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2月21日
地點:好友家裡
工作人數:1+4人(12歲的豆姐、6歲半的六六、4歲半龍鳳胎星星和點點)
蒙氏主題——視覺感官
蒙氏工作:粉紅塔
家庭延伸活動建議:鞋子的排序(單只鞋從大到小)、樹葉的排序(同類樹葉從大到小)、石頭、小木棍、水果的排序等。
觀察記錄:
第一次去好友新家,經過觀察,覺得東南方那間鋪著爬爬墊的房子很適合進行蒙氏活動,唯一不足之處就是地墊太花哨。
午飯前邀請兩個4歲半龍鳳胎寶貝星星、點點工作,6歲半的小六六和12歲的豆姐也要來觀看,就索性一起活動。(本來是擔心六六和豆姐覺得太簡單,沒興趣。)
簡單介紹後,我開始了粉紅塔的示範工作,當我放上最小那顆1×1×1的粉紅色正方體,粉色的塔完成後,所有孩子都開始鼓起掌來,那一瞬間,我被孩子們治癒了,孩子們總是不吝嗇自己的讚美與欣賞。接下來,我們對粉紅塔從各個角度進行欣賞,就像是在欣賞一件藝術品那樣。孩子們認真的小表情,滿眼的小星星(驚喜)。
接下來是建構時間,4歲半的星星、點點已經可以很輕鬆的找到逐漸遞縮的相應粉色方塊,粉紅塔的建構對於他們來說是容易的,但每個孩子都無比關注最小的那顆,放那顆時會屏氣凝神或由心而發的微笑。依次建構完成,大家都會給予熱烈掌聲,那一刻,簡直是最幸福時刻。
常規示範結束,創意建構開始。我來示範、星星、點點總能準確建構,當我建構其中一個造型,大家從上方看到玫瑰花的時候,一旁「家長」身份的豆姐終於坐不住了,「阿姨,可以加上我嗎?我想建構這個。」「好呀!」順勢而為,看看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麼呢?
豆姐的參與真的是很意外的驚喜,我特意安排了「小寶寶爬樓梯」活動,有意向她展示粉紅塔的「秘密」,果真,已經學面積計算的豆姐一下子就發現了秘密。「它們的面積是1×1、2×2、3×3、4×4、5×5、6×6、7×7、8×8、9×9、10×10的變化。」「對,體積是1×1×1、2×2×2、3×3×3、4×4×4、5×5×5、6×6×6、7×7×7、8×8×8、9×9×9、10×10×10,以後你會學到。」和豆姐短暫交流了一下小不點們不懂的語言,我們會心一笑。
有了豆姐的參與,小六六自然更是坐不住了,本來被我安排只能觀看,現在也要求參與到創意建構中來。當看到她隨時要倒塌的第二層建構,我的心裡一涼:「果真不適合帶著自己孩子上課,這是要砸場子呀!?」我忍了,等著接受「災難」。然而,由於第三層粉色方塊的加入,第二層竟然穩穩的立住了。所有方塊建構完畢,真的是帶給了我意外的驚喜,同時小六六也收穫了大家的掌聲。接下來,這個小「助教」引導大家從各個角度觀察她的作品,從頂向下觀看,標準的塔像是被拉長了,很有趣。
自由建構結束,「配對工作」被我設置成了最後的工作環節,從立體到平面,從實物到圖片,一一配對,孩子們是否能夠順利挑戰成功呢?
豆姐在過程中經過對比、分析準確配對。星星由於配對錯誤,導致點點無法準確配對,豆姐想提醒並幫助,被我制止。果然,很快,星星看到點點的困惑,開始檢查他的配對,並發現問題。最終兩人很有默契的交換圖片,準確完成配對。剩下兩塊木塊+兩張圖片,六六很不滿並覺得無聊「簡直就是直接放進去嘛,最後一個人真不好!」
「接下來從你先開始!」孩子們自己給出了解決方法。我分發木塊剛結束,豆姐提出了疑問:「上次只有一個人拿了兩塊,這次怎麼成了兩個人是兩塊?」四個人、10塊粉色木塊,3+3+2+2=10,估計是豆姐記錯了,不過沒事,剛好強化一下連加運算。經過調查,沒有問題,第一次也確實是有兩個人拿了兩塊。
兩輪配對結束,我們也要開飯了。星星強烈要求一定要建構成塔的樣子才去吃飯,其他孩子都去洗手了,他專注的建構完畢才心滿意足的離開房間去洗手吃飯。
吃好飯,點點和六六玩塗色活動,星星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小火車給我們看,車輪、車廂、冒出的煙竟然都是由小到大的遞進圖形,我特別吃驚,問好友孩子平時也是這樣畫嗎?好友表示沒太注意過,所以也不能確定是否是粉紅塔的工作帶來的「靈感」了。
下午小朋友們自由玩耍,我被星星邀請和他一起玩,他問我是否可以把這個積木(粉紅塔)留下來。我表示很抱歉,並告訴他後面的課程還會見到新的教具朋友,在我離開之前,他可以盡情體驗。然後,他獨自用教具分別建構了塔、神奇的蛋糕和小火車向我展示。
期待下次的蒙氏課時間啦!
後記:
在蒙氏媽媽群裡,經常會有媽媽對教具有疑問:是否要買教具?要買什麼適合?孩子對教具不感興趣怎麼辦?.其實,教具並非重點,它也是有使命和有效期的,關鍵還是在於引導者(養育者/老師)對孩子的了解、觀察及對蒙氏理念的融會貫通。
課程推薦(掃碼即可查看相關線上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