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敵以弱,以守為攻,穩健派的李牧用這種戰法讓匈奴損失慘重!

2020-12-21 騰訊網

在戰場上,有銳意進取類型的將軍,有謹慎沉穩類型的將軍,趙國的趙奢和趙括就屬於那種銳意進取類型的將軍,而廉頗和李牧則屬于謹慎沉穩類型的將軍。李牧作為趙國守衛北方的良將,在他的任期之內,趙國未曾有任何損失,而匈奴未曾獲得一絲好處,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八個字:示敵以弱,以守為攻!

趙國名將李牧和其他知名的將領一樣,都做到了賞罰分明,與士兵同甘共苦的程度。但是,李牧有一點與其他將帥大為不同,那就是他對屬下做了這個一條特殊的規定:發現匈奴兵來襲擊,要立刻退回營區自保;有膽敢去捕擄敵人的,處以斬刑。

正如他所規定的那樣,每次匈奴來了,趙軍只要看到了烽火報警,立馬就退入營壘堅守,從不出來迎戰。這個做法好處是很明顯的,那就是李牧守衛邊境這幾年,趙國的人馬和物資基本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損失。而缺點就是,不僅匈奴認為李牧膽小怕事,甚至連邊境的士兵都覺得跟著李牧太窩囊了。

這件事不知不覺就傳到了趙王的耳朵裡,趙王數次責備李牧,而李牧卻屢教不改,脾氣那是相當的倔。按照李牧的性格,哪怕趙王親自過來邊境罵他,他都不聽你的。結果趙王很生氣,直接換了個人接替了李牧在邊境的職位。

結果李牧走後,新來的將軍為了表現自己,每次匈奴來犯,他都馬上率領趙軍出擊。雖然趙軍打的爽了,每次都取得了勝利,但是弊端也顯現了出來,那就是趙軍的損失和傷亡越來越多。最後,甚至趙國邊境已經無法正常耕作和畜牧了,補給成為了大問題。

事情如此發展,完全出乎了趙王的預料,於是他不得不請李牧官復原職,繼續為趙國守衛北方邊境。然而李牧倔勁兒又上來了,對趙王說:「大王一定要戍守邊防,就得答應我仍採取從前的做法,我才敢從命。」趙王為了邊境著想,也只能答應了他。

李牧官復原職後,邊境的制度又回到了老樣子,匈奴依舊不時來犯,但是李牧依舊在營壘堅守,不給匈奴任何機會。士兵們看到這種情況,覺得李牧的做法還是挺不錯的,最起碼不影響後勤補給,每天都有足夠的糧食吃。但是匈奴卻不知道情況,仍舊認為李牧是個膽怯的人。

時間久了,趙國邊境的官兵開始覺得膩煩了。每天日子過的這麼滋潤,卻沒有任何用武之地,那當士兵還有意義嗎?於是各個想著出戰,繼續在戰場上與匈奴廝殺。

這時候,李牧也覺得出戰時機差不多到了,於是精心選擇了一千三百輛兵車,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善射的士兵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訓練作戰。同時讓大批牲畜到處放牧,放牧的人漫山遍野。

沒多久,匈奴得到趙國在邊境大量放牧消息,於是決定過來劫掠。這次匈奴來人不多,試探性的進攻趙軍,但是李牧假意敗走,故意把幾千人讓匈奴活捉去。匈奴首領單于聽說這個消息後,覺得李牧真是個廢物,於是立馬組織兵馬,想入侵趙國腹地掠奪更多的資源。

單于的部隊打來後,爭先恐後的往前衝,都準備多殺幾個趙軍來展示自己的威猛,並且洗刷之前在趙國邊境戰敗的恥辱。而李牧的部隊則給匈奴讓開了一個口子任其進入,然後再從兩側左右包抄。發覺被包圍的匈奴大軍頓時慌亂起來,趙軍則趁此機會大殺特殺,直接幹掉了匈奴騎兵十幾萬人。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李牧的計劃遠不止於此,他志在徹底解決趙國邊境匈奴帶來的隱患。李牧趁著匈奴元氣大傷的機會繼續向北進軍,一路上滅了衤詹襤,打敗了東胡,並收降了林胡,為趙國邊境帶來了十多年的安定。唯獨可惜的是,匈奴的首領單于跑掉了。

相關焦點

  • 大秦賦大結局:李牧沒死於郭開之手,回到邯鄲,以怪異姿勢自殺
    倡後和趙遷見形勢危急,便從邊境迎回李牧,令他為主將,以司馬尚為副將,引趙國傾國之兵禦敵。李牧引軍去後,倡後有些氣餒,就命郭開召秦使頓弱進宮相見,想以十城的代價換取秦軍退兵。頓弱卻稱趙國若不投降,秦軍是絕不會收兵的。春平君聞訊趕往宮中,在宮門口遇見郭開。春平君怒斥郭開賣國投降,兩人爭吵不止。倡後聽到爭吵聲,出宮查看,向春平君聲言召頓弱入宮是自己的主意。
  • 王翦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若不死,趙國的結局能改變嗎?
    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李牧打敗匈奴不假,可那時匈奴不是冒頓單于時的匈奴,戰力還一般。打敗秦軍不假,秦將恆齮不是名將。秦國雖然遠強於趙國,但因為太行山地區易守難攻,所以很難突破趙國的防線。所以論後勤應該是李牧佔優,王翦應該是佔著秦國強大和始皇英明的優勢,但在兩軍對峙時,雙方憑藉自身優勢基本都抵消了,最終就看誰軍事能力和智商高低。人們在這都認為李牧輸在趙王太渣,王翦勝在始皇英明。但是想想之前白起,不也是被趙國反間計殺了嗎?秦昭襄王那麼英明怎麼會殺白起。
  • 令古人頭疼的「匈奴」,到了今天是哪個民族?
    當時的北方匈奴部落逐漸壯大,兵力以騎兵為主,妥妥的精銳之師,每次匈奴騎兵南下,趙國總是首當其衝,趙國軍隊基本不是匈奴人對手,趙國名將李牧權衡時事利弊,對匈奴採取預防為主的策略,慢慢讓匈奴人覺得趙國軍隊好欺負,每次匈奴大軍到來,李牧總是率部下堅壁清野,匈奴人每次都是無功而返,趙國人畜幾乎沒有傷亡,後來李牧膽怯的行為傳到趙王耳朵裡,趙王一怒之下,撤了他的職
  •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趙惠文王劇照公元前270年,秦軍越過韓國上黨攻伐趙國閼與,趙奢用了個疑軍之際,殲滅秦軍8萬。在這個時期,趙國是在秦國兼併戰爭中唯一能與之一戰的國家。長平之戰,白起打了個大漂亮仗,雖然秦軍損失慘重,但殲滅了強敵趙國的許多有生力量,倘若趁著秦軍餘威,大步攻向邯鄲,那功勞,不可想像。但這是範睢所不願見到的,他不希望死對頭功勞比自己大。所以才讓趙國有了喘息的機會。範睢劇照趙國這邊,長平之戰後回去的士兵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 秦攻趙國,李牧被反間而死,若李牧不死,能抵擋住秦軍嗎
    李牧一開始在趙國北方抵禦匈奴,取得了不俗的戰果,一度讓匈奴不敢與趙國為敵。公元前244年, 趙國高層發生變動,廉頗不滿樂乘代替自己,便領兵將樂乘打跑,廉頗也帶領部下逃到了魏國。趙國一時之間沒有可用之才,李牧成為了朝中的重臣。
  • 橫盤整理,以守為攻!
    空方拋盤逐漸趨弱,成為「強弩之末」,大盤的長期底部已經來臨。循序漸進 以守為攻更穩妥滬指中期和長期的均線都在2900點至3000點一帶,離目前的點位只相差100多點。如果多方快速往上拉,就要同時突破中期和長期均線壓制,相對來說阻力要大一些。
  • 盤點戰神李牧平生的五大戰役(牧粉必看!)
    一,破匈奴李牧初到雁門的時候還是一名年紀輕輕的將領,每次匈奴來犯,李牧都會命令手下閉城自守,禁止與匈奴人交戰,匈奴人見無機可乘,只好無功而返。李牧在不斷的匈奴交往的過程中摸索著對付匈奴人的方法,尋找著決戰的機會。
  • 李牧大破匈奴的背後:做好周全的準備,才能夠抓出成功的機會
    我們為某件事情做準備的背後,就是預防這種「萬一」的出現,即使我們有著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的「白準備」,最終的目的就是達到一次有效的準備。如果能夠在某件事情上獲得了成功,那麼這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的「白準備」,其實也是值得的。在中國古代的戰國時期,名將李牧就曾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最後成功擊敗了匈奴。
  • 如果李牧不被趙悼襄王的寵臣郭開害死,他能夠阻擋秦軍滅趙嗎?
    李牧,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那在中國是大名鼎鼎,無論是戰國秦漢時期,還是現在。筆者記得曾經買過一本孫子兵法36計,其中舉的一個戰例就是,李牧全殲十幾萬匈奴騎兵。從歷史上看,李牧的戰績也是非常輝煌的,在戰國晚期,也是數一數二的名將,那問題就來了,如果李牧不被郭開害死,他能夠阻擋秦軍滅趙嗎?
  • 李牧就算不死,也無法抵擋秦軍的腳步!這些因素早就註定了結局
    李牧,戰國四名將之首,一生未嘗敗績。史書記載把李牧塑造成趙國賴以支撐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的說法。 首先,我們不否認李牧作為一代名將的功績和本事,特別是在「趙破匈奴之戰」中,他以純步兵軍團全殲匈奴騎兵兵團,創造了幾乎神話一樣的戰績,不說前無古人,在我所知的後代歷史中,再也沒有出現過這種近乎神話的戰績。
  • 古時候的匈奴是現在的什麼地方人呢?
    這種說法來源於匈奴的古老傳說,據說匈奴的王族,就出自夏朝末代君主夏桀之子淳維,這種說法應該是比較可信的。因為司馬遷的時代,漢武帝雖然重創了匈奴,但是匈奴實力尚存,漢文化還沒有自帶霸氣屬性,所以匈奴人也沒心思往上貼,人家也是挺驕傲的。
  • 漢匈大決戰:漢武帝決意對匈奴宣戰,帝國上空籠罩著危機的陰雲
    就算是不認同對匈奴展開軍事行動的韓安國,也認為如今的漢軍實力並不弱於匈奴軍隊。 而同時,匈奴的力量似乎正在減弱。 據不完全統計,漢景帝時期,功臣封侯的18人之中,匈奴人佔到了8人之多。而武帝初年,因功封侯的32人之中,匈奴降者更是多達18人之多,超過半數。這些人當中,不乏匈奴的貴族和小王。
  • 一國只因一人興,看看匈奴雄主冒頓單于的手腕與心術
    在那個時代,無論是中原還是草原,這種事情應該是很常見的。但是他的父親太愛他的後母,想把後母的兒子立為繼承人。頭曼單于顯然是不學歷史的,他肯定不知道在幾百年前,晉獻公就因為偏愛自己的后妃,廢了太子,導致晉國大亂近二十年。如果他知道的話,可能就不會想弄死自己的兒子了。
  • 揮戈誓飲匈奴血:西漢前期對匈奴戰史梳理
    劉邦也想乘勝消滅匈奴,遂率三十二萬步兵追擊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由於輕敵冒進,被匈奴人的示弱所迷惑,匈奴軍隱藏其精銳,露其羸弱,把劉邦的漢軍前鋒吸引至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東北),以數萬騎兵圍困漢軍七日,使漢軍裡外不得相救。在圍困過程中,匈奴人用大車圍成防禦工事,阻隔漢軍的突圍和突襲,在短期內給漢軍前鋒造成了巨大的困擾,讓劉邦膽戰心驚。
  • 長平之戰以後,趙國虛弱不堪,為何趙王還要殺掉良將李牧?
    李牧在趙國獲得兵權的時候,不僅欺負了實力較弱的燕國,佔領了燕國好幾座城池。在秦國針對趙國的進攻當中,李牧多次運用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多次巧妙地毆打數十萬秦軍,斬獲頗多。
  • 第三次長沙會戰時重創日軍的「天爐戰法」,為何僅用一次便不靈了
    戰役爆發後,日軍在前期戰鬥中基本沒有遭到頑強的抵抗,很快便突破了國軍的一線陣地,大有一舉拿下長沙之勢,後來隨著香港方面英軍的抵抗逐漸減弱,投降便成了時間問題,而奉命支援的第四軍和第七十四軍這兩個王牌軍也沒有必要繼續南下,紛紛暫緩腳步等待命令,而日軍第十一軍司令官阿南惟幾卻被這暫時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再加上進攻香港的日軍已經取得勝利,在這種刺激下,阿南惟幾便不顧大本營的命令,執意拿下長沙,結果這支孤軍被薛嶽的
  • 《大秦賦》中戰國四大名將李牧生不逢時,還是腦子缺點靈光?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是個喜歡獨斷專行的打工人。可惜他生不逢時。喜歡把財政軍大權囊括自己手中的他,沒有碰到趙武靈王這樣的明主,也沒有碰到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這些霸主都會海納百川,只要能做成事兒,他們有胸懷包容各種人才的「另類」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