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牧不被趙悼襄王的寵臣郭開害死,他能夠阻擋秦軍滅趙嗎?

2020-12-15 明軍把總說歷史

李牧,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那在中國是大名鼎鼎,無論是戰國秦漢時期,還是現在。筆者記得曾經買過一本孫子兵法36計,其中舉的一個戰例就是,李牧全殲十幾萬匈奴騎兵。從歷史上看,李牧的戰績也是非常輝煌的,在戰國晚期,也是數一數二的名將,那問題就來了,如果李牧不被郭開害死,他能夠阻擋秦軍滅趙嗎?

李牧將軍。

要了解這個問題,咱們就首先看一看李牧的戰績,打匈奴就不提了,因為太過熟悉,而且沒有太大的說服力。

「(趙悼襄王)二年(公元前243年),李牧將,攻燕,拔武遂、方城。」這是攻打燕國。

(公元前234年,趙王遷二年)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首十萬。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對比秦始皇本紀「十三年,桓齮攻趙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見東方。十月,桓齮攻趙。」可見宜安之戰發生在秦始皇十三年的十月。

(趙王遷)三年(公元前234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卻之。封牧為武安君。(同上)

「(趙王遷)四年(公元前233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

「(趙王遷)七年(公元前229年),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這是對秦作戰。按照戰國策的說法,李牧是「數破走秦軍,殺秦將桓齮」然後「王翦惡之」所以才施反間計,趙王殺李牧。

很明顯,李牧的戰績是非常輝煌的,那個秦軍大殺特殺的時代,能讓強大的秦國如此灰頭土臉,也是個能人了。

老連環畫中的秦趙交戰。

但秦始皇本紀裡還有一句話:「十四年,攻趙軍於平陽,取宜安,破之,殺其將軍。桓齮定平陽、武城。」資治通鑑裡也說「秦王政十四年,桓齮伐趙,取宜安、平陽、武城」也就是說,當年十月份桓齮被李牧的軍隊打敗之後,第二年就捲土重來,在老地方打敗了趙軍,所以從這裡也可以發現,或許第一次宜安之戰,桓齮的損失並不大。而且,桓齮究竟死於哪裡,史書並沒明確記載,但是根據史書中對於桓齮的最後記載,可以推斷其應該死於肥之戰。至於桓齮是否為樊於期,我反正是持否定態度的,而且也沒有過多的證據證明這兩個人就是一個人。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

桓齮之前可是有過十萬斬首記錄的秦將,結果最後被李牧幹掉了,足以證明李牧之實力,那麼李牧能否阻止秦滅趙呢?我們知道,最後滅趙的是秦將王翦,也就是說,李牧必須擋住王翦才能暫時阻止秦國滅亡趙國的步伐。那麼,李牧究竟有沒有能力擋住王翦呢?

秦軍。

按史記的記載是「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大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再加上之前給的戰國策的記載,也就是說王翦攻趙,搞了一個反間計,把李牧給幹掉了,而且戰國策還寫了一個「王翦惡之」,從表面上可以看到,王翦是有些忌憚啃李牧的,所以有人就認為李牧的實力比王翦強,這種思維很明顯就是典型的鬥獸思維,那我還可以說,如果能用最少的代價來消滅敵人,那我為什麼不用呢?能用反間計幹掉李牧,那我為什麼要非得硬啃呢?

《大秦賦》中相當棒的攻城鏡頭。

這也不是因為筆者想站在秦國的角度來講,因為形勢是很明顯的,無論這二者誰強,李牧也拯救不了行將滅亡的趙國。因為他只是一個將軍。其實就他那兩場勝仗來說,一場宜安之戰,打敗了桓齮,但是第二年宜安還是被秦軍打掉了,而公元前233年的番吾之戰,李牧也僅僅是擊退秦軍「卻之」,但是,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32年,番吾還是沒能保住「秦拔我狼孟、鄱吾,軍鄴。」《史記六國年表》史書並沒有記載趙國這幾場敗仗的將領,不排除指揮官依舊是李牧的可能,很明顯,此時李牧的兵力已經極其窘迫,趙國的實力已經衰弱到了極點,很難抵擋強大的秦軍。

《大秦賦》中的趙國騎兵。

而且從秦始皇元年開始算起到總攻趙國之前,秦國已經接連攻下了鄴(河南安陽北)、閼與(今天的山西和順)、橑楊(上黨西北)、宜安(在今河北藁城市西南)、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磁縣西南)、狼孟(山西曲陽縣)在總攻發起之前,秦國的勢力已經對邯鄲形成了戰略包圍,邯鄲已經是岌岌可危,即使李牧暴打王翦也無濟於事了,更何況這種情況根本不可能發生,2000多年前,在兵力和國力及其窘迫的情況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趙王。

即使趙王不殺李牧,李牧頂多能讓王翦、楊端和等人再「惡之」,讓秦軍再多流點血罷了,然後要麼被潮水一般的秦軍殺死,要麼向秦朝投降,要麼丟掉自己的全部部隊逃走隱藏起來,十幾年之後,在秦朝末年再次大顯神威,然後要麼被章邯殺死,要麼被項羽殺死,要麼被劉邦打敗收編,當然前提是他能躲過秦朝的追殺活到那時候。

秦軍戰車。

但是歷史並不能假設,昏庸的趙王還是殺死了李牧,把趙國181年的基業拱手送給了秦軍,母親趙悼倡後被憤怒的趙國大臣殺死滅族,自己被秦軍抓獲,送到鹹陽之後,被流放到房陵深山(在今天的湖北十堰)中,後來在「嗟餘萬乘之主兮,徒夢懷乎故鄉!」的悲嘆聲中,悽慘死去,根據年齡推斷,趙王遷的年齡應該也不會太大,畢竟父親趙悼襄王在位僅僅九年,死去的時候尚屬壯年,而母親趙悼倡後則是個「貪叨無足,隳廢后適,執詐不愨,淫亂春平,窮意所欲」的惡婦,由此可見在趙遷在位的7、8年中他很可能被母親及權臣(比如郭開之流)緊緊握在手中,所以說,這個年輕人很有可能也只是給父母,祖父,曾祖父以及趙國的「賢臣」們買單而已。

《大秦賦》中等趙孝成王趙丹。

而那位在趙悼襄王、趙王遷兩朝上躥下跳的權臣郭開,最終也在投靠秦國之後,返回邯鄲搬家的時候遭到路上的盜賊伏擊而死(一說為李牧舊部報仇)正所謂是惡有惡報!

(其實大秦賦看到這,我感覺還是可以的,喜歡古代軍事的一定不能錯過。)

相關焦點

  • 趙悼襄王有李牧等大將,為什麼要用80多歲的老將龐煖
    在電視劇《大秦賦》中提到了龐煖,他是趙國名將。我們從他的姓氏中想到了一個人龐涓,龐涓可是魏國名將,和龐煖有血緣關係。但是龐煖卻在趙國生活,並經歷了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趙悼襄王4位趙王,最後在八十多歲時,被趙悼襄王再次重用。那麼為什麼趙悼襄王要重用一位老年將領呢?
  • 長平之戰以後,趙國虛弱不堪,為何趙王還要殺掉良將李牧?
    但是事與願違,在此後的40多年裡,秦軍在針對趙國的進攻當中,多次失敗,損兵折將。而阻擋秦軍快速滅趙的關鍵人物,就是當時趙國的邊關將領-李牧。 在李牧死後,趙國迅速地被秦國滅亡。所以在後人口中也有「李牧死,趙國亡」這樣一種說法,那麼當時的趙王是為什麼要自毀長城,殺死了當時國內唯一可以,有效抵禦秦軍進攻的李牧,難道趙王就是這麼二嗎? 李牧功高蓋主,讓趙國某些朝臣甚為忌恨 在李牧掌握趙國兵權的時候,趙國的形勢非常不妙。國內已無大量青壯可以用於作戰,秦國在外也虎視眈眈。
  • 王翦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若不死,趙國的結局能改變嗎?
    人們在這都認為李牧輸在趙王太渣,王翦勝在始皇英明。但是想想之前白起,不也是被趙國反間計殺了嗎?秦昭襄王那麼英明怎麼會殺白起。看看王翦後來滅楚時不斷跟始皇討賞金財和封地就明白了,王翦深深知道始皇雖然派他去打楚國,也很擔心王翦會造反。所以王翦通過不斷請賞,以顯示自己只眷戀土地金錢,對江山沒有絲毫野心,以此打消始皇的疑心。
  • 同是趙國歌姬的兒子,有出息的秦始皇最終俘虜了沒出息的趙王遷
    趙悼襄王一上任,首先幹的事情不是穩定局面,而是派樂乘上前線取代了自己看不順眼的老將廉頗。廉頗大怒之下反擊樂乘,樂乘落荒而逃後從此在歷史書中消失,而廉頗自己則負氣出走,投奔了魏國。也就是說,趙悼襄王一即位,就滅掉了本國的兩位首席大將,實在無語至極。
  • 真實的郭開:趙偃去世後才當上丞相,把國王賣了,國王還替他數錢
    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郭開是什麼形象的呢?實際上,遍尋史料,關於郭開的資料還真不是很多,畢竟不是主要歷史人物,而且還是小人的形象,因此史書上不會專門記載郭開,而是在《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趙世家等記錄中體現。通過梳理這些資料,我發現郭開可以算是戰國時期最成功的的小人了,他甚至能做到把趙王賣了,趙王還要替他「數錢」。
  • 歷史上的郭開,無才無德卻身居高位,為一己之私禍害趙國
    前言郭開是最近正在熱播的歷史劇《大秦賦》當中的一個關鍵人物。他在劇中是趙悼襄王的髮小,是趙國的丞相,性格自私貪婪,瑕疵必報,一肚子壞水。這個人物形象和歷史上的郭開可謂是十分相符,郭開在名將輩出、百家爭鳴的戰國時期,就是一個以奸聞名後世的大奸臣。
  • 李牧就算不死,也無法抵擋秦軍的腳步!這些因素早就註定了結局
    那麼,李牧如果不死,真的能救趙國於危亡嗎? 而他在與戰國末期所向披靡的秦軍作戰,也未嘗一敗。可見,他作為一名將領是多麼的彪悍。但,他真的能撐得起經過長平一戰而被屠殺55萬青壯年的趙國嗎?
  • 戰國第一名士郭開:只要資金到位,戰神也給你幹倒
    今天小編介紹的就是這樣一位「大仁」————郭開。這位趙國宰相身上的名號可不少,擺在第一位的當然是「戰神殺手」,他直接害死了李牧,間接使廉頗無家可歸,因幹倒這兩位戰神,被稱為「亡趙第一人」、「大秦神助手」、「古今第一奸臣」。郭開,趙王最寵幸的大臣。
  • 秦攻趙國,李牧被反間而死,若李牧不死,能抵擋住秦軍嗎
    李牧一開始在趙國北方抵禦匈奴,取得了不俗的戰果,一度讓匈奴不敢與趙國為敵。公元前244年, 趙國高層發生變動,廉頗不滿樂乘代替自己,便領兵將樂乘打跑,廉頗也帶領部下逃到了魏國。趙國一時之間沒有可用之才,李牧成為了朝中的重臣。
  • 大秦賦:趙偃立倡女為王后,卻嘲笑嫪毐封侯,他還真好意思說
    當趙國丞相郭開將嫪毐被封侯一事,告知趙悼襄王趙偃(蔣毅飾)後,趙偃發出一陣譏笑,說道:「秦國不顧天下人恥笑,讓一個寺人封了侯。」看到這一幕,網友們忍不住紛紛吐槽,有的說:「你不也封倡女為王后了嗎?」有的說:「你自己心裡沒點數嗎,還好意思笑別人。」
  • 好好地一部電視劇,從大秦賦演成了「大情婦」,這個女人不簡單
    由張魯一、段奕宏和李乃文等人領銜主演的《大秦賦》正在熱播,不過劇情演了一大半,到現在也是一國未滅,看來六國也不是好欺負的,劇情裡滅掉趙國,最大的障礙就是李牧,滅趙之戰開始變得舉步維艱。不過龐媛中計,趙國的20萬兵力被滅,不過在李牧的指揮下,邯鄲卻不動如山,不過只要倡後和郭開大權在握,滅國也是遲早的事。還記得劇情中郭開向趙偃告知嫪毐封侯,侍奉在趙偃身邊的正是倡後,說起趙國倡後,她起初只是邯鄲的一名倡女,第一任夫君是趙王宗族,後來不怎麼的就家道中落,丈夫也身患重病而死。後來被趙偃娶進府中。
  • 大秦賦大結局:李牧沒死於郭開之手,回到邯鄲,以怪異姿勢自殺
    倡後和趙遷見形勢危急,便從邊境迎回李牧,令他為主將,以司馬尚為副將,引趙國傾國之兵禦敵。李牧引軍去後,倡後有些氣餒,就命郭開召秦使頓弱進宮相見,想以十城的代價換取秦軍退兵。頓弱卻稱趙國若不投降,秦軍是絕不會收兵的。春平君聞訊趕往宮中,在宮門口遇見郭開。春平君怒斥郭開賣國投降,兩人爭吵不止。倡後聽到爭吵聲,出宮查看,向春平君聲言召頓弱入宮是自己的主意。
  • 此人是一國之相,卻逼走一名將,害死一名將,禍害了一個強國!
    史料記載,孝成王之子趙悼襄王繼位當年,便做出了一件震驚列國的大事:默許丞相郭開趕走了屢建戰功的老將廉頗。也是趙國軍事人才太過旺盛,廉頗走了仍有龐煖。這位壽超八十的老將軍事能力沒得說,公元前243年陣斬名士劇辛、公元前241年率五國聯軍打到距離鹹陽不足50公裡的臨潼便可證明!但他的戰略眼光不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在公元前236年不顧秦軍騷擾邊境,反而率主力攻略燕地。
  • 盤點戰神李牧平生的五大戰役(牧粉必看!)
    但鑑於李牧拒不出戰的表現,趙王罷免了李牧,換用了別的將領,新來的將領每次都會出兵迎戰匈奴,勝少輸多,屢次失利,勞民傷財。趙王見狀,只好請求李牧再次出山,擔任雁門指揮官。李牧匆匆上任,還是沿用原來的戰略,人們安居樂業,匈奴一無所獲。
  • 趙國自斷臂膀,嬴政用極小的代價,輕鬆解決名將李牧
    嬴政在進攻趙國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他就是名將李牧。即使是秦國派出了戰神王翦,也沒能在李牧面前佔到多少便宜。 對於嬴政而言,趙國是他人生中忘不掉的一段記憶。 出生在趙國的嬴政,年少時期的那一段生活經歷,絕對稱不上美好。
  • 《大秦賦》王翦能幫嬴政統一六國,白起和他相比,到底差在哪裡?
    王翦滅了趙國王翦在滅趙國的時候,他最大的對手就是李牧。本來趙國在被滅之前,李牧帶領著將領打敗過秦軍。到了王翦來滅趙的時候,他就選擇了不和李牧死磕。因為死磕對誰都不利。鹿死誰手也不好說。這個反間計就是收買趙國的大臣,讓他們說李牧的壞話。最後,是一個叫郭開的臣子,說服了趙王。趙王秘密的把李牧給殺了。殺了李牧就等於是自毀長城,劉牧不在了,王翦的秦軍到了邯鄲,就把趙國給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