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雜誌發文!浙大科學家成功研發具有圖靈結構的新型分離膜!

2021-03-01 浙江大學

斑馬的黑白條紋、海螺的旋轉螺紋、植物莖葉的迴旋捲曲……大自然中這些規則重複的圖案是怎麼形成的,一直是個令人好奇的問題。早在60多年前,英國科學家圖靈就預測:某些重複的自然斑圖可能是由兩種特定物質(分子、細胞等)相互反應或作用產生的。通過一個被他稱為「反應-擴散」的過程,這兩種組分將會自發地自組織成斑紋、條紋、環紋、螺旋或是斑駁的斑點等結構。後來的科學家證實了這個猜想,並將這類結構稱為「圖靈結構」

貝殼上的斑圖(圖片來源:Bishougai-HP/Science)

圖靈結構產生的示意圖。左邊是指在反應-擴散過程中兩個反應物——活化劑和抑制劑的相互作用;右邊是該過程中產生的兩種典型圖靈結構。

最近,長期從事膜科學研究的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張林教授團隊把圖靈結構與膜研究結合起來,第一次在薄膜上製造出了納米尺度的圖靈結構。這項首次面向應用領域構建圖靈結構的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5月4日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上。

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2014級博士生譚喆為本文的第一作者,張林教授為本文的通訊作者。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陳聖福教授、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兼職教授高從堦院士和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彭新生教授合作參與了課題研究。

界面聚合製備超薄分離膜技術從上個世紀80年代問世沿用至今,已經相當成熟,但同是界面聚合製備的納濾膜和反滲透膜雖然製備工藝和反應機理完全一致,但兩者的表面結構卻差異很大:納濾膜表面光滑,而反滲透膜表面呈峰谷結構,較為粗糙

為什麼會有如此明顯的差別?至今沒有明確的定論,也未有深究這個問題。

張林團隊決定對這個被「忽視」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在深究差異原因時,他們發現界面聚合過程屬於典型的「反應-擴散」體系。這個令人興奮的發現,讓他們很快聯想到了圖靈結構的形成條件。「我們在分析差異原因的過程中就在想,有沒有可能把納濾膜做成圖靈結構?」

圖靈結構是指,在開放的遠離平衡的反應擴散系統中,因擴散作用引發系統失穩形成的一種化學物質濃度按照空間周期性變化的靜態濃度圖案,也被稱為「圖靈斑圖」。

圖靈結構產生的必要條件,就是兩個反應物的擴散係數之差要達到一個數量級以上。研究團隊想要尋找到一種方法改變反應物的擴散係數差異,使其能滿足這個條件。「現在兩個反應物的擴散已經一快一慢,但尚未達到產生圖靈結構的要求,這就要讓擴散係數小的變得更小,拉大兩者的差距。」

經過仔細分析和討論,研究團隊提出在擴散係數小的反應物水溶液中加入阻礙反應物擴散的親水大分子,這項工作就好比是拉住其中擴散慢的反應物的「大腿」,讓它跑得更慢一點。在大量的實驗中,科研人員嘗試添加各種親水大分子,使溶於水的反應物向油中擴散的速率降下來,並在水與油的接觸面上,與油中的反應物發生反應形成具有周期性變化的圖靈結構的新型納濾膜。

在長時間的不斷試驗後,科研人員發現聚乙烯醇作為抑制反應物擴散的親水大分子的效果最好。

圖靈結構聚醯胺膜生成的示意圖。左邊是在水相反應物體系中加入聚乙烯醇,降低反應物擴散係數的界面聚合反應過程;右邊是不同聚乙烯醇添加量生成的具有點狀和條狀圖靈結構的聚醯胺膜掃描電鏡圖。

有了聚乙烯醇對反應物擴散的「阻礙」作用,原本平整光滑的膜表面真的就「長」出了圖靈結構。這些只有20-30納米緻密的、具有周期性規律的圖靈結構,有的呈管狀,有的呈泡狀,在膜表面為膜提供了可以讓更多水透過的位點,進而增強了膜的透水性能。

如果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這些圖靈結構,仿佛是一個個半圓形的帳篷密密麻麻地覆在膜的表面。這些「撐開」的鼓鼓囊囊的「帳篷型結構」中間有很多空隙,減少了水透過的阻力,使得膜的分離性能比傳統製備方法製備的膜提高了3至4倍。也就是說,透過膜的水比原先要多出3至4倍,大大降低了膜過程的產水成本,提高了分離效率。

「科學理論很簡單,就是水能透過去的通道越多越好。」陳聖福教授說。

張林教授介紹,納濾是當前最先進的水處理技術之一,降低處理成本將在工業水回用、飲用水安全保障和雨水資源化利用以及西部苦鹹水處理等領域發揮積極作用。

上圖是用金納米顆粒驗證圖靈結構聚醯胺膜上水滲透位點空間分布的透射電鏡圖;下圖是水傳遞通過圖靈結構聚醯胺膜的示意圖。

在實驗上成功研製出具有圖靈結構的新型膜後,還要從理論上加以論證。判斷是否為圖靈結構的標準是圖案或結構呈現周期性變化,並且反應過程中兩個反應物的擴散之差達到一個數量級以上。圖案的周期性變化,科研團隊可以通過觀察和方程求解得到理論認證,但測量擴散極差一度成為整個驗證的難點。

納濾膜的界面聚合製備,往往只需要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完成了,而加入親水大分子後擴散速率的變化傳統的測試方法幾乎失靈。最終科研人員通過核磁共振進行表徵,測定了加入親水高分子後兩個反應物擴散速率差,驗證了實驗確實成功製備了一種具有圖靈結構的新型分離膜

對於這項研究,三位論文評審專家都給出了很高的評價。其中一位評審專家認為,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新型脫鹽薄膜,「據我所知,這是首次嘗試在薄膜上製造納米尺度圖靈結構的報導」。

本研究特别致謝浙江大學電子顯微中心(生命科學分部)、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測試平臺和化學系分析測試平臺提供的技術支持;物理系趙學安教授對反應-擴散方程的討論。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基礎研究計劃的支持。

本文作者:柯溢能 | 吳雅蘭

攝影記者:盧紹慶

視頻記者:汪曉勇

今日編輯:陸盈盈

       新時代,正青春。值此五四青年節之際,我校學生受邀參演五月的鮮花」全國大中學生文藝會演。本次晚會的主題為《築夢新時代——2018「五月的鮮花」全國大中學生文藝會演》。

       其中,校公共體育與藝術部公共藝術中心的文琴藝術總團舞蹈團和合唱團的同學們將參演節目《老師,您好》足球機器人團隊的同學則將帶著我校曾獲得世界足球機器人大賽冠軍的3個足球機器人,參演節目《機器人總動員》


       「五月的鮮花」全國大中學生文藝會演是由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主辦,中央電視臺承辦,在「五·四」期間推出的一檔品牌節目。本次晚會將於今晚21:00 在CCTV-1 綜合頻道首播,明晚19:30 在CCTV-3 綜藝頻道重播讓我們一起守在電視機前為浙大學子打call吧!

推薦閱讀

1.@正在奮鬥的你!校領導與浙大青年共話理想與青春!

2.點讚!這位浙大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他還被譽為「智多星」與「活名片」

3.獻給最美的勞動者!沒想到脫下工作服的他們,竟如此不同!

4.定了!2018年浙大科技工作準備這麼幹!

相關焦點

  • 豹紋為什麼比長頸鹿紋小,浙大科學家用其中的奧秘製造出超級淨水膜
    Azzedine Alaia豹紋時裝這些你從來沒想過的大自然冷科學,60多年前,有個科學家有了好奇心,然後預言了其中的奧秘。他就是英國科學家艾倫·圖靈,得出「圖靈方程」,破解了這些圖案的奧秘。北京時間2018年5月4日,在美國出版的世界頂級科學期刊《科學》上,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張林教授課題組以「報導」的形式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在實驗室裡製備了一張新型淨水膜,膜的表面形貌,符合艾倫·圖靈在1952年提出的「圖靈結構」。
  • 2018年以來,中國科學家已發表12篇Nature、Science和Cell!
    從發表論文的通訊作者來看,大部分是兩院院士、國家傑青獲得者等大牛科學家。而從研究領域來看,除了一篇論文屬於材料科學領域外,其餘為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本期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科學家發表的這12篇頂尖論文。
  • 計算機原理:理論基礎(圖靈機)與(馮諾伊曼)體系結構!
    圖靈機奠定現代計算機理論基礎根據目前資料來看:computer(計算)在這個詞最早指的是一個人,並且很有可能是一個女人。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名為 computer 的人的主要工作是進行大量繁雜而又無趣的科學計算。
  • 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新型鎂基雙離子電池—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唐永炳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了一種基於不溶性有機負極材料的鎂基雙離子電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Energy Storage Materials。該項目有望為發展新型鎂離子電池電極材料及器件提供新思路。 鎂很好,但如何用?
  • 科技新聞速知:水的多種液態、光合細菌、新型亞穩結構、超級塗層等
    相關研究於2020年11月20日刊登在《科學》雜誌。光合細菌是一種35億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現的古老的原核生物體,在經歷漫長的生物進化和多次對生物界具有毀滅性的氣候大災變後,這些古老的生物依然頑強地活著。綠硫細菌是光合細菌大家庭中的一員,這類細菌具備獨特的光合作用系統,能夠在光線極弱的環境中進行光合作用。
  • 2019圖靈獎:兩位科學家,一部3D動畫電影傳奇
    (Ed) Catmull 2019 年圖靈獎,以表彰他們對 3D 計算機圖形學的基本貢獻,以及這些技術對電影製作和計算機生成圖像(CGI)等應用的革命性影響。ACM A.M.圖靈獎,以英國數學家、計算機之父Alan M. Turing命名,有「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之稱。
  • 新型冠狀病毒RNA結構預測或將提速 百度開放LinearFold算法可提速...
    1月30日,百度研究院宣布,將向各基因檢測機構、防疫中心及全世界科學研究中心免費開放線性時間算法 LinearFold 以及世界上現有最快的 RNA 結構預測網站,以提升新型冠狀病毒RNA空間結構預測速度,從而助力疫情防控。
  • 法國科學家研發新型隱形眼鏡 現實中的鐳射眼?
    最近,法國科學家從 X 戰警的鐳射眼身上得到靈感,研發出一種隱形眼鏡,可以發射紅色雷射束對準佩戴者所看到的物體。 這款眼鏡的原理是在普通尺寸的隱形眼鏡上裝配了一個垂直腔表面雷射發射器(VCSEL),用於向佩戴者觀看的方向發射雷射 。
  • ...團隊與清華大學李賽研究團隊聯合揭示國際首個新冠全病毒精細結構
    2020年9月1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緊密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Cell,影響因子38.637)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個解析了真實新型冠狀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
  • 前沿化學-高透量無機分離膜的製備
    無機膜在近十年來發展迅速,與聚合物膜相比,具有一系列獨特的優點,如耐高溫,化學穩定,耐腐蝕,力學強度高,結構穩定和易於清洗再生等,尤其適應膜分離過程在高溫、苛刻環境下實際應用的需要,因而在食品飲料、醫藥衛生、生物技術、化工冶金、環境工程、生.物技術以及新型能源方面有著廣泛的技術應用,是一個方興未艾的高新技術領域。
  • 《Nature》子刊:下一代氫氣分離膜橫空出世!
    近年來,具有剛性網絡結構和完美孔結構的微孔固體材料(如沸石和MOF)取得了長足進步,這類材料製成的薄膜具有高滲透性,選擇性也不錯。多孔有機籠(POC)和微孔聚合物(PIM)雖然可以進行溶液加工,但是結構穩定性不足。共軛微孔聚合物(CMP)是一種通過芳基-芳基共價鍵互連的π共軛交聯網絡,結構穩定性強,但可加工性差,而且孔徑分布較寬(10~30Å),很難用於氣體分離。
  • 《科學》雜誌發文:人造「葉綠體」來了,理論上可將CO2轉化為任何...
    面對碳排放的不斷增加,科學家們一直想研發出一種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近日,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陸地微生物研究所的Tobias J.Erb教授以及來自法國波爾多大學的Jean-Christophe Baret教授合作,成功開發了一種自動化人造葉綠體組裝平臺,這一平臺可以根據人們的需求製造出不同的人造葉綠體,不僅可以吸收空氣中的CO2,而且理論上還可以根據人們的需求合成各種不同的有機物,例如藥物,燃料等。這一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全球頂級期刊《科學》雜誌上。
  • 2021這些科學事件值得期待!《科學》《自然》雜誌分別發布對世界...
    然而,科學的步伐依舊堅定前行,讓人們在疫情中看到了希望。踏入2021年,科學之光能否照亮人類通往未來的路途? 最近, 《科學》和《自然》雜誌分別預測了今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大事件。它們有些預示著即將到來的科學大發現,有的則交織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挑戰。探索自然,將使人類對自身的認識更為清晰,希望理性與人文之光,幫助人類在穿越不確定性迷霧的航行中始終保持正確的航向。
  • 圖靈是一個具有「穿越能力」的程式設計師,二戰提前結束多虧有了他!
    可惜的是同齡人還不具有這種思想覺悟,在他們眼裡,不扣扣子,總是穿錯鞋,就連講話都不利索,所以在周圍人的嚴重圖靈就是一個「奇葩」。所以小時候的圖靈總是會被人故意排擠,但是圖靈並沒有這樣想,他一直認為是自己在單方面孤立這群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都不理解的憨憨。
  • 農藥標靶肌球蛋白3D結構首次繪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殺菌劑生物學團隊揭示了殺菌劑作用靶標——肌球蛋白的三維結構。未來,在該成果基礎上開展新型殺菌劑的設計和生產,有望實現「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精準靶向殺菌。國際微生物學期刊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病理學》(PLOS Pathogens)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在近140年的現代殺菌劑發展史上,人類先後研發了400多種殺菌劑用於植物病害的化學防控。
  • 從日本剪紙中「取經」,科學家研發出了新型防滑鞋底
    從日本剪紙中「取經」,科學家研發出了新型防滑鞋底  Winnie Lee • 2020-06-02 10:57:43
  • 青塔網:南開大學本科生參與在《科學》雜誌發表文章
    他們成功解析了抗結核一線藥物乙胺丁醇靶標蛋白與藥物複合物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首次闡明這個使用了近60年,治癒無數結核病感染者的一線藥物的抑制作用機理,並首次揭示了結核分枝桿菌臨床耐乙胺丁醇的分子機制。  美國東部時間4月23日下午2點,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中國上海科技大學、南開大學與英國伯明罕大學聯合研究團隊的最新成果。
  • 【材料】氧化石墨烯功能分離膜
    功能分離膜的設計原理包括空間位阻效應、靜電相互作用和化學相互作用。由氧化石墨烯(GO)微片堆疊而成的層狀薄膜可將以上三種分離原理集於一身,在功能分離膜的製備與應用領域極具優勢。例如,GO表面電離含氧官能團與離子產生靜電相互作用,實現不同價態離子的選擇性過濾和分離。
  • 浙大科學家修飾紅細胞 RhD血型「陽」轉「陰」 有望解決「熊貓血...
    原標題:浙大科學家修飾紅細胞 RhD血型「陽」轉「陰」 有望解決「熊貓血」血源短缺難題
  • 《科學》雜誌評出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另外9項研究則囊括愛滋病、室溫超導、CRISPR治療遺傳性疾病、全球變暖等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