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孔的解剖

2021-02-12 甘肅疼痛介入診療網

椎間孔中有出口神經根和血管通過,它是椎間孔鏡置入的重要通道。掌握椎間孔解剖對於經皮椎間孔鏡手術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椎間孔的邊界

椎間孔邊界的特點是它有兩個可活動關節,即椎間盤和關節突關節。由於這兩個關節可活動,因此椎間孔的大小具有動態變化的特點。

椎間孔的邊界如下:

● 頂部:上一椎體的椎弓下切跡、黃韌帶的外側緣。

● 底部:下一椎體的椎弓上切跡、下一椎體的後上緣。

● 前界:相鄰椎體的後緣、椎間盤、後縱韌帶的外展部分、前縱靜脈竇。

● 後界:關節突關節的上下關節突,黃韌帶的外側延伸部分。

● 內側邊界:硬膜囊。

● 外側邊界:筋膜層和髂腰肌。


椎間孔的內容物

● 脊神經(腹側根和背側根併入神經根袖)

● 硬膜根袖,與椎間孔遠端脊神經的神經外膜相延續。

● 淋巴管

● 節段動脈的脊柱分支。進入椎間孔後分成3支,分別供應腰椎後弓、神經、椎管內組織以及椎體後部的血供。

● 椎內和椎外靜脈叢之間的交通靜脈

● 2~4支脊膜返神經(竇椎神經)

● 包繞上述組織的脂肪組織


椎間孔的特點

● L2-3椎間孔的上下徑最大。越往下,椎間孔的上下徑越小。L5-S1椎間孔的上下徑最小。

● 不同節段腰椎間孔的前後徑相對較恆定,一般小魚上下徑(但L5-S1椎間孔的前後徑大於上下徑)。

● L1-L4的椎間孔呈倒梨形,L5-S1的椎間孔呈卵圓形。

● 男性的椎間孔略大於女性。

● 隨著年齡增大和退變,椎間孔的大小也隨之改變。

椎間孔的附屬韌帶

● 內側韌帶

● 孔內韌帶

● 外側韌帶

與椎間孔區域有關的血管解剖

靜脈

● 椎外靜脈叢

● 椎內靜脈叢

動脈

● 節段動脈—脊髓分支

● 脊髓動脈—第一支、第二支、第三支


椎間孔區的神經

● 腹側、背側神經根和脊神經

● 背根神經節

● 脊膜返神經


安全三角

● 前方:出口神經根

● 後方:下一椎體的上關節突

● 內側:下行神經根

相關焦點

  • 早讀 | 椎間孔入路解剖及定位操作規範,本文全面精講!
    後組以關節間靜脈和上關節靜脈為主,與同名動脈伴行,接受後方附件的回流,匯入椎間孔靜脈叢。椎管內靜脈叢接受椎體後半部的回流,在椎體後面的靜脈竇孔處形成粗大的薄壁靜脈,橫行向神經管內延伸,在椎管側方形成縱行的椎管內前靜脈叢,作串珠狀,從椎管內前靜脈叢發出椎間靜脈,進入神經根管內靜脈叢。椎間孔-神經根管靜脈叢以椎間靜脈(神經根靜脈)和腰升靜脈為主幹。
  • 寰 椎
    因其相關的解剖結構十分重要,如寰枕關節、寰樞關節等,寰椎受損可造成嚴重的後果,甚至危及生命,故了解寰椎的解剖結構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在側塊外部,我們可以看到較大的橫突,有橫突孔,椎動脈由此通過,椎動脈穿過橫突孔經椎動脈溝彎曲穿過枕骨大孔進入顱腔。後面為椎孔,內有脊髓。
  • 椎間孔入路解剖及定位操作規範(二)
    腰椎椎間孔上大下小椎間孔上寬下狹後支至腰椎橫突間韌帶內側緣的骨纖維孔處,分為腰神經後內側支和腰神經後外側支。工作套管位置偏上:偏向椎間孔上雖然腰神經前支由椎間孔上部發出,但其走行在椎間孔出口區、縱貫椎間孔長軸。
  • 椎間孔入路解剖及定位操作規範,本文全面精講!
    後組以關節間靜脈和上關節靜脈為主,與同名動脈伴行,接受後方附件的回流,匯入椎間孔靜脈叢。椎管內靜脈叢接受椎體後半部的回流,在椎體後面的靜脈竇孔處形成粗大的薄壁靜脈,橫行向神經管內延伸,在椎管側方形成縱行的椎管內前靜脈叢,作串珠狀,從椎管內前靜脈叢發出椎間靜脈,進入神經根管內靜脈叢。椎間孔-神經根管靜脈叢以椎間靜脈(神經根靜脈)和腰升靜脈為主幹。
  • 頸動脈和椎-基底動脈間吻合血管變異丨MR診斷
    冠狀面三維(3D)時間飛躍法(TOF)MRA(圖1)顯示PTA連於右側頸內動脈C4段和基底動脈間,合併右側迷走鎖骨下動脈,右側椎動脈缺如,雙側頸總動脈共幹發自主動脈弓。軸面3D TOF MRA原始圖像(圖2)顯示右側PTA走行於蝶鞍外側,為Uchino外側型。
  • 中英文對照脊椎與背部解剖圖解
    - Arteria vertebralis椎孔 - 小孔 - Foramen vertebrale椎弓 - Arcus vertebrae椎弓根 - Pediculus arcus vertebrae椎板 - Lamina arcus vertebrae椎管 - Canalis vertebralis椎間孔 - Foramina
  • 脊柱影像解剖及診斷要點
    椎間孔:相鄰椎弓根、椎體、關節突和椎間盤之間,頸椎在斜位清楚,胸腰椎在側位清楚。 3)頸5椎間孔上部層面顯示頸5至頸6椎間孔的上部。椎體形態及硬脊膜囊、 硬膜外腔及脊髓的形態與上一層面相同。
  • 【文獻編譯】遠外側入路中,如何安全的顯露椎動脈?
    在遠外側入路中,椎動脈V3段的顯露是一個關鍵步驟,因為椎動脈V3段位於枕下三角的深面,這往往需要逐層進行肌肉解剖或者整體翻開皮瓣後,再進行仔細分離才能顯露,同時也伴隨著椎動脈損傷的風險。本研究中,椎動脈V3段的顯露採用了一種新的方法:將頸項部的表面3層肌肉與頭皮、皮下組織作為第一部分整體分離,而深部的第4層肌肉作為第2部分進行分離。
  • 中英文字幕:胸椎椎管狹窄(Spinal Stenosis,Thoracic)
    胸椎椎管狹窄是上中段背部的脊椎管的狹窄,它是一種少見的退行性疾病,不及腰椎椎管狹窄和頸椎椎管狹窄那麼常見。通常的治療方法包括按摩保健、理療、練習、行為調整以及使用口服或注射用抗炎藥物。如疼痛引起殘疾或生理功能障礙,需要考慮手術治療。在下面胸椎椎管狹窄這段視頻裡,可以學到更多這種椎管狹窄的知識,包括症狀、病因、治療方法。
  • 全身主要韌帶解剖,起止點…
    上方起自上位椎弓板下緣的前面,向下止於下位椎弓板的上緣及後面。該膜的中部略厚;其前面與硬脊膜緊密相連;後面接頭後小直肌;兩側移行於關節囊;其與寰椎後弓的椎動脈溝之間,圍成一管,其內有椎動脈和枕下神經通過。
  • 屍體解剖——多裂肌、旋轉肌
    多裂肌是橫脊肌群的一部分,位於脊椎橫突間的溝中,在半棘肌和豎脊肌的深處。旋轉肌則是橫脊肌群最深的一層。
  • 頸椎病解剖、經典影像改變,看這一篇就夠了!
    今天我們重點來學習相關的解剖結構和影像學診斷關鍵技巧,值得學習借鑑! 頸椎的解剖學特點 1.環椎 前結節(1)、前弓、齒凹(2)兩側為側塊、側塊上面有上關節凹(5)與枕骨形成關節、下面有下關節面(4) 與樞椎形成關節、後弓(6)、後結節(7)、兩側塊外後的橫突中間有橫突孔(8),走行椎動脈。
  • 解剖圖譜 | 脊神經根與脊柱的關係
    其中除第2~11對胸神經前支沿肋間分布外,其餘神經的前支都先交織成叢,再由此叢發出分支分布於所支配的區域。這些脊神經分別形成頸叢、臂叢、腰叢和骶叢,而且均左右成對。共8對。第1~7對頸神經在相應頸椎椎弓上方的椎間孔出椎管;第8對頸神經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的椎間孔出椎管。頸神經的前支在頸部組成頸叢和臂叢。
  • 實拍骶尾骨的觸診解剖
    檢查者示指下的骨性突起(如圖所示)即為第1骶椎。註:第5腰椎處的中指位於骶骨的上方,因為骶骨的後外側面朝向後上方。用上圖描述的方法橫向移動,能更好地觸及這個解剖結構。註:骶正中嵴一般由五個骶椎棘突融合而成。骶椎棘突之間由輕微的凹陷而分隔。
  • 屍體解剖——腋神經
    腋神經由第五和第六頸神經前支的纖維組成,從臂叢後束髮出,伴旋肱後血管向後方走行,穿四邊孔,繞肱骨外科頸至三角肌深面。
  • 椎基底動脈系統 (最全面最詳細的解讀)
    齒突兩側各有圓形關節面,稍向外側,與寰椎下關節面構成關節。在枕骨大孔上部斜坡附近,齒突後份與硬膜相接觸。其深部向上附著於枕骨基底部,向下附著於樞椎體後面,也緊密附著於寰椎橫韌帶。樞椎橫突短小,向下外側突出,呈三角形,前結節缺如;橫突孔大多開口於後外方,橫徑約5mm。
  • 神經解剖——三叉神經
    上頜神經分支分布於上頜各牙、牙齦、上頜竇、鼻腔和口腔的黏膜以及瞼裂間的面部皮膚以及部分硬腦膜。(1) 眶下神經  為上頜神經的終支,通過眶下溝、眶下管、出眶下孔至面部,分為數支分布於下瞼、鼻翼和上唇的皮膚。(2) 顴神經  在翼顎窩內發出,經眶下裂入眶,穿眶外側壁至面部,分支分布於顴、顳部皮膚。
  • 骶骨和尾骨的精準解剖
    檢查者食指下的骨性突起(如圖所示)即為第1骶椎。註:第5腰椎處的中指位於骶骨的上方,因為骶骨的後外側面朝向後上方。定位了第5腰椎棘突後,只要朝尾側用力,沿骶正中嵴就能觸及骶正中線上的第一個結節,此結節即是要尋找的第1骶椎棘突。
  • 解剖喙突(+視頻)
    本文源自:針刀臨床實戰AB班責任編輯:針刀李班長本期內容:解剖喙突
  • 解剖歌訣—骨骼肌&運動系統(附圖)
    ;主動脈孔在腳間,降主動脈胸導過;食管裂孔在左前,迷走神經食管過;腔靜脈孔再右前,恰好穿過中心腱;下腔靜脈來通過,腹前外側肌四對;白線兩側腹直肌,腹前外側三層肌;腹外腹內腹橫肌,外肌插袋內肌扇;橫肌好似系腰帶,下緣參與提睪肌;部分加入聯合腱,止於正中腹白線;會陰肌肉共八塊,肛門三角肌三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