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如衣服——林徽因和張愛玲的著裝秘密

2021-02-07 閆紅和陳思呈


摘要

浪漫主義者與實用主義者的大不同,無論在著裝上,還是在男女情事上,張愛玲體現出鮮明的風格,倒也真是「男人如衣服」。而林徽因雖然與徐志摩、金嶽霖都有感情上的牽絆,卻終是與梁思成共度一生,這選擇,亦如她的著裝風格。


有次和朋友談起林徽因人氣何以這麼旺,不但梁思成、徐志摩、金嶽霖、張歆海追慕她多年,就連跟她交集不多的胡適先生,在她和老友凌叔華發生衝突時,都舍老友而站到她這一邊。我在聰明漂亮之外,強調了林徽因的自信勤奮等等,那位朋友卻笑起來,說,照我看,主要是她夠洋氣。


「洋氣」這個詞,像「高級」一樣,是上個世紀的褒義詞,帶著點沒見過世面的一驚一乍,現在再拿出來說事,多半是調侃。用這個詞形容林徽因,只怕會讓她的粉絲們跳腳,是不是將她的魅力,看得太膚淺?


然而我細想想,卻覺得極其有道理。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一時的心情能成全一段愛,多年的心結也能成全一段愛,當時北平文人對於林徽因的群起而追之,只怕與他們複雜的文化心結有關。


林徽因的愛慕者,早年都曾留學海外,或英國,或美國,從滿目蒼夷封閉落後的中國來到那開化之地,目不暇接之外,更是自慚形穢。他們未必媚外,卻多半是崇洋的,徐志摩有「康橋情結」,曾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胡適一生推廣美國式的文明與民主,金嶽霖從頭到腳都是西洋做派。


對於西洋文明的愛慕,產生了某種審美上的移情,「洋氣」的女性,更受追捧。陸小曼被胡適稱作「北平不得不看的一道風景」,但她在林徽因面前也有自卑感:「我又哪兒有她那樣的媚人啊?我從前不過是個鄉下孩子罷了……」究其原因,在於,林徽因十幾歲時就隨她父親在英國讀書,她在那裡學到什麼是另一說,單這段經歷,就足以讓未曾出過國門,當時還處於原始積累期的陸小曼羨慕嫉妒不已。


林徽因的那段留學生涯,不只呈現於她的履歷上,更在她舉止投足間,她對於西洋文明的熱愛,一點不比徐志摩他們少。她唯一的女友便是美國人費慰梅,著裝打扮就有一種不自覺的靠攏,更何況,她的長相,原本就與這打扮相宜。


林徽因並非國色天香,陸小曼的五官,比她更為舒展,徐志摩的前妻張幼儀,濃眉大眼,亦更有一種英氣。後來因為生病,她瘦得連徐志摩看了都要詫異,忙不迭地報告給陸小曼:「你要是見了徽因,眉眉,你一定吃嚇,她簡直連臉上的骨頭都看出來了。」林徽因後期的照片,更是瘦成了一把骨頭。


但即便如此,林徽因依舊能夠在人群中脫穎而出。吃過她送的山西陳醋的冰心,曾經說,林徽因俏,陸小曼不俏。相對於林徽因,陸小曼的嫵媚,都嫌太老實,「渦媚猶圓」的林徽因,美出了一種意境。


林徽因身材嬌小,這是個先天優勢,因為豐滿者身材太醒目,會在衣服之前挺身而出,縱然衣服上有千般花樣,別人卻只見你的肉身。但過於瘦小,又會顯得乾癟,林徽因脖頸修長,身姿挺拔,她少女時代跟別人一樣著短衫圓裙,也像一棵亭亭玉立的小白楊。


氣質型美人,不適合著豔麗衣衫,尤其是比較單薄的五官,容易就淹沒在那一團眼花繚亂之中。林徽因最為失敗的一張照片,是她的婚紗照,據說那婚紗是她自己設計的,中西合璧,看上去卻和宋美齡那一件有些相似,大約清高如她,也不免受時俗影響。那婚紗頭飾繁重,蕾絲重重,將林徽因眉眼間的清氣完全壓住,如若萬千肉體凡胎中的一個。



她最適合的,還是純色衣衫,除了這張婚紗照,她自己仿佛也深諳此理。衣服大多非黑即白,白衫被她穿出了氣韻,黑衫被她穿出了情懷,而在這些黑白衣衫之上,她常常會戴一頂小帽,她的洋氣,大半由此而來。


帽子這東西,不是人人都戴得,張愛玲就說她沒有帽子,吾友藍小姐曾有高論:「死都不要戴帽子」,我想是因為它有點誇張,硬邦邦的質地,要配雕塑般的容顏與氣質,稍有含胸縮肩,那帽子,就像是從禮服店裡偷來的。



林徽因卻經受住了這檢驗,1920年,她和父親同往英國倫敦,在某個湖邊,有了一張穿著黑大衣,頭戴圓帽的留影,盡顯濃濃的英倫風。她還善於做帽子與中式服裝的混搭,回國之後,以帽子搭旗袍或是衫裙,一派「海歸」氣質。和梁思成在國外度蜜月時,林徽因戴的是一頂窄簷圓帽,這種帽子更難駕馭,尤其不適合五官平面的黃種人,但林徽因的巴掌臉,完美地演繹出了它的風情,和梁思成在一輛老爺車旁邊留影的她,看上去,悠閒,自信,跟歐洲文化融為一體,沒有一絲羞縮或緊張。


《人間四月天》裡,周迅飾演的林徽因,雖然氣質相去甚遠,但那頂帽子戴得真洋氣,抓住了林徽因形象的精髓。


《人間四月天》中周迅飾演的林徽因


一九三七年秋冬,林徽因和費氏夫婦騎馬歸來,照片上,是圍巾大衣,外加一頂呢帽。她將手插在口袋裡,斜靠在北平的木格窗前,眼睛微笑著,卻又空無一物地看向前方,像是看盡了那個時代的蒼茫。


那應該是她一生裡最為充實的歲月,就在那之前,她和梁思成數次去河北、山西、河南、山東考察。在河北興隆寺,她留下了一張穿著旗袍爬上房梁的照片,這張照片後來被人斥為作秀,她的學生茹原華為她辯護說:「沒辦法,那時候有身份的女士不時興穿長褲子。」這固然是事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林徽因在當時固然做派洋氣,開沙龍,結交男閨蜜等等,骨子裡卻如她自己所言:「我的教育是舊的,我變不出什麼新的人來」。


她穿過馬褲,更多時候,還是以中式服裝為主,這對於她身邊的文人已經足夠,他們期待的,也許本來就是在中國韻致之上的那點洋氣,要是真的脫胎換骨,放肆地表達自我,只怕他們會因為陌生而驚恐,落荒而逃。


比如,像張愛玲那樣。


與林徽因相反,張愛玲在活法上很前衛,房間陳設亦現代得讓自以為見過些世面得胡蘭成感到心慌,但是在著裝上,她喜歡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古董。



當年在香港,她得了獎學金,要小小地犒賞一下自己,都花在了衣服上。香港這地方很奇怪,一方面得風氣之先,另一方面有保留著許多古風,張愛玲在那裡找到了原汁原味的廣東土布。「最刺目的玫瑰紅上印著粉紅花朵,同色花樣印在深紫或碧綠底上。鄉下也只有嬰兒穿得。我帶回上海做衣服,自以為保存劫後的民間藝術,仿佛穿著博物院的名畫到處走,遍體森森然飄飄欲仙,完全不管別人的觀感。」


按照張愛玲的描述,我能想到的,只有張馨予的那件「東北大禮服」。別急著嘲笑她,像這種最炫民族風,再早若干年,鞏俐章子怡都追隨過,時尚是有時效性的,在十幾二十幾年前,最鄉土的就最文藝。張愛玲的問題是,她早得太過分,早到令人側目。


曾經和張愛玲做朋友,後來交惡的潘柳黛,不無惡意地寫過張愛玲的著裝風格:「張愛玲她著西裝,會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十八世紀少婦,她穿旗袍,會把自己打扮得像我們的祖母或太祖母,臉是年輕人的臉,服裝是老古董的服裝。」其不以為然,見於筆端。卻不知道,這正是張愛玲的追求,她的衣服如她的文字,並不要人人都覺得好看,她要的是特別,是別有意味。



《傳奇》的封面

《傳奇》的封面,「借用了晚清的一張時裝仕女圖,畫著個女人幽幽地在那裡弄骨牌,旁邊坐著奶媽,抱著孩子,仿佛是晚飯後家常的一幕。可是欄杆外,很突兀地,有個比例不對的人形,像鬼魂出現似的,那是現代人,非常好奇地孜孜往裡窺視。如果這畫面有使人感到不安的地方,那也正是我希望造成的氣氛。」穿著古董衣服行走人間,是否也會有這樣一種穿越感?她自己,是否也時常得意於他人的不安?


平心而論,張愛玲身材不錯,腰細腿長,身高五尺六寸半,大概在一米六八左右,她有一張照片,穿了掐腰綢緞短衫,十足是個衣裳架子,這也是她穿奇裝異服的本錢。但是人們注意到的,卻更多的是她眼睛裡居高臨下的漠然,那神情有現代模特的風範,在異性的眼中,卻失之於表演性太強,產生了某種距離感。



讓我們這麼說吧,張愛玲的衣服是古典的,她的穿法卻是現代的,她的著裝理念太超前了,雖然她沒有具體說過是怎樣的,但我們從她對於蘇青著裝理念的描述中可窺知一二。


「對於她,一件考究衣服就是一件考究衣服;於她自己,是得用;於眾人,是表示她的身份地位;對於她立意要吸引的人,是吸引。蘇青的作風裡極少『玩味人間』的成分。」


張愛玲正相反,雖然她開玩笑說,她身著奇裝異服,是因為她長得太平淡,但她對於衣服真正的訴求,大概還在於「大可玩味」。衣服能夠實現某種催眠,就像她的寫作,把她帶到不同的地方,經歷不同的氣氛。


這點差別,在她們與胡蘭成的交往中也有所體現。在蘇青的小說《續結婚十年》裡,蘇青將她和胡蘭成的初見描述得十分喜感,一見面就上床,上完床就翻臉,因為胡蘭成先是沾沾自喜地問她是否滿意,然後又問她:「你沒有生過什麼病吧?」後來更大肆誇耀自己的性能力,鄙陋嘴臉畢現,讓蘇青忍不住反唇相譏,將他逐出家門。


張愛玲的《小團圓》裡也寫到這一段,特地描述了蘇青的穿著:「不修邊幅……身材趨向於矮胖,旗袍上罩件臃腫的咖啡色絨線衫,織出累累的葡萄花樣。」似乎這隨便的著裝,註定了蘇青與胡蘭成不可能有太靠譜的發展。


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情事,也如同她那時的著裝,寶藍綢襖褲,桃紅色繡花鞋,形式感十足,緩慢推進,輾轉遊移,如同侯孝賢的電影,即便曲終人散,亦令當事人與旁觀者流連再三。


這是浪漫主義者與實用主義者的大不同,無論在著裝上,還是在男女情事上,蘇青與張愛玲都體現出各自鮮明的風格,倒也真是「男人如衣服」。而林徽因雖然與徐志摩、金嶽霖都有感情上的牽絆,卻終是與梁思成共度一生,這選擇,亦如她的著裝風格。


三毛說,對於不太會說話的人,衣服可以代她們發言。其實,就是像張愛玲和林徽因這樣不乏表達渠道的人,衣服也會不自覺地表達她們的價值取向。愛情來來去去,唯有衣服不離不棄,與衣服裡的人共同賦予對方靈魂,另一種意義上的相依為命,它們是女人最初與最後的愛,也是女人的詩與遠方。



張愛玲才是真正的民國女子


胡蘭成的文章寫得花哨,隨便說個什麼事,都要請來天王菩薩各路神仙護法,力證他的境界有多麼高。還常常一連串的「連」「亦」並用,文白夾雜加上浙中土話,顯得特別古雅。但也有較真的人上來追究,一追究,就現了原形。


即便如此,也不得不承認,他長於觀察與概括,比如,他說張愛玲是「民國女子」,這個詞看似普通,但實在找不出第二個詞來替代。也沒有人比張愛玲更適合為「民國女子」代言,短髮旗袍的背影魚貫而過,終寂滅成舊時代的底紋,唯有她從內到外是全新的,從不曾被時代的洪流裹卷拖拽。


那時代許多女子,前進的時候是新的姿態,一旦有閃失,便成了一個舊女子,希望被拯救,希望別人懂得「我不過是個女子」,縱然有大才,那種妥協與依賴,並不脫舊女子的窠臼。


張愛玲卻不同,她在當時的文章裡,就明確地諷刺了那種「老新黨」: 「有一位女士以老新黨的口吻侃侃談到男子如何不公平,如何欺凌女子——這柔脆的,感情豐富的動物,利用她的情感來拘禁她,逼迫她作玩物,在生存競爭上女子之所以佔下風全是因為機會不均等…… 在男女的論戰中,女人永遠是來這麼一套。當時我忍不住要駁她,倒不是因為我專門喜歡做偏鋒文章,實在是聽厭了這一切。」


她不會被愛情拘禁,即使是從「從塵埃裡開出花來」,她依舊能掌控她的人生。當胡蘭成向她求婚,她清楚明確地說:「我現在不想結婚。過幾年我會去找你。」她知道他必將窮途末路,她的想像中,他們的未來不過是戰敗他逃到邊城時,她去找他,他們在昏黃的油燈影裡重逢。「與君同舟渡,達岸各自歸」,她並不當他是自己的歸宿。只是沒想到,短暫相守裡,胡蘭成還是這樣沒底線。


和桑弧的愛情亦是如此,她希望能夠跟他到白頭,想跟他過小日子,但現實明晃晃地擺在眼前,荒蕪亮白如赤地千裡。換成別人,很可能以新式的兩情相悅開頭,以舊式的死纏爛打結尾,變成怨偶,變成觀眾嘴裡的八卦狗血橋段。只有張愛玲,她審慎地、獨立地、有尊嚴地面對她的愛情,聚也好,散也罷,她從來,也沒有向人群索要過同情。

我想像中的民國女子,就該是這樣,像她那張照片,揚眉,孤高,以血肉之軀去迎向風起雲湧,即便有傷痛,也不會向外界,向所有怯懦的陳詞濫調求援。她的所有說法,都是從自己的內心生長出來的,從這個角度看,張愛玲也是超越時代的。


據說作家的每部作品,都是他(她)的自傳,換言之,作家的人生,亦可當成作家的另一部作品,這或許是我不憚擔了八卦的名聲,去挖掘張愛玲的每一段戀情的原因,她情事裡的起承轉合,如她筆下的白紙黑字一樣精彩,那是張愛玲在小說之外更值得回味的存在。在她的歡喜與悲傷之間遊走,你會發現她,也會遇到自己。


這本書,也梳理了張愛玲和父母、姑姑、弟弟、炎櫻,乃至她不曾見面的祖父母的關係,即便有些人只是睡在她的血液裡,有些人只能和她共青春,但沒有他們,就沒有這樣的一個張愛玲,與他們在一起的日子,終成她靈魂的養分。

回復01閆紅:愛到妄自菲薄,切割是唯一選擇

回復02陳思呈:沙僧,混過機關的就是不一樣

回復03陳思呈:一定是在戀愛中認識到無常的

回復04閆紅:相濡以沫更需要英雄主義

回復05陳思呈:愛上對手的孫悟空

回復06凌青俠:我打了傳說中的瘦臉針

回復07閆紅:分手了,我還想和你好好的

回復08陳思呈:你懂我,不解釋



相關焦點

  • 林徽因和張愛玲的一生:藏著女人幸福的終極密碼
    4歲的張愛玲開始讀私塾。她特立獨行的母親和姑姑奔赴歐洲遊學。也是這一年,20歲的林徽因和熱戀中的男友梁思成一起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金童玉女,門當戶對,兩位父親又是志同道合的好友,算是天仙配了。但是梁思成的母親大力反對。梁夫人是標準的大家閨秀。在她眼裡,現代女性林徽因很不大家閨秀。
  • 文青穿衣指南——從張愛玲到林徽因的距離
    民國裡有兩個大才女,一是林徽因,長得秀美,早年出國留學,回國後一身好衣品,更為氣質加分。若要說林徽因長得極美,其實並無,她長眉細目鵝蛋臉,身形嬌小,最多算得上清秀,可是為什麼徐志摩梁思成等就是捧為終身女神,金嶽霖更為她終身不娶?二是張愛玲,文採如玉,人皆讚賞,其文被稱為當代最好的小說,碰上胡蘭成是遇人不淑,但是年近不惑,在美國的第二任丈夫,也並不是幸福的結局。
  • 民國才女互撕史:當喜歡懟人的冰心,碰上巾幗林徽因和刻薄張愛玲
    在那個戰火連天的年代裡,一批又一批大師和名媛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如今我們會沉醉於徐志摩如詩如畫的詩集裡,會流連於沈從文優雅浪漫的邊城裡,會為魯迅筆下的冷漠看客而憤慨,會與聞一多一起對著那個黑暗的時代,喊出振聾發聵的悲鳴……
  • 「林徽因、楊絳、張愛玲」告訴你
    林徽因林徽因無疑是無數男人心中最美好、最溫柔、最溫暖的的印記,既是紅玫瑰,又是白玫瑰,是男人心頭的那道柔波。03.才華是女人最大的底氣男人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 想要林徽因的幸福,卻走了張愛玲的路,「活該」你受了愛情的苦
    林徽因和張愛玲,同樣出身官宦之家,同樣是家中長女,同樣也是父母不睦,父親再娶,同樣都是在文學上天賦異稟,同樣都是民國女神。為何一個一生幸福無比,另一個卻遭遇背叛,痛苦半生。因為她記憶裡更深重更難以磨滅的,是母親的冷漠疏離,父親和繼母的暴虐無情,她忘不了的,是母親罵她是豬,是廢物,說她活著就是害人。同樣都有一個差勁的母親,林徽因能單純地去愛這世界,愛身邊的每個人,但張愛玲的世界充滿了恨。同樣是曠世才女,林徽因整個人是熱的,張愛玲骨子裡是冷的。這是她們最大的不同。
  • 男人憧憬著一個女人的身體的時候,就關心她這一點,被張愛玲道出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張愛玲一段語錄,男人憧憬著一個女人的身體的時候,就關心她這一點,文字如下:男人憧憬著一個女人的身體的時候,就關心到她的靈魂,自己騙自己說是愛上了她的靈魂。惟有佔領了她的身體之後,他才能夠忘記她的靈魂。
  • 民國四才女:楊絳嫌棄張愛玲,張愛玲嫌棄冰心,冰心嫌棄林徽因
    在她們之間存在著一條"民國鄙視鏈",即楊絳嫌張愛玲醜,張愛玲瞧冰心作,冰心諷林徽因綠茶。一、楊絳嫌棄張愛玲醜從古至今,能被尊稱為"先生"的女子並不多,楊絳是其中一位。在張愛玲10歲的時候,她的父母協商離婚了,留下張愛玲和父親生活。2、天懸地隔的婚姻生活從此,張愛玲過著父親打罵、繼母虐待、母親不管不問的生活,童年的黑暗經歷造就了她孤傲冷僻的性子。然而,成年後的張愛玲也未擁有幸福生活。
  • 被林徽因懟,被魯迅瞧不起,被張愛玲諷刺,大家為何都不喜歡冰心
    林徽因是民國出了名的才女和美女,她與冰心是老鄉,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與冰心的丈夫吳文藻也是好友。甚至冰心和吳文藻在康奈爾大學讀書時,林徽因和丈夫還專門去拜訪過她。而冰心自幼生活在一個溫馨美滿的家庭,一生都保留著小女孩的溫柔與純真,成年之後就遇到了吳文藻,這個溫柔敦厚的男人給了她無盡的寵愛與呵護,所以說冰心是沒怎麼見過世界醜惡的一面。
  • 時尚達人林徽因:她的穿衣打扮驚豔了時光,現代人穿也不過時
    作為一個生長在江南水鄉的東方女子,林徽因的相貌和氣質溫婉可人,是一個具有古典風韻的美人。為了適應異國的審美情趣,她的穿衣打扮風格完全變了一個樣。她剪去了長辮子,留著齊耳的短髮,並輕微燙得捲曲,使劉海蓬鬆起來,輕柔地覆蓋著前額。她挑選了時尚前衛的服飾,新穎的著裝,曾經使她風靡大學校園。
  • 被林徽因懟,被魯迅瞧不起,被張愛玲諷刺,為何她們都看不慣冰心
    被林徽因懟,被魯迅瞧不起,被張愛玲諷刺,為何她們都看不慣冰心 張愛玲曾在文章裡寫道:「如果必須把女作者特別分作一欄來評論的話,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甘心情願的。」
  • 林徽因鮮為人知的一面:嗜酒如命、煙不離身,知性才女人設崩塌
    民國美女林徽因,美和才就是她在社會中的人設與標籤,然而就是這樣在世人口中的奇女子竟是菸酒均沾的女人,當然放在現代文明社會這已不是一件稀奇之事,但放在國民時期女子與菸酒本是不想幹的事情,在兩種相悖「因素」的碰撞下林徽因的人設崩塌。菸酒相伴世上本無人設一說,人設是外界給予自己的標籤,實際上做自己才是真正的人設。
  • 一代奇女子,為什麼張愛玲愛的卑微如塵,林徽因卻活成人間四月天
    亦或是不太高卻壯壯的,有肌肉的,長著小鬍子,霸道有男人味的。遇到《親密關係》這本書,這一切便都有了答案。原來,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真正的動機在於需求。 而這樣選擇的動機,在於他可以彌補你自身的不足,更能彌補你內心的需求。
  • 張愛玲瞧不起她,林徽因懟她,魯迅諷刺她,她卻活成詩人般的模樣
    不過這條鄙視鏈之中,有一個人比較特別,張愛玲瞧不起她,林徽因懟她,魯迅諷刺她,她卻活成詩人般的模樣。這個與眾多文人有各種各樣恩怨糾葛的才女,便是冰心,她原名謝婉瑩。在當代也算得上是個家喻戶曉的民國文人,畢竟有不少人算是看她的文長大的,但今天不說她的成就,來說說她跟才子才女們的糾葛。
  • 才女林徽因冰心張愛玲都是情詩高手,誰更有水平?3首詩見分曉
    在近現代文壇中,林徽因、冰心、張愛玲是最有名氣的3位才女。冰心比林徽因大4歲,林徽因比張愛玲年長16歲,雖都是頗有個性的才女,但這3位的給大家的印象似乎不太一樣。張愛玲的形象,與前兩位最大的區別是:她似乎總是那麼桀驁和冷酷。或許是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夠幸福,張愛玲的文字總是那麼糾結,卻總能寫到人心坎裡。論作品的風靡程度,她無疑在這3位裡排第一。但是本期我們不說小說和散文,只提詩歌。因為林徽因極少寫小說,而且在小美看來,詩歌是最能體現文字功底的一種文形式。
  • 林徽因懟她,張愛玲瞧不起她,魯迅諷刺她,她卻活成童話中的模樣
    除了梁實秋之外,同時代的很多其他文學大師對冰心的評價都是褒貶不一的,比如林徽因、張愛玲與魯迅三人就都對冰心進行過公開的不認可與批評,這其中又發生了什麼故事呢?  在作品中的張愛玲是痛苦而夢幻的,而現實中的張愛玲的生活也大抵如此。
  • 楊絳批張愛玲意境卑下,錢鍾書批林徽因丈夫最馴良,更狠
    可是遇人不淑,胡蘭成出了名的風流成性,辜負了張愛玲。所以張愛玲的筆端多現各種渣男。就是因為她遇到過,痛過,才寫的那麼入木三分。楊絳,楊絳的生活相比張愛玲幸福得多。祖上都是讀書人,可謂是書香世家。她的父親是剛正不阿的大律師楊蔭杭。
  • 民國女神林徽因:讓男人愛到骨子裡的女人,身上都有這3個特點
    精神和思想獨立林徽因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良好的先進的,她出生在書香門第,父親也對她耳濡目染。不僅從小飽讀詩書,而且在16歲那一年還跟隨父親遠赴重洋學習。那些男人愛林徽因不僅是愛她這個人,而是愛她美麗的靈魂和獨立的思想。
  • 三毛的名句,張愛玲名句,林徽因的名句,才女名言,值得收藏!
    各位詩友們,大家好,這篇文章的主題是三毛、張愛玲、林徽因作品中的的名言,希望大家喜歡,閒話不多說,直奔主題吧!一、三毛,,原名陳懋(mào)平(後改名為陳平),中國當代著名作家。1、人情冷暖正如花開花謝,不如將這種現象,想成一種必然的季節。2、不做不可及的夢,這使我的睡眠安恬。避開無事時過分熱絡的友誼,這使我少些負擔和承諾。
  • 擁有3個男人極致的愛,你成為「愛情奴」時,林徽因卻保持了理性
    她讓男人為追逐她而瘋狂,也讓女人嫉妒的發狂。事業上,她是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也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愛情上,她擁有3個男人極致的愛,丈夫梁思成的寵愛,初戀徐志摩的痴情,知己金嶽霖的守護,她的愛情真是令人嫉妒。
  • 林徽因、張愛玲、楊絳,別樣才情別樣人生
    1921年,林徽因決定回國。因為她受到了徐志摩的熱烈追求,而此時的徐志摩,尚為人夫——他還沒有和張幼儀解除婚姻。 我不敢將自己一下子投進那危險的旋渦,引起親友的誤解和指責、社會的喧囂與誹難。……我降下了帆,拒絕大海的誘惑,逃避那浪濤的拍打。 林徽因勸徐志摩: 志摩,我理解您對真正的愛情幸福的追求,這原也無可厚非。但我懇求您理解我對幼儀悲苦的理解。她待您委實是好的。……儘管幼儀不記恨於我,但是我不願意被理解為拆散你們的主要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