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的好處嘛,說起來可太多了,減肥,健康,體形更好看,降低未來得重病的機率...等等。
今天是2021年1月1日,有很多朋友會在不久之後為自己立新年flag,可能有很多人還會把健身列為其中重要的一項。
說實在的,我近些年,每年都會立運動的flag,但是沒有一年是達成的,有的時候健身卡辦了也就辦了,趁著興奮勁會去幾次,以後基本閒置。我不喜歡運動,所以我不去健身房的理由真的不要找太多。
更何況,所謂的每天一萬步、每天5公裡、10公裡的運動,真的太難了。再者,跑步什麼的,不是對關節不好嘛,更不能運動了。
但是,
跑步對關節不好,是真的嗎?每天一萬步,真的就能健康嗎?有沒有只用更少時間,就能達到更好效果的運動方式呢?
這些問題,在《健身的真相》這部紀錄片裡都有講到,作者是醫學記者麥可莫斯利教授,這部紀錄片非常適合我這種沒有運動經驗的小白,專業的健身達人可能會覺得有點淺。
所以,立了新的一年要辦健身卡的朋友,要運動的朋友,要減肥的朋友,不妨看了這部紀錄片再計劃。
下面,就簡單分享下紀錄片裡的內容。
首先,我們要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如何,體型如何。
怎麼做呢?
我們只需要兩個簡單的測試,需要的是秒表,手機就有個功能。一把硬椅子,兩級臺階,樓道裡都有。
第一個測試,打開秒表,兩隻手交叉放在肩膀上,從椅子上坐下起來10次,看看需要用多少時間,越快越好。
第二個測試,打開秒表,上下臺階三分鐘,然後用手數一下脈搏是多少。
第一個測試是為了測量身體下肢的大肌肉群。
有個標準大家可以對照著看看自己身體的狀態。
10次運動35歲的男性需要在10秒內完成,女性是12秒。35-55歲,男性13秒,女性15秒。55歲以上,男性18秒,女性19秒。
我測了一下用了15秒,唉!
第二個是有氧適能測試,是測我們心肺的,心率越低,代表越健康。反之心跳越快,健康狀況就不是很理想。
這裡也有一個參考值。
35歲以下,男性每分鐘105下以內,女性11035-55歲,男性110,女性11555歲以上,115以內,女性120
我也測了一下,非常不健康,做完三分鐘,喘的厲害。
好,測完我們的健康狀態,不管我們的情況如何,我們都會想更健康,那麼該怎麼做呢?
每天1萬步嗎?
每天1萬步,是流行的健康時尚,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這種說法忽然變得流行起來。其實,在紀錄片裡作者也講了,每天1萬步,是沒有嚴謹科學依據的,只不過是市場營銷的結果。
作者為此還專門找專業的人做了實驗。
實驗者把志願者分成兩組,一組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儘量完成1萬步的目標,另一組是健步走,分三次,每次10分鐘,大概3000步。
第一組的人為了完成1萬步的目標,也是想盡了辦法,因為他們平時工作、生活也就大概2000多步。第二組的人,似乎完成的就比較輕鬆。這裡要強調的是,健步走不是平常的走路,是要達到氣喘,能說話,但不能唱歌的地步。
實驗的結果表明,健步走組雖然用的時間更短,但是健康效益是最大的。這種方式可以增加心率,讓心臟跳的更快。專家推薦的運動量,是每周150分鐘,那麼也就是說,每天只用30分鐘健步走就可以了。這也是說,每天1萬步的散步對健康沒啥用。會說回來,如果只是喜歡跑步,或散步,多少步都是自己說了算。
當然,還會有人覺得每天30分鐘也難以做到,還有沒有更有效的方式,花更少時間,達到更好的效果?
《健身的真相》裡提到的方式是,hiit高強度間隔訓練之動感單車。
動感單車,去過健身房的朋友應該都不陌生。這種方式需要多長時間呢?
同樣的,作者請專業人士展開了一項實驗。專家請志願者,每周必須完成3次40秒的高強度衝刺,這40秒儘可能在兩次完成。也就是說,志願者一周只需要運動2分鐘。
專家用會超聲波檢測志願者在鍛鍊前後身體裡的肌糖原,還會準確地計算肌糖原的數量。肌糖原是一種儲存在肌肉裡的糖,我們不運動的時候,肌糖原的儲量是滿的。
比如這幅圖裡,暗色的區域是肌糖原。
實驗最後的結果是,踩動感單車會讓肌糖原釋放、分解,運動後,肌肉裡的肌糖原平均消耗了24%。簡單來說,釋放肌糖原,讓所有人的身體狀態都變得更好了。
如果想用跑步的方式達到同樣的效果,需要跑45分鐘。
當然,專家也提出,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HIIT高強度間隔訓練,但是長跑,踢足球都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只不過如果在最短時間內,讓健康得到最大的受益,就HIIT不可了。
說到這,可能會有人說了,這不是讓我們去買健身器材嗎?沒有動感單車怎麼辦?
《健身的真相》裡還提到了一種方式,不用出門,每天只要5分鐘,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的運動。
簡單來說,分別是5組分別1分鐘的運動。
先慢跑熱身,接下來,依次是1分鐘張臂跳躍,1分鐘深蹲,不用蹲太深,把重量放在腳踝,1分鐘原地快跑,1分鐘張臂跳躍,1分鐘深蹲。
一共5分鐘,每周做3次這套動作,就可以達到動感單車同樣的效果。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力量訓練就越重要。因為肌肉會在我們大概35歲左右起,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萎縮。但是,肌肉的萎縮是可以通過運動延緩的。
如圖,
是兩個不同的人,腿部的核磁共振畫面,紅色的是肌肉組織,白色的是脂肪。前者是一個久坐,不怎麼運動的,65歲的人,後者是同樣年齡但是經常鍛鍊的人的圖片。
兩者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由於身體裡的糖分,如果肌肉吸收的少,就會去到身體的其他部位。研究表明,前者更容易得糖尿病。
我們先不說年齡大了容易生病,單就年輕人來說,女生想有馬甲線,男生想有六塊腹肌,但是鍛鍊肌肉哪有那麼容易?那是舉了多少鐵才練出來的!
說到鍛鍊肌肉,最佳的方式是什麼呢?舉重物還是舉輕物?哪個效果好
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者,做了一項研究,找了五個不怎麼做力量訓練的女生,讓她們一隻手舉重的重量,另一隻手舉輕的重量,腿部同樣如此。每周2組訓練,做6周。無論是哪邊,都要做到沒有力氣為止。
剛開始,她們還擔心,胳膊會變得不一樣粗。相信很多人跟她們想的是一樣的。然而,結果顯示,她們的手臂和腿部肌肉都得到了同樣的強化,重量完全沒有起到影響。
但總的來說,她們還是更喜歡舉重的,因為花的時間更少,舉重的更有成就感。
同樣的,作者說,我們不必非要舉重來鍛鍊肌肉,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身體重量來鍛鍊,比如深蹲和伏地挺身,每周兩次,保持鍛鍊直到累為止。
說到這,這部紀錄片裡的方法確實講了不少,我可能會選擇每天30分鐘的健步走或者5組分別1分鐘的運動。
但是,我還有一個擔心,就是害怕傷身體,尤其是關節。比如跑步。我的觀念是,跑步會讓膝蓋骨之間的軟骨受到損傷。
針對這個問題,紀錄片裡也有講到。這裡說一下結果,研究表示,從整體上來說,跑步帶給身體的壓力比步行更小,並且跑步產生的規律性壓力可以壓縮軟骨,使軟骨得到放鬆,進而刺激血液循環,把更多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帶入軟骨,幫助軟骨自我修復,生長並發展。
從這個研究來說,長期來說,跑步對關節是有益的。
針對確實也有很多人因為跑步身體受損的問題,專家說,跑步一定要循序漸進,要正確的跑步,比如可以從快走開始,然後慢慢有節奏的增加跑步時間,不要一開始就跑太快,太久。如果體重過重,身體本身就有一些損傷,騎車、遊泳是更適合的運動方式。
總的來說,跑步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有益的。那麼,跑步導致關節受損的說法,就是錯的。
說了這麼多,其實是想告訴大家,像我,也知道要鍛鍊,但又是個不喜歡運動的人,看完這個紀錄片以後,對我來說,我覺得至少我現在可以以最小的努力,適當地鍛鍊來達到最好的效果。
所以,我把這部紀錄片推薦給你,希望以上的方法也可以讓你動起來。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健康,或者減肥,或者體形變得更好看。
友情提醒,無論是做什麼運動,鍛鍊之前,都要根據自身的狀況,做適合的運動,還要記得先熱身。
#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