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太極推手,老前輩們是這樣說的

2021-03-03 傳統楊氏太極拳班侯直系

太極拳以練習推手為致用。學推手則即是學覺勁,有覺勁則懂勁便不難矣。故總論所謂「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此言即根於推手無疑矣。

楊澄甫談推手

純粹太極,其臂如棉裹鐵,柔軟沉重,推手之時,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速乾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覺一動,並不覺痛,已跌出丈餘矣。其粘人之時,並不抓擒,輕輕粘住,即如膠而不能脫,使人雙臂酸麻而不可耐。而欲以力擒制太極拳能手,則如捕風捉影,處處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蘆,終不得力。

許禹生談推手

推手,或曰搭手,一曰靠手。各派拳術家多有之,以練習進身用著之法者也。太極拳術以懂勁為拳中要訣,而懂勁以使皮膚富感覺力為初步。此感覺力練習之法,在二人腕、掌、指互搭,推蕩往來,以研磨皮膚,由皮膚壓迫溫涼之覺度,以察知敵勁之輕重虛實及經過方位。久之感覺靈敏,黏走互助,微動即知,斯為懂勁矣。太極拳經曰:懂勁後愈練愈精。習太極拳者,不習推手,等於未習;習推手而未能懂勁,則運用毫無是處。嗚呼,升階有級,人室知門,學者於推手術,盍注意焉。

陳微明談推手

推手者,所以求其用也。他種拳術,雖亦有二人對手者,然不過十餘式,再多不過數十式耳。而來者其法不一,何能執定法以應之哉!太極推手,則有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字。

此八字所以練其身之圓活,二人粘連綿隨,周而復始,如渾天之球,斡旋不已,而經緯弧直之度,莫不全備。將此一身,練為渾圓之一體,隨屈就伸,無不合宜,則物來順應,變化而無窮矣。此所謂萬法歸一,得其一而萬事畢矣。

向愷然談推手

楊家推手的方式,由淺入深,共有四種。最初彼此都用單手搭挽,使站走靈活。次則按掤擠捋按,四手彼此都用雙手,兩腳站立不動,僅以身手進退。又次則活步進退。再次則向四隅進退,名為大捋。步法、身法、手法漸次繁難,務使練習的人能進退隨意,緩急皆由自主,不受制於人。太極拳的原理,和其他之拳術不同。太極注重粘走,所謂於不丟不頂中討生活是也。粘即是不丟,走即是不頂。此理說的容易,做到實難。一部分之粘走尚易,全體之粘走尚難。欲全體粘走如意,則非有大捋不為功。

練太極拳的人在推手的時候,十分注意聽勁的功夫。聽勁的名詞,為太極拳所專有。其意義並不是用耳去聽,乃是用皮膚去聽。換言之,便是練習觸覺,使之靈敏。皮膚能聽得敵勁之來路方面,即順著來勢以半個圓招架、半個圓攻擊。太極拳論中所謂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就是這個道理。

常見有練太極拳之人於推手的時候,在擁捋擠按四手之外,任意出手或多方阻礙,使不得按規定次序推揉。功夫生疏的,每致停滯不知應如何走法。其多方阻礙之動作,術語謂之拿,即拿住不放之意。此類推法,不能沒有,然僅可為練習的 -部分工作,不能以此為基本練習。好處在使練習的人容易明白粘走變化的方法,又能使觸覺增加靈敏。無論何種技藝,皆是熟能生巧。-方面練拿,拿即是粘,一方面練走,自然由熟可以得巧。然則何以僅-部分工作,不能作基本練習呢?因為能粘與不能粘、能走與不能走,全在功夫的深淺。若沒有相當的功夫,儘管知道粘走的方法,仍是粘不住走不了。基本練習,還是按著規矩推揉掤捋擠按四手,並得認真分析,不可苟且馬虎放過,則三手皆不停當矣。

推手也是一個太極的圓圈。在一個圓圈之中,分出掤捋擠按四手。掤擠為半圓,捋按為半圓。本系連貫而成,故一手忽略,則全圓因之破壞。在這四手連貫成一大圓圈之中,於彼此皮膚接觸之處,每手又各成一小圓圈。每於小圓圈中,又分半圓為粘,半圓為走。兩手同時粘走,虛實須得分清。若不分清,即犯雙重。兩手虛實分清後,便得注意到一手虛中之實,實中之虛。不然,則一手之中亦犯雙重,其弊害與犯兩手雙重相等。

董英傑談推手

學推手初步練習,先學兩人粘黏打圈,次學掤捋擠按四個方法。再次學化勁:先學肘化,次學腰化,再學兩肩化,更要有柔軟圓滑。然後學隨機應變全身化。學掤捋擠按用法,然後再學連化勁帶打法,要多推手,自得粘連黏隨之妙。

推手時要細心揣摩,不可將對方推出以為笑樂。務要使我之重心,對方不能捉摸,對方之重心,時時在我手中。

練時你捋我擠,我擠你將按,你按我預掤,我掤你再按,我同時又斜捋。此四手法,上下左右前後,周而復始,圓轉自如。二人常常練習,功久自熟,熟能生巧。久之手膊漸有知覺,即能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

葉大密談推手

太極輕靈,如荷葉承露有傾即瀉。推手須先求其圓,後求其方。推手須流而能留。

不丟而丟,不頂而頂,意在人先,變化倏忽,則丟而不丟,頂而不頂矣,是謂即丟即頂。然即丟即頂,全是從不丟不頂中得來。

推手之圈,以外大內小為佳,外大可以眩人耳目,亂人意志,內小才能轉變靈活,集中迅速。

太極推手,能忽隱忽現猶是初步,其後為不隱不現,最後則順勢借力而已。

徐思允談推手

太極拳為體,推手為用。其始循例動作,亦步亦趨而已。久之能不脫,又久之能不抗,由整而散,漸漸能不亂。尤難者,彼此相黏,必求機勢。機勢者,順逆、向背之區別也。機勢得矣,必求方向,或上或下、或正或隅,得之則如脫彈丸,失之則如撼大樹。方向得矣,必求其時,早則我勢未完,遲則彼覺而變。三者皆得,而又動之至微,發之至驟,引之至長。

初學定步推手,掤、捋、擠、按四手,不能連貫圓滿。須跟隨教師或藝高者盤轉圓圈至純熟後,再由教師口授掤、捋、擠、按四手。四手能一一分清,練至綿綿不斷,腰腿能旋轉自如,黏化均能順手,然後可學拿勁、發勁。先練一種拿勁或發勁。切不可一勁未通,又練他勁;更不可同時練習數種。須知一勁能通,任何勁均能使用,一勁不佳,其他亦不妙矣。在未練拿勁、發勁之前,須儘量給教師或藝高者拿發,視其如何引己,如何拿己,如何發己。拿發之地點何處;拿發之時間早遲;拿發之方向正隅,均須以身實地試驗,作為悟解之門徑。萬不可求之過速,欲速則不達。太極拳基本功夫,全在定步推手中。夫推手至相當程度後,又不可專與一人推練。無論何人,手剛手柔,勁大勁小,藝淺藝深,均須推習。否則熟者能發,不熟者不能,似未普及,亦屬徒然。活步推手,當求手、腰、腿三部一致。前進後退尤不可使粘黏勁忽斷。

譚夢賢談推手

推手者,敵我二人,以一手或兩手靠搭,用粘連黏隨四字功夫,劃陰陽兩圈。其法有二:(一) 甲劃圓圈,乙隨之而走;或乙劃圓圈,甲隨之而走。(二)甲乙兩人各劃半圓圈,合成一整圓圈。然無論一整圓圈或兩半圓圈,均於此圓圈上,研究掤、捋、擠、按四字要訣。唯應注意者,甲乙兩人各有一重心。甲乙兩人靠手時,又於靠手之交叉點自成一重心。此三重心點,由甲乙兩人互相爭奪,得重心者勝,失重心者敗,此 -定之理也。

黃元秀談推手

聽化拿發四字功夫,甚難甚難。雖畢生研究,亦無止境。

其總訣在一圓圈。其化也發也避也攻也,無不以圓圈為之。所謂太極者在此,所謂妙用者亦在此。以餘個人之揣擬,初練習推手者,於擁捋擠按中,先以兩人合作五個大圓圈,來試演之,名為基本方法。(一)平面圓圈;(二)直立圓圈;(三)斜形圓圈;(四)前後圓圈;(五)自轉圓圈。先將此法習演成熟,以後可以變化各種圓圈而妙用之。... 初試圓圈大而笨,繼則小而活,再則其圈不在外而在內,有圈之意,無圈之形,一剎那間,而妙用發矣。到此地步,可以意會,不可以言;莫知其妙,而妙自在。非有長久刻苦功夫,不能到也。

黃壽宸談推手

推手時應按法練習「聽、化、拿、發」及「粘連黏隨不丟頂」,用腰來轉動身軀及四肢,全神貫注,呼吸自然,全體舒松,連綿貫串,初練時不宜找勁太早(找勁者,彼此不照規矩,隨意攻擊化解),太早則喜用力。用力成為習慣,不能得精巧之意,來日成就必不高。

聲明: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後臺留言聯繫。

關注本號,為您助力

本號官網 http://www.yunshuiwang.com

相關焦點

  • 太極推手
    俗話說「無招勝有招」,如何能達到純粹太極推手,登上太極推手的最高殿堂?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每一個愛好太極拳、愛好太極推手的朋友們共同探討的話題。一、  放棄輸贏楊澄甫先生在論太極推手中說「純粹太極,其臂如棉裹鐵,柔軟沉重。……其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速乾脆,毫不受力。
  • 太極推手六點建議
    一、  放棄輸贏楊澄甫先生在論太極推手中說「純粹太極,其臂如棉裹鐵,柔軟沉重。……其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速乾脆,毫不受力。……其粘人之時,並不抓擒,輕輕粘住,即如膠而不能脫,使人雙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極也。……吾欲以力擒制太極拳能手,則如捕風捉影,處處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蘆,終不得力。」
  • 太極推手的內涵
    雙方推手的運行路線正好將兩個人運行的小太極圖連成一體.形成一個豎8字軌跡,合成了一個新的共同的大太極圖.它體現了太極運動的對立統一。其運行軌跡是立體三維的,這裡用機械製圖的俯視圖表示出來的運行路線.雖然牽強.但它表明了二人在推手中的運行狀況。 3.呼吸與內氣及內勁的關係 腹式逆呼吸方式適用太極推手。
  • 科學解讀太極推手
    螺旋原理是應用於太極推手常用的一種方法。表現在上肢旋腕轉膀,在下肢是旋踝轉腿,在身軀上旋腰轉脊,三者結合形成一個其跟在腳,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空間螺旋曲線。所以說太極勁不是一個平面圈,而是立體的螺旋運動。例如,在推手中彼兩手按住我兩手腕,我兩手轉腕旋膀,勁走螺旋,使彼放手,如不放手,我螺旋向前或向後,使彼跌倒在地。
  • 練太極推手,如何化勁
  • 日本舉辦太極推手大賽,挖掘學習傳統武術精髓,承認中國功夫能打
    儘管太極拳在國內遇到了一些質疑,特別是近期關於馬XX的視頻惡搞更是有損於中國功夫的正面形象,但日本卻非常認可太極拳,甚至舉辦了太極推手大賽。第四屆日本全國競技推手大賽圓滿落幕,這項由中國太極拳衍生出來的競技運動,近年來在日本也愈來愈受歡迎。據報導,競技推手90年代興起以來,就一直受到廣泛討論。
  • 太極貓步
    是增長基本功的一個非常好的辦法,其效果在跟人推手時可以表現出來,有人每天堅持走45分鐘,一段時間後,跟大塊頭的人推手一點也不吃虧,進步之快讓他們的老師都感到驚訝,但在最初改拳的幾個月,有特地去走。後來沒時間,就少走。你想輕靈,貓步必不可少。 貓步文走要求走質量,要走的細。而貓步武走的要求是要有量。 貓步文走的好處是松關節,特別是髖關節。
  • 王西安太極養生增氣功·第十八式—雙推手
    溫縣王西安拳法研究會第十八式—雙推手  接上式,吸氣,重心繼續右移,同時身體螺旋下沉,繼而身體右轉,雙拳變掌成捋狀搭於身體右側前,
  • 站樁拳架和推手
    也就是說,練太極拳不是勁沒有了,本來的勁並沒有消失,而是全部松到你腳下,是都集中了,轉移了,都松沉到腳下去了。等用的時候,推手的時候就用腳底下和接觸點的勁,這兩點得能「說上話」,會「說話了」,不丟不頂了,慢慢才能變化無窮。也就是說,手一接觸對方,信息就傳到腳下,由腳下再返回來到這個接觸點上,或拿、或化、或走、或變。
  • 不光有大力拉伸 還能體驗「太極推手」
    8月6日,市民張女士向上遊新聞熱線966966 / 上遊新聞APP 投訴稱,自己在威爾斯健身會所體驗拉伸放鬆時,私教的動作力度過大導致自己腿部、臀部、腰部多處受傷,更讓張女士鬱悶的是,威爾斯健身會所在事後打起了太極,「對傷後的處理不聞不問。」
  • 淺說太極拳推手懂勁
    兩個人在推手過程中,只有清楚明白那些動作應該是、或者應該用掤、捋、擠、按,採、挒、肘、靠,什麼時間、什麼位置應該用進、退、顧、盼、中定,只有應用熟練了,才能稱得上「懂勁」了。真正的懂勁,光靠說是不行的,還要「餵」。理論上的明白只是一方面,關鍵的還是要「餵勁」,使其身體有感覺才行,只有在不斷地餵勁過程中,增加自己身體的感覺,才能成為自己的東西。
  • 舞動5公斤重太極大槍
    虹橋社區公共服務中心主任單莎莎日前拍攝了一段抖音短視頻,配上《十面埋伏》琵琶獨奏曲的背影音樂在網絡上引發關注,網友們紛紛點讚,「厲害了大爺,閃電五連戳,虹橋公園神人多……」12月6日早晨,記者循跡採訪。「我從小就喜歡運動,高一開始練習舉重,曾入選市舉重隊青年組。」75周歲的朱劍傑老人快人快語向記者介紹說。
  • 自創經梧太極拳,40年代終成武學大家
    李經梧就拿昔日曾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的「閆芳太極推手事件」來說,便是一個再典型不過的反面案例了。而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的這位李經梧先生便是閆芳曾經的師父,那麼關於李經梧先生的實戰功夫到底如何?或者說他的實戰能力究竟有多強呢?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仔細的剖析一下。首先,從李經梧的學武履歷來看。
  • 習太極 參陰陽 | 易簡陳氏古法太極課程開班在即
    太極拳,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無極、太極陰陽和浩然正氣等理論為核心思想,結合經絡學說、古代導引術和吐納術綜合而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長期進行太極拳鍛鍊其功用有叄:一曰強身健體,百害不侵;二曰技擊防身,防患未然;三曰心性澄明,以武入道!
  • 揭秘馬保國的太極灰產:流落英國街頭、幹翻格鬥冠軍、出場費20萬起
    以下是關於馬保國的真實故事:付不起兒子學費的「太極宗師」1951年,馬保國出生於河南南陽。嚴格說來,馬保國還是有點武術底子的。他的爸爸、爺爺都曾上過戰場,爺爺還是一個武術大師,從小,他就跟著父輩學習過馬家功夫。
  • 「太極老人」今年100歲
    耳不聾眼不花 會騎三輪還會用微信 「太極老人」今年100歲 本報訊(記者王琪鵬 實習生王淑菲)昨天上午,月壇公園具服殿前,「太極老人」楊德厚老人帶領著一群學員練起了陳式太極拳。老人雖然有些駝背,但打起拳來虎虎生風,步法靈活,絲毫不輸年輕人。誰都想像不到,老人已是百歲壽星。
  • 太極拳手隨身變的三步功法
    前輩常說:「進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拳架練熟以後,第一步就是口授「腰功」,經過大約一年的時間把腰練出來,使內勁通過腰軸的旋轉,似離心力的傳導而貫注於四端,形於手指。腰是左右的門樞,脊是上下的門樞。練習傳統太極拳在技術上要求腰松、沉、直,脊柱務求垂直中正。腰部只有松沉充分,才可以使上體氣不上浮,下肢穩當有力。為了防止脊背彎曲,腰部又要求豎直而正,腰脊要有輕輕拔長之意。
  • 會寧太極高手登西巖山慶祝毛主席誕辰125周年
    演員們不顧天氣寒冷,穿著單薄的演出服裝,精神抖擻地演唱、表演、使演員、觀眾們仿佛置身於革命戰爭的艱苦歲月,觀眾們紛紛掏出手機將精彩時刻記錄下來,掌聲、叫好聲此起彼伏,人們在悠揚壯闊的旋律中映襯出人們對紅色激情歲月的追憶。利用藝術的表演描繪了紅軍長徵的戰鬥歷程,熱情洋溢地讚揚了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萬般豪情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