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養生成為人人關注的重點,運動鍛鍊也成了人們口中離不開的話題。
夜跑過去一度成為風尚,當然慢慢人們發現晚上跑步問題多多,即便如此依舊難以阻擋人們健身的熱情。
不願意跑步的人總能找到千百種理由,用散步代替「鍛鍊」的人確實很多,他們在一天一萬步小目標達成之後也不忘掏出手機,每每這個時候都會露出欣慰的笑容。
這跑步傷膝蓋這事是真的假的?一天萬步的說法又是哪兒來的呢?
暫且拋開運動的方式不說,有運動總比沒運動好,能夠走出舒適涼爽的室內就是成功的第一步了,但是把跑步這項傳統運動一棒子打死未免太過分了。
關於一天萬步健康生活的說法,不光是國內才有的,在國外同樣也有不少中老年朋友對此深信不疑,一定要尋找這個說法的起源,不妨來看看《健身的真相》這檔節目。
每日1萬步,起源於日本
紀錄片中介紹了每日萬步的由來,時間回到1964年。
彼時東京奧運正在如火如荼的籌辦,為了激起全民運動的熱潮,當時日本國內但凡關乎體育的行業都異常活躍。
一家公司就推出了「萬步計」這麼一個產品,用來記錄一個人每天的步數,而萬步就是一個指標,作為一種營銷手段不得不說產品是成功了,影響一直到現在都未曾斷絕。
那麼拋開營銷層面的原因,一天走一萬步真的有用嗎?
每日萬步還是高效運動?
作為一檔有理有據的節目,BBC紀錄片中還找了幾位工人展開了一項實驗。
六個人33分組,一組每天走萬步。
一組有計劃地每天做幾組短而劇烈的運動,來看看一段時間後他們的狀況。
實驗從一開始就遇到了麻煩,一天萬步可不簡單,為了達到這個數字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因此就有參與者為了湊步數而精打細算,在廚房這樣的狹小空間也要來回走動以完成每日目標。
而反觀另一組,這組的英文名叫做「Active Ten」,也就是活躍十分鐘的意思。
他們只需要每天3次快走就可以完成目標,一次10分鐘,一天下來只需要30分鐘,任務難度更低,並且在運動強度上要比萬步組高出30%。
運動也要講究效率
透過這層數據似乎在告訴大家,一天萬步其實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紀錄片中還給出了學界認為應該保持的運動量,一周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
轉換成實驗組「Active Ten」的運動量,只需要一周內堅持五天就可以達成。
無論是從實施難度還是從效率來看,顯然花更短的時間做中等強度運動比養生散步來的好的多。
Mike隨後又進行第三場實驗,這次他用自己極限速度騎單車20秒,隨後短暫休息後繼續,每次3組,每周進行3次訓練。
通過實驗數據顯示,這樣鍛鍊方式其帶來的效果,相當於每周在健身房鍛鍊2-3個小時。
這種鍛鍊方式能夠有效分解肌肉的糖原儲備,從而促使肌肉向血液發出信號,大腦接收到需要更多的糖的信號,從血液中取走糖分。
跑步真的傷膝蓋嗎?
關於跑步傷膝蓋這事,紀錄片中也進行了相關的試驗驗證,最後的結果確實會讓人大吃一驚!
通過不同運動狀態的壓力測量,實驗結果的結論也要從兩方面來看待,而關於跑步和散步哪個更傷膝蓋這事,先來看看圖表也許大家心中就會有答案了。
兩條曲線紅色的是跑步時候膝蓋受到的壓力衝擊,而走路的壓力曲線平緩。
短時間內顯然跑步造成的衝擊更大,但是將時間線拉長,走路積累的壓迫給膝蓋造成的傷害無疑更大。
透過這個維度,結合一天萬步這項「浩大工程」,對膝蓋連續累計造成的衝擊似乎才更大。
而關於跑步,短時間造成的衝擊稍大,但是如果一直處於膝蓋能夠承受的衝擊範圍內,所造成的傷害就不那麼可怕了。
當然了,上訴內容也並非絕對,並非說徒步並不是一件不好運動,也並非強制大家一定需要跑步。
運動的好處多多,但凡事都有個度,過度暴走出現健康問題的大有人在,而猛地劇烈運動也很容易積累傷病。
對不同的人群來說,鍛鍊的方式還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才最好,盲目跟風一些健身方法不一定真的就適合自己。
比如一些過度肥胖的朋友們,跑步這事就真的要悠著點,畢竟身體負擔太重,對關節的壓迫也要嚴重的多。
減肥,並不是我們健身的最終目標,回歸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健身千年不變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