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看了下一句後,恍然大悟!
;另一種說法是倉頡造字,《呂氏春秋·君守》中記載:「倉頡作書,后稷作稼。」,東漢著名的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對倉頡造字又做了進一步的說明。「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
李大釗的一首絕句,信手拈來,卻滿懷壯志豪情
陸遊更是寫過「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詩人聽到這悽楚的風雨之聲,就像一位老戰士聽到衝鋒的號角一樣受到鼓舞。也有一些詩人就像冬眠的蟲兒期待驚蟄,希望風雨早日到來,還一個清新澄明的山河,於是便賦予「風雨」以變革的內涵。下面介紹李大釗的一首絕句,信手拈來,卻滿懷壯志豪情。
-
民國時期死了那麼多文人,為何魯迅先生能一直活得好好的?
比如李大釗、聞一多、楊杏佛等人。但是我們心中那位最勇猛的鬥士,魯迅先生,卻一直活得好好的。我們都認為,魯迅的文章批判了舊社會的無情和吃人,按說應該被當時的政府通緝暗害才對,為什麼還能一直工作到1936年病逝呢?這跟魯迅本人的智慧是分不開的。
-
以花草樹木為引子 微觀版「魯迅傳」令人大開眼界
這部書由甘肅學者薛林榮創作,他從花草樹木入手,以嶄新的視角,給人們呈現出一個獨特的魯迅小傳。以草木為引,以時間為序寫出魯迅一生「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魯迅在《藤野先生》中對櫻花這一經典的描寫,將櫻花深深印在人們的心裡。魯迅的第一篇小說《懷舊》的開篇是從一棵青桐寫起的:「吾家門外有青桐一株,高可三十尺,每歲實如繁星。」在《秋夜》這篇名作中,魯迅寫下了著名的句子:「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魯迅以這個奇特的句子為現代散文詩立下了一座高標,這裡的「棗樹」成為語言表達的新模式。
-
為什麼說《狂人日記》是魯迅最好的作品之一
魯迅先生在創作《狂人日記》這部小說時,正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而當時新文化的主流思想正是:反帝反封建和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魯迅先生作為當時時代的先驅,義不容辭地借主角之口控訴舊社會這樣一個吃人的社會。
-
李大釗之孫:「紅二代」稱號沒什麼意思
查閱《新青年》雜誌的編者,我們發現了一個個近代史上如雷貫耳的名字: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這些人的後人生活得如何?他們如何回憶祖輩?借五四青年節即將到來之際,本報記者專門採訪了這些名人之後,聽他們追憶祖輩的故事。 說到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李大釗的地位舉足輕重。他積極投身於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員主將。
-
被遺忘的汪曾祺文稿:喜愛書畫的他曾為三位書畫家寫序
編者按:以《受戒》、《大淖紀事》及散文馳名文壇的老作家汪曾祺一直喜愛書畫,他生前為作家阿城等寫過序言,鮮為人知的是,喜愛並擅長書畫的汪老也曾為書法家成漢飆、國畫家杜月濤和漫畫家高馬得分別寫過序。成漢飆書法先說汪老給成漢飆寫的序。汪先生給《成漢飆書法集》寫的序是在1992年10月,成漢飆時為江蘇海門縣文化局副局長,在行政工作之餘,一面進行文學創作,一面鑽研書法藝術,而且均獲佳績。其小說曾榮獲「十月文學獎」、「莊重文學獎」,書法曾摘取中國書協舉辦的「中國書壇新人作展覽獎」、「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等。
-
為魯迅「畫像」的版畫家李以泰在杭舉辦個展
新華網杭州4月20日電(記者 馮源)短短的頭髮刷子似的直立著,濃密的眉毛冷峻鋒芒,濃密的鬍鬚成隸書的「一」字,身著黑色長衫,指間夾著菸捲,立在桌後 這是人們最為熟悉的魯迅先生的形象
-
樓適夷曾受魯迅扶掖,他的翻譯作品被魯迅稱讚為「沒有翻譯腔」
▍中國文史出版社 《樓適夷翻譯文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適夷先生九十歲的時候,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他幾十年寫下的散文集,又獲得了中國作家協會中外文學交流委員會頒發的文學翻譯領域含金量極高的「彩虹翻譯獎」。這是對他一生為中國文學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給予的表彰和肯定。
-
魯迅:拼音化文字取代漢字迫在眉睫,一專家寫出千古奇文啪啪打臉
回顧漢字的發展和變革歷程,有一件歷史大事就不得不說起,那就是發生於20世紀初(1915)的,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發起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中,其中有一條叫做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因此,當時出現一批專家學者對用於記錄文言文的「漢字」也展開激進的抨擊。
-
朱安 | 苦守41年活寡,無性無愛,連死後也與魯迅相隔千裡
朱安安安心心地在周家待了五年,照顧父老,維持家庭,她覺得憑藉自己的努力和體貼,開枝散葉,打理家產,一定能讓魯迅回心轉意。但令她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的是,從1906年嫁給魯迅,到1947年她去世,她竟會活活守了41年的寡。
-
魯迅先生也會寫錯字?受邀寫廈門大學牌匾,「學」字竟缺了寶蓋頭
"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帖,數常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唐·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序》 人的名,樹的影,名人效應自古有之,不僅如今一些商家愛請代言人代言產品,連學校的校名也喜歡請一些名人來題字,比如說著名的廈門大學請的就是民國時期文壇巨匠魯迅先生題的字。
-
革命先驅李大釗38歲犧牲後,留下5個子女,如今現狀如何?
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其中一位具有鮮明代表性的人物——李大釗。他曾為國家做出了極大的歷史貢獻,時至今日依舊被很多人們掛在嘴上,記在心中。革命先驅李大釗李大釗先生出生於1889年10月29日,字守常,河北省樂亭人。1907年至1913年,李大釗進入了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求學。
-
八道灣魯迅紀念館在北京35中落成 復原《阿Q正傳》的誕生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校長朱建民介紹,八道灣胡同十一號是魯迅家族離開紹興老家,到北平落戶居住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處宅院,是魯迅經典作品《阿Q正傳》的誕生地。2014年,為保護八道灣胡同十一號魯迅先生的舊居,西城區人民政府決定將北京三十五中遷址於此;學校在北京魯迅博物館的指導下,雙方聯合共建,對八道灣十一號魯迅舊居進行了四年的基礎建設和內涵發掘之後,設立「八道灣魯迅紀念館」。
-
魯迅「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聞一多懺悔:魯迅對,我們錯了
這是魯迅去世前寫的遺囑中的一段話,顯現出魯迅所特有的本色和風格。魯迅以筆為旗橫掃民國文壇,叱吒風雲無人能敵,被他指 名道姓「罵」過的人,有百人上下;與其論戰的重要人物也有二三十人——胡適周作人梁實秋等等文壇上的頂級人物盡在其中。這在中國現代文壇上也真算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
打倒歷代君主護身符的孔子——李大釗的孔子觀
文/惜吾大家對李大釗想必是耳熟能詳了,提起李大釗先生,也許你腦海中閃過的是《庶民的勝利》,也許是那句振聾發聵的"試看未來的世界,必是赤旗的世界"。但除此之外,李大釗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他同樣引領了批判以孔子為代表的舊思想的浪潮。
-
魯迅的衣食
馬褂原為明代的軍服,清代時為便於騎馬而形成流行服裝。滿族人騎馬時內著長袍,外套馬褂,顯得威武莊嚴,號稱「長袍馬褂」。清代男性一般以穿馬褂為著正裝,對襟、立領、袖端為平口,前襟有五個扣襻,短款衣長到腰下位置。長款稱為袍褂,斜開氣,扣襻在側面,長及腳面。民國元年(1912),北洋政府頒布《服制案》,將長袍馬褂列為男子日常禮服之一。
-
無性無愛,守41年活寡,只願生生世世不再遇見魯迅
魯迅妻子,無性 無愛守41年活寡只願生生世世永遠不要再遇見魯迅01她,一個21歲的老姑娘>1878年紹興城朱戶人家添一女嬰,取名為「安」,希望一生可以安寧。很快魯迅就收到一封母親的信聲稱自己病危,讓他速速回國。魯迅焦灼難耐很快就動身回到了家中,卻意外發現這只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為的就是讓他完婚。魯迅,沉默不語。
-
郭湛波先生著作版本和遺著手稿的學術價值
我看到的郭湛波先生最後的文字是1972年12月17日為《近代中國思想史》新版(香港龍門書店1973年3月初版)所寫的「自序」,其中說:「本書開始撰寫自一八九四年甲午中日戰爭始,第一人為康有為,所以,一九三九年日人神谷正男譯為日文時改名為《現代中國思想史》。現改今名,自應從一八四〇年鴉片戰爭講起。
-
林徽因:魯迅罵她虛偽,錢鍾書冰心寫文諷刺,她是怎麼回應的?
比如魯迅、錢鍾書、冰心等知名作家就曾對此明裡暗裡地表現出反感,認為林徽因愛慕虛榮、品行不端——民國大師為何都容不下林徽因?對於林徽因而言,成年後的那場歐洲遊國尤其獨特:正是那次旅途,她和徐志摩相識相知相戀。只是這場戀愛成就了徐志摩一人的浪漫,卻令林徽因在以後飽受魯迅等人的攻訐,原因便在於她插足徐志摩的婚姻,儘管她起初並不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