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烏託邦最後都成了反烏託邦?

2022-02-07 SODO

有這樣一類題材的故事,無論是在遊戲、漫畫、動漫、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都有不少代表作,這類故事都有一個虛構的未來社會,地點往往會設立在城市而非自然之中。這些城市看起來像是世外桃源,實際卻是大多數人以失去自由、無法思想獨立為代價,換來表面公平和理想的社會。我們通常稱之為反烏託邦,英文中通常叫做dystopia或者anti-Utopia。

這類題材的作品會通過當下的一些現象和問題,比如政治、環境、道德倫理、科技、經濟、宗教、家庭等,再把它們放大化、極端化並加入未來假象社會的設定中。而在這些故事中,這類問題都是造成未來社會衰敗的主要根源,以此提醒人們對於當下的一些社會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否則可能會導致故事中的呈現的嚴重後果。

在反烏託邦題材的作品中,最經典的就是「反烏託邦小說三部曲」——喬治·歐威爾的《1984》、阿道司·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 以及尤金·扎米亞金的《我們》。除了文學作品之外,像《撕裂的末日》、《使女的故事》、《大都會》、《黑鏡》等影視作品也分別從不同方面揭示了當時背景環境下產生的一些問題——戰爭、工業化、女性被壓迫、科技和娛樂。而在遊戲上,也有越來越多類似《Beholder》、《看門狗》、《鏡之邊緣》、《INSIDE》等帶有反烏託邦背景設定的遊戲。

如今,反烏託邦和賽博朋克一樣成為了比較大眾的作品題材和元素,正如「遇事不決,量子力學;不會配色,賽博朋克」一樣,由於這類題材和元素的使用泛濫,很多人對此都有些誤解和疑惑:有霓虹燈就賽博朋克了嗎?

反烏託邦是不是就是反對烏託邦的意思?賽博朋克和反烏託邦是一個意思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反烏託邦文學中,「反」的是什麼?和烏託邦有什麼衝突和聯繫?以及在作品的創作中,如何把自己想表達的概念轉換成設定?如果要在作品中建立一個反烏託邦設定,可以怎麼去做?

如果要講反烏託邦文學,那麼就得從「烏託邦」這個概念說起。這個詞來自英格蘭作家託馬斯·莫爾的書《烏託邦》,書中描述了對於理想群體和社會的構想,之後主要用來象徵理想的、完美的境界。由此概念衍生出了很多不同研究方向的烏託邦——生態、經濟、政治、宗教、科技、文學等。而反烏託邦這一概念主要在文學作品上比較流行,反烏託邦一般是指Dystopia,是與烏託邦中理想的美好社會和群體是相反的,是惡劣、極端的,而故事中的大多數人卻仍然覺得自己處於一個理想的環境中。

所以,與其說反烏託邦(dystopia)是反對烏託邦的意思,倒不如說是未來人們在往構建的烏託邦社會中由於人性、生態、道德、科技等原因而走偏,從而演變成了一個反人類、極權、或其它性質惡劣的社會形態。

既然烏託邦那麼美好,為什麼如今多以反烏託邦題材的作品為主流呢?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反烏託邦文學中的批判性,作者們可以從當下看似美好、安逸的環境中跳脫出來,以不同的視角看到現象背後的另一面,並把可能出現的最糟的結果呈現給讀者,以此警醒人們。這也是我們在創作作品時需要做的,如果我們的想法和大眾的想法都一樣,那做出來的作品也會失去獨特性。所以,培養批判性思維無論是對於提升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還是創作中以新穎的角度看待問題,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在不同的反烏託邦文學作品中,因為所處環境和年代的不同,作者所批判的現象也都不一樣。比如《1984》中的極權主義使人們隨時處於監視下;在《美麗新世界》中,科技的進步卻導致了人類文明的後退;在《華氏451》中,過度娛樂對人們思想的影響;在《我們》中,集體主義的結果就是每個人無法成為獨立的個體,必須依附群體而存在……這些作品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角命運都圍繞著其中的中心思想展開。

不過,雖然都是比較沉重和悲觀的話題,不同作家所傳遞的感受和風格卻不一樣。比如奧威爾的《1984》中,整座城市一直都籠罩在陰雲之下,只有白色高樓在閃著光。主角每天在監視下穿著統一的制服,一邊編造新聞和輿論,一邊又不得不相信老大哥的存在。每個人似乎都飽受雙重思想的折磨,壓抑的氛圍從頭到尾籠罩著整個故事,以至於讀者一看這個故事,就會打心底排斥這樣的社會環境。

相反,在《美麗新世界》中,赫胥黎用看似輕鬆、愉悅的語氣描述這個麻痺、放縱、腐敗的病態社會。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甚至會對這樣的世界有些嚮往,而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感覺也許就是作家想要達到的效果,讓讀者先沉溺其中,和主角一起隨著故事的發展,有著同樣的心路歷程。

在文學作品中,所呈現的基調和氛圍是作者通過背景的設定以及文風去呈現的;而在插畫作品中,除了用不同顏色、線條、構圖所呈現的畫面去表達情緒和感受之外,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和媒介,用材質本身的特性傳遞相關信息。

如今,越來越多的末日風插畫漸漸受到人們的關注,而這些末日並不像傳統的暗黑,喪,一片混沌的單調畫風,那種一味在視覺上吸引人眼球的創作方式顯然已經過時,而反烏託邦題材則為末日風和架空世界的體現提供了新的視角,大家可以大量閱讀相關書籍,看相關的電影,也許會從中找到新的創作靈感! 



相關焦點

  • 反烏託邦時代的烏託邦式泛文化
    烏託邦一詞,最早出現在1516年英國爵士莫爾的著作《烏託邦》中,這個概念成為了一個「理想的現世天堂」的代稱,即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憧憬,是人類思想意識中最美好的社會。烏託邦雖為一種理想,但在如今「不斷強調個體主義」的社會中,確也依舊算不得瘋狂,論其本質,烏託邦是極具啟發性的。
  • 成中英:全球正陷入「反烏託邦」怪圈 然而弔詭的是什麼?
    ✪ 成中英 | 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阮凱(譯)【導讀】數千年以來,人類的社會願景、政治圖景都與烏託邦理想緊密聯繫在一起,同時又往往被現實無情打碎。作者認為,烏託邦本身以反烏託邦的形式而存在,這是內嵌於人類烏託邦理想中最深沉的歷史悖論。
  • 遊戲科普姬|聊聊《Orwell(奧威爾)》展現的反烏託邦意識
    這部小說已經被翻譯成62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3000萬冊,是20世紀影響力最大的英語小說之一。2015年11月,該作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之一。 首先來明確一下,反烏託邦是什麼。反烏託邦(Dystopia)(又譯作「反靠烏託邦」、「敵託邦」或 "廢託邦"),又作anti-utopia或cacotopia、kakotopia。與烏託邦相對。
  • 你們反烏託邦界到底還有沒有新東西
    然而我越是想要將這種思考呈現出來,寫的東西越是乾澀不堪,還分外顯示著一種要命的刻意:所有的鋪墊都變得急躁不安,其他的內容看上去都無關緊要,整篇文章打從最開始的時候,就百米衝刺般地直撲到那個唯一想要表達的聰明話上。最後我對此的領悟是,「不要為了唯一的表達而寫作」。這同樣是給反烏託邦遊戲的忠告。
  • 科技帶來的一定是進步與文明嗎——反烏託邦未來建築賞析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反烏託邦三部曲之一的美麗新世界,恰好今年美麗新世界又新開了美劇。既然是反烏託邦作品,勢必要構建一座烏託邦,或者說劇情一定是在烏託邦下推進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以美麗新世界這部美劇為引子,來看看美帝人民眼中未來烏託邦是個什麼樣子。
  • 《美麗新世界》再次證明,反烏託邦劇不好拍|科幻迷
    由於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社會進入和平穩定的發展期,傳說中的「烏託邦」就此形成。在這一「烏託邦」中,人們接受著各種安於現狀的制約和教育,一切都被標準統一化。這種統一,除了三條規則所說的拋棄自我,階級限定也是關鍵指向。
  • 反烏託邦遊戲《旁觀者》會給你答案
    烏託邦是什麼?烏託邦的本意是指"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的話可以說還有理想的概念、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之類的意思。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人是一位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而空想主義的創始人託馬斯·莫爾在他的名著《烏託邦》中描述了這樣的一個國家,在那裡財產是共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實行著按需分配的原則,每一個人都穿著統一的服裝,每一頓飯都在公共餐廳就餐,所有的官員都是通過選舉誕生的,在哪個國家中,私有制是萬惡之源,人們必須從根本上消除它們。
  • 熟悉又陌生的反烏託邦,《少數幸運兒》中的「病態藝術」
    但這個世界的一切都被統一的規則所束縛,人們為了安於現狀不得不接受各種制約,這個世界中的人們沒有所謂的家庭、道德甚至是情感的概念,甚至連人性都已經丟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反烏託邦」社會。快活丸反烏託邦題材不論是在3A遊戲領域還是在獨立遊戲領域都是一個相當受到重視的類型,這一題材所探討的話題通常比較嚴肅且深刻,比較容易構成一個精彩而又不乏深度的故事並引起玩家們的共鳴。而同樣的,反烏託邦作為一個以劇情作為核心的類別,無論採用什麼樣的類型,只要劇情出現問題,則整個遊戲都會跟著一起拉胯,大大降低人們對於遊戲的期待值與喜愛程度。
  • 反烏託邦三部曲,以女性悲劇命運為切入點看對「女性權利」的警示
    三部小說不管是敘事角度、傳達意義上都略微相似,都是站在社會生產力突飛猛進的年代,經濟發展致使上層建築呈現混亂,人們開始思索按照這種節奏發展下未來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對於現實的思考和對未來的焦慮,讓這三部小說雖出自不同作家的手,卻相同地折射對社會現實的諷刺。部部皆為經典,於是讀者們便將其稱為「反烏託邦三部曲」。
  • 這部反烏託邦動漫你絕對不能錯過!
    看慣了男主坐擁後宮的後宮番和異世界爽番,目光也許就會轉向有深度的動漫,而這部心理測量者則融合了反烏託邦的元素,在未來的世界中,每個人的生活都被機器精密地督促著,就連「犯罪可能」都會被機器做出精密的計算。 而就在這時,有人開始挑戰這樣的規則。當犯罪可能不能被計算,那麼這個人的善惡標準又是什麼?
  • 英國文學的獨特氣質: 「烏託邦文學」與「反面烏託邦文學」
    但這並沒有解決問題,接著革命者成了新的獨裁者。於是英國人又迎來了新的國王讓他登基,但復闢的王朝很快又試圖建立新的極權專制。於是在1688年,英國人發動了「不流血」的革命,趕走了舊國王,與新國王籤訂了《權利法案》,剝奪了國王的實權並使其僅成為國家的象徵。這種被稱為「光榮革命」的革命達成了議會與王權的妥協,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憲的國家制度,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長期困擾英國的政治難題。
  • 永遠的反烏託邦
    幾乎在在所有反烏託邦小說中都會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國家對性愛,情慾與藝術的排斥與迫害。在《我們》中王國的人們連作息都嚴格按照王國發下的《作息時間戒律表》來進行。王國的人們也不可能自己去找性對象,而是在統一領導下由王國的有關機構指定。給那些編號的男女發一種粉紅色的小票,讓他們憑票進行性生活。比如今天男D-503的性對象就是女號碼O-90。
  • 烏託邦小史:是未來藍圖還是空中樓閣?
    而時隔9年以後,居住在美洲大陸的猶太人和非洲人也乘船朝南方尋找新的土地,由於同樣受到冰山雪海的阻擋,快要餓死時被中國人救到理想國中,他們發覺此時的理想國已是「大同社會」,此後,南緯50度以北完全冰封,人們從地球上各地聚集過來,房屋達到了50萬戶,其中9成是中國人。聯繫中國當時的處境,這番頗帶有強烈民族情結的烏託邦敘述就十分耐人尋味。
  • 幹掉我們的不是「老大哥」:從《烏託邦》到《美麗新世界》
    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託馬斯 · 莫爾在小說《烏託邦》中創造了一個社會和諧美滿、科技發達的「美好世界」,這便是烏託邦文學的最早起源。託馬斯 · 莫爾(史上第一位空想社會主義者)不幸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離理想中的烏託邦社會似乎越來越遠。經濟危機、世界大戰、艱難的戰後重建……於是,人們逐漸對烏託邦進行質疑與反思,這股潮流同樣呈現在文學創作之中。
  • 【好書推薦】反烏託邦三部曲
    反烏託邦三部曲這個名詞是後人所選定的,這三本書是:前蘇聯的葉.扎米亞京的 《我們》英國阿道司・赫胥黎的 《美麗新世界》以及最有名的喬治·奧維爾的 《1984》《我們》的成書比後兩本要早20年上下。除了描寫一切都統一起來的大一統王國以外,大一統王國存在的道德基礎和哲學基礎,也就是追求那個終極的數學,追求機械性和理性,這個概念倒是很有新意的(其實好像機械唯物論,扎米亞京不愧是10月革命的成員)。儘管更為著名的《1984》裡面對末世的描寫更加陰暗和直白,但是《1984》裡面的大洋國的統治卻是完全基於暴力和極權,作者忘了給它安排一個哲學和道德基礎啦!
  • 「老鼠烏託邦」,一個讓人細思極恐的實驗,或許預示著人類的未來
    這個「完美」的烏託邦被約翰稱為,「25號宇宙」,對應曾經的24個失敗的老鼠之都,約翰成為了這個宇宙的「上帝」,四公四母八隻老鼠,成為了這個宇宙中的「亞當」和「夏娃」。但是,這個老鼠烏託邦並沒有永久的存在下去,1780天後,1973年5月23日,最後一隻老鼠死亡,完美的烏託邦迎來了終焉。
  • 這些魔幻的反烏託邦遊戲,你真的敢玩嗎?
    所謂反烏託邦,就是與烏託邦相對的世界,充滿醜惡與不幸之地。這種社會表面上充滿和平,但內在卻充斥著無法控制的各種弊病,有時並非明目張胆。所謂哀莫大於心死,所謂殺人誅心,尤為可怖。下面這些遊戲,大多有著這樣那樣反烏託邦的影子,挑戰道德淪喪度,你們做好準備了嘛?
  • 烏託邦對現實主義的意義是什麼?
    影片以飢餓平臺為反烏託邦小社會,通過生死遊戲揭示生存規律。在等級身份差異下,不是貝爾帶給你挑戰,而是邊緣暴露了人類的貪婪和自私。主人公的荒誕而純粹的理想,如「唐吉坷德」雖然不能周全,但在現實的阻力面前,有著自己的現實意義。為什麼不平等比貧窮更可怕只要社會存在,就會出現貧富差距,階級也會隨之產生。但是貧窮和不平等是截然不同的。
  • 《玫瑰島的不可思議的歷史》:烏託邦不是虛構,它真實存在
    可見,科幻中的烏託邦,實質上都是反烏託邦。邪惡,虛偽,恐怖,基本成了這類作品的關鍵詞。最近,網飛又推出了一部烏託邦題材的新片。與眾不同的是,這個烏託邦不是虛構的,而是真實存在的。你信不信?到最後,全歐洲都知道了這個叫「玫瑰島」的地方。酒吧、打牌、蹦迪……那些時下充滿娛樂精神的東西,玫瑰島應有盡有。
  • 為什麼說《烏託邦》是空想社會主義思想源頭
    寫作《烏託邦》  《烏託邦》,全名是《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託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書》。正是在這部著作中,莫爾完美展現了自己的遠見卓識,創造了一個概念——「烏託邦」,開創了一種思想傳統——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