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自願和親的概率有多大?她曾想回來,卻被漢成帝拒絕

2021-01-09 世間人說

關於王昭君的一生,《後漢書》記載的較為詳細,但也不過寥寥幾十字而已。

作為一名背負著國家使命出塞匈奴的女性,又兼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長久以來王昭君都被賦予了某種政治意識而高歌讚美。

但是這麼一位女性是否真的自願出使塞外,卻值得揣摩。

至少我認為值得否定的就是王昭君具有高度的政治自覺,從而要背負令漢匈和平共處的使命出塞。

《後漢書》中如是記載王昭君說: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

先來說說掖庭是什麼地方?

這個掖庭有點類似明清時代的浣衣局,但是有具體上的不同,浣衣局裡待著的多半是宮女和罪婦,而這個掖庭也是一樣的。

它裡面居住的也主要是宮女還有罪婦,漢宣帝劉病已就在在掖庭長大的。

所以,也就是說王昭君是通過正規的選拔方式進入宮廷當宮女,掖庭那種地方皇帝肯定是不會來,所以王昭君好幾年都沒有看到皇帝。

更不用說被皇帝臨幸,從而飛上枝頭變鳳凰,正因為心裡有怨氣,所以一氣之下就想跑到塞外去。

這種說法我認為站不住腳,古代的塞外連掖庭都不如,在那樣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遠離家鄉,而且風土人情都不適合久居漢地的人生活。

王昭君跑到宮裡來,要麼就是為了謀活路,要麼就是為了往上爬。即便掖庭再不好,但至少始終是在漢地,而且幹到一定的年紀就可以領一筆錢出宮。

我想,任何一個正常人都不會讓自己跑到塞外那種荒無人煙的地方。

而且古時候受制於交通,跑到塞外去基本上就別想回來了,因此我認為這種自願的因素是非常小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下列記載中揣摩。

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後漢書·匈奴列傳》

當時挑選了五個人,這種挑選肯定都是強制性的,可能相貌姣好的就被選上了。

而且在皇宮中我認為一個人想要自願做什麼事情的機率非常小,畢竟皇宮中規矩繁多,不是說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反倒是一些野史記載頗有意思,譬如《西京雜記》記載說:

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幸之。諸宮人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

當然,這些可能都是事後牽強附會,但也足見當時王昭君被選上的原因多半是因為她長的漂亮。

而不管王昭君是自願還是非自願,最後她都後悔了,她想回到漢地。

我想,除了塞外惡劣的自然氣候以及人文環境讓王昭君不適應,還有就是匈奴人有「收繼婚」的風俗,什麼叫「收繼婚」呢?

《史記》如是形容: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也就是說父親死了,他的兒子除了繼承他的財產,還可以把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庶母娶過來。

當時王昭君就面臨這種情況,這讓對倫理重視無比的漢人王昭君肯定是無法接受的。

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

她向漢成帝上書希望能夠回來,但是漢成帝不允許,要求她從胡俗,被迫無奈的王昭君只好嫁給呼韓邪單于的兒子,而漢朝就這樣把王昭君犧牲了。

而根據這段歷史,也衍生了一些據說是王昭君創作的文章,譬如有《報漢元帝書》:

臣妾幸得備身禁臠,謂身依日月,死有餘芳。而失意丹青,遠竄異域,誠得捐軀報主,何敢自憐?獨惜國家黜涉,移於賤工,南望漢關徒增愴結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憐之。

又有詩歌《怨詞》: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苞桑。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遊曲房。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這些都被懷疑是偽作,不過我倒認為更能貼切的表述出王昭君內心的那種苦楚無依。

畢竟偌大的塞外放眼望去,皆非她的棲身之所,這是一種心靈上的孤獨。

而關於她為漢匈和平作出貢獻的讚美,我認為也不過是一種政治需求的宣揚而已。

其實,只要仔細的感受一下這位女子的內心,你就會發現她並不是幸福的。

相關焦點

  • 王昭君在丈夫去世後 曾上書漢成帝請求返回中原,卻被拒絕了?
    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于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昭君出塞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與技術,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漢族與其他少數名族的民族融合因為昭君不只是一個北上匈奴的人,她帶著中原所有的文化,所到之處,無不春暖花開。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把中原的文化傳授給匈奴人。北方邊境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幹戈之役」。
  • 王昭君被迫和親,嫁父子二人命運太悲慘?不,其實是匈奴人救了她
    史書上最有名的與親事件大概是王昭君出獄,王昭君出身貧寒,漢元帝時期,以民間女子身份入宮,成為宮女,史書上記載王昭君長得非常漂亮,但在宮裡,王昭君卻一直得不到皇帝賞識,甚至根本沒有機會認識他。她的美貌吸引了許多人,然而,人們在同情昭君的同時,是否也設身處地為昭君想過,這也許是她最想要的呢?比在孤獨寒冷的深宮裡孤獨地老吧。大沙漠至少還能與外界聯繫,所以不必為自己的命運哀嘆,也許這就是她最好的結局吧。昭君天生麗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選入宮中後,憑姿色便可衣食無憂,為何還要遠走高飛?
  • 王昭君:她為何自薦和親?又如何維持和平西漢、匈奴和平六十年?
    王昭君:她為何自薦和親?又如何維持和平西漢、匈奴和平六十年?她的哀傷雁聽了也悲鳴,提起王昭君,想來大家都不會陌生,這個用柔弱的肩膀承起漢、匈六十年的和平的女子,自古以來便被無數文人墨客爭先稱讚,直至今天的影視劇中仍有她的倩影。歷經千載而不褪色。今天全齊在這裡要為大家介紹的便是中國四大美女之一有著「落雁」」美名的王昭君。王昭君,又名王墻,乳名皓月。
  • 王昭君被計算機還原長相,拋開她的功績談顏值,有些過於狹隘!
    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按理說應該被皇上選中,但她為何被派去和親?和親之後幸福嗎?為何會有三嫁單于服毒自盡的說法?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家揭開王昭君的神秘面紗。唯獨王昭君要求去,看到王昭君的樣子後,元帝非常後悔,這麼漂亮的女孩以前怎麼沒見過,而且她的眼角也沒有那個傷心落淚痣,無奈皇上金口玉言,說出去的話無法更改,昭君出塞後元帝越想越氣,覺得毛延壽欺君,於是就殺了他。
  • 明妃王昭君,揮別長安,在朔風獵獵的和親路上,一走就是一生!
    王昭君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其父王穰是老實巴交的農民,膝下有兩個兒子,他做夢都盼著能再添個女兒。那年秋天,王穰終於等來了自己的小女兒,這孩子生來就皺著眉頭,不哭不笑,也不吃奶,用什麼哄逗都沒用。王家人急得團團亂轉,這時候,她嫂子拿來一把琵琶,在她面前扒拉了幾下。別說,歪打正著,這小女孩一下子就咧嘴笑了起來。
  • 說說你所不知道的王昭君,先後嫁父子三人,生育了不同輩分的孩子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中,西施和貂蟬是傳說中的人物,歷史上可能並不存在;楊玉環呢,是紅顏禍水,寵幸安祿山,致使後來有「安史之亂」,歷史名聲不好。而她是否死於馬嵬坡又是千古迷案。相對來說,履歷比較簡單,史跡斑斑可考的就是王昭君了。王昭君華容絕代,命運卻非常不好。
  • 因「艾莉」被罵出圈的她,曾被譽為最美王昭君,顏值不輸楊冪
    李彩樺除了艾莉之外,也曾出演過很多深入人心的角色,只不過現在都被人忘了,其中就有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 王昭君身為我國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因為長得漂亮,被迫去邊疆和親,這也是歷史上"昭君出塞"的由來。
  • 古時候,最有豔福的匈奴部落首領,娶了美人王昭君做老婆!
    一個部落首領叫頭曼,他有個太子叫冒頓。由於冒頓母親早亡,首領又娶了美貌的妻子生下了小兒子,他想把首領傳位給小兒子就讓大兒子冒頓領少數人馬去襲擊其它部落想借其它部落殺掉冒頓。不想冒頓聰明勇猛屢建奇功,但是一次冒頓被俘,對方要求用牛馬奴婢換回冒頓。冒頓的父親不肯,反正他不想讓他活著了。
  • 一襲紅袍立天下,任憑他人空笑我——琵琶美人王昭君
    王昭君卻不屑為之,一方面是因為她的自信,另一方面是因為她的倔強。她從不想取悅誰,也不願屈就誰,別說錢帛了,就是一個淺淺的笑臉也不肯給他們。已經習慣於潛規則的掖庭令和畫工們,對這樣一位傲慢的「冷美人」,自然要隔三差五地加以「敲打」,要她明白潛規則也是規則,違反了絕對沒好果子吃。毛延壽在她的畫像上格外用了點筆墨,王昭君的眼睛下便多了一顆「亡夫淚痣」。皇帝一見,沒了心情,王昭君自然就沒機會走出掖庭了。
  • 還在為「王昭君」感到惋惜嗎?也許,她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悽涼
    )獵驕靡公元前101年,漢武帝以「宗室女」解憂公主嫁烏孫王翁歸靡;公元前66年,漢宣帝以「宮女」嫁鄯善國王;公元前60年,漢宣帝以「相夫公主」嫁烏孫王儲元貴靡,「相夫公主」到敦煌後,烏孫發生內亂,漢遂取消婚約;公元前33年,漢元帝以「宮女」王昭君嫁匈奴呼韓邪單于
  • 直播回顧丨漢代和親公主:魯元、細君、解憂、王昭君......
    張豔茜:歷史上很多名不見經傳的和親公主,雖然在歷史上起到了一些關鍵作用、做出巨大貢獻,可歷史大多沒有她們的詳細記錄。我想讓那些埋沒在歷史塵埃中或聰慧、或悲情的和親公主們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齊安瑾:和親公主在史書上很少有記錄,只有「宗室女」這三個字,把握歷史的大框架,以史實為依據,挖掘她們的史料,注重故事性的表達,讓公主們真實的命運被呈現出來。
  • 長安城風波,王昭君出塞,漢元帝怒殺毛延壽,是真是假?
    中國古代有四大美女,其「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歷史為她們心曠神怡長達幾千年之久,後世為她們至今仍然浮想聯翩。「昭君出塞」的故事家喻戶曉,但當年的長安城風波真相到底是如何?其實,畫師毛延壽不該為王昭君出塞而背鍋,然而世人大多誤會他了。且聽真假歷史回聲道來:
  • 呼和浩特之行:朔漠青冢憶昭君
    我想,王昭君的美應該是《詩經秦風》中描述的那位"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王昭君的美應該是戴望舒筆下那位"撐著油紙傘,丁香一樣地結著憂怨的姑娘」,若隱若現,不即不離。惟其如此,王昭君的美麗才讓人們生發無限遐想,才讓人們難以忘懷。金秋十月,秋高氣爽,北雁南飛。
  •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王昭君(二)
    因此,呼韓邪單于向漢元帝提出了和親。昭君在聽到這個消息後,主動請求去和親。無論當時的昭君是出於什麼目的,她都為王朝做出了巨大貢獻。昭君出塞之前,需要面見皇帝。漢元帝在見到昭君之後,就為之沉迷。可為時已晚,此時的昭君已經逃脫不了「出塞」的命運了。相傳昭君出塞途中,曾在坐騎之上彈奏悲壯的離別曲。
  • 王昭君把帶去的珍貴禮物贈給匈奴同胞,受到了人民的歡迎和愛戴
    當時的王昭君要遠嫁匈奴的時候,可是那個時代西漢王朝和匈奴人之間的一件驚天大事。所以當王昭君挺身而出決定要遠嫁匈奴的時候,當時的漢元帝是非常重視這件事情的,但是面對王昭君這麼一位美人,漢元帝的心中也是多有不舍。但是為了不對匈奴單于失信,所以漢元帝只好忍痛割愛。
  • 王昭君:什麼樣的女人,值得我們紀念兩千年?
    然而昭君小姐卻極有個性,為了取悅君王而放棄原則,她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無論畫師如何暗示,昭君都裝成沒看見。結果,畫師惱羞成怒,在已經完成的畫像上點了一顆喪夫落淚痣。這顆痣,讓漢元帝錯過了見到昭君的機會,也直接改變了王昭君之後的命運。毛延壽畫欲通神,忍為黃金不顧人。馬上琵琶行萬裡,漢宮長有隔生春。
  • 四大美女之王昭君,嫁匈奴父子三人,為大漢換來數十年的和平
    王昭君因是王家唯一的女兒,備受父母、兄弟的寵愛,所以家中的粗活重活都輪不到她,這樣一來她有了更多的時間讀書習字,待她長大以後不僅相貌出眾,琴棋書畫也樣樣精通,可謂是才華過人的絕代佳人。漸漸地王昭君的絕世才貌聞名於家鄉,傳遍了京城。
  • 歷史上真實的王昭君:先後嫁給父子三人,換來匈奴60多年和平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些公主雖然身份比較高貴,但是如果被貼上了政治標籤,需要去外出和親的話。那麼她們在離開家鄉的那一刻就會特別的卑微,覺得離開了土生土長的地方會萬分不舍,所以就會經常流淚。其實公主自出生以來,或多或少都會帶有一些政治特色。歷史上有很多公主最後都會因為政治的關係,在包辦婚姻下度過餘生。
  • 古代四大美人,為什麼唯獨王昭君,能經常出現在文人雅士的筆下?
    「千門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這是大詩人杜甫寫關於王昭君的著名詩句。後有馬致遠的《漢宮秋》,直到清朝的《紅樓夢》裡,曹雪芹借用林黛玉的詩,還在歌頌王昭君。有相關數據統計,寫過其事跡的著名文人有500多人,關於王昭君的詩歌高達700首。不但古人愛寫,現代的網絡文學中,仍然有人在寫王昭君,她作為中國傑出女性的代表,同時也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真是應驗了千古流傳這個詞語。
  • 陳世美的冤與王昭君之痛
    陳世美有口難辯、欲禁不能,最後竟被活活地「含冤」而氣死。陳世美的死其實是個冤案,可以說是被人陷害致死。相比來說,王昭君的生活,換成今天的一句使用頻度很高的一句話就是:痛,並快樂著。儘管王昭君比陳世美早了八百年,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我卻在此放在一起來說他們了,那是他們都命運不及,遭人暗算。人們了解王昭君也是從一個《昭君出塞》的戲劇中得到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