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面 免費訂閱!
關注我們,每天都能收到這種好文章!完全免費,放心訂閱。
王陽明說,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如果我們的內心永遠盯著那些外物,必然會累得死去活來。
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曾在授勳宴會上,講授自己的人生之道。他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只七個大字: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龍場的歷練猶如一場修行讓他放下了榮辱得失,甚至放下對生死的眷戀,依著一顆平常心更加專注的研習心學。
沒有吃的他就開荒播種,還教授當地人種植技術,自給自足。沒有房屋,他就砍樹搭棚,把居住的山洞取名「玩易窩」,搭建的窩棚取名「何陋軒」。
身體一直不好,而此地生活艱苦,瘴氣遍布,他乾脆為自己準備了一口棺材,算是解了後顧之憂。
只要一有時間,他就盤腿而坐,冥想悟學,還教當地蠻夷學習漢文,教化他們。這樣的日子,王陽明一過數年,不知年月。
一天半夜,他突然大叫一聲,驚醒後渾身是汗,頓覺心中暢快,如浩瀚宇宙,無一絲塵埃。從那晚「龍場悟道」,他明白了心即理,明白了吾性自足。他明白了,即使聖人也無法改變外部環境,聖人要做的就是不讓環境阻礙修行。
最靠譜的修煉是做事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人應該通過經歷各種事情磨練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無論動還是靜,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
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私慾乃人生之大患,求之不得
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克制自己務必要將私心徹底掃除乾淨,一點私慾沒有才算可以。有一點私慾存在,眾多的惡念就會接踵而至。
如果留存一點私慾,就如同在堤壩上豁開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壩的決堤。所以克己修身,是來不得半點妥協的。
工作生活慌亂不堪,皆因得失之心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多數是因為得失之心,一般人若是有所付出,就希望有所回報。所謂:「富者患失,貧者患得。」
家庭貧困或是有欠缺的時候,就會斤斤計較,想「得」到心中所要的。富有的人擁有財富、地位,卻也時時擔心有所損「失」,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患得患失,這都是人生不得自在的原因。
人生本性大都會選擇趨利避害,得失心重,很在意一件事情的得與失,做什麼都想贏,做什麼都不肯捨棄一分一毫,用得失之心去衡量事物,某某事對自身的利益有好處,某某人對自身的發展有用處,心情就大好。反之,情緒就低落,被毀譽得失的心所連累,從而導致了對公平、公正的偏頗,而且還引起不必要的好、壞情緒。
不要用得失之心看待事物的好與壞、對與錯、成與敗,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泰然處之才是合理的態度。
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人必須在事上磨練,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事情是要面對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遠沒有出息的。
物慾橫流,蒙蔽心性
如果沒有物慾牽累蒙蔽,只靠良知去發揮作用,那麼就無時無處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慾牽累蒙蔽。
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義,是陰暗而糊塗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麼用?唯有本心呈現,才能清明、放鬆和自在。
王陽明告訴我們,聖人其實很簡單、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惡,並能從善如流、嫉惡如仇。這就是大道至簡。
一個人在忿怒時,較容易感情用事,有時會怒得過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體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易怒、愛怒、暴怒,那都是修養不足的表現。不遷怒,不貳過,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氣,心正氣順,是真正的涵養。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人生的路,是一條修行的路。修的是放下執念,修的是自我達成,修的是做好自己。
胡歌曾在康復後首次談到那起車禍:「人生是一場難得的修行,不要輕易交白卷」。走出車禍陰影的他深知,唯有腳踏實地修行,才能讓內心更加豐盈,最終能走多遠的路,取決於人生修行抵達的深度。
所有的問題,都是自身映照,都是自己的問題。這個世界沒有對不起你。
一切都是心的問題,以為是被辜負,其實不過是私心私慾沒被滿足、順從和將就罷了。所以,擺正心態是第一步。
好好吃飯,就是修行
現在有些人在吃飯時,即使無事,他的心也經常忙亂而不安定,只因他這顆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從安安靜靜做好和享受當下開始,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飯,走路的時候就好好走路,睡覺的時候就好好睡覺。這些,正是收攝心思,正是修行煉心。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圖片來源於網絡,本公眾號文章僅用於交流學習目的,無意剽竊和抄襲,若涉及版權問題或標記有誤,請聯繫我們。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處理,並表示歉意.
點擊了解詳情
本公眾號尊重原創作者的勞動成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企業家校友觀點,僅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