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與徐光啟合作翻譯的《幾何原本》六卷,就是他們發誼的結晶

2021-01-15 利利講影視

五九六年,法國當局任命利瑪竇為中國教區主教。一五九八年隨南京禮部尚書王忠銘至北京,欲向皇帝面獻貢禮,未果途中完成附拉丁字母拼音的漢字字彙表。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至南京。主張把孔孟之道及中國敬祖思想同天主教教義相融合,宣稱中國古書上的「天」或「上帝」即西方崇奉的「天主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再次到北京,向明神宗朱翊釣獻自鳴鐘、八音琴、三稜鏡、天主像、聖母像等。

萬曆皇帝朱翔鉤接見了他。能見到中國皇帝,是他的就有原望,也是其最高榮耀。萬曆帝允準他長駐北京傳教,在朝廷任職,賜給他俸祿利瑪竇定居北京後,許多人同他交朋友,而徐光啟與他最為密切。利瑪竇與徐光啟合作翻譯的《幾何原本》六卷,就是他們發誼的結晶。《幾何原本》一書是公元前三世紀大希臘著名數學家歐幾裡德所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系統的幾何學著作,其嚴謹的邏輯推理的科學方法,對近代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曾重放異彩,堪稱自然科學上的顆明珠。

利瑪竇把翻譯《幾何原本》看成當務之急,由他口授,徐光啟筆譯,經過三易其稿,於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正式出版。《幾何原本》的翻譯並正式出版,使西方幾何學第一次傳到我國,對我國的幾何學發展起了十分重要作用。後來,兩人又合譯了《測量法》一書,將幾何學原理應用到測量學上、運用到水利工程和建築行業上。利瑪竇同李之藻合譯《渾蓋通憲圖說》。

當時,我國使用的大統歷已沿用二百餘年,差距很大。歐洲在一五七六年採用的格里曆(另一說是1582年始用),是一種更準確的曆法。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利瑪竇曾毛遂自薦,要為中國的曆法改革盡力,因種種原因,使其宏願未能實現。後來,由徐光啟主持修訂的《崇禎曆法》,就採用了利氏的先進知識和技術利瑪竇不僅擅長數學、天文學,對地理學也頗有研究。他親自繪製的《萬國輿圖》(又名《坤輿萬國全圖》),將地球分為東西兩半球,應用橢圓投影法繪製,並刻以經緯度。

文章由《利利講影視》百家作者原創撰寫,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翻譯《幾何原本》的徐光啟、利瑪竇,為什么半途而廢
    眾所周知,徐光啟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已成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不過令人遺憾的是,他們兩人只完成了《幾何原本》前六卷的翻譯工作,全本《幾何原本》被譯作漢語,要等到兩百多年之後才宣告實現。徐光啟與利瑪竇翻譯的本子是根據16世紀歐洲數學家克拉維斯(1537-1612年)注釋的拉丁文本,全書十五卷,前六卷為平面幾何,卷七至卷十為數論,卷十一至卷十五為立體幾何。徐光啟幾乎將全部業餘時間和精力都撲在《幾何原本》的翻譯上。
  • 徐光啟為什麼不續譯《幾何原本》後九卷?
    一、引言1607年,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在為他與徐光啟(1562-1633)合作翻譯完成的《幾何原本》前六卷的序言中寫到:「太史(徐光啟)意方銳,欲竟之。」由此可見,徐光啟對於《幾何原本》的翻譯非常熱衷,本打算是要翻譯完整的。
  •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學了幾何幾何用?
    《幾何原本》總結了平面幾何五大公設,以嚴密的邏輯推理的形式,由5條公設出發,隨後衍生出467個數學定理,為平面世界打下牢不可破的基礎,讓幾何成為一個完備的體系。歐幾裡得的神作最牛的地方是應用了公理化的方法,二千年間光芒不斂,成為建立任何知識體系的典範,奠定了人類科技文明的基礎。把這個神作介紹給中國的就是徐光啟,而且「幾何」這個詞就是他最先翻譯的。
  • 被譽為數學家的《聖經》,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究竟有多珍貴?
    在北京的這段時間,徐光啟為了隨時可以向見多識廣的利瑪竇請教,特地在利瑪竇的住處租了一間房,一有閒暇就會過去,如痴如醉沉浸在利瑪竇帶來的那堆書籍中,邊看邊記錄,計劃把西方文化裡的「精髓」整理成書,傳播給國人。徐光啟的這份意圖剛好跟身為傳教士的利瑪竇不謀而合。傳教士是做什麼的?不就是要來東方傳播「福音」的嗎!
  • 從「歐幾裡得」到「幾何」,這門學科經歷了什麼?
    要了解具體經過,還得從徐光啟與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一起翻譯並出版的《幾何原本》說起。▲傳教士利瑪竇《幾何原本》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Euclid)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於公元前3世紀編成的。後經過歷代數學家,特別是中世紀阿拉伯數學家們的注釋,再經他們之手傳入歐洲,對文藝復興以後近代科學的興起,產生了重要影響。許多學者認為《幾何原本》所代表的邏輯推理方法,再加上科學實驗,是世界近代科學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前提。換言之,《幾何原本》不單在數學方面具有近代意義,還在思想方法上對近代科學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 「幾何」不是Geo 的音譯
    這實在是一種想當然的誤解,我在《翻譯幾何原本的文化史意義》一文中,已經順便提到,在復旦大學的某次學術會議上也已經提及,但最近《徐光啟全集》出版,仍然有人重複誤說,所以覺得還有必要在這裡專門提一下。利瑪竇想把《幾何原本》翻譯成中文是由來已久的想法,這是他科學傳教工作中的重要一環。
  • 他為學習西方科學知識,加入教會,數學中的幾何就是由他翻譯過來
    利瑪竇「非常抱歉,徐先生,我是一名教土,利瑪竇說著拿出本《馬可福音》。「這是在下用中文翻譯的《聖經》的一部分,請多指教。一天,徐光啟又一次正式向利瑪竇提出學習西方科學的要求。這一回,利瑪竇終於答應教徐光啟學數學。從此,徐光啟每天上午在翰林院辦公,下午就到教堂向利瑪竇學習。利瑪竇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的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的《原本》作為教科書。徐光啟把這種學問翻譯為「幾何」,這就是我國現代數學中「幾何」這門學科名字的由來。「你看,這兩條線是同一走向的,你給它譯個中國名字吧!」
  • 張卜天《幾何原本》譯後記
    《幾何原本》的原希臘標題中本無與「幾何」對應的詞,中文的「幾何」二字是1607年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和徐光啟(1562-1633)合譯出版《幾何原本》前六卷時經過認真考量添加的。
  • 《似是故人來》第七期 翻譯——穿透時空的文字交流
    公元402年,他譯出《金剛經》,成為後世傳播最廣的漢語翻譯作品之一,而其中的「大千世界」、「因果」、「剎那」、「過去」、「未來」、「信心」、「宇宙」、「世間」……更在千年的時間裡,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成為我們的日常用語。翻譯,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信息的轉換與傳播行為。從人類語言誕生開始,翻譯就存在,並隨著不同地域間的交流而逐漸興起。
  • 徐光啟桃園別墅與虹口濱江
    ▲徐光啟與利瑪竇關於徐光啟桃園別墅,最早也是最直接的記載來自葉夢珠的筆記《閱世篇》,葉氏為明清之際的上海縣人,與徐氏父子為同時代人,所記亦為第一手資料。其中對桃園具體位置的描述非常模糊,但其對桃園別墅在清初的興廢因緣的交代,也為我們通過後代此地變遷來尋找桃園位置,留下了珍貴的線索。
  • 《似是故人來》第七期 | 翻譯——穿透時空的文字交流
    公元402年,他譯出《金剛經》,成為後世傳播最廣的漢語翻譯作品之一,而其中的「大千世界」、「因果」、「剎那」、「過去」、「未來」、「信心」、「宇宙」、「世間」……更在千年的時間裡,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成為我們的日常用語。翻譯,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信息的轉換與傳播行為。從人類語言誕生開始,翻譯就存在,並隨著不同地域間的交流而逐漸興起。
  • 利瑪竇眼中的明朝和馬戛爾尼眼中的清朝強烈反差
    我們首先看一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筆下的明朝萬曆年間的樣子,據《利瑪竇中國札記》當中記載:利瑪竇與徐光啟「這裡的物產極大地豐富,糖比歐洲白,布比歐洲精美,人們衣飾華麗,風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禮,談吐文雅,除了沒有沐浴我們神聖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國是舉世無雙的,中國不僅是一個王國
  • 幾何中的聖經:對《幾何原本》解讀
    他們的著作對人類的文明和科學進步起到了推動作用,影響深遠。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阿波羅尼奧斯和阿基米德的著作,它們都曾跟隨歐幾裡得的後輩學習,所以在次不能不提歐幾裡得的著作《幾何原本》。歐幾裡得沉思的圖像體現了一個科學工作者專注的光輝形象。從公元前338年希臘諸邦被馬其頓控制,至公元前30年羅馬徵服最後一個希臘化國家託勒密王朝的三百餘年,史稱希臘數學「黃金時代」。
  • 金尼閣"七千卷":明清之際的西洋視覺啟蒙
    就在這年春天,利瑪竇與徐光啟合作翻譯的《幾何原本》前六卷終於付印出版,此時的他們還不知道,這本書,在此後的兩個多世紀裡,將成為中國人學習數學最重要的啟蒙讀物,正如此時剛中進士的徐光啟無法預知他日後將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此時的利瑪竇也無從知曉,他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他一生為之奮鬥的中國傳教事業,將要交付到與他同樣踏上遠東行程的一批又一批後繼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