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你的人生慌亂不堪,根源就是得失之心太重

2022-01-17 企業家校友

 請點擊上面 免費訂閱!

關注我們,每天都能收到這種好文章!完全免費,放心訂閱。

王陽明說,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如果我們的內心永遠盯著那些外物,必然會累得死去活來。

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曾在授勳宴會上,講授自己的人生之道。他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只七個大字: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龍場的歷練猶如一場修行讓他放下了榮辱得失,甚至放下對生死的眷戀,依著一顆平常心更加專注的研習心學。

 

沒有吃的他就開荒播種,還教授當地人種植技術,自給自足。沒有房屋,他就砍樹搭棚,把居住的山洞取名「玩易窩」,搭建的窩棚取名「何陋軒」。

身體一直不好,而此地生活艱苦,瘴氣遍布,他乾脆為自己準備了一口棺材,算是解了後顧之憂。

 

只要一有時間,他就盤腿而坐,冥想悟學,還教當地蠻夷學習漢文,教化他們。這樣的日子,王陽明一過數年,不知年月。

一天半夜,他突然大叫一聲,驚醒後渾身是汗,頓覺心中暢快,如浩瀚宇宙,無一絲塵埃。從那晚「龍場悟道」,他明白了心即理,明白了吾性自足。他明白了,即使聖人也無法改變外部環境,聖人要做的就是不讓環境阻礙修行。

最靠譜的修煉是做事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人應該通過經歷各種事情磨練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無論動還是靜,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

 

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私慾乃人生之大患,求之不得

 

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克制自己務必要將私心徹底掃除乾淨,一點私慾沒有才算可以。有一點私慾存在,眾多的惡念就會接踵而至。

 

如果留存一點私慾,就如同在堤壩上豁開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壩的決堤。所以克己修身,是來不得半點妥協的。

工作生活慌亂不堪,皆因得失之心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多數是因為得失之心,一般人若是有所付出,就希望有所回報。所謂:「富者患失,貧者患得。」

家庭貧困或是有欠缺的時候,就會斤斤計較,想「得」到心中所要的。富有的人擁有財富、地位,卻也時時擔心有所損「失」,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患得患失,這都是人生不得自在的原因。

人生本性大都會選擇趨利避害,得失心重,很在意一件事情的得與失,做什麼都想贏,做什麼都不肯捨棄一分一毫,用得失之心去衡量事物,某某事對自身的利益有好處,某某人對自身的發展有用處,心情就大好。反之,情緒就低落,被毀譽得失的心所連累,從而導致了對公平、公正的偏頗,而且還引起不必要的好、壞情緒。

 

不要用得失之心看待事物的好與壞、對與錯、成與敗,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泰然處之才是合理的態度。

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人必須在事上磨練,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事情是要面對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遠沒有出息的。

物慾橫流,蒙蔽心性

 

如果沒有物慾牽累蒙蔽,只靠良知去發揮作用,那麼就無時無處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慾牽累蒙蔽。

 

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義,是陰暗而糊塗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麼用?唯有本心呈現,才能清明、放鬆和自在。

王陽明告訴我們,聖人其實很簡單、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惡,並能從善如流、嫉惡如仇。這就是大道至簡。

一個人在忿怒時,較容易感情用事,有時會怒得過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體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易怒、愛怒、暴怒,那都是修養不足的表現。不遷怒,不貳過,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氣,心正氣順,是真正的涵養。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人生的路,是一條修行的路。修的是放下執念,修的是自我達成,修的是做好自己。

胡歌曾在康復後首次談到那起車禍:「人生是一場難得的修行,不要輕易交白卷」。走出車禍陰影的他深知,唯有腳踏實地修行,才能讓內心更加豐盈,最終能走多遠的路,取決於人生修行抵達的深度。

 

所有的問題,都是自身映照,都是自己的問題。這個世界沒有對不起你。

 

一切都是心的問題,以為是被辜負,其實不過是私心私慾沒被滿足、順從和將就罷了。所以,擺正心態是第一步。

好好吃飯,就是修行

現在有些人在吃飯時,即使無事,他的心也經常忙亂而不安定,只因他這顆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從安安靜靜做好和享受當下開始,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飯,走路的時候就好好走路,睡覺的時候就好好睡覺。這些,正是收攝心思,正是修行煉心。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圖片來源於網絡,本公眾號文章僅用於交流學習目的,無意剽竊和抄襲,若涉及版權問題或標記有誤,請聯繫我們。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處理,並表示歉意.

 

點擊了解詳情

本公眾號尊重原創作者的勞動成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企業家校友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相關焦點

  • 王陽明: 你的人生慌亂,根源是得失之心太重
    你的人生慌亂,根源就是得失之心太重如果我們的內心永遠盯著那些外物,必然會累得死去活來。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 你的人生慌亂不堪,根源就是得失之心太重
    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2私慾乃人生之大患,求之不得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 王陽明:你的人生慌亂不堪,根源就是得失之心太重!醍醐灌頂.
    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3、工作生活慌亂不看,皆因得失之心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處理事情出現有時好有時不好的情況,並伴有困頓失序的弊端,這都是由於被毀譽得失的心所連累,不能實際地獲得他的良知。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會蒙蔽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
  • 你的人生慌亂不堪,根源是得失之心太重
    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 王陽明|放下我執,方得自在
    人生就是一邊得到,一邊失去。    當一個人能夠用平常心去看待生活的得失時,那他會得到很多意外驚喜。    王陽明曾說:「人生慌亂不堪,根源在於得失心太重。」    在王陽明認為,世人為了能夠生存,就要不斷地追求很多物慾,以滿足自己的內心,包括金錢、名利、地位等等。
  • 得失心太重,不是個好事兒!
    持續半年的高壓力工作,今天早晨起床,突然悟得一句真理——得失心太重,不是個好事兒!自新年伊始,我就一直在準備考試。我知道青春的可貴,早日考上遠比再次複習容易得多,爭取一次考上。備考那段時間,早上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兒就是逼著自己讀書複習,最後莫名其妙發現發現自己的記憶力和反應能力都變遲鈍了。臨近考試,整個人幾乎是崩潰的。上到考場,大腦一片空白。「從小到大我是父母的驕傲,遠在農村的父母等著我給家族帶來更多的希望,所以在學業上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這樣看重得失的心態每天折磨我的精神,消耗著我的能量。人的能量需要循環,持續消耗總會枯竭。
  • 為什麼你一事無成?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為什麼你一事無成?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
  • 得失心太重,很累
    很多時候,適當的得失心會給我們前進的動力
  • 兩個故事告訴你:得失心太重的人,反而容易失敗!(恍然大悟)
    兩個故事告訴你:得失心太重的人,反而容易失敗!看完這兩個故事,我才明白:得失心太重,是一個人最大的破綻!故事一有一天,一個嗜好下棋且自認為棋力天下第一的人,去找莊子下棋。的確,一個人,得失心太重,太過在意輸贏勝敗,內心就會緊張,情緒就會失控,就無法發揮自己的正常水平,反而就容易失敗,這可以說是很多人的一個破綻,
  • 王陽明:得失心太重,就會覺得累,這種心態埋沒了很多人
    王陽明先生有一位學生有一段時間得失心就非常重,弄得他很苦惱,本來讀書多年想參加科舉卻始終沒考上,再加上跟隨先生學習一段時間心學又不得要領,心始終定不下來,因此更加煩惱。有一次他向老師抱怨說:「老師,雖說讀書可以攝心,但我覺得讀書太苦、太累了!哪裡能攝得了心啊?」
  • 孩子得失心太重,父母可採用「瓦倫達效應」,避免孩子患得患失
    文字/迎迎編輯/迎迎很多父母會看到這樣一種情況:當孩子對某件事表現出興趣的時候,父母想要幫助孩子,但孩子卻突然放棄了,自我說服自己是做不來的,這種行為其實就是得失心太重的表現。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的得失心呢?
  • 王陽明:心是一切善惡的本體之源,看王陽明心學的智慧,感悟人生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以上四句,是王陽明的心學中,最核心的內容,很多人也稱之為「四字教」。簡而言之的寓意是「心是一切善惡的本體之源,人的意念一動就產生了善惡。如何判斷善惡,分辨善惡才是真正的良知」。
  • 王陽明大智慧: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沒看透這5件事
    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沒看透這5件事01、不要在意得失王陽明曾說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有時候我們遇到了人生挫折,先不要急著埋怨上天,先想想,自己有什麼過錯,不信天由命,也不杞人憂天。我們總會感嘆世事無常,但王陽明也曾說過:「天地雖大,只要心存良知、心懷善念,哪怕只是凡夫俗子,也有可能成為聖賢。」
  • 王陽明: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做人太老實,看不透人性
    王陽明: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做人太老實,看不透人性你是個老實人嗎?這兒我說的老實,不是說智力為零,更並不是憨厚,而是在你遇到給你使絆子的壞人後,你是老實人嗎?王陽明曾說過,願你有菩薩心腸,更有金剛手段。
  • 看完這兩個故事,我才明白:得失心太重,是一個人最大的破綻!
    兩個故事告訴你:得失心太重的人,反而容易失敗!看完這兩個故事,我才明白:得失心太重,是一個人最大的破綻!  故事一  有一天,一個嗜好下棋且自認為棋力天下第一的人,去找莊子下棋。莊子答應了他,但提出了兩個條件,一是只下兩盤棋,二是每盤棋都要有不同的賭注。
  • 王陽明的15種為人處世智慧
    這就是人生的常態,稀鬆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裡。這就是完整的成長過程。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大意:處理事情出現有時好有時不好的情況,並伴有困頓失序的弊端,這都是由於被毀譽得失的心所連累,不能實際地獲得他的良知。
  • 王陽明心學,影響幾個時代!
    這就是人生的常態,稀鬆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裡。這就是完整的成長過程。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王陽明一語道破天機——那只是因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於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態度。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 去除得失心——寵辱不驚的佛學智慧
    這時有一個人精於詭計,就找機會,去與他交朋友,對他說:「如今我與你最為要好了,已經成了一體,再沒分異之處了。我知道某家有一個好姑娘,我會替你去說媒,可讓她來做你的妻子。」牧羊人聽了歡喜,便給了他許多羊和財物。這人又對他說:「你妻子今日生了一個兒子。」牧羊人還沒見到妻子,聽見已生了兒子,心中大歡喜,又給了他財物。這人後來又對他說:「你兒子生了之後,於今日死了。」牧羊人聽了這話,便大哭起來,噓欷不已。
  • 王陽明:人到中年生活不順心,內心不夠強大,多是這些原因
    第二,降低自己的欲望,得失心不要太重人活在世,都是在不斷的追求名利,為此奔波忙碌,因為要得到所謂的名和利,最終卻失去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如:親情,友情,愛情以及你最舒心的快樂。王陽明認為:功名利祿這些都是身外之物,人生不帶來,死帶不去,不要太對於貪圖這些東西,讓這些身外之物擾亂了自己原本的身心。所以,王陽明提出了要降低自己的欲望,得失心不要太重,只有這樣,大家才會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生活中和最親近的人身上,感受事物的美好,生活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