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場上,有銳意進取類型的將軍,有謹慎沉穩類型的將軍,趙國的趙奢和趙括就屬於那種銳意進取類型的將軍,而廉頗和李牧則屬于謹慎沉穩類型的將軍。李牧作為趙國守衛北方的良將,在他的任期之內,趙國未曾有任何損失,而匈奴未曾獲得一絲好處,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八個字:示敵以弱,以守為攻!
趙國名將李牧和其他知名的將領一樣,都做到了賞罰分明,與士兵同甘共苦的程度。但是,李牧有一點與其他將帥大為不同,那就是他對屬下做了這個一條特殊的規定:發現匈奴兵來襲擊,要立刻退回營區自保;有膽敢去捕擄敵人的,處以斬刑。
正如他所規定的那樣,每次匈奴來了,趙軍只要看到了烽火報警,立馬就退入營壘堅守,從不出來迎戰。這個做法好處是很明顯的,那就是李牧守衛邊境這幾年,趙國的人馬和物資基本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損失。而缺點就是,不僅匈奴認為李牧膽小怕事,甚至連邊境的士兵都覺得跟著李牧太窩囊了。
這件事不知不覺就傳到了趙王的耳朵裡,趙王數次責備李牧,而李牧卻屢教不改,脾氣那是相當的倔。按照李牧的性格,哪怕趙王親自過來邊境罵他,他都不聽你的。結果趙王很生氣,直接換了個人接替了李牧在邊境的職位。
結果李牧走後,新來的將軍為了表現自己,每次匈奴來犯,他都馬上率領趙軍出擊。雖然趙軍打的爽了,每次都取得了勝利,但是弊端也顯現了出來,那就是趙軍的損失和傷亡越來越多。最後,甚至趙國邊境已經無法正常耕作和畜牧了,補給成為了大問題。
事情如此發展,完全出乎了趙王的預料,於是他不得不請李牧官復原職,繼續為趙國守衛北方邊境。然而李牧倔勁兒又上來了,對趙王說:「大王一定要戍守邊防,就得答應我仍採取從前的做法,我才敢從命。」趙王為了邊境著想,也只能答應了他。
李牧官復原職後,邊境的制度又回到了老樣子,匈奴依舊不時來犯,但是李牧依舊在營壘堅守,不給匈奴任何機會。士兵們看到這種情況,覺得李牧的做法還是挺不錯的,最起碼不影響後勤補給,每天都有足夠的糧食吃。但是匈奴卻不知道情況,仍舊認為李牧是個膽怯的人。
時間久了,趙國邊境的官兵開始覺得膩煩了。每天日子過的這麼滋潤,卻沒有任何用武之地,那當士兵還有意義嗎?於是各個想著出戰,繼續在戰場上與匈奴廝殺。
這時候,李牧也覺得出戰時機差不多到了,於是精心選擇了一千三百輛兵車,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善射的士兵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訓練作戰。同時讓大批牲畜到處放牧,放牧的人漫山遍野。
沒多久,匈奴得到趙國在邊境大量放牧消息,於是決定過來劫掠。這次匈奴來人不多,試探性的進攻趙軍,但是李牧假意敗走,故意把幾千人讓匈奴活捉去。匈奴首領單于聽說這個消息後,覺得李牧真是個廢物,於是立馬組織兵馬,想入侵趙國腹地掠奪更多的資源。
單于的部隊打來後,爭先恐後的往前衝,都準備多殺幾個趙軍來展示自己的威猛,並且洗刷之前在趙國邊境戰敗的恥辱。而李牧的部隊則給匈奴讓開了一個口子任其進入,然後再從兩側左右包抄。發覺被包圍的匈奴大軍頓時慌亂起來,趙軍則趁此機會大殺特殺,直接幹掉了匈奴騎兵十幾萬人。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李牧的計劃遠不止於此,他志在徹底解決趙國邊境匈奴帶來的隱患。李牧趁著匈奴元氣大傷的機會繼續向北進軍,一路上滅了衤詹襤,打敗了東胡,並收降了林胡,為趙國邊境帶來了十多年的安定。唯獨可惜的是,匈奴的首領單于跑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