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編譯】遠外側入路中,如何安全的顯露椎動脈?

2021-02-23 Neurosurgery
文獻出處:Campero A, Villalonga JF, Elizalde RL, et al. The Nuchal Lines as Anatomic Landmarks to Dissect the Muscles in the Far Lateral Approach. World Neurosurg. 2018 May;113:188-194. doi: 10.1016/j.wneu.2018.02.090. 

在遠外側入路中,椎動脈V3段的顯露是一個關鍵步驟,因為椎動脈V3段位於枕下三角的深面,這往往需要逐層進行肌肉解剖或者整體翻開皮瓣後,再進行仔細分離才能顯露,同時也伴隨著椎動脈損傷的風險。

本研究中,椎動脈V3段的顯露採用了一種新的方法:將頸項部的表面3層肌肉與頭皮、皮下組織作為第一部分整體分離,而深部的第4層肌肉作為第2部分進行分離。這樣就能更安全、更容易的顯露椎動脈和枕下三角。

本文研究了8例16側頭頸部屍體標本。研究將上項線、下項線作為解剖標誌,成功的分離了表面3層肌肉及第4層肌肉,清晰且很容易的顯露了枕下三角及椎動脈V3段,無血管損傷。之後該項技術應用於10例遠外側入路手術中,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解剖和影像學上可以將椎動脈分為4段(下圖虛線為分界線):

 

(虛線表示分界線)

V1段,又叫橫突孔前段、椎間孔外段。指椎動脈起始部到第6頸椎(C6)橫突孔處第一段。

V2段,又叫椎間孔段、椎間孔內段。指椎動脈向上走形於第6頸椎(C6)至樞椎(C2)橫突孔之間的一段。

V3段。起自C2橫突孔,其遠端又分為V3垂直段(可活動段)和V3水平段。V3垂直段越過C2神經根進入寰椎(C1)橫突孔,V3水平段向內側彎曲水平走形於寰椎上關節突的後方,第一頸神經前支位於其內側。隨後繼續走形寰椎後弓上面的動脈溝內並穿入寰枕後膜進椎管。V3段椎動脈後方被頭半棘肌肉覆蓋,位於所謂的枕下三角內,第一頸神經或枕下神經就位於寰椎後弓與V3椎動脈之間。

V4段,即硬膜下段、顱內段。V4段穿透硬腦膜和向內側傾斜位於延髓的前面。在橋腦下緣與對側椎動脈融合成基底動脈。

 

 

(來自RHOTON解剖圖譜)

 

4)第四層:頭後大直肌、上斜肌、下斜肌、頭後小直肌

 

所謂枕下三角,指的是由第4層肌肉中的3條肌肉圍繞而形成的三角形結構,分別為頭後大直肌、上斜肌、下斜肌,其深面就是椎動脈V3水平段,也就是我們在遠外側入路中需要特別注意的血管。同時伴隨C1神經走形於寰椎後弓椎動脈溝內,其前方便是寰枕關節。

上斜肌:下項線——寰椎橫突

下斜肌:寰椎橫突——樞椎棘突

頭後大直肌:下項線——樞椎棘突

 

本研究中的切口採用馬蹄形切口,由後正中線下至C4棘突,上至枕外粗隆上方1cm,然後平行上矢狀竇向外側延伸至耳緣後方1cm,然後轉向下方,到達乳突尖下方1cm。 

 

第一步:切開切口上方頭皮,骨膜下剝離,到達上項線水平。

 

第二步:繼續向下切開,骨膜下剝離,到達下項線水平。

 

第三步:在下項線位置將肌肉群分為兩部分。前3層肌肉作為一個整體,與皮膚、皮下組織一起向下分離,這是第一部分。最深面的第4層肌肉則作為第二部分。

這樣,就可以完全顯露第4層肌肉,他們附著於枕骨、頸椎骨。同時可見枕下三角的構成及深部的椎動脈V3水平段、C1神經。

 

 

第四步:椎動脈的顯露。椎動脈V3段由寰椎橫突孔向上穿出後,向內側走形與寰椎關節突後方的椎動脈溝內,即繞行與寰椎關節的下部後方,向內側走形繞枕髁內側,向顱內穿硬膜走形,同時移行為V4段。

 

第四步:去骨瓣、切除病變。

  

本研究採用屍體解剖與臨床手術相結合的方法,以下項線作為解剖標誌,將頸項部的表面3層肌肉與頭皮和皮下組織作為一個整體分離,而將深部的第4層肌肉作為另一整體分離。這樣能更安全、更容易的顯露椎動脈和枕下三角,同時在術中也不易損傷椎動脈。

相關焦點

  • 椎基底動脈系統 (最全面最詳細的解讀)
    椎動脈入顱後走行於腦幹腹側,在延髓與腦橋交界處兩側椎動脈匯合成基底動脈,在匯合形成基底動脈之前,兩側椎動脈發出分支匯合成一支脊髓前動脈。(橫突段)第三段(枕部):椎動脈出寰椎橫突孔後走行於寰椎動脈溝內;(遠段、枕下段)第四段(顱內部):椎動脈通過枕骨大孔,進入硬脊膜後沿變為顱內段。
  • 早讀 | 椎間孔入路解剖及定位操作規範,本文全面精講!
    3.關節突關節動脈-腰動脈背側支的分支腰動脈背側支於椎間孔出口區上1/3貼近上位橫突下緣根部發出橫突前支後,跨越椎體峽部中、上1/3外側緣再沿其表面分為升、降兩肌支。峽部中、上1/3外側緣及其表面的腰動脈背側支直徑達2.35±0.06㎜,峽部外側深面臨近椎間孔出口區的上1/3,有神經根通過。
  • 早讀 | 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治策略,看這篇就夠了!
    (far lateral)型突出文獻報導ELLDH佔LDH中1%-11.7%,平均9-10%。外側開窗手術對突出髓核位於椎間孔內偏外側和/或椎間孔外的病例可行外側開窗手術。即切除椎弓峽部的外側緣及關節突關節的上外側緣。最大限度地保留關節突關節的完整可與切除內側關節突關節的椎板間開窗或經峽部椎板間開窗手術聯合應用,對神經根的充分顯露。但經後正中切口入路顯露椎間孔外病變難度較大,增加了神經根損傷的危險性。
  • 骨科解剖及手術切口入路詳解
    肱骨前外側入路1、皮膚切口:切口從喙突開始,沿三角肌胸大肌間溝向下外至三角肌止點處,再根據需要沿肱二頭肌外側緣向遠側延伸。在切口近側找到它和旋前圓肌的界線,在切口遠側找到它和橈側腕屈肌的界線,沿上述間隙向遠近側分離出橈神經淺支。b.橈骨近側1/3為旋後肌覆蓋,骨間後神經穿經其間達前臂背側骨筋膜鞘,它是這一入路唯一最易受損的重要結構。因此要使前臂充分旋後,暴露橈骨前側的旋後肌附著點,沿旋後肌附著緣切開,向外側作骨膜下剝離。
  • 【收藏】肘關節手術入路
    正中神經至前臂屈肌的大部分分支起自神經內側緣,橈神經至伸肌群的分支均起自該神經的外側緣,所以在游離神經的過程中,正中神經的內側緣和橈神經的外側緣均是危險緣[21,22]。在肘的內外側面的手術入路常會經過一些肌肉間隙。肘關節入路不一定經神經界面,由於切口一般不長,通常對肌肉神經支配是安全的。
  • 淺析膝關節外側半月板切除入路 | 骨科基礎
    外側半月板切除可以通過多種入路實施。縱向切口和斜行切口可以更好地顯露關節內其他結構,雖然橫行切口只能有限的顯露膝關節,但它可以非常好的顯露半月板本身。所有的切口均於外側淺表韌帶的前方進入膝關節外側室。該入路可用於下列情況:外側半月板部分和全部切除游離體摘除異物取出股骨外側髁骨軟骨炎的治療懸腿位懸腿位與內側半月板切除的體位完全相同,其兩個要點如下:1.沙袋需置於大腿下而非膝下,使膕動脈和後關節囊不至被擠壓於股骨和脛骨後面
  • 頸動脈和椎-基底動脈間吻合血管變異丨MR診斷
    artery,POA)隨著頸和椎-基底動脈的發展,血管吻合逐漸退化,POA 首先退化,隨後PHA、PTA 和PIA 依次退化。三叉動脈在胚胎發育14~15mm期常常退化,少數情況下不退化並持續到成人,常在DSA、CTA 或MRA檢查中偶然發現。
  • 斜外側腰椎椎間融合術
    自首次文獻報導腰椎後側融合術後,前路、後路、經椎間孔入路、經腰大肌入路等多種椎間融合術相繼應用於臨床並廣泛開展[2,3]。應用較為廣泛的前路、後路、經椎間孔入路等技術相對更成熟,但椎體穩定結構破壞較大,術後併發症也相對較多。
  • 肩關節手術入路的解剖與臨床
    臨床上使用多種途徑可顯露肩關節的前、後和外側結構。由於肩關節位置深在、周圍肌肉豐厚,三角肌和肩袖的雙層包裹使得手術入路的選擇難以兼顧神經界面和肌肉間隙。肩關節前內側手術入路是利用腋神經與胸內外側神經界面和三角肌、胸大肌間隙的良好顯露效果,使其成為肩關節傳統手術最常用的入路。近年來,隨著肩關節鏡術式的發展,微創通道技術使得三角肌和肩袖肌腱的損傷最小化,而具體入路的選擇變得多樣化和個體化。
  • 椎間孔入路解剖及定位操作規範,本文全面精講!
    3.關節突關節動脈-腰動脈背側支的分支腰動脈背側支於椎間孔出口區上1/3貼近上位橫突下緣根部發出橫突前支後,跨越椎體峽部中、上1/3外側緣再沿其表面分為升、降兩肌支。峽部中、上1/3外側緣及其表面的腰動脈背側支直徑達2.35±0.06㎜,峽部外側深面臨近椎間孔出口區的上1/3,有神經根通過。
  • 關節囊切開——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手術入路
    伸膝裝置中共有4條索帶通通過髕骨:外側束、內側束、遠側束和近側束。手術入路又可分為標準型和擴大型。較小的兩個索帶(內側束和外側束)是由支持帶和關節囊組成的,松解這些較小的索帶就形成了標準的手術暴露方式。另兩個較大的索帶,即近側束和遠側束,分別由股四頭肌和髕腱組成,松解這兩個較大的索帶的手術就形成了擴大型手術暴露。
  • 椎間孔的解剖
    椎間孔中有出口神經根和血管通過,它是椎間孔鏡置入的重要通道。掌握椎間孔解剖對於經皮椎間孔鏡手術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 經外側裂選擇性海馬-杏仁核切除術--The Neurosurgical Atlas系列
    其中顳葉前內側切除術將在專屬文獻中討論。與ALT相比,SA操作複雜、風險複雜,需要熟練的術中神經顯微技術,所以限制了它的應用。此外外側裂的狹窄手術通道要求外科醫師非常熟悉該區域的解剖結構及了解重要的鄰近腦血管走形。關於耐藥性顳葉內側癲癇的診斷、評估和術前準備及相關的外科手術適應症,請參考顳葉前內側切除術文獻。
  • 【微創腰椎椎間融合術】雙側肌間隙入路通道下椎弓根釘棒復位融合固定治療腰椎滑脫症
    常用的後方正中入路具有顯露簡單、視野充分、操作方便等優點,但也存在切口大、肌肉剝離多、軟組織損傷重等不足[28,29,30,31,32]。特別是腰椎Ⅱ或Ⅲ度滑脫症患者所存在的複雜病理改變及手術的困難性,為了獲得更好的視野、方便手術操作,往往需取大切口並行雙側骶棘肌廣泛剝離,因此,必將增加術中出血量、加重軟組織損傷。
  • 屍體解剖——膕動脈
    該動脈除發出肌支分布於鄰近諸肌外,尚有五條關節支,即膝上內、外側動脈,膝中動脈及膝下內、外側動脈,均參與組成膝關節動脈網。膕動脈上部因與股骨膕面關係密切,當股骨髁上骨折時,可能傷及膕動脈。上課時間:2018年4月30日。
  • 【脊柱結核】後路經椎間孔入路病灶清除、椎體間融合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結核
    目前有關胸腰段脊柱結核採用後路手術的文獻報導較少。本研究通過對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4月期間採用一期後路經椎間孔入路病灶清除、椎體間融合內固定治療34例胸腰段脊柱結核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目的在於:(1)探討一期後路經椎間孔入路病灶清除、椎體間融合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段脊柱結核的可行性及其臨床療效;(2)總結該術式的手術適應證。
  • 圖文詳解——膝關節手術入路
    圖1 膝關節髕旁內側入路切口髕旁內側入路是顯露膝關節的應用較廣泛的入路,皮膚切口起於髕骨上極上方5cm處的股四頭肌腱內側緣
  • 膝關節翻修入路不簡單!這7大要點你都了解嗎?
    充分的顯露對於膝關節翻修術至關重要,選擇適當的入路是能否保證充分顯露的關鍵。對患者進行仔細評估和對膝關節解剖的深刻認識基礎上選擇合適的入路,可以減少翻修手術併發症,例如皮膚邊緣壞死和伸膝裝置損傷等的發生,並取得比較滿意的結果。同時,合適的入路可以防止對膝關節重要組織的損傷。
  • 【臨床論著】一期側前路雙釘棒系統固定治療腰骶段脊柱結核
    隨著內固定被證實在結核感染區應用相對安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亦被用於腰骶段結核的外科治療。因腰骶段局部解剖結構的特殊性,尚缺乏治療腰骶段結核的統一術式。傳統的前路手術優勢是能在直視下進行病灶清除。而其缺點為:①大動脈、靜脈及重要臟器均在附近,手術入路風險大;②缺乏合適的此部位內固定方法,既能清除病灶後進行穩定固定,又能降低血管併發症。
  • 膝關節鏡後外側入路解剖與前方入路手術技巧
    代表性操作是將關節鏡 由前內側入路置入(偶爾利用前外側入路或穿髕 韌帶中央入路)。關節鏡於前交叉韌帶和外側股骨髁間推入。2.關節內後外間室的首要解剖標誌是股骨外 側髁。關節鏡自此點移開,旋轉鏡頭找到外側半 月板、胭肌肌腱以及股骨外側髁。3.也可經後內側入路觀察後外側間室,檢查 脛骨內側髁、股骨內側髁,以及後交叉韌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