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放下我執,方得自在

2022-01-24 崇道堂之家

點擊上方↑↑↑「崇道堂之家」關注我們

    人之所以身心疲憊,往往是因為放不下心中的執念。或許你會因為沒吃到想吃的東西,而抑鬱難耐;或許你會因為丟了百十塊錢,而鬱鬱寡歡;又或許你會因為跟家人鬧了點彆扭,而糾結不已……

    這一切的一切皆因為自己的執念!善惡總在一念之間,成魔還是成佛,取決於你的內心。

    有放下執念,想開、看淡、放下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

    得與失本就很平常。人生就是一邊得到,一邊失去。

    當一個人能夠用平常心去看待生活的得失時,那他會得到很多意外驚喜。

    王陽明曾說:「人生慌亂不堪,根源在於得失心太重。」

    在王陽明認為,世人為了能夠生存,就要不斷地追求很多物慾,以滿足自己的內心,包括金錢、名利、地位等等。

    但是有些人「致良知」,他們在追求這些的時候不會深陷其中;而有些人則是一味地盯著那些身外之物,思想不自覺地被牽引,那必定就會感覺身心疲憊!

    王陽明心學的秘訣就在於「致良知」,追求他物的同時,能夠遵循良知的指引,才會擁有真正的平常心。

    人這一生就是一個不斷放下、不斷和解的過程。

    當我們受到傷害時,不要衝動,更不要耿耿於懷,要學會放下,像王陽明那樣,笑對傷害,重新出發,最終蛻變為一代聖人。

    明正德年間,朝野大亂,宦官當政,滿朝文武大臣都不敢站出來反抗的,王陽明則是第一人。

    他這一上書,惹怒了宦官劉瑾,當眾被廷杖四十,打入大牢,後又被貶至貴州龍場擔任驛丞。

    趕往龍場上任期間,又遭遇殺手暗殺,幸虧王陽明機智,才得以逃脫。他打算脫離俗世,不再過問世事。但王陽明又碰到了之前認識的一位道長,道長聽完他的遭遇後,幫他算了一卦,得「明夷」之卦。意思就是得此卦象者,必先遭遇一些挫折和磨難,唯有勇敢跨越,放下傷害,才能在人生之路越走越遠。

    王陽明聽完恍然大悟,也聯想到了自己的至親,因此他決定放下這些傷害,隻身趕往龍場一帶,繼續自己的人生。

    抵達龍場後,隨從生病,環境惡劣,鄉民排擠,但王陽明內心坦然,他用樂觀的人生態度去面對一切。照顧隨從,教化鄉民,自己也在不斷地修道,終於成功蛻變,悟道成聖了!

    誰都曾被有意或無意地傷害過,面對這些,時間或許不是最好的撫慰劑,要想真正得到解脫,就必須打心底裡放下!    

    過去的傷害和痛苦已經過去,當我們看清生活的時候,就要有勇氣放下過去,卸下內心的包袱,去擁抱更加美好的未來!

    「心是快樂的根」,王陽明的心學觀之一。心即理,天下沒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無私心就是無「我執」,放下「我執」便是道。自心修養越深,受外境影響的程度就越小,心就越清淨,就越接近大道。

    放下「我執」才能開顯明了萬般事物的智慧,所謂「不昧因果」,放下一切執著,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課。心即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切福田,從方寸中求,求人不如求己。「我執」從心生,有執著就有煩惱痛苦。我們不能離開生滅法,另找一個不生不滅法,我們如果悟到空性,當下放下,我們就是不生不滅,就能證道開悟了。

    要明白一切都是因果的顯現。人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都是「因」,會產生相應的「果」。如果「因」是善的,那麼「果」也是善的;如果「因」是惡的,那麼「果」也是惡的。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會不斷「種因」,種「善因」還是「惡因」由人自己決定。修心就是為了種善因,為了脫離外道。外道,就是永遠斷不掉我執,迷於外道,永遠都甩不掉對錯誤知見的堅固執著。

    放下並不意味著妥協,而是在跟過去和解,讓心歸零,重新出發!放下意味著擁有,唯有一念放下,方能萬般自在!

● 經典回顧|崇道堂第二期風水遊學之旅

● 《道德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

●  三元九運|看普通人如何改變命運的機會與機遇?

聲明:本文章來源網絡,用於學習分享交流,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不當請與我們聯絡,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感恩!

--- END ---

    如果你有疑問,請在文章底部掃碼添加我們的微信客服,或報名參加崇道堂課程學習,你將會收穫更多易學智慧!

    通過易學文化追溯核心規律,運用簡單通俗的方式,帶你看盡人生百態,道破人生的跌巖起伏,讓你能夠深刻體會到何為應勢而謀、因勢而動、順勢而為。

    通過對人們居住環境的選擇與調整,指導人們利用好的居家風水,讓我們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完美融合天時地利人和。

相關焦點

  • 放下我執
    若心接受了這些,一定產生妄見以及我執。我執是一切妄想和煩惱之源,是痛苦之因,這一點是佛教也是大圓滿教法的重心。人人都要知道,世間的一切煩惱、痛苦和恐懼都來自於我執。如果不能放下這個「我」,再怎樣勤奮修法也沒有意義,你的痛苦和煩惱還將永無止期。正如你不放下手中的火,必然阻止不了火燒到手。我有一位密宗大師叫雍仲鄧登,善良而慈悲,智慧很高,他每次講課都喜歡講自己經受過的人生經驗。
  • 王陽明:持平常心,行本分事,做自在人
    王陽明被譽為明清兩個朝代最一流的人物,他提出要將心與物、知與行統一起來。行本分事、持平常心,方能成自在人。01 行本分事「本分」這個詞,包含著世間最樸素的道理:做自己該做的事,儘自己應盡的義務。既不能胡作為,也不能不作為。老師的本分是教好學生,花匠的本分是養好花,廚師的本分是做好菜。
  • 王陽明:年輕人焦慮急躁,記住這14字口訣,才能過得瀟灑自在
    王陽明:年輕人焦慮急躁,記住這14字口訣,才能過得瀟灑自在。明朝思想家、教育家王陽明曾與朋友交談,其內容說的是生活與思想意念雜亂無章,並深究其緣由,尋求解決的方法。《傳習錄》中有一段記載:「尋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無事亦忙,何也?」
  • 如何放下我執?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切不生淨土每個人都有我執太愛我自己了我們總說「命自我立」「我自己能夠主宰我自己」「我的地盤我做主」……其實不能給我們做主的是我們所做的「業」修行佛法的整個過程就是在去掉我執,就是在放下我執,那麼該如何做?
  • 佛說:一切皆空性,放下便是自在!
    人心,痛苦的根源,在於一個「執」字,太在意自己的感受,總想抓住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總想留住跟自己不同路的人,總想要求別人跟自己一樣的愛著,當事與願違的時候,痛苦不堪,拿不起,又捨不得放下,然後在舍與得之間苦痛糾纏。佛說:一切皆空性,放下便是自在!
  • 佛說:突破「我執」,你就能放下了
    豈不知,放下之處,有更寬闊的落腳地;放下之時,才能有更多的豐收果。人生要進步、要快樂、要成功,就需要放下愚昧遷腐的知見,摒棄根深蒂固的窠臼。股神沃倫·巴菲特在華盛頓大學演講時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座的每一位都有能力做我做的每一件事並遠遠超越我,但是有的能成功,有的卻不能。
  • 佛教故事放下我執方得自在
    由於特別貪執金瓶,他死後轉生為一條毒蛇纏繞在金瓶上。毒蛇死後又轉為毒蛇,一直守護著金瓶。就這樣經歷了許多生死,在數萬年中連續轉生為毒蛇,最後當地的城市已經空無一人了。終於有一天,它知道自己因為貪執金瓶而在許多世中轉為惡劣眾生,由此生起了厭離心,便想用金瓶供養僧眾。於是它藏在路邊的草叢中,等待來往的路人。不久有一個人走了過來,毒蛇便呼喊他。
  • 放下我執,放下我見
    常言道「無求到處人情好,不飲隨他酒價高,」如果「我」無求無欲,將處處鶯歌燕舞花香鳥語,人際關係很好處,一旦「我」有求有欲想維護自己的什麼,一定會受到傷害。老子教導我們要「無為」「無爭」,我不爭,天下無人與我爭。所以,佛陀釋迦牟尼教導我們要「無我無相,」要做到「心無所住」「心無掛礙」,「無我」,天下太平,「有我」,處處荊棘戈矛。
  • 放下我執,離苦得樂
    我們感受的一切痛苦,追根究底,全部來自於對「我」的執著。若能經常修菩提心,從根本上斷除我執,那麼很多痛苦就會減輕,乃至煙消雲散。  一般來說,我們病得很嚴重時,會不由自主地想:「我要是沒病多好」;沒有生活來源時,會想:「我要是有錢多好」;生意不順利時,會想:「這筆生意要是成功多好」……  在遭遇違緣時,沒有誰不希望自己馬上離苦得樂,但往往不知道怎麼想和怎麼做。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諸佛菩薩告訴我們:要想獲得快樂,必須要有產生快樂的因。快樂的因是什麼?
  • 王陽明:一個人情緒不好,是差點智慧的表現(寫到你心坎的智慧)
    一個人要想獲得快樂,就得有活在當下的智慧。曾經有人向馬祖禪師請教如何修行,馬祖禪師答:飢來吃飯,困來眠。這個人就很奇怪,說,其他人也是這樣做的啊,難道他們和你一樣用功?馬祖回答說,不是的,他們吃飯的時候想著睡覺,睡覺的時候想著吃飯,而我,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所以不一樣。
  • 《道德經》:福報多的人,會放下心底的執念,無所執,則無所失
    《道德經》:福報多的人,會放下心底的執念,無所執,則無所失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再不堪的局面,都可以坦然面對、欣然接受,然後才可以放下過去,重新開始。王陽明說,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實我們自己的本心本性什麼都不缺,本心本性,具足一切,包括一切幸福,一切快樂,可惜,當你物慾橫流的時候,它就被淫滅了,所以我們苦苦向外尋求、執著把持,就無異於對自己家中金山銀山視而不見,而去端一破碗,窮苦兮兮的沿街討飯。
  • 情執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礙 佛法叫我們放下情執 放下情執 就斷除了欲界輪迴的緣分
    ▲   情執主要是指男女情,其次兒女情、父女情。情執重必然往下沉。那麼怎樣才能把這一切看得破,放得下?唯有聽經聞法。
  • 破除我執,讓心靈解放,收穫自在美好人生!
    那這些現象的產生,實際上是由於生命的本體--心靈,有了我執有關。那麼什麼是我執呢?我執可以說是無明的同義語,一般以內容分類,分為:人我執、法我執;以緣起分類,又有:分別我執、俱生我執。釋家理論中指對一切有形和無形事物的執著,指人類執著於自我的缺點。
  • 儒釋道常說:懂得放下才會成功。那麼,放下的到底是什麼?
    真正聰明的人,最懂得放下面子。二、放下抱怨抱怨,是這個世界上最無能的表現。明代思想家——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早就抱怨與鬱悶了,但王陽明卻始終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情緒!被貶至龍場時,跟王陽明去的隨從相繼病倒,他卻沒事。王陽明說:「我來龍場兩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我卻安然無恙,這是因為我始終保持積極的情緒,樂觀的心態,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抱怨悲切,抑鬱哀愁。」現代科學也證明,積極的情緒有助於身體健康。
  • 情執是苦惱的原因
    情執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你才能得到自在。人類所有的痛苦皆來自於執著。六根對六塵,生心是不清淨心,原因就在於裡面有情執。情就是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執是執著,生情執,才是凡夫。《楞嚴經》上佛講,情多的人往下墮落,想多的人往上超升。多少人因為一念情執而自我戕害,多少人因為一念情執而釀成悲劇。《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說:"以導執情。"
  • 自在、放下、看破
    佛教裡面有六個字,有一些接觸過的人會聽說過,就是「看破、放下、自在」。
  • 看破、放下、自在
    把抓住樹枝的手放開,拉住我的手﹗」旅人心想,手一放開,勢必落入萬丈深淵,摔得粉身碎骨,他說什麼也不肯放。旅人不放手,佛陀如何救他? 世人一聽到「放下」二字,便面露難色,還振振有詞:「你倒是教教我,該放哪一樣?能放哪一樣?」於是功名、事業、財富、子女……樣樣都抓在手中。一天到晚諸事纏身,要世人放下真是比登天還難﹗故事中愚昧的旅人即是如此。
  • 王陽明:命裡一尺,難求一丈
    學會適當地放下,不過度索取,才能保持好的心境。因為樂天,所以自在;因為知命,所以順暢。 可欲,不可欲王陽明說:「可欲者是我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他提出,做人要懂得「俟命」而為。所謂 「俟命」,就是依順天命,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
  •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王陽明說,自己和寧王朱宸濠對戰時處於劣勢,他向身邊的人發布準備火攻的命令,那人無動於衷,他說了四次,那人才從茫然中回過神來。這種人就是平時學問不到位,一臨事,就慌亂失措。當然,王陽明不認為只有靜坐、靜修才能養不動心。王陽明所說的定是人間的大定、大清淨。他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王陽明:你的人生慌亂不堪,根源就是得失之心太重
    王陽明龍場的歷練猶如一場修行讓他放下了榮辱得失,甚至放下對生死的眷戀,依著一顆平常心更加專注的研習心學。 沒有吃的他就開荒播種,還教授當地人種植技術,自給自足。沒有房屋,他就砍樹搭棚,把居住的山洞取名「玩易窩」,搭建的窩棚取名「何陋軒」。身體一直不好,而此地生活艱苦,瘴氣遍布,他乾脆為自己準備了一口棺材,算是解了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