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九六年,法國當局任命利瑪竇為中國教區主教。一五九八年隨南京禮部尚書王忠銘至北京,欲向皇帝面獻貢禮,未果途中完成附拉丁字母拼音的漢字字彙表。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至南京。主張把孔孟之道及中國敬祖思想同天主教教義相融合,宣稱中國古書上的「天」或「上帝」即西方崇奉的「天主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再次到北京,向明神宗朱翊釣獻自鳴鐘、八音琴、三稜鏡、天主像、聖母像等。
萬曆皇帝朱翔鉤接見了他。能見到中國皇帝,是他的就有原望,也是其最高榮耀。萬曆帝允準他長駐北京傳教,在朝廷任職,賜給他俸祿利瑪竇定居北京後,許多人同他交朋友,而徐光啟與他最為密切。利瑪竇與徐光啟合作翻譯的《幾何原本》六卷,就是他們發誼的結晶。《幾何原本》一書是公元前三世紀大希臘著名數學家歐幾裡德所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系統的幾何學著作,其嚴謹的邏輯推理的科學方法,對近代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曾重放異彩,堪稱自然科學上的顆明珠。
利瑪竇把翻譯《幾何原本》看成當務之急,由他口授,徐光啟筆譯,經過三易其稿,於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正式出版。《幾何原本》的翻譯並正式出版,使西方幾何學第一次傳到我國,對我國的幾何學發展起了十分重要作用。後來,兩人又合譯了《測量法》一書,將幾何學原理應用到測量學上、運用到水利工程和建築行業上。利瑪竇同李之藻合譯《渾蓋通憲圖說》。
當時,我國使用的大統歷已沿用二百餘年,差距很大。歐洲在一五七六年採用的格里曆(另一說是1582年始用),是一種更準確的曆法。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利瑪竇曾毛遂自薦,要為中國的曆法改革盡力,因種種原因,使其宏願未能實現。後來,由徐光啟主持修訂的《崇禎曆法》,就採用了利氏的先進知識和技術利瑪竇不僅擅長數學、天文學,對地理學也頗有研究。他親自繪製的《萬國輿圖》(又名《坤輿萬國全圖》),將地球分為東西兩半球,應用橢圓投影法繪製,並刻以經緯度。
文章由《利利講影視》百家作者原創撰寫,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