學者張伯行選編的《唐宋八大家文鈔》中,收錄的316篇作品中,曾鞏的文章高達到128篇,幾乎等於同書其餘宋五大家選文的總和。
清代讀書人更是將他的文章奉為圭皋。
民國時期的錢鍾書:」在唐宋八大家中,曾鞏的詩歌遠比蘇洵父子好,絕句的風致更比王安石有過之而無不及。「
曾鞏除了策論和散文寫得好之外,還很擅長修史校史。
能寫史修史校史的人,除了要有才,還得特別自律、嚴謹、細緻的人。比如歐陽修、司馬光等。
曾鞏《局事帖》中國嘉德 2016春拍 2.07億元成交
治學嚴謹的他還有一個習慣,每整理完一書,他都認真作序每篇序文,輔以原本淵博的學識和精妙的文筆,竟然都成了散文精品,在八大家中無出其右。
論人品,用現代話說,算得上是感動中國傑出青年的人選。
在唐宋八大家中,曾鞏是及第最晚的(39歲的大齡青年終於考上了),不比那幾位天才少年二十歲便高中(蘇轍及第時才十八歲)。
說明啥?
水平不行麼,真來湊數麼?
其實人家曾鞏也是少年天才,12歲時名聞四方,十八歲時就開始結交歐陽修、王安石、蔡襄、範仲淹等文壇人物了。
但是他遇到了很大的波折。
他父親去世,家境衰敗,只能輟學回家種田,孝順的侍奉繼母,認真的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
一面辛苦種地維持生計, 一面照顧一大家子,一面自己繼續刻苦讀書,一面承擔起教導弟弟、妹夫的重擔。(牛人啊,這個工作量真嚇死人。)
這樣的日子,曾鞏堅持了十多年。
他的教育生涯不僅有苦勞,還有很大的功勞。
嘉佑二年的科舉(史上最牛一屆),蘇東坡和他弟一起上榜,名揚天下。
可他們老曾家考了幾個?
足足六個!
曾鞏,連他三個弟弟,兩個妹夫,一家六進士,轟動一時。
在隨後的10年中,他家其他弟弟、妹夫們又相繼考中,一共出了10位進士。
放在今天,那是妥妥的全國高考名師啊。
面對這樣艱辛的養家重任,這樣出色的教育成果,曾鞏卻是淡然處之,幹就完了。
所以,朱熹特別喜歡他,認為他不僅文章醇正端莊,為人還很正派傳統,足以和孔孟比肩,尊他為一代醇儒。
論做官,去哪裡都發光發熱的務實好幹部。
曾鞏的仕途整體比較平穩。
他官職不算高,沒能像蘇轍、王安石一樣位極人臣;但也不像韓愈、柳宗元、蘇軾那樣貶無可貶,人生風波不斷。
但他是革命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搬。
他是一顆螺絲釘,堅守崗位,踏實靠譜。
他在越州(今紹興),
遇上當地大饑荒,領導官府賑災,下令讓富戶出售糧食。
他的名篇《越州趙公救災記》,樸實廢話少,實打實的救災乾貨,堪稱一本地方政府工作手冊。
讓人充分受到一個優秀地方官員在災情時的表現:規劃得當,執行得力,策略有方,領導有擔當,且充滿人性關懷。
他在福州(今福州),
由於官府的蔬菜大量上市,擾亂了市場,導致菜價越來越低,以種菜為業的菜農賣不掉菜,收入大減。
他立刻取消了朝廷撥給的「職田」(權屬國家的固定田產),保障了菜農的利益。
他同時提出一個非常鮮明的觀點,當官不能與民爭利。
這麼時髦先進的觀點,他居然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來了。
他在齊州(今濟南),
他掃黑打惡,為老百姓除暴安良;修建北水門,解決了困擾齊州城多年的水患問題;疏浚大明湖,百泉所匯,形成一個罕見的「城中湖」。
正是在他的主持、規劃與組織建設下,北方的濟南成為了一個「瀟灑似江南」的園林城市,成為宋代中國最美的城市之一。
(與此同時,蘇軾也在杭州疏浚西湖水利,修建了著名的蘇堤,一南一北,互為美談。)
曾鞏,好人、好官、好文章,一個看似保守無趣的人,卻在踏實低調的性格中,默默踐行自己所認同的價值觀,漫長堅持,從而走上了一條封神之路。
#大語文時代#
註: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