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類題材的故事,無論是在遊戲、漫畫、動漫、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都有不少代表作,這類故事都有一個虛構的未來社會,地點往往會設立在城市而非自然之中。這些城市看起來像是世外桃源,實際卻是大多數人以失去自由、無法思想獨立為代價,換來表面公平和理想的社會。我們通常稱之為反烏託邦,英文中通常叫做dystopia或者anti-Utopia。
這類題材的作品會通過當下的一些現象和問題,比如政治、環境、道德倫理、科技、經濟、宗教、家庭等,再把它們放大化、極端化並加入未來假象社會的設定中。而在這些故事中,這類問題都是造成未來社會衰敗的主要根源,以此提醒人們對於當下的一些社會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否則可能會導致故事中的呈現的嚴重後果。
在反烏託邦題材的作品中,最經典的就是「反烏託邦小說三部曲」——喬治·歐威爾的《1984》、阿道司·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 以及尤金·扎米亞金的《我們》。除了文學作品之外,像《撕裂的末日》、《使女的故事》、《大都會》、《黑鏡》等影視作品也分別從不同方面揭示了當時背景環境下產生的一些問題——戰爭、工業化、女性被壓迫、科技和娛樂。而在遊戲上,也有越來越多類似《Beholder》、《看門狗》、《鏡之邊緣》、《INSIDE》等帶有反烏託邦背景設定的遊戲。
如今,反烏託邦和賽博朋克一樣成為了比較大眾的作品題材和元素,正如「遇事不決,量子力學;不會配色,賽博朋克」一樣,由於這類題材和元素的使用泛濫,很多人對此都有些誤解和疑惑:有霓虹燈就賽博朋克了嗎?
反烏託邦是不是就是反對烏託邦的意思?賽博朋克和反烏託邦是一個意思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反烏託邦文學中,「反」的是什麼?和烏託邦有什麼衝突和聯繫?以及在作品的創作中,如何把自己想表達的概念轉換成設定?如果要在作品中建立一個反烏託邦設定,可以怎麼去做?
如果要講反烏託邦文學,那麼就得從「烏託邦」這個概念說起。這個詞來自英格蘭作家託馬斯·莫爾的書《烏託邦》,書中描述了對於理想群體和社會的構想,之後主要用來象徵理想的、完美的境界。由此概念衍生出了很多不同研究方向的烏託邦——生態、經濟、政治、宗教、科技、文學等。而反烏託邦這一概念主要在文學作品上比較流行,反烏託邦一般是指Dystopia,是與烏託邦中理想的美好社會和群體是相反的,是惡劣、極端的,而故事中的大多數人卻仍然覺得自己處於一個理想的環境中。
所以,與其說反烏託邦(dystopia)是反對烏託邦的意思,倒不如說是未來人們在往構建的烏託邦社會中由於人性、生態、道德、科技等原因而走偏,從而演變成了一個反人類、極權、或其它性質惡劣的社會形態。
既然烏託邦那麼美好,為什麼如今多以反烏託邦題材的作品為主流呢?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反烏託邦文學中的批判性,作者們可以從當下看似美好、安逸的環境中跳脫出來,以不同的視角看到現象背後的另一面,並把可能出現的最糟的結果呈現給讀者,以此警醒人們。這也是我們在創作作品時需要做的,如果我們的想法和大眾的想法都一樣,那做出來的作品也會失去獨特性。所以,培養批判性思維無論是對於提升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還是創作中以新穎的角度看待問題,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在不同的反烏託邦文學作品中,因為所處環境和年代的不同,作者所批判的現象也都不一樣。比如《1984》中的極權主義使人們隨時處於監視下;在《美麗新世界》中,科技的進步卻導致了人類文明的後退;在《華氏451》中,過度娛樂對人們思想的影響;在《我們》中,集體主義的結果就是每個人無法成為獨立的個體,必須依附群體而存在……這些作品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角命運都圍繞著其中的中心思想展開。
不過,雖然都是比較沉重和悲觀的話題,不同作家所傳遞的感受和風格卻不一樣。比如奧威爾的《1984》中,整座城市一直都籠罩在陰雲之下,只有白色高樓在閃著光。主角每天在監視下穿著統一的制服,一邊編造新聞和輿論,一邊又不得不相信老大哥的存在。每個人似乎都飽受雙重思想的折磨,壓抑的氛圍從頭到尾籠罩著整個故事,以至於讀者一看這個故事,就會打心底排斥這樣的社會環境。
相反,在《美麗新世界》中,赫胥黎用看似輕鬆、愉悅的語氣描述這個麻痺、放縱、腐敗的病態社會。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甚至會對這樣的世界有些嚮往,而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感覺也許就是作家想要達到的效果,讓讀者先沉溺其中,和主角一起隨著故事的發展,有著同樣的心路歷程。
在文學作品中,所呈現的基調和氛圍是作者通過背景的設定以及文風去呈現的;而在插畫作品中,除了用不同顏色、線條、構圖所呈現的畫面去表達情緒和感受之外,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和媒介,用材質本身的特性傳遞相關信息。
如今,越來越多的末日風插畫漸漸受到人們的關注,而這些末日並不像傳統的暗黑,喪,一片混沌的單調畫風,那種一味在視覺上吸引人眼球的創作方式顯然已經過時,而反烏託邦題材則為末日風和架空世界的體現提供了新的視角,大家可以大量閱讀相關書籍,看相關的電影,也許會從中找到新的創作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