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所有的感情中,唯獨親情與生俱來最長久,只有親情不求回報最靠譜。比起你賺了多少錢,家人更關心的是你過得累不累,而親情所帶來的力量也是遠超出我們想像的。
為了幫助患阿爾茨海默病的大外婆認人,杭州15歲少年陸原製作了一款「神器」,他還給這個「神器」起了個溫暖的名字「勿忘我」,大家都說這是一個有愛的孩子創作出來的有愛的發明。
揚州大學廣陵學院的幾位同學別出心裁,發明一款「起行無憂椅」。設計者——揚大廣陵學院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大三學生於飛非常開心。他介紹,今年暑期回家,看到爺爺坐下來之後,起身困難,於是突發奇想,設計了這款「起行無憂椅」。
這些發明創造的背後除了親情帶來的力量以外,還有更多的是孩子們的發現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很好的啟發。而這恰恰也是蒙氏教育的特點之一,蒙氏教育在給予兒童知識的同時,更重視對兒童智慧的開發。蒙氏教育以引導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目的,培養幼兒發現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沒有創新的學習更像是一種低級模仿,思維也會變得固化。幼兒期是創造性思維開始萌芽的時期,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可以在他們的許多活動中表現出來,其主要特點是敢於大膽想像,不受客觀事物的限制。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幼兒期這種可貴的創造性思維萌芽,通過一定的教育手段,使這種創造性思維得以充分發展,為其未來的成長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
在當下這個信息化時代,知識「折舊」很快,唯有智慧是鮮活的。普通教育學得多,悟的少,更像授人以魚的方式在進行教學;而蒙氏教育學的少,悟的多更加注重的是授人以漁--「請幫助我讓我可以自己做」。讓兒童體驗生活,積累經驗,發展能力,形成智慧,所以蒙氏教育培養出來的是智慧型人才,而不僅僅是「聰明」。
這兩者的區別在於:聰明的孩子發現問題,智慧的孩子能夠預設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在蒙氏教育在過程中注重的是啟發和引導兒童的獨立思維能力,引導兒童整合經驗解決問題,挑戰困難!蒙氏教育也可以理解為「過程教育」,而非比拼結果型教育。過程才是傳遞方法、啟發智慧、提升經驗的重要根本。
蒙氏教育要最終呈現出的是一個擁有自學能力的孩子,是一個我要學的主動學習型的孩子,而不是要我學的孩子的被動式學習者。自學能力是讓孩子從內產生自學的能力,沒有自學能力等於白學,雖一筆之差但帶來的結果是巨大的差別。
沒有自學能力的學生離開了老師之後不知道如何繼續獲取知識,失去持續成長的動機。接受蒙氏教育後的孩子到了小學二年級下學期之後,和普通孩子的差異也會體現出來,蒙氏孩子的發散性思維會在課堂中、學習上體現出來,甚至在興趣和性格上都會逐漸呈現出爆發的效果。正如蒙臺梭利所說人類的發展往往不是緩慢而穩定的; 獲取似乎突然、幾乎在一夜之間發生的,並具有爆炸性的影響力。
幼兒的思維能力是幼稚的,但其發展潛力卻是很大的,關鍵在於教師如何教育和訓練,所以我們應該利用幼兒園的一切教育活動和適當的條件,對幼兒進行創造性思能力的訓練,為未來的人才成長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其實除了蒙氏幼兒園,父母也可以對孩子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父母應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是孩子質疑提問的本源。除了保護孩子已具有和表現出的興趣和好奇,還要主動激發孩子對新鮮事物的興趣和好奇。這是培養孩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重要途徑。多接觸自然和社會,多參加各種不同的活動,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觀察和探索,激發兒童對新事物的好奇,對各種事物和現象的思考。
孩子只有保持內在的心理自由,自由地體驗,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達自己,才能夠主動提問,大膽質疑,表現出獨特的創造性。因此,父母首先要尊重兒童,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意願和志向,尊重兒童對事物的不同觀點和看法,尊重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以肯定的態度接納和讚賞孩子提出的各種奇思妙想的問題並鼓勵孩子自己尋找答案,你如果懂她的奇奇怪怪,自然也會覺得孩子可可愛愛。
沒有知識的儲備和各種信息的剌激,孩子便不會有問題產生。因此,父母要注重家庭中文化氛圍的建設。父母要加強自身知識的學習,以切實行動來樹立榜樣並影響兒童,要儘可能為孩子提供各種圖書和資料,並耐心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提問。孩子處於愛學習、鼓勵思考的家庭氣氛之中,自然而然地就會形成愛質疑、善提問的好習慣。
在這個全新的時代,我們沒法預測未來的發展,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未來,一個人具備的某項技能不會是最重要的,而創造性思維會比任何技能都重要,並且只會越來越重要。
培養創造性思維是現在的家長能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讓孩子打破思維定式,成為原創的思考者。當他長大後,他會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他會懂得變通,能快速理解事物的本質;他會有遠見,能多角度考慮問題;他會擁有好奇心,不斷探索新事物,能更快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