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你的人生慌亂不堪,根源就是得失之心太重!醍醐灌頂.

2022-01-17 陽明讀書

王陽明說,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不過,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導下追尋這些,有的人卻只是一門心思地追求外物。

如果我們的內心永遠盯著那些外物,必然會累得死去活來。

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

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1、最靠譜的修煉是做事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人應該通過經歷各種事情磨練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無論動還是靜,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

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

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2、私慾乃人生之大患,求之不得

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克制自己務必要將私心徹底掃除乾淨,一點私慾沒有才算可以。有一點私慾存在,眾多的惡念就會接踵而至。

如果留存一點私慾,就如同在堤壩上豁開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壩的決堤。所以克己修身,是來不得半點妥協的。

3、工作生活慌亂不看,皆因得失之心

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

處理事情出現有時好有時不好的情況,並伴有困頓失序的弊端,這都是由於被毀譽得失的心所連累,不能實際地獲得他的良知。

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會蒙蔽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

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態度。

4、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人必須在事上磨練,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事情是要面對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遠沒有出息的。

5、物慾橫流,蒙蔽心性

若無有物慾牽弊,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但在常人多為物慾牽蔽,不能循得良知。

如果沒有物慾牽累蒙蔽,只靠良知去發揮作用,那麼就無時無處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慾牽累蒙蔽,不能遵從良知。

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義,是陰暗而糊塗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麼用?唯有本心呈現,才能清明、放鬆和自在。

6、人人皆為聖人,衣食住行就是神通

要善惡分明,更要愛恨分明

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聖人。

人只要喜好善行如同喜愛美色,憎惡惡行如同討厭惡臭,他就是聖人了。

王陽明告訴我們,聖人其實很簡單、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惡,並能從善如流、嫉惡如仇。這就是大道至簡。

7、心正氣順,真正的涵養,不遷怒,不貳過。

心正就是少發怒

凡人忿懥,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一個人在忿怒時,較容易感情用事,有時會怒得過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體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易怒、愛怒、暴怒,那都是修養不足的表現。

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氣,則正是矯正涵養之路。

8、所有的問題,都是自身映照,都是自己的問題

這個世界沒有對不起你

汝若以厭外物之心去求之靜,是反養成一個驕惰之氣了。如若不厭外物,復於靜處涵養,卻好。

你如果是以厭棄外物的心去靜中尋求,相反只會養成驕橫怠惰的惡習。你若不厭棄外物,再到靜處去涵養,這樣就是可以了。

一切都是你心的問題,你以為你是被辜負,其實不過是你的私心私慾沒被滿足、順從和將就罷了。所以,擺正心態是第一步。

9、好好吃飯,就是修行

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現在有些人在吃飯時,即使無事,他的心也經常忙亂而不安定,只因他這顆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從安安靜靜做好和享受當下開始,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飯,走路的時候就好好走路,睡覺的時候就好好睡覺。這些,正是收攝心思,正是修行煉心。

來源: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陽明學府整理                                     


(王陽明簡介)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諡文成。有《王文成公全書》傳世。

王陽明一生坎坷,歷經磨難,但崇德尚義,文韜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創立的「心學」體系,在明以後思想界佔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也因此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儒學集大成者孟子、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其學術流傳至今,堪稱學界巨擘、「百世之師」。清代名士王士禎稱讚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為「明第一流人物」。

想了解更

掃描下方二維碼

⊙版權聲明

◎本期整理編輯 ✎陽明學府

◎郵箱✎1587915858@qq.com

◎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

◎ 本文由陽明學府原創,轉載請註明

◎ 免責聲明

本文來自陽明學府微信平臺整理髮布,

不代表陽明學府的觀點和立場。

覺得不錯,記得點讚和轉發哦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你的人生慌亂不堪,根源就是得失之心太重
    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曾在授勳宴會上,講授自己的人生之道。他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只七個大字: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龍場的歷練猶如一場修行讓他放下了榮辱得失,甚至放下對生死的眷戀,依著一顆平常心更加專注的研習心學。 沒有吃的他就開荒播種,還教授當地人種植技術,自給自足。
  • 王陽明: 你的人生慌亂,根源是得失之心太重
    你的人生慌亂,根源就是得失之心太重如果我們的內心永遠盯著那些外物,必然會累得死去活來。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 你的人生慌亂不堪,根源就是得失之心太重
    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2私慾乃人生之大患,求之不得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 你的人生慌亂不堪,根源是得失之心太重
    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 王陽明|放下我執,方得自在
    人生就是一邊得到,一邊失去。    當一個人能夠用平常心去看待生活的得失時,那他會得到很多意外驚喜。    王陽明曾說:「人生慌亂不堪,根源在於得失心太重。」    在王陽明認為,世人為了能夠生存,就要不斷地追求很多物慾,以滿足自己的內心,包括金錢、名利、地位等等。
  • 得失心太重,不是個好事兒!
    持續半年的高壓力工作,今天早晨起床,突然悟得一句真理——得失心太重,不是個好事兒!自新年伊始,我就一直在準備考試。我知道青春的可貴,早日考上遠比再次複習容易得多,爭取一次考上。備考那段時間,早上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兒就是逼著自己讀書複習,最後莫名其妙發現發現自己的記憶力和反應能力都變遲鈍了。臨近考試,整個人幾乎是崩潰的。上到考場,大腦一片空白。「從小到大我是父母的驕傲,遠在農村的父母等著我給家族帶來更多的希望,所以在學業上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這樣看重得失的心態每天折磨我的精神,消耗著我的能量。人的能量需要循環,持續消耗總會枯竭。
  • 為什麼你一事無成?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為什麼你一事無成?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
  • 得失心太重,很累
    很多時候,適當的得失心會給我們前進的動力
  • 兩個故事告訴你:得失心太重的人,反而容易失敗!(恍然大悟)
    兩個故事告訴你:得失心太重的人,反而容易失敗!看完這兩個故事,我才明白:得失心太重,是一個人最大的破綻!故事一有一天,一個嗜好下棋且自認為棋力天下第一的人,去找莊子下棋。的確,一個人,得失心太重,太過在意輸贏勝敗,內心就會緊張,情緒就會失控,就無法發揮自己的正常水平,反而就容易失敗,這可以說是很多人的一個破綻,
  • 王陽明:得失心太重,就會覺得累,這種心態埋沒了很多人
    王陽明先生有一位學生有一段時間得失心就非常重,弄得他很苦惱,本來讀書多年想參加科舉卻始終沒考上,再加上跟隨先生學習一段時間心學又不得要領,心始終定不下來,因此更加煩惱。有一次他向老師抱怨說:「老師,雖說讀書可以攝心,但我覺得讀書太苦、太累了!哪裡能攝得了心啊?」
  • 孩子得失心太重,父母可採用「瓦倫達效應」,避免孩子患得患失
    文字/迎迎編輯/迎迎很多父母會看到這樣一種情況:當孩子對某件事表現出興趣的時候,父母想要幫助孩子,但孩子卻突然放棄了,自我說服自己是做不來的,這種行為其實就是得失心太重的表現。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的得失心呢?
  • 王陽明:成功的人生無需謀劃,每讀一遍,醍醐灌頂
    王陽明的心學很有名,很多人對那句「心外無物」也都耳熟能詳,不過多數人對心學的了解可能也就止於此,至於心學的實際用處,就更是知之甚少了。王陽明心學的精華是什麼?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隨感而應,無物不照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精華所在。人人皆聖賢,人人皆平等。自尊源於自信,自信源於實力。王陽明評定判斷,功勞被別人搶去也不在乎,因為他的能力已經無需朝廷的肯定。隨感而應,就是做好當下,不預測未來。其實我們的人生就是由偶然事件造成的。
  • 王陽明:心是一切善惡的本體之源,看王陽明心學的智慧,感悟人生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以上四句,是王陽明的心學中,最核心的內容,很多人也稱之為「四字教」。簡而言之的寓意是「心是一切善惡的本體之源,人的意念一動就產生了善惡。如何判斷善惡,分辨善惡才是真正的良知」。
  • 王陽明大智慧: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沒看透這5件事
    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沒看透這5件事01、不要在意得失王陽明曾說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有時候我們遇到了人生挫折,先不要急著埋怨上天,先想想,自己有什麼過錯,不信天由命,也不杞人憂天。我們總會感嘆世事無常,但王陽明也曾說過:「天地雖大,只要心存良知、心懷善念,哪怕只是凡夫俗子,也有可能成為聖賢。」
  • 王陽明: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做人太老實,看不透人性
    王陽明: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做人太老實,看不透人性你是個老實人嗎?這兒我說的老實,不是說智力為零,更並不是憨厚,而是在你遇到給你使絆子的壞人後,你是老實人嗎?王陽明曾說過,願你有菩薩心腸,更有金剛手段。
  • 看完這兩個故事,我才明白:得失心太重,是一個人最大的破綻!
    兩個故事告訴你:得失心太重的人,反而容易失敗!看完這兩個故事,我才明白:得失心太重,是一個人最大的破綻!  故事一  有一天,一個嗜好下棋且自認為棋力天下第一的人,去找莊子下棋。莊子答應了他,但提出了兩個條件,一是只下兩盤棋,二是每盤棋都要有不同的賭注。
  • 王陽明的15種為人處世智慧
    這就是人生的常態,稀鬆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裡。這就是完整的成長過程。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大意:處理事情出現有時好有時不好的情況,並伴有困頓失序的弊端,這都是由於被毀譽得失的心所連累,不能實際地獲得他的良知。
  • 王陽明心學,影響幾個時代!
    這就是人生的常態,稀鬆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裡。這就是完整的成長過程。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王陽明一語道破天機——那只是因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於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態度。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 去除得失心——寵辱不驚的佛學智慧
    這時有一個人精於詭計,就找機會,去與他交朋友,對他說:「如今我與你最為要好了,已經成了一體,再沒分異之處了。我知道某家有一個好姑娘,我會替你去說媒,可讓她來做你的妻子。」牧羊人聽了歡喜,便給了他許多羊和財物。這人又對他說:「你妻子今日生了一個兒子。」牧羊人還沒見到妻子,聽見已生了兒子,心中大歡喜,又給了他財物。這人後來又對他說:「你兒子生了之後,於今日死了。」牧羊人聽了這話,便大哭起來,噓欷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