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左傳》中,說道:「不備不虞,不可以師。」指代的是如果在一場戰爭中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和計劃,沒有對敵人進行周密的防護,是不可以草率的出兵作戰的。此外在武聖孫子看來,戰爭是非常有害的,不到萬不得已,能不打就不打。所以孫子便提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理念,主張能用謀略和手段使敵人屈服就一定要避免用武力。那麼如果一定要使用戰爭作為謀取更大利益的手段,就一定要謹慎對待,要以獲勝為最終目的而戰。於是乎,孫子的「知勝有五」便順勢而生了。
在孫子提出的「知勝有五」中,「以虞待不虞者勝」是其中的第四個可以預見勝利的方面。「以虞待不虞者勝」在原文中的意思是在一場戰爭中能夠以自身做好充分準備來對付毫無準備的敵人,就能夠獲得這一場戰爭中的最終勝利。其中的「虞」一字,是做好了準備的意思。在一場戰爭中,哪一方能夠佔據著更多的優勢,也就是主動權,哪一方獲勝的機率就會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放大。其中的優勢和主動權也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說「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即先敵人一步抵達會戰地點,還有今天重點講的「以虞待不虞者勝」。
都說在看待問題和事情的時候要學會轉換自己的思維,從各個角度來思考問題。所以「以虞待不虞者勝」也可以理解為:機會往往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沒有準備,往往也就留不住機會。無論是中國歷史上的成功人物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人成大事者,他們在具備一定的能力的同時,都能夠做到一點,就是看準時機和抓住機會。當然,前提是一定要做好準備,否則等到機會真正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卻因為準備不足而錯失機會。
或許會有人覺得,有的時候即使你做好了完全的準備,但是其中絕大部分的準備都是「白準備」,這樣的準備還值得嗎?答案毋庸置疑是肯定的。所謂準備就是一種在某件事上的打算和備用,俗話說得好,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我們為某件事情做準備的背後,就是預防這種「萬一」的出現,即使我們有著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的「白準備」,最終的目的就是達到一次有效的準備。如果能夠在某件事情上獲得了成功,那麼這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的「白準備」,其實也是值得的。
在中國古代的戰國時期,名將李牧就曾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最後成功擊敗了匈奴。在李牧和匈奴對抗的過程中,李牧先是根據需要設置了管理,後面每田都堅持提高士兵們的夥食,此外還教士兵練習射箭和騎馬。並且對於匈奴的入侵,李牧也下令士兵們堅守不戰,有違背軍令者斬立決。就這樣過了好幾年,趙軍的人馬和物資沒有損失,並且士兵們也都精神飽滿。此時的匈奴已經認為趙軍膽小懦弱,不敢出戰,漸漸地放鬆了戒備和警惕。於是最後李牧將戰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善射的士兵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訓練作戰。
並在後來巧用兵馬,在虛虛實實的作戰中,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敵軍,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在這個例子中,李牧並沒有選擇和匈奴立即開戰,而是選擇了以逸待勞的妙計,以自身充足的準備對上毫無準備的匈奴,最終大勝匈奴。此後的十多年裡,匈奴都不敢再接近趙國的邊境。此外歷史上還有有備無患的例子,就比如說陶侃。當時陶侃在擔任荊州的刺史的時候,要求造船的工匠人將鋸下來的木屑收集起來,後來下大雪的時候陶侃就用這些木屑來鋪路。運送到京城的竹子往往都會將竹頭丟掉,陶侃卻選擇了將竹頭留下並做成了竹釘,這些竹釘也在恆溫討伐蜀國的時候起到了作用。
結合以上的兩個案例,就可以看出無論是在戰爭前還是在生活中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先使自己能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樣才能避免自己不被對手所打敗。孫子認為在一場戰爭中,明智的將帥往往都是能先想方設法讓自己處於不被敵人所打敗,再是想辦法打敗敵人。如何能夠使自己處於不被敵人打敗呢?做好完全準備就是其中之一,因為一旦你做好了準備,面對敵人的攻擊時就能夠遊刃有餘,不至於自亂陣腳,也才能避免敵人「出我不意,攻我無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