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若不死,趙國的結局能改變嗎?

2020-12-14 向東向南看

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李牧打敗匈奴不假,可那時匈奴不是冒頓單于時的匈奴,戰力還一般。打敗秦軍不假,秦將恆齮不是名將。說王翦不是李牧的對手,就吹過頭了,王翦一面讓楊端和圍困邯鄲,一面打得李牧死守不出,不敢回救邯鄲,然後用反間計令趙王懷疑李牧有投降和謀反的可能,在當時具體時間具體情況下,趙王不可能不信。李牧的祖父是秦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李牧的伯父那一支入秦是隴西李氏,可見李牧在秦國也有人脈。在秦強趙弱,岌岌可危的情況下李牧要是降秦也很有可能。不事二主的觀念,在那個年代並不強。此計也是王翦為白起報了被趙國反間計所殺的一箭之仇。

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實力已經大不如前,可是趙還是能與強秦對峙多年,就是依靠太行山這個天然屏障。秦國雖然遠強於趙國,但因為太行山地區易守難攻,所以很難突破趙國的防線。所以論後勤應該是李牧佔優,王翦應該是佔著秦國強大和始皇英明的優勢,但在兩軍對峙時,雙方憑藉自身優勢基本都抵消了,最終就看誰軍事能力和智商高低。人們在這都認為李牧輸在趙王太渣,王翦勝在始皇英明。但是想想之前白起,不也是被趙國反間計殺了嗎?秦昭襄王那麼英明怎麼會殺白起。

看看王翦後來滅楚時不斷跟始皇討賞金財和封地就明白了,王翦深深知道始皇雖然派他去打楚國,也很擔心王翦會造反。所以王翦通過不斷請賞,以顯示自己只眷戀土地金錢,對江山沒有絲毫野心,以此打消始皇的疑心。自古帶兵的將軍越是能力超強帝王其實越是疑心,白起就是因為這個被英明一世的秦昭襄王殺了。這樣的話,李牧被王翦用反間計所殺,就不管趙王是否英明還是昏聵,就算李牧後面是英明的始皇一樣會被高明的對手用反間計除掉,這就是李牧與王翦智商差距所致。

趙王為了維護自己權勢地位而致趙國國家利益與不顧,因此他和李牧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秦國的反間計其實並不奏效,就如同長平之戰時用反間計迫使趙王用趙括換廉頗一樣。準確地說,趙孝成王並沒有中計,而且他換將的決策也是出於對趙國國力的準確估計以及現實情況,所做出的最合適的決策。只是趙國之所以慘敗,是敗在信息的不對稱上。也就是說在當時戰事膠著的狀況下,秦趙兩國都耗不下去了,都想決一死戰,轉防禦為進攻,一戰而定輸贏。因此秦國也有換將的打算,同時因為廉頗的緣故,秦國戰事沒有任何進展。所以在這種背景下,用反間計激趙國換將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然而對於趙國來說,秦國的反間計其實很拙劣,這個不是影響趙王換將決策的根源,換將的根源就是國力的不允許,耗不起了,另外就是儘快打破戰事的膠著狀態。所以我說趙王換將這是個明智的選擇,因為廉頗並非秦軍的對手,拖下去的唯一後果就是趙軍必敗。但是,問題也就是出在這裡,趙國換將的結果秦國是知道的,所以白起按照對手趙括的路數重新進行了軍事布置,而趙括並不知道他的對手是誰,所以他的布置完全被白起所算計,這就是我說的信息的不對等。可以這麼說,如果秦國不是用得白起,而換的另外的人,那失敗的必然是秦軍,從趙括斷糧46天,最後殺傷半數秦軍的戰況,可見趙括確實是個將才,而並非紙上談兵的草包。

不要把趙王遷說的那麼聰明,他根本上就是昏君,殺李牧主要是郭開這個奸臣的意思。郭開為什麼要殺李牧,第一是他貪財,收了秦國好多金,他這種人,才不管國家死活,他幫秦,秦滅趙也不會殺他。第二,李牧能不能戰勝秦軍,說不準,反正王翦一時拿他沒招。

如果李牧戰勝秦軍,趙國穩定,撐軍權的李牧,隨時可以廢了趙王遷和郭開。既然秦滅趙,郭開不死,李牧勝秦,郭開可能死,那還不如極力鼓動昏君趙王遷殺了李牧。而郭開知道,李牧一死,趙馬上滅,趙王遷卻不知道,他不是昏君是什麼。趙王遷怕李牧立新君廢他,在當時那個環境,強敵壓境,社稷不保,肯定是用心打仗,擊敗強秦再說,怎麼可能這時候殺唯一能擋秦的人,那不是自毀長城,自掘墳墓嗎。所以說,殺李牧,明擺著是郭開的意思,而趙王遷,就是一個受奸人指使的昏君。

趙王遷歲數太小十幾歲,奸臣郭開暗中投秦,暗害名將李牧,趙王遷後來非常後悔,趙國當時發生了大地震波及全國,秦國向趙國開戰,趙國內有災害外有秦國入侵又有奸臣郭開,趙國失敗趙王遷被俘後悔錯殺李牧十五歲病亡,奸臣郭開被李牧手下殺死為李牧報仇。代王趙嘉率領兩萬趙軍和數萬百姓慷慨赴死與秦軍決戰,流盡最後一滴血,在山上觀戰的匈奴王被趙軍血決戰的英勇氣勢流下眼淚。

即使李牧不死,長平之戰後國力軍力被嚴重削弱的趙國及亂政頻出的東方其它五國,都已經沒有阻擋秦國統一步伐的力量了。不要把某一個人的作用擴大,也不要否定一個人的能力,趙之亡只是時間問題,滅亡的原因是政治制度的原因,而非國力的問題。就算趙國兵強馬壯,如果政治制度不好的話,再加十個李牧都是會亡的,是秦的政治制度讓秦統一六國。

滅趙後秦打楚為啥失敗,滅趙之後的秦不是更強嗎,打楚卻先敗了,而楚為啥不一統,最終被秦滅,而秦一統中國。只因在政策與制度上才使秦一統六國。而後來之中國朝代更換,雖然史書上說是皇帝昏迷腐敗,正如說趙之亡在於殺李牧,而實由制度所亡。把昏君擴大化只是傳教下一代,讓後人從中認識改正而已。

相關焦點

  • 秦攻趙國,李牧被反間而死,若李牧不死,能抵擋住秦軍嗎
    李牧一開始在趙國北方抵禦匈奴,取得了不俗的戰果,一度讓匈奴不敢與趙國為敵。公元前244年, 趙國高層發生變動,廉頗不滿樂乘代替自己,便領兵將樂乘打跑,廉頗也帶領部下逃到了魏國。趙國一時之間沒有可用之才,李牧成為了朝中的重臣。
  • 李牧就算不死,也無法抵擋秦軍的腳步!這些因素早就註定了結局
    那麼,李牧如果不死,真的能救趙國於危亡嗎?但,他真的能撐得起經過長平一戰而被屠殺55萬青壯年的趙國嗎?要說清楚這件事,我們必須先來了解下戰爭的過程。
  • 廉頗逃走李牧被殺,白起自殺王翦被奪權,名將的結局預示著國運
    但大家最難受的不是將軍戰死沙場,而是被小人陷害而死,將軍從來不怕死戰死,怕的是死的糊裡糊塗,怕的是死在自己人手裡。李牧死,趙國亡,趙王怎麼就能那麼糊塗,殺了李牧呢,這明擺著是自毀長城呀,但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面,如果你讀一讀歷史,你會發現這段故事並沒有那麼簡單,李牧從某種程度上講死的並不冤。
  • 如果李牧不被趙悼襄王的寵臣郭開害死,他能夠阻擋秦軍滅趙嗎?
    李牧,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那在中國是大名鼎鼎,無論是戰國秦漢時期,還是現在。筆者記得曾經買過一本孫子兵法36計,其中舉的一個戰例就是,李牧全殲十幾萬匈奴騎兵。從歷史上看,李牧的戰績也是非常輝煌的,在戰國晚期,也是數一數二的名將,那問題就來了,如果李牧不被郭開害死,他能夠阻擋秦軍滅趙嗎?
  • 長平之戰以後,趙國虛弱不堪,為何趙王還要殺掉良將李牧?
    更別提他在趙國北方邊境駐守期間,連續擊敗匈奴和東胡,讓這些套馬的漢子不敢南下,遠遁塞外。 所以在後人口中也有「李牧死,趙國亡」這樣一種說法,那麼當時的趙王是為什麼要自毀長城,殺死了當時國內唯一可以,有效抵禦秦軍進攻的李牧,難道趙王就是這麼二嗎? 李牧功高蓋主,讓趙國某些朝臣甚為忌恨 在李牧掌握趙國兵權的時候,趙國的形勢非常不妙。國內已無大量青壯可以用於作戰,秦國在外也虎視眈眈。用風雨飄搖來形容照顧,也不是不行。
  • 趙國自斷臂膀,嬴政用極小的代價,輕鬆解決名將李牧
    嬴政在進攻趙國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他就是名將李牧。即使是秦國派出了戰神王翦,也沒能在李牧面前佔到多少便宜。 對於嬴政而言,趙國是他人生中忘不掉的一段記憶。 出生在趙國的嬴政,年少時期的那一段生活經歷,絕對稱不上美好。
  • 《大秦賦》之王翦:戰功不輸白起,最終是什麼結局?
    比如廉頗這位名將,是被郭開陷害排擠,最終被趙悼襄王趙偃趕出了趙國。而在廉頗之後,李牧無疑成為趙國君主最為依靠的名將了。至於筆者今天要說的王翦,則可以稱之為白起之後的秦國第一名將。一定程度上,王翦在戰國末期所立下的戰功,甚至完全可以和白起相提並論。那麼,問題來了,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王翦到底立下了哪些戰功,最終的結局又是什麼呢?
  • 《大秦賦》王翦能幫嬴政統一六國,白起和他相比,到底差在哪裡?
    本來趙國是讓老將廉頗應對秦軍的, 而且廉頗應對的也很漂亮,至少秦軍三年都沒有能攻下趙國的寸土來。這樣消耗下去,對秦國是不利的。索性他們就用了反間計,把廉頗給換了下來,把無能的趙括給換了上去。趙括上來後,秦軍將領就換成了白起。
  • 大秦賦大結局:李牧沒死於郭開之手,回到邯鄲,以怪異姿勢自殺
    李牧引軍去後,倡後有些氣餒,就命郭開召秦使頓弱進宮相見,想以十城的代價換取秦軍退兵。頓弱卻稱趙國若不投降,秦軍是絕不會收兵的。春平君聞訊趕往宮中,在宮門口遇見郭開。春平君怒斥郭開賣國投降,兩人爭吵不止。倡後聽到爭吵聲,出宮查看,向春平君聲言召頓弱入宮是自己的主意。
  •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真的是因為嬴政?
    然而這四大名將,除了王翦以外,無一善終。 白起、廉頗、李牧到底是因何而死呢?王翦又是憑什麼成了唯一善終者呢?我們不妨來回看三將的死因,從中來探尋王翦為何獨得善終的答案。
  • 歷史上的郭開,無才無德卻身居高位,為一己之私禍害趙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沒再得到為國報效的機會,他在魏國不受重用,又被楚王接到了楚國,可是他一心思念趙國,再也沒有軍事方面的建樹,最後在楚國鬱鬱而終了。害死李牧逼走了廉頗之後,郭開又將目光放在了趙國的另一位名將李牧身上。
  • 盤點戰神李牧平生的五大戰役(牧粉必看!)
    在戰國時期,各國都湧現出一批一批的傑出將領,其中趙國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名將領分別是廉頗和李牧。我們今天就來談談戰神李牧平生的五大戰役。於是有的學者便將「趙得上谷三十六縣」的戰績算到李牧的頭上,此處存在爭議,文章不做具體討論。大敗桓齮公元前229年,秦將桓齮攻趙,趙使扈輒為將,桓齮陣斬扈輒,全殲趙軍十萬人。趙國全境轟動!趙王遷只好啟用駐守雁門、防備匈奴的李牧。
  • 《大秦賦》中戰國四大名將李牧生不逢時,還是腦子缺點靈光?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是個喜歡獨斷專行的打工人。可惜他生不逢時。喜歡把財政軍大權囊括自己手中的他,沒有碰到趙武靈王這樣的明主,也沒有碰到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這些霸主都會海納百川,只要能做成事兒,他們有胸懷包容各種人才的「另類」要求。
  • 白起、王翦:誰是秦國第一將,他們為何同人不同命?
    戰國四大名將,有兩位來自秦國,白起和王翦。在統一六國的道路上,白起掃除絕對障礙,王翦助秦始皇完成使命。二人都是軍事奇才,對秦國都有不世之功,可他們同人不同命,一樣的人生,不一樣的結局,令人嘆之、憐之。
  • 《大秦賦》之王翦家族:王翦、王賁、王離最終結局如何?
    那麼,問題來了,在歷史上,王翦、王賁、王離最終結局如何?王翦王翦(生卒年不詳),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王翦年少的時候就喜歡兵法,並且隨侍秦王嬴政。換而言之,這意味著王翦和蒙恬、蒙毅一樣,都是跟隨嬴政一起長大的。
  • 示敵以弱,以守為攻,穩健派的李牧用這種戰法讓匈奴損失慘重!
    在戰場上,有銳意進取類型的將軍,有謹慎沉穩類型的將軍,趙國的趙奢和趙括就屬於那種銳意進取類型的將軍,而廉頗和李牧則屬于謹慎沉穩類型的將軍。李牧作為趙國守衛北方的良將,在他的任期之內,趙國未曾有任何損失,而匈奴未曾獲得一絲好處,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八個字:示敵以弱,以守為攻!
  • 同是趙國歌姬的兒子,有出息的秦始皇最終俘虜了沒出息的趙王遷
    即便如此,趙國仍然是塊難啃的骨頭,廉頗、李牧這種長期霸佔戰國風雲名將TOP10的選手依然生龍活虎地活躍在戰爭舞臺上,幾乎愁死了好幾代秦王。好在天不絕秦國,經歷了兩代短命的秦王之後,趙國歌姬生的兒子嬴政登上了秦王寶座,這是位天選之子,上天將統一六國的重任交到了他的手上,在他的手上,秦國國運達到了拋物線的頂端。
  • 如果趙國李牧不死,趙國有希望打敗秦國嗎?為什麼趙國名將多?
    李牧不死,趙國也無希望打敗秦國如果說李牧不死,趙國取得幾場乃至十幾場戰爭的勝利我認為都是可能的,但是趙國最終打敗秦國是不可能的。趙國長平之戰慘敗於秦國就定下了之後的基調,後續的趙國基本就已經剩下掙扎求生的節奏,而基本失去的翻身的可能。之所以趙國長平之戰慘敗於秦國,其實也是側面反應了趙國當時綜合國力弱於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