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趙國歌姬的兒子,有出息的秦始皇最終俘虜了沒出息的趙王遷

2020-12-17 萬裡挑園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雖然趙國是第二個就被滅掉的國家,但秦國和趙國之間戰爭持續的時間最長、戰況最慘烈,趙國給秦國找的麻煩也最多。

其實說起來,秦國和趙國在幾百年前是妥妥的一家人,他們的共同祖先是跟隨大禹治水的伯益,伯益當年因為治水有功,被大家推舉為禹的繼承人,但是禹的兒子啟玩了把陰的,把伯益踹到一邊自己當了部落首領。

雖說曾是一家人,但在利益面前哪有什麼親情可言。

秦國和趙國曾經有過蜜月期,趙國國君趙武靈王,就是那位發明了「胡服騎射」的厲害國君,和秦國掌權者宣太后,也就是《羋月傳》裡的那個羋月的原型,當時兩國有共同的利益訴求——打齊國,所以關係還算融洽。

解決完齊國後,秦國和趙國關係迅速破裂,曾經的親戚變為仇人,那仗打的相當慘烈。

秦軍在六國中被傳為神話,逮住誰虐誰,尤其是倒黴的韓國,因為挨得近又沒有天險可守,被秦軍揍得滿地找牙。公元前230年,秦始皇贏政派出一支軍隊,輕鬆吞掉韓國領土,韓國只抵抗了一年,就Game over了。

但趙國完全不同,他們和秦人一樣,骨子裡流著彪悍的血液。經過趙武靈王變法之後,趙軍也是相當強悍。

結果兇悍如虎狼的秦軍,居然被趙奢率領的趙軍打敗,這一仗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秦國被其它五國結結實實看了笑話。

太沒面子了,秦王哪受得了這個,從此開啟了兩國瘋狂互毆時代,雙方你來我往,互有勝負,戰爭陷入了膠著狀態,關鍵時刻秦王啟用號稱「殺神」的白起,長平之戰中瘋狂地弄死了趙國40萬大軍,導致趙國實力大減。

即便如此,趙國仍然是塊難啃的骨頭,廉頗、李牧這種長期霸佔戰國風雲名將TOP10的選手依然生龍活虎地活躍在戰爭舞臺上,幾乎愁死了好幾代秦王。

好在天不絕秦國,經歷了兩代短命的秦王之後,趙國歌姬生的兒子嬴政登上了秦王寶座,這是位天選之子,上天將統一六國的重任交到了他的手上,在他的手上,秦國國運達到了拋物線的頂端。

反觀趙國,雖然能和秦國叫板,但是他們的國君完美展示了什麼叫一代不如一代。趙悼襄王一上任,首先幹的事情不是穩定局面,而是派樂乘上前線取代了自己看不順眼的老將廉頗。

廉頗大怒之下反擊樂乘,樂乘落荒而逃後從此在歷史書中消失,而廉頗自己則負氣出走,投奔了魏國。也就是說,趙悼襄王一即位,就滅掉了本國的兩位首席大將,實在無語至極。

跟秦始皇的爹類似,趙悼襄王有次出去玩看見了一位絕色歌姬,可惜這位歌姬已經被他家的親戚買去了,給趙悼襄王鬱悶壞了,幸好過了幾個月這位親戚犯事,趙悼襄王趕緊把這位歌姬接到宮裡封為嬪妃。

這位趙姬也是挺有心計的人物,哄著趙悼襄王把王后和太子廢掉,改立兒子趙遷為太子,這就是後來的趙王遷(趙幽繆王)。當時李牧曾經勸諫過,認為這位趙姬品行不好,又有克夫的嫌疑,結果李牧一番好心沒得到好下場,趙悼襄王把他派到邊疆跟匈奴打仗去了,趙王遷也對他懷恨在心。

自此,兩個宿命中的對手:嬴政和趙王遷,終於相遇了。二人的背景完全一樣(老爹是國王,老媽是歌女),又是親戚,互相PK的話誰能取得勝利呢?

雖然結果大家都知道,但是秦始皇打起趙國來可是相當費勁。雖然趙王遷在沒當國君之前就以品行不端聞名趙國,但他也知道秦軍是奔著滅了自己來的,所以大敵當前也就不顧什麼個人恩怨了,他把李牧從邊境調回來:「李大爺,表現的時候到了,上吧!」

李牧不愧一代名將的稱號,在宜安和番吾兩次擊敗秦軍,其中宜安一戰,幾乎全殲10萬秦軍,可謂戰國末年難得的對秦軍作戰的勝利。

嬴政給打蒙了,長這麼大就沒輸這麼慘過,他想不通啊,於是秦軍在家安生窩了好幾年。很快3年過去了,嬴政想通後捲土重來,這次秦國可是下了血本,亮出了手裡的王牌——名將王翦。此君堪稱繼白起之後秦國最出色的戰將,除了精通軍事以外,政治頭腦也極為靈活。

一開始王翦面對李牧的防禦也是無能為力,於是他重金收買了趙王遷的寵臣郭開,讓他誣告李牧謀反,趙王遷信以為真,加之和李牧有過節,於是殺死李牧,一代名將化為冤魂!

要不怎麼說趙王昏庸呢,這個郭開可是有前科的人,之前廉頗出走也是拜他所賜,這種挑撥離間的貨色居然能當三朝元老,趙國不滅天理不容。

話說王翦聽說李牧已死,大喜過望,迅速帶兵直撲趙國首都邯鄲,趙軍失去主心骨手足無措,迅速被秦軍擊潰,新統帥趙蔥也被殺死。李牧死後幾個月,趙王遷被俘,趙國滅亡。

吞併趙國以後,秦國的統一之路再也沒有阻礙。

同樣是殺功臣,秦國殺掉商鞅時變法已經完成,並且變法並沒有因為商鞅死而廢掉。殺白起時也是在大戰打完之後才幹的,雖說有狡兔死走狗烹的嫌疑,但秦國歷代國君都秉承著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觀念,從來沒在戰場上臨時更換主將。

在看看趙國這邊,廉頗李牧那可是打仗急需的人才啊,結果兩軍對峙更換主將,犯了兵家的大忌。

再說歷史趨勢僅憑一人之力也無法阻擋,就算李牧可以擋得住秦軍一時的攻擊,卻阻擋不住滾滾而來的歷史車輪,天下分久必合,趙國滅亡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已。

天下,最後歸於趙姬所生的兒子嬴政手裡,而沒有歸於另一個趙姬所生的兒子趙王遷手裡,由此可見,即便家庭背景極端相似,能不能成事主要看個人的努力程度,不要動不動就把自己失敗的原因歸結於原生家庭上面。

相關焦點

  • 秦、趙、楚三國太后與朝臣的那些事兒,趙國女人這麼猛嗎?
    有人說趙姬是邯鄲豪富的女兒,也有人說是呂不韋的舞姬,不管怎麼說吧,畢竟生下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趙姬年輕的時候受了很大磨難,和嬴政在邯鄲過了很長時間的悽慘生活,等回到秦國沒多長時間,自己男人莊襄王死了,一個女人就守了寡。趙姬先是和呂不韋通姦,而後呂不韋為了掩飾自己的醜事,想和趙姬疏遠關係,就給趙姬獻上了嫪毐,之後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趙姬自己也落了一個孤獨終老的結局。
  • 長平之戰以後,趙國虛弱不堪,為何趙王還要殺掉良將李牧?
    然而李牧的橫空出世,讓秦國統一進程大幅度延長,這對於暴脾氣的秦始皇而言是一個難以接受的事實。但在趙國內部,李牧以大量軍功,讓其他的眾臣勳貴難免眼紅。 他們會想方設法誇大李牧對於趙國王室統治的威脅,只要能把李牧弄下去,手段並不重要,結果才是根本。加上李牧在朝堂上沒有深厚的根基,僅憑戰功得到高位的李牧,必須死! 這一代趙王水平有限,聽風就是雨 比起掀起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趙王遷實在是差點意思。對曾經把廉頗攆走的奸臣郭開,趙王仍然對其信任有加。
  • 分享秦滅六國,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
    本文分享秦滅六國,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 採取從內部擊破的策略,派人收買了趙王遷的寵臣郭開,讓他把李牧解決掉。李牧被害之後,趙國已經沒有人能夠抵擋秦軍,很快就被王翦20萬大軍滅掉,而趙王遷被嬴政流放到了南荒之地中。
  • 《大秦賦》:趙國是怎樣一步步把自己作沒的?
    到了戰國後期,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趙國,的確是六國中讓秦國最頭疼的對手,那麼趙國是怎樣一步步把自己作沒的?一、趙人的崛起如果追溯遠祖的話,趙人的祖先和秦人的祖先其實是同一人,即商朝的蜚廉。他的長子惡來是秦人的祖先,而次子季勝是趙人的祖先。(史家很多人稱秦始皇名為趙正,一個依據就在於此處。)
  • 你以為秦始皇只是出生在邯鄲?不僅如此,秦趙本同源!
    於是在秦國面臨趙國威脅的時候,秦異人這個不受寵的兒子送往到了趙國的邯鄲作為質子。 因為造父是秦人和趙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開始姓趙,所以秦國公族也姓趙,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稱趙政。秦國公族也以趙為氏,有「諸趙」的說法。 本以為秦始皇和邯鄲的淵源,只有出生地這一項,沒想到秦始皇與趙國的祖先也是同源。
  • 如果李牧不被趙悼襄王的寵臣郭開害死,他能夠阻擋秦軍滅趙嗎?
    「(趙悼襄王)二年(公元前243年),李牧將,攻燕,拔武遂、方城。」這是攻打燕國。「(公元前234年,趙王遷二年)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首十萬。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對比秦始皇本紀「十三年,桓齮攻趙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王之河南。
  • 秦始皇的出生地是趙國邯鄲,那秦始皇的祖籍又是哪裡呢?
    秦始皇的祖籍在哪裡?是陝西?是山西?是河南?是山東?還是甘肅呢?河南為什麼還有他的兩個祖籍?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值得我們來探討。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被尊為祖龍。祖龍者,龍之祖也。他姓嬴氏趙名政,故有嬴政、趙政之稱。趙政出生於趙國的邯鄲,即邯鄲是秦始皇的出生地,那麼秦始皇的祖籍在哪裡呢?
  • 《大秦賦》之王翦:戰功不輸白起,最終是什麼結局?
    比如廉頗這位名將,是被郭開陷害排擠,最終被趙悼襄王趙偃趕出了趙國。而在廉頗之後,李牧無疑成為趙國君主最為依靠的名將了。至於筆者今天要說的王翦,則可以稱之為白起之後的秦國第一名將。一定程度上,王翦在戰國末期所立下的戰功,甚至完全可以和白起相提並論。那麼,問題來了,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王翦到底立下了哪些戰功,最終的結局又是什麼呢?
  • 秦始皇麾下的五位名將
    當然了,秦始皇能完成一統大業,離不開他麾下許多能徵善戰的名將,他們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今天盤點五位。1、2,王翦、王賁父子王翦與兒子王賁都是隋朝響噹噹的名將。王翦還是戰國時期「十大名將」之一,與白起、廉頗、李牧齊名。
  •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遠交近攻」的戰略與戰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先滅韓國,接著吞滅了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魏安釐王無奈,只得迎回客居趙國的信陵君魏無忌。信陵君「合縱」五國之軍,逐秦將蒙驁的軍隊縮回函谷關內達5年之久,幾百年以來東擴的努力毀於一旦,秦國自是不甘。公元前246年,嬴政繼秦王位,又開始了覬覦中原之心。 公元前245年,秦將麃公率軍進攻魏國的捲地,斬殺三萬人。次年蒙驁率軍進攻韓國,奪取了12座城池。又過了一年,蒙驁再次領軍進攻魏國,奪取了有詭。
  •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怎樣的?哪國最難打?哪國又最難滅?
    戰國末年,韓國更成為秦國進軍中原的戰爭火藥桶——前265年,秦國攻打上黨,上黨卻降於趙國,從而引發秦趙間的長平之戰。秦趙爭雄的最終結果,不僅影響了東方六國此後的國運,而且直接加速了韓國的滅亡。前230年,韓國率先被秦國所滅,享國173年。
  • 趙國兵力強盛,秦始皇為什麼第二個滅它,原來跟小時候經歷有關
    秦始皇嬴政滅六國的順序分別為韓、趙、魏、楚、燕、齊。這個順序是按照範雎和張儀制定的遠交近攻方針執行的,先將自己周邊的韓、趙、魏三國滅掉,之後再慢慢進攻相對較遠的其他三個國家,但是趙國兵力強盛,為什麼秦始皇要第二個滅掉它呢,這樣會耗費秦國很多的軍力,其實原因有三點。
  • 王翦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若不死,趙國的結局能改變嗎?
    說王翦不是李牧的對手,就吹過頭了,王翦一面讓楊端和圍困邯鄲,一面打得李牧死守不出,不敢回救邯鄲,然後用反間計令趙王懷疑李牧有投降和謀反的可能,在當時具體時間具體情況下,趙王不可能不信。李牧的祖父是秦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李牧的伯父那一支入秦是隴西李氏,可見李牧在秦國也有人脈。在秦強趙弱,岌岌可危的情況下李牧要是降秦也很有可能。不事二主的觀念,在那個年代並不強。
  • 秦始皇是誰的兒子?呂不韋還是子楚?司馬遷都沒弄清楚
    然而,秦始皇的身世卻充滿了爭議,就連司馬遷都沒有弄清楚,在《史記》中的記載自相矛盾,一會兒說秦始皇是秦莊襄王嬴子楚的兒子,一會兒又讓人覺得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為什麼會有這樣兩種說法呢?這要從他的父親嬴子楚說起。
  • 功高震主的王翦為何能在秦始皇手下善終?他除了會打仗還善於自黑
    戰國四大名將身上都有響噹噹的名頭,殺神白起擅攻,廉頗擅守,李牧能夠以少勝多,數次挽救趙國於大廈將傾之際,王翦跟前面這三位相比,總感覺差了點意思,可人家功勞最大。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進程中,王翦本人滅掉三個,兒子王賁滅掉兩個,除了最弱小的韓國是被一位叫做內史騰的不出名人物給消滅以外,可以說秦滅六國幾乎全憑王家父子之力。
  • 秦始皇開啟滅六國之戰:先打最強,「一箭三雕」,高明!
    秦始皇二十二歲親政,用一年多時間迅速處置內亂獨攬大權後,就正式開啟了他圖謀已久的滅六國大戰。那麼,這位剛即位的年輕君王,會先拿誰開刀呢? 根據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當時可供秦始皇選擇的首戰目標應是韓、魏、趙、楚四國。韓、魏最弱;楚國較強;趙國則是六國中最強,是他一統天下的最大障礙。
  • 秦始皇幼年在趙國備受欺辱,日後他是如何進行報復的?
    秦始皇的童年生活為何飽經欺辱:秦始皇的父親是嬴異人,早年的嬴異人曾在趙國當人質,而秦始皇的出生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出生的,出生的地點則是趙國都城邯鄲。當年秦始皇的父親嬴異人在呂不韋的協助下逃回了秦國,而可憐的嬴政與他的母親趙姬卻還被留在了趙國。
  • 《大秦賦》之韓王安:韓國最後一位君主,最終是什麼下場?
    秦國上卿姚賈受命入趙,瓦解趙、楚、魏、韓四國的合縱圖謀。春平君趙佾得韓非密信,設法阻攔姚賈拜見趙王,未果。在秦王政與眾大臣商議以哪一國開啟滅國大戰時,韓非為存韓隻身入殿舌戰群臣。 當然,韓非的努力,最終無法改變秦滅六國的結果。特別是韓非所在的韓國,更是首當其衝,成為秦滅六國之戰中第一個被滅亡的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