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悼襄王有李牧等大將,為什麼要用80多歲的老將龐煖

2020-12-18 蕭邦老師的課堂

在電視劇《大秦賦》中提到了龐煖,他是趙國名將。我們從他的姓氏中想到了一個人龐涓,龐涓可是魏國名將,和龐煖有血緣關係。

但是龐煖卻在趙國生活,並經歷了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趙悼襄王4位趙王,最後在八十多歲時,被趙悼襄王再次重用。

那麼為什麼趙悼襄王要重用一位老年將領呢?其原因有三點。

1、魏國龐氏後裔

龐煖姓龐,毫無疑問這個姓氏在戰國時期並不多見,所以我們就會想到魏國名將龐涓。確實,他和龐涓是有血緣關係的。龐涓在桂陵、馬陵之戰失敗後,龐氏家族就在魏國失勢了。

因此龐氏家族就去了趙國,所以龐煖出生在趙國。當龐煖長大後,肯定首選為趙國效力。

龐涓雖然被孫臏所敗,但是他的軍事能力還是很強的,那麼他的家族也會繼承他的優勢,所以龐煖在趙國還是很有名聲的。所以龐煖在晚年被重用與他的名氣是有關的。

2、趙國缺將

趙悼襄王時期的趙國已經很衰弱了,大將只有廉頗,李牧等人,可謂是人才匱乏。廉頗在秦國的反間計下,被趙悼襄王解除了兵權,廉頗因此去了魏國。

在去魏國之前,廉頗趕走了樂乘,藺相如又去世了,最主要的是李牧在燕國作戰時,邯鄲被秦國包圍了,李牧遠水救不了近火。

但是此時的龐煖並不在趙國,那麼他在哪呢?他在楚國。他怎麼去了楚國呢?因為趙武靈王在沙丘之亂中去世後,由於龐煖等人受到排擠,於是他就跟著他的老師鶡冠子(楚國人)去了楚國。

這樣一來,趙國此時,就無人能夠禦敵了。危急關頭,有人想起了龐煖,並向趙悼襄王推薦了他,這樣使得龐煖回趙國,接受任命。

所以我們看到趙悼襄王時期的趙國已經無人可用了,只好用老將。在這種背景下,龐煖才迎來了第二次為將的機會。

3、有智謀

在趙國缺將的情況下,為什麼會有人推薦龐煖呢?因為龐煖有智謀。趙國此時的軍事實力比秦國要弱很多了,如果硬拼秦軍,肯定失敗。

所以趙軍要用智謀才能與秦軍抗衡,那麼當時有智謀,又能帶兵打仗的將領,只有龐煖了,於是龐煖就被大家想起來了。

龐煖在趙武靈王時期,就與趙武靈王討論過軍事,他認為百戰而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從這句話就可以體現龐煖的智謀,他覺得不戰而能屈人之兵,是兵法的最高境界。

趙悼襄王見了龐煖後,發現龐煖雖然年老,但是思維很敏捷,觀點很符合趙悼襄王的思想,因此,趙悼襄王任命他為統帥。

龐煖率軍擊敗燕軍的入侵後,使得趙國威望上升,於是他提出了合縱抗秦的戰略,但是合縱的各國不能團結一致,各懷心思,導致合縱失敗了。

雖然合縱失敗了,但是也體現了龐煖的智謀,在趙軍不能只憑自身的實力去抗衡秦軍時,只能尋求合縱這一辦法了,在當時的大環境下,龐煖的戰略失敗並不是他的全部責任。所以龐煖的智謀,讓趙悼襄王決定任用他了。

龐煖能在晚年受到趙悼襄王的任用,是有內因和外因的。如果當時,朝廷內有合適的人選,龐煖也不會在晚年再次出山。

所以我們看到,一個人的一生經歷是與外部環境和自身的特點有關的,如果龐煖沒有智謀,那麼趙悼襄王也不會用他。

現在有不少人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但綜合環境和自身來看,其實不存在「懷才不遇」的問題,只是時機不成熟,或者說我們自身能力還需要提升。

這時候,就需要我們等待時機,不斷地學習,加強自身的學識和能力,時機成熟了,就一定會有用武之地。

這就要求我們放好心態,不斷積累知識經驗,等待時機的到來。龐煖的晚年解釋了這一規律。

參考文獻:

《史記·趙世家》

作者介紹:

蕭邦:喜歡中國歷史,對歷史人物、事件有獨到見解。希望通過文字還原歷史的真相,揭開歷史中鮮為人知的秘密。了解歷史,掌握現在,擁有生活的智慧。

圖片:來自網絡

往期文章連結:

作為楚國人,李斯為什麼要背井離鄉,去秦國求發展

無德無才的萬安,一路升級打怪做到內閣首輔,明憲宗才是始作俑者

相關焦點

  • 如果李牧不被趙悼襄王的寵臣郭開害死,他能夠阻擋秦軍滅趙嗎?
    「(趙悼襄王)二年(公元前243年),李牧將,攻燕,拔武遂、方城。」這是攻打燕國。「(公元前234年,趙王遷二年)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首十萬。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對比秦始皇本紀「十三年,桓齮攻趙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王之河南。
  • 同是趙國歌姬的兒子,有出息的秦始皇最終俘虜了沒出息的趙王遷
    雖說曾是一家人,但在利益面前哪有什麼親情可言。秦國和趙國曾經有過蜜月期,趙國國君趙武靈王,就是那位發明了「胡服騎射」的厲害國君,和秦國掌權者宣太后,也就是《羋月傳》裡的那個羋月的原型,當時兩國有共同的利益訴求——打齊國,所以關係還算融洽。
  • 《大秦賦》龐煖擊敗的燕將劇辛很不一般,曾在燕國變法,大破齊國
    劇辛出生不詳,死於公元前243年,河北容城縣人,原來生活在趙國,當時趙武靈王在趙國變法,胡服騎射,大量的招攬人才。劇辛和樂毅,龐煖一起在趙武靈王帳下聽命。後來趙惠文王發動沙丘之亂,餓死趙武靈王。他手下的人才四處奔散。龐煖去了楚國。
  • 盤點戰神李牧平生的五大戰役(牧粉必看!)
    但鑑於李牧拒不出戰的表現,趙王罷免了李牧,換用了別的將領,新來的將領每次都會出兵迎戰匈奴,勝少輸多,屢次失利,勞民傷財。趙王見狀,只好請求李牧再次出山,擔任雁門指揮官。李牧匆匆上任,還是沿用原來的戰略,人們安居樂業,匈奴一無所獲。
  • 王翦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若不死,趙國的結局能改變嗎?
    說王翦不是李牧的對手,就吹過頭了,王翦一面讓楊端和圍困邯鄲,一面打得李牧死守不出,不敢回救邯鄲,然後用反間計令趙王懷疑李牧有投降和謀反的可能,在當時具體時間具體情況下,趙王不可能不信。李牧的祖父是秦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李牧的伯父那一支入秦是隴西李氏,可見李牧在秦國也有人脈。在秦強趙弱,岌岌可危的情況下李牧要是降秦也很有可能。不事二主的觀念,在那個年代並不強。
  • 長平之戰以後,趙國虛弱不堪,為何趙王還要殺掉良將李牧?
    在李牧死後,趙國迅速地被秦國滅亡。所以在後人口中也有「李牧死,趙國亡」這樣一種說法,那麼當時的趙王是為什麼要自毀長城,殺死了當時國內唯一可以,有效抵禦秦軍進攻的李牧,難道趙王就是這麼二嗎? 李牧功高蓋主,讓趙國某些朝臣甚為忌恨 在李牧掌握趙國兵權的時候,趙國的形勢非常不妙。國內已無大量青壯可以用於作戰,秦國在外也虎視眈眈。
  • 秦國有白起,趙國有李牧,那麼韓國有哪些名將呢
    在戰國時期的這個歷史階段,主要歷史事件幾乎都是圍繞著名為「齊、魏、韓、趙、延、楚、晉」的全國七雄展開的。在全國七雄的對決中,各諸侯國非常重視武裝的培養和任用。秦朝的情況是,百吉、王奎、王本、司馬懿等眾多名將誕生。對於趙,還有李牧、廉頗、趙奢、趙等名將。那麼,對於全國七雄中的韓國,還有什麼名將呢?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全國七雄中最弱的諸侯國,韓國缺乏白旗、王奎、李牧、廉頗等名將。
  • 古代最受詛咒的封號,受封之人都是千古大將,卻沒一個人有好下場
    根據經學家鄭玄的解釋:「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武安君同樣也是封號中最高級的一種。而最著名的武安君獲得者,要屬於秦國的大將白起。 在宜安之戰後,趙王不由得高興的說:「李牧正是寡人的白起啊!」因此李牧獲得了和白起一樣的稱號,「武安君」。
  • 大秦賦大結局:李牧沒死於郭開之手,回到邯鄲,以怪異姿勢自殺
    趙悼襄王二年,趙偃用李牧為將攻取了燕國的武遂和方城。不過,可能是因為猜忌,不久後趙偃就收回了李牧兵權,將其置之散之地。趙王遷二年,秦攻趙國武城,將軍扈輒率師救應卻不幸戰敗,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趙王遷急忙召回李牧,讓他領兵出戰。
  • 不僅如此,秦趙本同源!
    莊襄王尊奉華陽夫人為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稱為夏太后。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莊襄王去世,享年三十五歲。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秦王嬴政即位時由於年少,尊呂不韋為仲父,國政皆由呂不韋把持。
  • 廉頗逃走李牧被殺,白起自殺王翦被奪權,名將的結局預示著國運
    李牧死,趙國亡,趙王怎麼就能那麼糊塗,殺了李牧呢,這明擺著是自毀長城呀,但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面,如果你讀一讀歷史,你會發現這段故事並沒有那麼簡單,李牧從某種程度上講死的並不冤。正是廉頗的衝動造成了這種不可挽回的結果,才有了後來郭開的使壞,讓趙王相信廉頗已老,不能再為趙國效力了。李牧同樣是這個樣子,當趙王懷疑李牧有問題的時候,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取代李牧,李牧那同樣是不服從命令,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絕教出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