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突破「我執」,你就能放下了

2020-12-17 禪說國學

「該放手時就放手「,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幾個字,但卻包含了太多的人生哲理。凡塵中的我們都知道奮鬥終生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和索取,然而,如果真想擁有一種健康和快樂的幸福人生,我們還要懂得放棄的道理。

放棄不是怯弱無能的原因所在,更不是悲觀絕望的結果使然,放棄是人奮鬥的另一個開始,更是生命境界的完全展現

我們所說的放棄,是要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空想和無法實現的目標,而不是放棄我們為成就理想所做出的巨大的努力;是要放棄那些沒有價值的追求和毫無意義的索取,而不是放棄我們應該堅持的進取心和生命力;是要放棄那些名利追逐的妄想和驕奢淫逸的美夢,而不是放棄我們對美好生活的無比嚮往和創造活力。

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只有放棄那些空中樓閣般的幻想,我們才能做到腳踏實地;只有放棄那些難以滿足的物慾,我們才能保持生命的活力;只有放棄那些徒勞無益地等待,我們才能避免虛度光陰;只有放棄那些不該堅持的錯誤,我們才能做到擁抱真理。

因為有了明確的目標和蘊涵的意義,放棄便成了能力的體現、智慧的證據和一種該放手時就放手的豁達和大度。

放棄是一種策略,更是一門藝術。因為放棄的前提是一種獨具慧眼的觀察,更是一份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洞悉。只有當我們完全了解了得與失的深刻道理,也懂得了生和死的全部意義,我們才可能真正地學會放棄,並在學會放棄的過程中成就自我。

如果緊握愚痴不放,我們的生命必將是死寂的,我們的生活勢必失去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源頭活水。若如此,又何談灑脫呢?

豈不知,放下之處,有更寬闊的落腳地;放下之時,才能有更多的豐收果。人生要進步、要快樂、要成功,就需要放下愚昧遷腐的知見,摒棄根深蒂固的窠臼。

股神沃倫·巴菲特在華盛頓大學演講時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座的每一位都有能力做我做的每一件事並遠遠超越我,但是有的能成功,有的卻不能。對於那些不能做到的人來說,是自己阻礙了自己,而非環境不允許。

實際上,人總是趨向於保護自我,相信自我,信賴自己的感覺。憑自己舊有的經驗行事,將自己抓得緊緊的。而人生的許多麻煩和苦惱也都來自於我「執」,在於認死理。因而耗費了自己的心智而不覺,虛度了自己寶貴的年華而不知,蹲在監獄中渾然忘了自己本身就是囚徒。

其實,一切執著的根本是我「執」,即執著有個自我。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那些特別在乎自己的人,煩惱往往也特別多;反之,無私的人卻更容易快樂和自在。

「我」是什麼?其實只是一種感覺。比如一本書,本身並不存在你的我的之差別。但我們將這本書買來之後,就會在其上附加「我」的標籤。一且確定這種感覺,這本書的損壞或丟失就會影響到我們。

而在此之前,無論它發生什麼變故都不會對我們構成傷害。再如我們購房,未買下之前,房子出現什麼問題都無足輕重,因為它還未和我們發生關係。可買下之後,它的任何變化都會牽動我們的心,這種變化正是由於那些附加的「我」的感覺所致、

為什麼我們會為這些瑣事煩惱,而非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呢?世間每天有很多災難,有很多人遭遇挫折或離開人世,但我們只是感嘆下,不會有多少切身感受,更不會因此寢食難安,這是因為其還未粘上「我」的標籤。

一切發生的事情中介入「我」,感覺立刻就不同了。如果那個遭遇挫折的是「我」,那個離開人世的是「我」的親人,一場普通的人間悲劇便頓時上升為頭等大事。

是啊,在我們的世界中還有什麼比「我」受到傷害更嚴重的事件呢?當一個不相干的人去世了,我們會覺得人皆有一死,不足為奇;當親人或我們自己面臨死亡時,就不會如此坦然面對了。不是抱怨上天不公,便是哀嘆自己薄命。

由此可見,一切煩惱皆圍繞「我」展開,我們將緣起的念頭和想法當作是「我」,將種種不是我的當作是「我」。若不是受這種錯覺的影響,那些來來去去的念頭又如何能在心中生根,進而傷害我們呢?

如果沒有「我」的幹擾,世間的無常變化就是我們能夠接受的客觀規律,就如同我們能夠接受四季更替和草木枯榮那樣。

其實「自我」只是一個只會虛張聲勢的「皮包公司」,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內容。而我們卻常常將擁有的一切賦予「我」的錯覺進而執著於它。

如果一個人能夠放棄對於「我」的執著,該放手時就放手,就會減少很多煩惱,如果能突破我「執」,放棄對這片雲彩的執著就能驅散遮蔽虛空的浮雲,在人生的道路上就能夠輕裝上陣,去擁抱雨露和陽光,收穫幸福和快樂,使生命回復清淨無染的本來面目,從而走向無限廣闊,自由的天地。

相關焦點

  • 佛說:放下「我執」的幻覺,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
    佛法說:「世間諸災害,怖畏及眾生,悉由我執生,留彼何所為?」又曰:「由內心執取自我,所以在家人執取五欲,出家人執取種種錯誤之見解與毫無意義之禁戒。」執取,又名執著、我執,乃是導致世人產生種種煩惱困苦的根源,然而世人往往難以遠離苦海,可見執取於人心的束縛是如此之大!
  • 佛說:放下,便是擁有了(句句入心)
    放下,便是開始;捨棄,便是擁有,人生太匆忙,別懂得太晚。佛說:放下,便是擁有了。世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唯有,看破,放下,才能得自在。放下,不是放棄,而是放下心中的執念,人,往往是執於一念,困於一念。
  • 放下我執,離苦得樂
    我們感受的一切痛苦,追根究底,全部來自於對「我」的執著。若能經常修菩提心,從根本上斷除我執,那麼很多痛苦就會減輕,乃至煙消雲散。  一般來說,我們病得很嚴重時,會不由自主地想:「我要是沒病多好」;沒有生活來源時,會想:「我要是有錢多好」;生意不順利時,會想:「這筆生意要是成功多好」……  在遭遇違緣時,沒有誰不希望自己馬上離苦得樂,但往往不知道怎麼想和怎麼做。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諸佛菩薩告訴我們:要想獲得快樂,必須要有產生快樂的因。快樂的因是什麼?
  • 佛說:執著與放下,就在一念之間
    這個世界,不是什麼事都能滿意,不是誰都能讓你稱心如意,總有些羈絆,讓你舉步維艱,總有些時候,讓你無法開心。人生一世幾十年,不就是讓自己過得滿意,過的快樂,過好這一生,不自尋煩惱,不給自己過多執念。唯有自悟,才能自渡,才能看開想看,活得更好。唯有自悟,才能自渡人生不易,活久了,再回頭望,你就會明白,歲月流逝的太快,曾經那些執著的東西,早以是過往雲煙。
  • 用無我的智慧,斬斷我執的傲慢與偏見
    被你戲弄的人,覺得你做的過分,你可能還會覺得對方太小氣,一點惡作劇就急眼。但如果從修學佛法的角度來看,容易鬧過頭的惡作劇,還是不做為好。佛子有佛子取得快樂的方法,佛子的快樂就是遠離愚痴,以輕安法喜作為真正快樂的來源。修佛,是要用智慧的利劍,斬斷愚痴的煩惱。
  • 佛說:放下執念,萬般自在!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娑婆世界即是堪忍,每個人的一生都註定要經歷苦難,不過苦多苦少罷了,依個人因緣福德而定。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放下執念,自會自在於心間。人生的很多煩惱都是自找的,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誰又能幫你解脫呢?佛家言:若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若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佛菩薩縱有千般慈悲、萬般神通,也改變不了每個人的因果業力,也無法頂替你去修行。
  • 佛說:一切皆空性,放下便是自在!
    人心,痛苦的根源,在於一個「執」字,太在意自己的感受,總想抓住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總想留住跟自己不同路的人,總想要求別人跟自己一樣的愛著,當事與願違的時候,痛苦不堪,拿不起,又捨不得放下,然後在舍與得之間苦痛糾纏。佛說:一切皆空性,放下便是自在!
  • 佛說:若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
    《華嚴經》裡有一首偈頌: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若想知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真實境界,就應該去用心觀察,法界之中一切法,皆是由人的心識顯現出來的。「一切唯心造」,一切苦樂也皆由人的心念感知。所以,佛說,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執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於心間。
  • 佛教常說的「我執」究竟是什麼?怎樣才能斷「我執」?
    什麼叫「我執」?認為生命中具有永恆不變之觀念,這樣的執著,即是「我執」。「我」就是禪宗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每個人都具足,具體點說就是《六祖壇經》裡面講的:「不思善,不思惡」,真心本來就是這個狀態;「執」的本意是用手抓住,這裡指的是你佛性真心起的一種功用。
  • 佛說:把生活的重擔放下,讓靈魂的腳步跟上,才能收穫平靜富足
    只有消除這些自己設置的精神陷,學會放下,才能收穫內心的平靜和富足。今天為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曾聽說過,但同樣相信,每次聽到或看到後,感覺皆有不同:佛陀有次講經時,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羅門來到佛前,兩手各拿了一個花瓶,前來獻佛。佛對黑指婆羅門說:「放下!」
  • 為什麼有人說佩戴佛菩薩掛飾不好,真的不好嗎?
    於是,在舉頭三尺有神明的理念下,眾多人被那些表面的佛菩薩像束縛,在片面追求所謂的功德上為了功德而功德,最後反而放不下這個功德,據為己有,執著這個我執的功德,誰要是否定這樣的功德存在,他們勢必跟你急眼。更有甚者,有人動不動就拿造業嚇唬人,似乎他認為的不能做的,別人也不能做。而實際上,關於什麼是造業?這些嚇唬人的人,已經是造口業的罪魁禍首了!
  • 放下「我執」去做飯 | 時蔬鍋巴沙拉
    好友沒有否定,也比較尊重我,說都可以試試看。那個時候也想不明白:怎麼原本做餐手到擒來的我,卻突然不會做餐了呢?現在再去看那個想要給大家做洋氣套餐的我,有很深的我執:執著於表現自己的才能,執著於自己的認知和搭配,執著於這樣才是更好的,這樣的我執很難去了解別人,也很難明白這樣做餐的深意,可能好友分享了很多次,但傲氣的我不屑於聽,也就聽不到背後的深意。
  • 佛說:世出世間法都是虛幻不實的,你能徹底放下對人法的執著嗎?
    首先主要是破世人的貪愛我執之心,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在這裡,佛祖為我們舉了五個例子,用他的慧眼,為我們將世人所貪愛的一切都進行了深刻的揭示,使世人知道自己所貪戀執著的一切是多麼的虛幻不實。
  • 佛說:一切不過是浮雲
    佛說:一念放下,萬般自在。你放不下的,是心中執念太深,心有不甘,或者心有後悔,心中有愧,對自己,對別人,自責,內疚。人生路上,最難過的關卡,就是自己這關。放下,才能卸下身心的重負,讓生命的旅途更加的輕鬆自在。放下,即解脫,是從容,是淡然。執,則生怨恨;放下,方能解脫。世間所有的煩惱,皆在一念之間。一念放,則快樂生;一念恨,則煩惱生;一年成佛,一念成魔。緣起緣落,緣生緣滅,萬象皆為心造。
  • 放下萬般心清涼,念佛成佛作寶王,哪個才是真正的我,上師教言!
    ,  念 念 彌 陀 念 念 佛 。  佛 是 覺 悟 自 性 作 ,  自 性 本 來 是 彌 陀 。  釋 迦 說 法 示 真 心 ,  真 心 常 在 不 動 尊 。  相 有 性 空 莫 生 心 ,  執 著 妄 想 造 苦 輪 。  知 幻 即 離 生 死 了 ,  心 無 所 住 涅 槃 城 。
  • 佛說:所有煩惱,都會散去
    人生有三難:愁於錢財,煩於瑣事,困於過往,愁於金錢源於貪心,不知足,煩於瑣事源於不夠坦然,心不安定,困於過往源於不夠灑脫,不懂得放下,佛說人生千百種煩惱,都有對治的方法,得失坦然,心不增減!面對過往懂得放下,往事清零!活在過去的人永遠無法看到未來,面對過往你要相信一切都會過去,你想要的一切也都會到老,愛恨隨意,往事不念,讓該過去到過去,如果你耽於過往的幸福,你可能忽略了當下的快樂;如果你忘不了過去的傷痛,你的心將一直受困於籠,放下才會解脫;面對財富誘惑要懂得知足,貪心得欲望是無止境的,只要心生貪念及時擁有金山銀山依舊不會快樂,心窮則窮,心富則富。
  • 突破時空,我要看見你!
    一個信息在腦海不斷震動,我要看見你: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無論善緣還是孽緣,所有出現在生命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助你成長的,霓裳的出現,清理了我的憎恨心;美奐菩提、妙心、以及亞特蘭蒂斯的院長(前世)三人協助斬斷了我的情執(痴迷心)!斬斷情絲看來還是這情執傷人最厲害,昨日美奐菩提火急火燎的說妙心看見我身後的十幾條尾巴的狐狸精,我就在太陽下冥想,誓斷一切情絲!
  • 如何放下我執:你在執著什麼?
    想要放下執念,首先需要看到你的執念究竟是什麼。昨天在群裡練習中,大家寫了很多自己認為非常真實的無法放下的念頭:我不能容忍自己犯錯誤。我想得到所有人的認可。我找不到比她更好的人了。我沒有錢就活不下去。我的人生將會很失敗。孩子快樂我才能快樂。我害怕會被伴侶拋棄。……從理論上講,這些念頭都不是真的,都不是確定會發生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誰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可?誰能一輩子不犯錯誤?誰沒有在失戀後想過「我再也找不到比他更好的人了」?需要多少錢人才能活下去?如何定義成功還是失敗?你和孩子是同一個人嗎?
  • 【解惑】何為「我執」
    大安法師:這個「我執」是與生俱來的,有時候叫「俱生我執」。通常講的八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在八識裡面,這個「我執」表現在第七識——末那識。「末那識」就是執著「阿賴耶識」的見分為「我」,再執著前六識為「我」所用。「我執」的一種表現形態就是在見解上認為身體是真實的,叫「身見」。
  • 佛度了最後一人後,宣說最後的遺囑,佛的心,佛之悟
    他說:「我老得不能動彈了,吃東西也沒有味道,牙也都掉了,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聾了,走路也邁不動步了,活著一點味道也都沒有,我想跳恆河死了算了, 嘗嘗死的味道怎麼樣。」佛說:「你不要死,你還可以出家修道啊!比你死了好一點。」他說:「我出家?我這麼大年紀了,你會收我嗎?八十多歲了!」佛說:「好!你去出家,我會收你的。」於是乎,這個老人就到祇樹給孤獨園,去找佛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