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歡迎來到每周五的歸心廚房,今天分享之前在廚房訓練做餐的故事。
在前兩年,有機會到好友的素食空間一起參與共建,看似是共建,更多的是學習和訓練,只是剛去的時候可並不這麼想。
剛融入時,只是打打下手,切切邊角料,收整洗刷一些物品而已,就像初入門的「學徒」,一切從零開始。
但偏偏那時的自己已經做過一段時間的私廚,累積了不少製作餐品的經驗,受到很多的人喜歡和讚美,內心對做飯這些事是有自信,且是自認創造力和創意性還是很不錯的。
所以對一些基礎的菜品是很難入法眼的,甚至會覺得做好完全不成問題,只有想做和不做的區別,自己一旦出手就會做出驚豔的料理。
這種自認的感覺良好,其實是很難真正地看清自己。
好友出的餐品是簡單和基礎類型的,沒有多麼華麗,就是家常的三菜一湯搭配的簡餐,每天都在廚房老老實實地備餐,看似簡單的餐品,她已經練習做了5、6年,在她身上看到了對一件事的堅持,出的餐品沒有華美驚豔,卻有一種實實在在的味道,而這種味道,可以稱之為「定」。
我在好友的素食空間,經常想要嘗試改變這種簡單搭配的簡餐,因為在我看來實在是太普通家常了,對來品嘗素食的人實在沒有太大的吸引力,一點兒都不像大家嚮往的素食生活。
所以我常常提建議,可以做一些大家不太能在家裡吃到的世界料理,像做日式的咖喱套餐,韓式的拌飯,法式的配餐料理等等,這樣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人來用餐,也看上去更「洋氣」一些。
好友沒有否定,也比較尊重我,說都可以試試看。
這試試看的魔力,讓我投入了十三分的熱情,每次抽準機會,就會顯擺自己做餐的才能,一邊做,一邊想著:來用餐的人肯定會更喜歡這樣的餐,這樣的餐才能讓人心生嚮往……
之後未曾想,這樣的想法卻困住於我,我做的所謂的洋氣的餐,不是出現鹽和蔬味粉混淆的情況,就是出現湯品不成形的情況,甚至有一次給比較重視的兩位友人出餐,居然烤箱出現故障而不自知,最終餐品沒有烤熟,這可讓自尊心強的我內心滿是糾結:這可太毀自己會做飯的名聲了啊!
那個時候也想不明白:怎麼原本做餐手到擒來的我,卻突然不會做餐了呢?
現在再去看那個想要給大家做洋氣套餐的我,有很深的我執:執著於表現自己的才能,執著於自己的認知和搭配,執著於這樣才是更好的,這樣的我執很難去了解別人,也很難明白這樣做餐的深意,可能好友分享了很多次,但傲氣的我不屑於聽,也就聽不到背後的深意。
一個人的我執,在自己看來就是別人不懂,別人不對,別人不行,還是自己的更好,這種良好的自我欣賞,其實很障礙自己,很難看明白身邊發生的人事物鏡,所謂當局者迷,困住當局者的是自己的所之見,而不知自己的所不見。迷不怕,最怕的是謎而不自知。
在《格言聯璧》裡有這樣一段話:先去私心,而後可以治公事; 先平己見,而後可以聽人言。指的是先除去私心,然後才可以處理好公眾的事情;先平息己見,然後才可以聽進別人的意見。
這種能聽取別人意見的心是空心,即是放下我執的心,一個人有多空心,便能收穫多大的助力,這是智慧,也是氣度,有容乃大。
回到好友做簡餐的故事,現在回頭再去看時,明白好友的堅持,為的是滿足大眾化的需求:每個人因地域和身體情況不同,喜好和口味都會略微有差別,而常常出現的菜品基本上都能符合大眾化的需求,就像自己在生病時,最想吃的餐不是什麼洋氣高級的餐品,而是一碗普通的白米粥,一道不辣的土豆絲,這如常的滋味,就足夠溫暖。
而這樣的簡餐,也正是這樣的意義,滿足大家的需求,滿足大家回家吃飯的口味,簡單樸實卻溫暖。
就是那麼簡單而平常的一套簡餐,做好擺在桌子上,有序、有禮、有尊重、有關愛,就像媽媽跟你說:累了,就回家吃飯吧。
內心渴望的、希望的,得到慰藉的,都在這樣一套簡餐裡了。
現在再回頭去看,不是沒機會了解,只是自己的我執成為了障住自己前行的道路,很難去理解這層深意,去感受別人的用心。
一個人甘於簡單平凡,不是說做不到更好的,而是明白什麼是更需要的,這裡面有「無我」的空心和智慧。
最後今天的菜譜給大家分享一款混搭款的時蔬鍋巴沙拉,新鮮的蔬菜水果搭配歸心良品商城經常回購的素棠小米鐵鍋鍋巴,有完全不一樣的風味,鍋巴除了單吃,還可以做餐品搭配,搭配的口感也很贊。
或者你用鍋巴做了其他的美食,也歡迎和我們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