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孔入路解剖及定位操作規範(二)

2021-02-12 疑難雜症特色療法




(1)椎間孔區的解剖


腰椎椎間孔上大下小,呈倒置的梨形,椎間孔是由相鄰兩椎骨的上下切跡所圍成,有4個壁: 

椎間孔上寬下狹,神經根(出口根)位於椎間孔的上1/3-1/4部分,故椎間孔鏡的工作通道應建立在椎間孔的中下段。


腰神經根(出口根)出椎管後緊貼上一節段椎弓根的下緣行走,經椎間孔向前、下、外方行走並形成神經節,神經根離開硬膜囊後向前下外方行走,經椎間盤的前外側與硬膜囊成夾角下行。


腰骶神經根穿出椎間孔後隨即分為腰神經前支、後支、脊膜支和交通支。後支至腰椎橫突間韌帶內側緣的骨纖維孔處,分為腰神經後內側支和腰神經後外側支。


鏡下方位觀察腰神經根

BEIS技術側方椎間孔入路內鏡下容易看到腰神經的行走根。鏡下見其表面多數是壓迫神經的髓核、纖維環等組織,有時與硬脊膜、神經根粘連明顯時,有時見脂肪組織覆蓋,去除這些結構、徹底減壓後,會發現腰神經行走根的搏動或其表面充盈的血管。


 實際上,鏡下看到的腰神經硬脊膜之前的一段神經,屬於馬尾神經,此時的搏動是硬脊膜的搏動,行走根是在硬脊膜內、即將穿出,並非腰神經行走根自身的搏動。


若硬脊膜損傷後可能傷及的是馬尾神經而不是單一的腰神經行走根。


內鏡下觀察到腰神經出口根的周圍被脂肪、筋膜等組織包繞難以發現,受到射頻刺激後患者會出現下肢相應節段的不適症狀,術中應考慮到該部位有腰神經神經出口根的存在並避免損傷。


若穿刺針、骨鑽在磨除上關節突時偏上或向前滑動,可能會擠壓腰神經出口根產生症狀;在椎間孔鏡下,若工作套管過於向腹側移動,會發現有脂肪組織覆蓋,射頻刺激後會產生下肢症狀,是因為傷及了走行於椎間孔出口區的腰神經根(出口根)。在此處切勿應用髓核鉗等器械鉗夾或射頻燒灼該處組織。


(2)安全三角(Kambin三角)


位於脊神經前後支、上關節突和橫突根上緣構成的三角工作區。椎間孔鏡yess技術經過「安全三角」,BEIS技術是經過上關節突入路。


此「三角工作區」亦有腰升靜脈和椎間靜脈下支至腰靜脈的連接支。這兩條靜脈管壁薄,管徑大。經椎間孔入路內鏡手術或下腰椎側方手術入路時,經過椎間孔處的「安全三角」時,要防止損傷神經根,減少損傷血管後所導致的出血,另外也要充分考慮的在「安全三角」內,有時在腰升靜脈和椎間靜脈下支和腰靜脈之間的存在粗大的交通支,也是導致出血的原因。

BEIS技術側方入路內鏡手術時,需要在關節突關節囊處進行局部浸潤麻醉。


若穿刺針經上關節突上緣滑入椎間孔內經「安全三角」或其他部位進入椎管內硬膜外腔,注射麻藥後即形成硬膜外麻醉,此時患者對手術區域的感覺及下肢的感覺、肌力明顯受到影響,影響患者的自身的感受,極其容易傷及神經根或馬尾神經,導致患者癱瘓或者大小便障礙,所以不要將藥物注入椎管內硬脊膜外。


因椎間孔區被血管、神經、韌帶、筋膜、脂肪組織所封閉,麻藥阻滯關節突關節時,藥液難以經椎間孔進入硬膜外間隙,即使增加藥物劑量,也不必擔心引起硬膜外麻醉後出現的感覺、肌力改變,所以只要在關節突關節部位麻醉就是安全、有效的。


(1)關節突關節的形態


腰椎的上關節突由椎弓根發出,向內,與上一節腰椎的下關節突相接,後者由椎板發出,向外,因此椎間關節的方向呈矢狀位,但向下逐漸變為斜位,至腰5,幾乎呈冠狀位。腰5上關節突的關節面多數呈凹面型,少數為平面位,下關節突的關節面變化較大,以凸面型和平面型為主,其次為凹面型和波浪(或S形)型。關節面傾斜度的變化較大,兩側常不對稱。上關節面與矢狀面所成夾角,右側平均為48.2°±12.2°,左側平均為49.6°±12.3°;下關節面夾角,右側平均為46.6°±10.5°,左側平均為49.7°±12.2°。


關節突關節的形態

下腰椎關節突關節的方向性具有一定的變異性,上關節突關節面的朝向有3種:

①矢狀位,在上4個腰椎中佔多數。

②中間位,多見於第5腰椎。

③冠狀位,與冠狀面接近。


(2)腰椎關節突關節囊神經


支配腰椎關節突關節囊的神經為腰神經後支、竇椎神經。


竇椎神經主要支配椎管內結構,分布於後縱韌帶的外側緣。


腰神經後支分出內側支、外側支,支配關節突關節。其中內側支發出1-2支分布於關節突關節的上部,恆定行走於上關節突外側,使該處成為封閉及術中尋認後內側支的理想部位。

關節囊內包含有兩類神經末梢:一類是以有髓鞘纖維形式存在的機械感受器;另一類是以無髓鞘的C纖維形式存在的傷害性感受器。小關節感受器的存在提示在關節囊出現損傷、嵌頓和化學性刺激時,會出現明顯下腰背疼痛。


使用穿刺針、骨鑽時會損害腰神經後支分布在該處的內側支和外側支,引起明顯疼痛。椎間孔鏡術後3月左右有時出現慢性腰痛,這可能和神經損害有關。


關節突關節理想定位點


椎間孔鏡位於椎體後緣中分的理想位置

理想的定位


穿刺針明顯偏前


工作套管明顯偏前


穿刺針偏向後-椎板


穿刺針偏向後上-峽部


定位器偏前原因:


定位器偏前


定位器偏前預防、調整措施:


定位器偏後原因:

上關節突有一定的厚度,其後緣與冠狀面幾乎平行,所以定位器尖會沿著上關節突的後緣向後滑動到關節間隙後頂到下關節突的關節面上,達關節突關節間隙。


定位器沿關節突關節間隙向後下滑動


定位器穿刺位置偏後:易傷及硬脊膜,在鏡下內鏡向腹側移動則刺激腰神經出口根在椎間孔出口區的一段。


工作套管位置偏上:偏向椎間孔上1/3,易傷及腰神經出口根。


骶1上關節突關節面幾乎呈冠狀位,其形態特點是高度相對短、小而薄,相對於其它腰椎的上關節突,其後、上緣沒有足夠的厚度或表面積容納針尖固定,經後外側入路定位器在骶1上關節突定位時,似乎中間只隔著一個垂直縱向隆起的「骨嵴」,實際上這個「骨嵴」就是扁薄的上關節突的後上緣,針尖要麼順著關節突後外側面的斜坡滑向前方,要麼滑向後方達關節突關節的間隙甚至順著間隙滑向上關節突的根部。


術中若反覆出現這種情況,無法達到準確位置,建議更換針尖位置,使針尖向上略微移動到腰5下關節突關節面上緣稍上方的外後緣進針(即偏向腰椎峽部的方向),再穿過骶1的上關節突上部,這時要注意不要損傷出口神經根。雖然腰神經前支由椎間孔上部發出,但其走行在椎間孔出口區、縱貫椎間孔長軸。


(3)腰椎5骶椎1關節突關節的形態



定位器針尖沿著S1上關節突尖部向前滑動


定位器針尖沿著S1上關節突間隙滑動


準確的靶向定位才能徹底取出突出髓核組織

相關焦點

  • 椎間孔入路解剖及定位操作規範,本文全面精講!
    脊支和背側支在椎間孔區先後發出,橫跨椎間孔區。脊支發出細小分支進入神經根及椎間孔內;在靠近椎間孔時,腰動脈發出背側支,即腰動脈後支。腰動脈的脊支和背側支在靠近椎間孔前緣先後發出,橫跨椎間孔區。脊支發出細小分支進入椎間孔內及營養神經根的分支;背側支在橫突根部下方,滋養脊柱後部骨性結構和脊柱旁肌肉。
  • 早讀 | 椎間孔入路解剖及定位操作規範,本文全面精講!
    BEIS技術側方入路內鏡手術時,骨鑽要自後向前通過上關節突的外、上部經椎間孔到達下位椎體中分附近的後上緣或靶向位置,理論上容易傷及降肌支導致出血,但臨床工作中未發現影響操作的大出血或出血後產生的感染等併發症。
  • 椎間孔的解剖
    椎間孔的邊界椎間孔邊界的特點是它有兩個可活動關節,即椎間盤和關節突關節。由於這兩個關節可活動,因此椎間孔的大小具有動態變化的特點。進入椎間孔後分成3支,分別供應腰椎後弓、神經、椎管內組織以及椎體後部的血供。● 椎內和椎外靜脈叢之間的交通靜脈● 2~4支脊膜返神經(竇椎神經)● 包繞上述組織的脂肪組織
  • 導航微創與傳統切開經椎間孔入路椎間植骨融合術治療成人腰椎滑脫症的對照研究
    導航微創與傳統切開經椎間孔入路椎間植骨融合術治療成人腰椎滑脫症的對照研究劉亞軍 田偉 靳培浩 呂豔偉 孫玉珍
  • 【微創腰椎椎間融合術】雙側肌間隙入路通道下椎弓根釘棒復位融合固定治療腰椎滑脫症
    開放組(27例)採用正中切口入路椎弓根釘棒復位固定並椎間融合器植骨治療,微創組(25例)採用雙側肌間隙入路通道下椎弓根釘棒復位固定並椎間融合器植骨治療。主要臨床和影像學觀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後引流液量、術後72 h腰部切口疼痛VAS評分、術中和術後併發症,以及術後滑脫復位率、椎間融合率、術後1年多裂肌面積和等級變化、ODI恢復情況等,並進行統計學分析。
  • 肩關節手術入路的解剖與臨床
    雖然傳統的手術入路正逐步被關節鏡入路所替代,但其簡單實用的特點使其不會被完全淘汰。事實上,這些入路在大多數醫院仍是最常用的手術入路。本文緊密結合臨床需要回顧肩關節常用入路的解剖徑路,從實用的角度總結肩關節顯露過程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各種問題。1.1 肩關節的組成廣義的肩關節由肩肱關節、第2肩關節、肩鎖關節、喙突鎖骨間連接、肩胛胸廓關節和胸鎖關節6個關節所共同組成。
  • 斜外側腰椎椎間融合術
    自首次文獻報導腰椎後側融合術後,前路、後路、經椎間孔入路、經腰大肌入路等多種椎間融合術相繼應用於臨床並廣泛開展[2,3]。應用較為廣泛的前路、後路、經椎間孔入路等技術相對更成熟,但椎體穩定結構破壞較大,術後併發症也相對較多。
  • 骨科解剖及手術切口入路詳解
    外側壁由肱骨結節間溝、肱二頭肌短頭和喙肢肌組成。內側壁由前鋸肌及其深面的上4個肋與肋間隙構成。後壁由肩胛下肌、大圓肌、背闊肌與肩胛骨構成。由於肱三頭肌長頭穿過大圓肌和肩胛下肌、小圓肌之間,其內側為三邊孔,有旋肩胛血管通過;肱三頭肌長頭與肱骨外科頸之間為四邊孔,有腋神經及旋肢後血管通過。
  • 【脊柱結核】後路經椎間孔入路病灶清除、椎體間融合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結核
    手術通常可以採取前路、後路和前後聯合入路。由於脊柱結核大多數以椎體破壞為主,病變位於前、中柱,前路手術可以直接達到徹底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的目的,所以前路手術常用於各種非後凸型脊柱結核的治療,但由於前路手術創傷大、操作複雜、併發症高以及術後穩定性較差等缺點[7,8],尤其是病變位於頸胸、胸腰及腰骶交界區,其臨床應用存在一定困難。
  • 【文獻編譯】遠外側入路中,如何安全的顯露椎動脈?
    在遠外側入路中,椎動脈V3段的顯露是一個關鍵步驟,因為椎動脈V3段位於枕下三角的深面,這往往需要逐層進行肌肉解剖或者整體翻開皮瓣後,再進行仔細分離才能顯露,同時也伴隨著椎動脈損傷的風險。本研究中,椎動脈V3段的顯露採用了一種新的方法:將頸項部的表面3層肌肉與頭皮、皮下組織作為第一部分整體分離,而深部的第4層肌肉作為第2部分進行分離。
  • 膝關節鏡後外側入路解剖與前方入路手術技巧
    代表性操作是將關節鏡 由前內側入路置入(偶爾利用前外側入路或穿髕 韌帶中央入路)。關節鏡於前交叉韌帶和外側股骨髁間推入。2.關節內後外間室的首要解剖標誌是股骨外 側髁。關節鏡自此點移開,旋轉鏡頭找到外側半 月板、胭肌肌腱以及股骨外側髁。3.也可經後內側入路觀察後外側間室,檢查 脛骨內側髁、股骨內側髁,以及後交叉韌帶 。
  • 我市首例微創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在成武縣人民醫院成功開展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近日,我市首例微創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在縣人民醫院成功開展,高精尖手術的成功開展,標誌著縣人民醫院救治能力達到了省內領先水平。在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脊柱外科專家張程的帶領下,縣人民醫院骨一科醫療團隊通過G型臂精準定位,一級導棒穿刺患者的腰椎突出關節逐級擴張。摘除椎間盤、填充碎骨粒、植入椎間隙,整臺手術在醫療團隊的密切配合下,短短一個半小時就順利完成。
  • 【手術技巧】經椎間孔腰椎間融合術與腰後路椎間融合術(上)
    ,轉發或分享此文顯露完畢後,以橫突和上關節突外側緣的連接點作為椎弓根螺釘的入釘點。然後應用高速磨鑽或錐子開口,再用開路器鑽出螺釘通道,椎弓根探針探查釘道。雙側置入多軸釘。X線透視或影像導航系統、肌電圖反應或兩者合用以確認螺釘的正確位置。如有必要,在螺釘置入前可用高速磨鑽或刮匙對橫突進行去皮質。
  • 神外3D入路 | 經膜髓帆入路到第四腦室
    將黏膜組織開口向外側的Luschka孔(四腦室外側孔)延伸,便可達外側隱窩,並且暴露小腦腳的表面。由於腫瘤可能會拉伸這兩個半透明的薄膜使其變薄,因此在進行四腦室腫瘤的暴露過程中,可能該黏膜已經被打開而術者卻沒注意到。Step 1: 體位,皮膚和肌肉手術可以採取俯臥位或坐位。
  • 解剖喙突(+視頻)
    本文源自:針刀臨床實戰AB班責任編輯:針刀李班長本期內容:解剖喙突
  • 【手術技巧】經椎間孔腰椎間融合術與腰後路椎間融合術(中)
    ,轉發或分享此文接上期:【手術技巧】經椎間孔腰椎間融合術與腰後路椎間融合術(上)*兩個垂直排列的同種異體腓骨或鈦網置於椎間隙的後方,前方則填塞骨松質(技術圖4A)。*使用一枚斜形、帶螺紋的柱狀融合器或用同種異體骨皮質製作的骨栓(技術圖4B)。
  • 臀部與大腿的後部、小腿、腳底疼痛一定是椎間病變嗎?
    梨狀肌起於第2、3、4骶椎前面,分布於小骨盆的內面,經坐骨大孔入臀部,止於股骨大粗隆。 梨狀肌誘發的問題多得令人難以置信,來自於神經和血管壓迫的問題和來自於肌肉筯膜關聯區域的疼痛問題一樣多。過度的旋轉動作會使梨狀肌產生激痛點,急、慢性損傷,或加上解剖上變異,致易發生損傷性炎性改變,刺激或壓迫神經,而產生腰腿痛,稱為梨狀肌綜合症,也稱股神經盆腔出口症候群。腓總神經高位分支,自梨狀肌肌束間穿出或坐骨神經從梨狀肌肌腹中穿出。當梨狀肌受到損傷,發生充血、水腫、痙攣、粘連和攣縮時,該肌間隙或該肌上,下孔變狹窄,擠壓其間穿出的神經、血管,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和體症。
  • 早讀 | 圖文詳解肩胛骨骨折解剖、分型、入路及內固定,必須收藏!
    (二)分型1.肩胛骨骨折Ada-Miller分型按解剖部位分:-A:骨折線垂直,局限於頸部(位於肩峰基底和肩胛岡外緣(四)手術入路及手術技巧肩胛骨骨折的複雜類型使得其手術入路也較為多樣性,不同手術入路各有其優缺點及副損傷, 適用於不同部位的骨折, 在選擇時應根據骨折的類型來選擇。
  • 脊柱和脊髓影像解剖
    識別脊髓被膜的解剖結構對椎管內病變的定位及定性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節  脊柱和脊髓X線解剖脊柱的骨性結構與周圍軟組織具有良好的自然對比,X線平片能較清晰顯示椎體和附件。其中,骨皮質呈線樣緻密影,椎體骨小梁呈細網緻密影,椎管、椎間隙呈透亮影。X線平片不能顯示和區分椎管內結構,如脊髓、蛛網膜下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