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安安的閨蜜
迷上了「抗糖化」延緩衰老的理論
不僅斥巨資購買相關產品
還戒掉了最愛的奶茶
但「抗糖化」真的有這麼神奇嗎
不得不提的「美拉德反應」
新鮮出爐的蛋糕外表金黃酥脆,香氣撲鼻、肥嫩的羊排吱吱作響地滴下肉汁、還有色澤誘人的咖啡、晶瑩剔透的東坡肉......這些食物的美味從何而來?答案在於:它們在加工過程會發生美拉德反應,產生非常誘人的色澤,並且增加人們的食慾。
所謂美拉德反應,簡單地說就是糖和蛋白質發生反應,在我們人體內的美拉德反應稱為糖化反應(Glycation)。糖是人體三大營養物質之一,然而,如果糖的攝入過量,多餘的糖分就會與蛋白質(例如真皮層的膠原蛋白和彈力蛋白)結合,最終形成一系列的高級糖基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導致蛋白質變化,例如使膠原蛋白斷裂甚至失去彈性,皮膚鬆弛老化。
另外,由於AGEs本身是褐色的,皮膚因此會暗沉發黃,沒有光澤,顯得衰老。這種暗沉有別於日曬造成的曬黑,有點像平時說的「黃氣」或者「黃臉婆」。所以糖化反應和光老化以及自由基學說並列,被視為導致皮膚衰老的重要因素。「抗糖化」延緩衰老就是宣稱通過減少糖的攝入來減緩衰老速度的概念。
「抗糖化」產品有用嗎
繼「抗氧化」、「抗自由基」之後,「抗糖化」也越來越熱,網上出現各種抗糖產品,各路明星紛紛代言推薦,據說只要少吃糖,代之以「抗糖丸」或者「抗糖口服液」,甚至只要塗抹外用「抗糖化」的產品,就能延緩肌膚的衰老,從此凍齡乃至於逆齡不再是夢想。
那麼,「抗糖化」到底靠不靠譜?「抗糖化產品」到底有沒有用?
真相是:抗糖化的原理不太靠譜,抗糖化產品基本沒用。
首先,糖有很多種,例如紅糖,葡萄糖、麥芽糖,蔗糖以及澱粉。每一種糖都可以成為人體能量的來源。「吃糖我只是會老,但是不吃糖我會死」。就算真的不吃糖,體內的蛋白質和脂肪也會轉化為葡萄糖,維持血糖的平衡。所以想要通過飲食來趕盡殺絕體內的糖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
其次,AGEs和衰老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目前還在繼續研究中,到現在還不能確定它們的因果聯繫。而且,AGEs在體內時時刻刻都在產生,並由腎臟排出體外,所以,正常人沒有必要擔心AGEs在體內的積累。
再次,抗糖化成分——無論是內服還是外用——基本沒效果。糖化反應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可逆的快反應,大概是幾天到幾周,此時蛋白質已經受到損傷了,抗糖化產品能夠逆轉的是這個階段的反應。第二個階段發生的慢反應則是不可逆的。
網上吹噓得天花亂墜的抗糖化食品,主要成分大多是一些植物提取物、膠原蛋白和微量元素,它們所宣稱的「抗糖化、防衰老」功效,目前沒有確切的科學證據支持。
至於外用的抗糖化成分,例如植物提取物、煙醯胺、肌肽、葛根素等等,除了同樣存在缺乏科學證據之外,它們還要面對濃度未知、透皮吸收量未知的難題。
「抗糖化」應該這麼做
是不是說抗糖化完全就是一場騙局呢?也不能這樣說,起碼它提醒了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調整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我們的祖先一直面臨著營養缺乏的問題,因此人進化出一種本能,只要稍微有過剩的營養,立刻將它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突然在極短的時間內從營養缺乏轉變到營養過剩,但身體又還沒有來得及適應這種變化,各種與生活方式有關的疾病從而層出不窮。
所以,抗糖化最需要的是從生活方式的角度來進行調理,例如戒掉蛋糕、奶茶、可樂、冰激凌、糖果等甜食;用番薯、玉米等粗糧,或者全穀物(燕麥,藜麥等)來替代米飯、麵條、饅頭、油條、白麵包等高GI(血糖指數)食物。
同時,我們也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堅持運動,在此基礎上適當使用一些護膚品幫助保養皮膚。最重要的是做好防曬,減少不必要的外出,出門時記得打傘+塗抹防曬霜,畢竟陽光是導致皮膚衰老的最重要的外源性因素,一個缺乏防曬意識的人,用再多抗糖化的產品效果也很難顯現。
改變生活方式雖然不能立竿見影讓我們獲得更好的皮膚狀態,但是只要堅持下來,就會發現皮膚變得健康細膩有光澤。
部分圖源來自網絡
作者 / 廣東省藥監局政務服務中心特約專家 葉劍清
編輯 / 廣東省藥監局政務服務中心(砂糖)
審稿 / 鄒宇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