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鏡後外側入路解剖與前方入路手術技巧

2021-02-13 玖玖骨科


1.膝關節屈曲90°,通過關節鏡皮膚透照法可找到後外側入路位置。代表性操作是將關節鏡 由前內側入路置入(偶爾利用前外側入路或穿髕 韌帶中央入路)。關節鏡於前交叉韌帶和外側股骨髁間推入。


2.關節內後外間室的首要解剖標誌是股骨外 側髁。關節鏡自此點移開,旋轉鏡頭找到外側半 月板、胭肌肌腱以及股骨外側髁。


3.也可經後內側入路觀察後外側間室,檢查 脛骨內側髁、股骨內側髁,以及後交叉韌帶 。

關節鏡經前內側入路置入右膝(屍體),進入髁間窩, 在關節鏡操作下定位後外側入路

右膝(屍體)外側觀。後外側入路由腰穿針定位,解剖學標誌如圖所示:1.髂脛束 2.股骨外側髁 3.外側副韌帶 4.股二頭肌肌腱 5.腓骨頭6.脛骨外側髁 7.髕骨 8.髕韌帶 9.脛骨結節

關節鏡由後外側入路置入右膝(屍體)。攝像頭處於垂直位,鏡頭朝向前方。此方式可觀察到膝關節後方結構。

關節鏡由後外側入路置入右膝(屍體),鏡下觀 1. 股骨外側髁 2. 胭肌肌腱 3. 外側半月板后角關節鏡由後外側入路置入右膝(屍體),評估關節後內側部 1. 股骨內側髁 2. 後交叉朝帶 3. 脛骨內側髁 4. 後交叉韌帶脛骨止點

骨今中外

右膝(屍體)伸直位外側觀,標記後外側入路的位置。切除髂脛束。後外側結構於伸直位處於緊張狀態,包括股二頭肌 肌腱,提示在進行後方關節鏡操作時膝關節屈曲的重要性。1.股直肌  2.髂脛束(切斷)  3.股外側肌  4.股二頭肌肌腱5.髕骨  6.脛骨結節  7.腓骨頭 ×後外側入路

右膝(屍體)後面觀,示後外側入路和神經血管結構的關係。股二頭肌肌腱位於腓總神經前方,後外側入路應該位於其前方

1.膝靜脈  2.脛神經  3.膕靜脈  4.腓腸外側皮神經  5.半膜肌肌腱  6.半腱肌肌腱  7.脛神經肌支  8.腓腸肌內側頭  9.腓總神經  10. 股二頭肌肌腱  11.腓腸肌外側頭   ×:後外側入路

膝關節屈曲90°,斯氏針標記後外側入路。注意股二頭肌肌腱在膝關節屈曲時未緊張。1.髂脛束  2.外側副韌帶  3.股二頭肌肌腱  4.腓骨頭

右膝外側和後外側結構

1.股骨外側髁  2.胭肌肌腱   3.外側副韌帶  

4.腓骨頭   5.髕骨   6.髕韌帶    7.外側半月板

採用前方入路足以處理多數膝關節疾病,如:

半月板損傷

髕股關節紊亂

骨軟骨損傷

交叉韌帶疾病

滑膜炎症性或腫瘤性疾病

關節內游離體

前外側入路:

經前外側入路的診斷性膝關節鏡檢查的推薦順序如圖所示。

1、關節鏡經前外側入路置入(圖5.9)

2、評估髕股關節(圖5.9)

3、評估外側隱窩和膕肌肌腱(圖5.10)

4、評估內側隱窩(圖5.11)

5、評估內側脛股間室(圖5.12 )

6、前內側人路定位(圖5.13,5.14)

7、評估髁間窩和交叉韌帶(圖5.15)

8、評估外側脛股間室(圖5.16)

這些步驟一旦完成,手術者可以進行具體操作,改變鏡頭方向,切換入路。

圖(5.9)

(a)右膝處於伸直位,通過關節鏡評估髕股關節;關節鏡經外上入路置入。(b)鏡下觀:

1.髕骨關節面;

2.股骨外側髁;

3.股骨內側髁;

4.髁間窩(滑車);

圖(5.10)

(a)右膝處於伸直位,關節鏡經前外側入路置入,評估外側隱窩。鏡頭觀察外側。(b)鏡下視野。(c)節鏡經前外側入路置入右膝,鏡頭朝向遠端以評估膕肌肌腱和外側溝。(d)鏡下觀:

1.髕骨外側關節面;

2.外側支持帶;

3.股骨外側髁;

4.膕肌肌腱;

5.股骨外側髁;

6.外側半月板;

圖(5.11)

(a)右膝處於伸直位,關節鏡經前外側入路置入以評估內側溝;(b)鏡下觀;

1.髕骨;

2.內側支持帶;

3.股骨內側髁;

圖(5.12)

(a)右膝處於伸直位,關節鏡經前外側入路置入以評估內側間室;(b)鏡下觀;

股骨內側髁;

內側半月板;

脛骨內側髁

圖(5.13)

(a)右膝前內側入路,最終位置由腰穿針標記;(b )關節鏡由前外側入路置入,鏡下確認位置;

圖(5.14)

關節鏡經前外側入路置入右膝,鏡下觀。腰穿針示前內側入路定位正確。旋轉鏡頭得到更廣泛視野, 可見內側半月板和關節囊;

股骨內側髁;

脛骨內側髁;

內側半月板;

圖(5.15)

(a)膝關節屈曲90°,關節鏡由前外側入路置入以評估髁間窩。攝像頭處於垂直位,鏡頭朝向遠端。(b)鏡下視野;

1.股骨外側髁的內側壁;

2.後交叉韌帶;

3.股骨內側髁;

4.前交叉韌帶(滑膜襞);

(c)膝關節(屍體)屈曲90°,關節鏡由前外側入路置入以獲得關節內視野。本例中,前交叉韌帶已切除,以全面觀察股骨外側髁的內側壁和後交叉韌帶。(d)關節鏡經前外側入路置入右膝, 轉動鏡頭獲得內側視野。(e)鏡下視野;

1.股骨外側髁;

2.後交叉韌帶股骨起始點;

3.股骨內側髁;

4.前交叉韌帶;

圖(5.16)

(a)右膝(屍體)呈"4」字形擺放,以便檢查外側脛股間室。攝像頭應跟隨膝關節軟骨方向的改變。(b)鏡下觀;

1.股骨外側髁;

2.膕肌肌腱;

3.外側半月板(存在退行性變);

4.脛骨外側髁;

相關焦點

  • 肩關節手術入路的解剖與臨床
    由於肩關節位置深在、周圍肌肉豐厚,三角肌和肩袖的雙層包裹使得手術入路的選擇難以兼顧神經界面和肌肉間隙。肩關節前內側手術入路是利用腋神經與胸內外側神經界面和三角肌、胸大肌間隙的良好顯露效果,使其成為肩關節傳統手術最常用的入路。近年來,隨著肩關節鏡術式的發展,微創通道技術使得三角肌和肩袖肌腱的損傷最小化,而具體入路的選擇變得多樣化和個體化。
  • 【收藏】肘關節手術入路
    作為手術者,只有熟悉肘關節組成、結構特點、肌肉配布、血管神經的走向及變異等,才能在手術前做到心中有數,避免術中不必要的損傷,保證手術順利進行。本文主要介紹與肘關節手術入路相關的解剖關鍵點以及典型的手術入路,以助臨床醫生對肘關節手術有更深入理解。1.1 骨性結構肱骨遠端形態極不規則,其解剖形態與其功能密切相關。
  • 膝關節鏡手術手術步驟
    關節鏡進入關節腔後,入水管連接於關節鏡的入水管接頭上。2.關節腔入路診斷性膝關節鏡檢查常採用以下入路(圖3.18.2.7-4~3.18.2.7-10)。(2)前內側入路:入路位置位於內側脛骨平臺上方1cm、髕韌帶內緣內側1cm處。關節鏡的觀察範圍與前外側入路相似,但此入路便於觀察內側半月板的后角及外側半月板的前角。(3)後內側入路:入路位於股骨內髁後緣與脛骨平臺後內緣,半膜半腱肌前方三角區內(圖3.18.2.7-11)。屈膝90°,即可明顯觸及股、脛骨後內側緣形成的三角區。
  • 圖文詳解——膝關節手術入路
    圖3 膝關節髕旁內側入路淺層解剖患者取仰臥位,患肢大腿根部綁氣囊止血帶,膝關節位置可根據手術需要伸直位或者屈曲90°位(圖2)。該入路可以廣泛顯露膝關節外側的支持結構,也可用於探查膝關節前外側及後外側部分。(3)外側半月板切除術。
  • 骨科解剖及手術切口入路詳解
    臨床上人工肱骨頭置換手術時選用的肩關節前側入路就是在圖示位置切開關節囊進入。★ 正中神經:伴肱動脈沿肱二頭肌內側溝下行,在臂上部位於肱動脈的外側,在臂中點平面越過動脈前方,向下行於肱動脈內側至肘窩,向下穿旋前圓肌進入前臂。★ 尺神經:在臂上部位於肱動脈內側,在臂中點上方離開肱動脈,穿臂內側肌間隔入臂後區,然後經肘後內側溝至前臂前區 。
  • 早讀 | 圖文詳解肩胛骨骨折解剖、分型、入路及內固定,必須收藏!
    其又為前鋸肌分成兩個間隙,即前肩胛前間隙和後肩胛前間隙。3.肩胛骨運動1)向上旋轉運動:斜方肌中部纖維,穩定肩胛骨的作用。當肩關節外展45°時,前鋸肌向外側牽拉肩胛骨下角,斜方肌上部纖維向上牽拉肩胛骨外側角,斜方肌下部纖維通過肩胛岡內側止點向下牽拉肩胛骨,完成向上旋轉運動。
  • 淺析膝關節外側半月板切除入路 | 骨科基礎
    外側半月板切除可以通過多種入路實施。縱向切口和斜行切口可以更好地顯露關節內其他結構,雖然橫行切口只能有限的顯露膝關節,但它可以非常好的顯露半月板本身。所有的切口均於外側淺表韌帶的前方進入膝關節外側室。該入路可用於下列情況:外側半月板部分和全部切除游離體摘除異物取出股骨外側髁骨軟骨炎的治療懸腿位懸腿位與內側半月板切除的體位完全相同,其兩個要點如下:1.沙袋需置於大腿下而非膝下,使膕動脈和後關節囊不至被擠壓於股骨和脛骨後面
  • 肘關節常用4種手術入路及其適應症
    肘關節的後側位置較淺,除尺神經外,甚少重要組織,能顯示所有肘關節組成骨的最大視野,除特殊情況外,均採用後側入路顯露肘關節。適應症 肱骨髁上骨折引起血管壓迫、神經血管(如正中神經、橈神經與肱動脈)撕裂修復術、肱二頭肌鍵重固定術、創傷後前關節囊攣縮松解術等。
  • 【文獻編譯】遠外側入路中,如何安全的顯露椎動脈?
    在遠外側入路中,椎動脈V3段的顯露是一個關鍵步驟,因為椎動脈V3段位於枕下三角的深面,這往往需要逐層進行肌肉解剖或者整體翻開皮瓣後,再進行仔細分離才能顯露,同時也伴隨著椎動脈損傷的風險。本研究中,椎動脈V3段的顯露採用了一種新的方法:將頸項部的表面3層肌肉與頭皮、皮下組織作為第一部分整體分離,而深部的第4層肌肉作為第2部分進行分離。
  • 關節囊切開——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手術入路
    膝關節置換關節囊的切開方式包括髕旁內側入路、股內側肌下方入路、經股內側肌入路、髕旁外側入路及擴大顯露方法等。其中以內側髕旁入路最為常用。(一)髕旁內側入路髕旁內側入路是最經典的膝關節置換術手術入路,又稱 Von Langenbeck 入路,後由Insall 改良推廣(圖 5-2-1)。
  • 實用分享 |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入路詳解!
    向外側翻轉髕骨,逐步屈膝,暴露關節腔。在術後作關節囊縫合時,應先在近端關節囊切口縫合一針,作為對合點,以保證關節囊能解剖復位閉合。該入路的優點是:a)手術中組織分離較合乎人體自然狀況。這是唯一可以保留完整伸膝裝置的入路,可將髕股關節不穩定與髕股軌道不正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 椎間孔入路解剖及定位操作規範(二)
    後支至腰椎橫突間韌帶內側緣的骨纖維孔處,分為腰神經後內側支和腰神經後外側支。經椎間孔入路內鏡手術或下腰椎側方手術入路時,經過椎間孔處的「安全三角」時,要防止損傷神經根,減少損傷血管後所導致的出血,另外也要充分考慮的在「安全三角」內,有時在腰升靜脈和椎間靜脈下支和腰靜脈之間的存在粗大的交通支,也是導致出血的原因。
  • 手術精講 | 圖文詳解DAA入路髖關節置換手術
    將闊筋膜張肌輕輕地向外側牽開,暴露Smith-Peterson間隙。將第一把尖齒拉鉤放於股骨頸外上方,第二把尖齒拉鉤置於大粗隆部位,用釘耙拉鉤將內側軟組織牽開。同時分離並結紮旋股外側血管的升支。旋股外側血管結紮電凝後,可將股直肌和闊筋膜張肌之間的筋膜切開,顯露股外側肌。顯露關節囊前方的脂肪墊,分離切開股直肌和關節囊之間的筋膜。
  • 圖文詳解 | 一文搞定3種肩關節手術入路
    圖3 肩關節前側入路的體位(1)淺層:腋部入路沿皮膚切口切開後,以手指伸入皮下潛行分離,向上、外側牽開切口兩側皮瓣即可顯露三角肌胸大肌間溝;前部入路沿皮膚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後,仔細止血,暴露三角肌胸大肌間溝
  • 椎間孔入路解剖及定位操作規範,本文全面精講!
    BEIS技術側方入路內鏡手術時,骨鑽要自後向前通過上關節突的外、上部經椎間孔到達下位椎體中分附近的後上緣或靶向位置,理論上容易傷及降肌支導致出血,但臨床工作中未發現影響操作的大出血或出血後產生的感染等併發症。
  • 膝關節鏡入路大全
    Bennett和Sisto通過屍體研究證實後外側入口的安全切口為外側副韌帶和股二頭肌腱前緣之間。就像後內側入口一樣,關節鏡可以置入後外側關節間隙用於透照皮膚,再經皮穿刺以定位後外側入口,在髂脛束與關節囊上橫行切開。後外側入口常用於游離體摘除和外側半月板后角的切除。➤➤ 定位:髂脛束後緣與股二頭肌腱前緣之間、後外側關節線上方2cm處。
  • 經外側裂選擇性海馬-杏仁核切除術--The Neurosurgical Atlas系列
    經過穹隆帶、去除海馬的經脈絡膜裂入路可顯示基底池的內容物(最下層照片)。(圖片由AL Rhoton, Jr提供) 經外側裂選擇性海馬-杏仁核切除術選擇性海馬-杏仁核切除術有三種常見的入路。一是顳下入路,可避免不必要的顳葉外側損傷;二是經顳中回的經皮層入路,技術上更為簡單,缺點是損傷了顳葉外側皮層;第三種就是經外側裂入路,也是我偏愛的入路。雖然技術更為困難,這條入路使得皮層入路所損傷的顳葉外側皮層保留,較顳下入路更少牽拉腦組織。Yasargil描述的經外側裂選擇性海馬-杏仁核切除術是通過標準翼點開顱術完成的。患者仰臥位,頭部朝對側旋轉大約30°直至顴骨成為面部最高點。
  • 早讀 | 椎間孔入路解剖及定位操作規範,本文全面精講!
    BEIS技術側方入路內鏡手術時,骨鑽要自後向前通過上關節突的外、上部經椎間孔到達下位椎體中分附近的後上緣或靶向位置,理論上容易傷及降肌支導致出血,但臨床工作中未發現影響操作的大出血或出血後產生的感染等併發症。
  • 膝關節翻修入路不簡單!這7大要點你都了解嗎?
    充分的顯露對於膝關節翻修術至關重要,選擇適當的入路是能否保證充分顯露的關鍵。對患者進行仔細評估和對膝關節解剖的深刻認識基礎上選擇合適的入路,可以減少翻修手術併發症,例如皮膚邊緣壞死和伸膝裝置損傷等的發生,並取得比較滿意的結果。同時,合適的入路可以防止對膝關節重要組織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