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雖然趙國是第二個就被滅掉的國家,但秦國和趙國之間戰爭持續的時間最長、戰況最慘烈,趙國給秦國找的麻煩也最多。
其實說起來,秦國和趙國在幾百年前是妥妥的一家人,他們的共同祖先是跟隨大禹治水的伯益,伯益當年因為治水有功,被大家推舉為禹的繼承人,但是禹的兒子啟玩了把陰的,把伯益踹到一邊自己當了部落首領。
雖說曾是一家人,但在利益面前哪有什麼親情可言。
秦國和趙國曾經有過蜜月期,趙國國君趙武靈王,就是那位發明了「胡服騎射」的厲害國君,和秦國掌權者宣太后,也就是《羋月傳》裡的那個羋月的原型,當時兩國有共同的利益訴求——打齊國,所以關係還算融洽。
解決完齊國後,秦國和趙國關係迅速破裂,曾經的親戚變為仇人,那仗打的相當慘烈。
秦軍在六國中被傳為神話,逮住誰虐誰,尤其是倒黴的韓國,因為挨得近又沒有天險可守,被秦軍揍得滿地找牙。公元前230年,秦始皇贏政派出一支軍隊,輕鬆吞掉韓國領土,韓國只抵抗了一年,就Game over了。
但趙國完全不同,他們和秦人一樣,骨子裡流著彪悍的血液。經過趙武靈王變法之後,趙軍也是相當強悍。
結果兇悍如虎狼的秦軍,居然被趙奢率領的趙軍打敗,這一仗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秦國被其它五國結結實實看了笑話。
太沒面子了,秦王哪受得了這個,從此開啟了兩國瘋狂互毆時代,雙方你來我往,互有勝負,戰爭陷入了膠著狀態,關鍵時刻秦王啟用號稱「殺神」的白起,長平之戰中瘋狂地弄死了趙國40萬大軍,導致趙國實力大減。
即便如此,趙國仍然是塊難啃的骨頭,廉頗、李牧這種長期霸佔戰國風雲名將TOP10的選手依然生龍活虎地活躍在戰爭舞臺上,幾乎愁死了好幾代秦王。
好在天不絕秦國,經歷了兩代短命的秦王之後,趙國歌姬生的兒子嬴政登上了秦王寶座,這是位天選之子,上天將統一六國的重任交到了他的手上,在他的手上,秦國國運達到了拋物線的頂端。
反觀趙國,雖然能和秦國叫板,但是他們的國君完美展示了什麼叫一代不如一代。趙悼襄王一上任,首先幹的事情不是穩定局面,而是派樂乘上前線取代了自己看不順眼的老將廉頗。
廉頗大怒之下反擊樂乘,樂乘落荒而逃後從此在歷史書中消失,而廉頗自己則負氣出走,投奔了魏國。也就是說,趙悼襄王一即位,就滅掉了本國的兩位首席大將,實在無語至極。
跟秦始皇的爹類似,趙悼襄王有次出去玩看見了一位絕色歌姬,可惜這位歌姬已經被他家的親戚買去了,給趙悼襄王鬱悶壞了,幸好過了幾個月這位親戚犯事,趙悼襄王趕緊把這位歌姬接到宮裡封為嬪妃。
這位趙姬也是挺有心計的人物,哄著趙悼襄王把王后和太子廢掉,改立兒子趙遷為太子,這就是後來的趙王遷(趙幽繆王)。當時李牧曾經勸諫過,認為這位趙姬品行不好,又有克夫的嫌疑,結果李牧一番好心沒得到好下場,趙悼襄王把他派到邊疆跟匈奴打仗去了,趙王遷也對他懷恨在心。
自此,兩個宿命中的對手:嬴政和趙王遷,終於相遇了。二人的背景完全一樣(老爹是國王,老媽是歌女),又是親戚,互相PK的話誰能取得勝利呢?
雖然結果大家都知道,但是秦始皇打起趙國來可是相當費勁。雖然趙王遷在沒當國君之前就以品行不端聞名趙國,但他也知道秦軍是奔著滅了自己來的,所以大敵當前也就不顧什麼個人恩怨了,他把李牧從邊境調回來:「李大爺,表現的時候到了,上吧!」
李牧不愧一代名將的稱號,在宜安和番吾兩次擊敗秦軍,其中宜安一戰,幾乎全殲10萬秦軍,可謂戰國末年難得的對秦軍作戰的勝利。
嬴政給打蒙了,長這麼大就沒輸這麼慘過,他想不通啊,於是秦軍在家安生窩了好幾年。很快3年過去了,嬴政想通後捲土重來,這次秦國可是下了血本,亮出了手裡的王牌——名將王翦。此君堪稱繼白起之後秦國最出色的戰將,除了精通軍事以外,政治頭腦也極為靈活。
一開始王翦面對李牧的防禦也是無能為力,於是他重金收買了趙王遷的寵臣郭開,讓他誣告李牧謀反,趙王遷信以為真,加之和李牧有過節,於是殺死李牧,一代名將化為冤魂!
要不怎麼說趙王昏庸呢,這個郭開可是有前科的人,之前廉頗出走也是拜他所賜,這種挑撥離間的貨色居然能當三朝元老,趙國不滅天理不容。
話說王翦聽說李牧已死,大喜過望,迅速帶兵直撲趙國首都邯鄲,趙軍失去主心骨手足無措,迅速被秦軍擊潰,新統帥趙蔥也被殺死。李牧死後幾個月,趙王遷被俘,趙國滅亡。
吞併趙國以後,秦國的統一之路再也沒有阻礙。
同樣是殺功臣,秦國殺掉商鞅時變法已經完成,並且變法並沒有因為商鞅死而廢掉。殺白起時也是在大戰打完之後才幹的,雖說有狡兔死走狗烹的嫌疑,但秦國歷代國君都秉承著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觀念,從來沒在戰場上臨時更換主將。
在看看趙國這邊,廉頗李牧那可是打仗急需的人才啊,結果兩軍對峙更換主將,犯了兵家的大忌。
再說歷史趨勢僅憑一人之力也無法阻擋,就算李牧可以擋得住秦軍一時的攻擊,卻阻擋不住滾滾而來的歷史車輪,天下分久必合,趙國滅亡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已。
天下,最後歸於趙姬所生的兒子嬴政手裡,而沒有歸於另一個趙姬所生的兒子趙王遷手裡,由此可見,即便家庭背景極端相似,能不能成事主要看個人的努力程度,不要動不動就把自己失敗的原因歸結於原生家庭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