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的故宮,和臺北的故宮有什麼不同?驢友:差別真大!

2021-01-10 秘密旅行

首都的故宮,和臺北的故宮有什麼不同?驢友:差別真大!

在我們中國福原遼闊的土地之中,有著數以萬計的歷史遺蹟,其中最著名最標誌性的建築物,要屬我們首都北京的故宮了吧。小編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去首都的故宮看一看,出來工作之後有了一定的經濟條件之後,也有幸的參觀了首都的故宮,裡面的建築景觀與藏品都令人嘆為觀止。

在我們中國,除了北京之外,在臺灣省的省會臺北也有一個故宮,這讓不少驢友們都好奇,首都的故宮和臺北的故宮有什麼不同呢?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這其中的差別吧。

對於北京的故宮,我們都是較為了解的,這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是中國明清兩朝代的皇家宮殿。北京故宮的佔地面積有著72萬平方米,被評選為是5大宮之首。

故宮,見證著我們中國朝代的興盛與衰亡,飽經歷史的滄桑,讓故宮充滿著韻味,是「世界文化遺產」。

而臺北的故宮,又被稱之為是「國立故宮博物館、中山博物館」,位於臺北基隆河北岸士林區外雙溪,也是目前臺灣省最大的一個博物館。臺北故宮在1962年開始建造,在1965年建造完成。從時間上來看,臺北的故宮要比北京的故宮「新」很多,論其建築風格,也是依照北京故宮所建造的。但如果細微觀察,還是有一些不一樣之處,論建築文化底蘊,臺北故宮顯然是沒有北京故宮那麼有韻味的。

而臺北故宮佔地面積16公頃,依山傍水而建造,其風光也是氣勢雄偉,頗為壯觀,是中國宮殿式建築,相當具有民族色彩。

在外觀上,北京故宮的建築風格是紅牆黃瓦,其寓意為紅色代表富貴,黃色象徵吉祥;而臺北故宮是青瓦黃牆,風格較為典雅清秀。

關於藏品,臺北故宮有著70萬件藏品,其中40萬是歷史檔案,20萬是古籍,剩下十萬左右是琴棋書畫器物等;相比之下,北京故宮的藏品就要闊綽多了,原本明清檔案物還在故宮的時候,就有八百多萬,後來檔案多裡故宮,組建了一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不過在故宮境內還保留了40萬件,如今北京故宮藏品總數是186萬件,器物書畫大約有120萬件。

這讓驢友感慨道:差別可真大!不過,不論是哪一個故宮,都是有著一定的意義的。也是當地最寶貴的財富,都是我們中國的「故宮」,沒有什麼優劣之分。對於這兩個故宮,不知道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有機會的話,你願意去欣賞欣賞這兩大故宮嗎?

相關焦點

  • 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三個故宮各有什麼特色?
    經過十一年的修建,北京故宮建成,朱棣也終於圓了他回北京的夢。故宮大多修建寬大壯麗,這樣才能顯示出天子的尊貴和氣派,唐初駱賓王有詩云:「山河千裡國,城闕九重門。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這正是要通過故宮的氣派來顯示皇家的無上尊貴。
  • 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三個故宮分別建造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歷史的見證。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1948年底,國民政府軍隊在內戰戰場上節節敗退,已經日暮途窮,蔣氏不得不考慮退路,把寶島臺灣作為自己的避風港。如有丟失和損壞,軍法從事。1957年,在有關部門組織下,部分文物開始對外展覽。1962年,國民黨決定在臺北建造故宮,選址在臺北基隆河北岸士林區外雙溪,當年即破土動工。1965年臺灣故宮(故宮博物院)竣工,總面積將近16公頃,依山傍水、宏偉壯觀。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到底是什麼?可不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到臺灣旅行的重頭戲就是臺北故宮,依山傍水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氣勢宏偉、綠瓦黃牆,和北京故宮的宏大相比,它略顯小巧。但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它的建築,而是藏品,這裡共收藏、展出的稀世珍品超過65萬件之多。
  • 臺北故宮,何必「自宮」?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 現任院長緊急澄清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民進黨當局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天緊急滅火稱,一個星期以來,關於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並沒有改名問題。他還表示,一切尊重臺行政管理機構的決定。
  • 北京故宮PK臺北故宮,真是一個有宮無寶,一個有寶無宮?
    大家都知道北京故宮是我國重點文物展覽處,那麼臺北故宮裡面有什麼呢?在解放戰爭即將勝利的時候,國民政府從北京故宮、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等地挑選貴重文物運轉臺灣,還有一批則是日本歸還的部分珍貴文物,都被放在了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是極具研究價值的。
  • 「兩個故宮」的建築延伸:北京故宮北院與臺北故宮南院
    眾所周知,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是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另一個是中國臺灣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收藏各有千秋,呈現的都是炎黃子孫的共同文明,缺一不可。兩岸的故宮都保存70萬件以上的文物。最大的不同是北京故宮是明代成祖下詔令建成的紫禁城建築群,其中的文物是前朝的積累,建國後又大規模的整理,修復;而臺北故宮則是為了保存、展覽遷臺文物而修建的傳統宮廷建築形式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今天就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 知道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你知道瀋陽還有一座故宮嗎
    身體和心靈總得有一個在路上,如果你也喜歡旅行,那就一起去看看這美麗的世界吧。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北京故宮,很多人也知道臺北有一座故宮,那麼你知道瀋陽也有一座故宮嗎?瀋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是清朝初期的皇宮,共經歷努爾哈赤、皇太極、乾隆三個建造時期,歷時158年。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2020年12月01日 13:5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  中國臺灣網12月1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11月30日首次針對此議題表態,稱「沒有改名問題」。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道不錯的菜:「東坡肉」炒「翠玉白菜」
    一講到臺北,首先大家都會想到那裡的小清新、文藝範,還有就是夜市裡的美食。臺北並不算大,101作為地標有時候不經意抬頭就可能出現前方。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然而來到臺北,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打卡,看看這些國寶,在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1937年「七七」事變後,故宮南遷文物加上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今南京博物院)等單位的文物又分3路運往四川,1946年3處文物先集中於重慶,於1947年運回彼時的首都南京。 誰也沒有料到,這些來不及喘息的文物,註定要與故土分離。東歸南京僅僅一年之後,其中部分文物又因隨之而來的當時國共內戰再次踏上遠去的旅程。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
  • 品味臺北故宮與誠品書店的經典特
    今年7月,筆者借赴臺文化交流之機,體驗觀察了其文化形象的兩個標誌——臺北故宮與誠品書店,對其專業服務境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前者所代表的公共文化設施呈現的傳播藝術水準,後者通過社會溫情和延伸布局而表達的城市文明價值。
  • 奇石:臺北故宮「東坡肉」的「姊妹石」
    他收藏了數千件精美逼真的食品類觀賞石,肉類、雜糧、瓜果、蔬菜等應有盡 有,可以說他又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奇石收藏家。他於2010年5月13日打電話與我約見,說他在2009年獲得的一塊紅燒肉石,堪與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肉形石媲美。並告知他已初步查明,臺北故宮博物院現藏的肉形石是內蒙古阿拉善王爺進貢清廷的。
  • 同屬中國三大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居然是親戚!
    文/姚崢華有一本書,叫《朵雲封事》。名字很特別,內容也很特別。我們都知道,南京有個南京博物院,臺北有個臺北故宮博物院。但關於這兩個博物院有什麼交集,卻少有人知道。不久抗戰爆發,博物院漂泊於西南天地之間,後輾轉到臺灣,留在大陸的部分後來成為南京博物院,而帶到臺灣的則在1965年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合併。
  • 有人說「北京故宮只剩空殼,真正的精品在臺北故宮」,是真的嗎?
    人們哪能聽他的話,一位女士哭喊:「都這時候了,還要我們下船,到底什麼東西能比性命重要?」這位長官叫桂永清,他負責將第三批文物運往臺灣,最終在人們的抗議下,1700件大箱子只搬上去 976箱,整艘軍艦被人和箱子塞得滿滿當當。
  • 臺北故宮,何必自宮?
    臺媒11月28日消息稱,為推動「去中國化」,臺行政部門準備將臺北故宮博物院更名為「華夏博物館」,並從原先直屬行政部門,降格改為隸屬文化部門。對此,島內網友痛批,民進黨政府推動「去中國化」不遺餘力,那有種乾脆把寶物都還給大陸,這樣豈不更快也更符合「臺灣價值」。
  • 「臺北故宮」到底是誰的?
    島內媒體報導,臺北故宮可能從「正部級」機構降為文化部門轄下的「正廳級」機關。對此,國民黨「立委」洪孟楷30日受訪時表示,臺北故宮是全世界人類寶藏、財產,要自我矮化成「文化部」下面的機關,真的大可不必。他批評,民進黨搞意識形態、想要轉移瘦肉精美豬議題,全臺人民都沒辦法接受。
  • 蘇貞昌吃相真難看:臺北故宮文物屬於2300萬島民!
    島內「臺獨人士」正持續推動臺灣地區在各個領域實現「去中國化」,如今更是將黑手伸向臺北故宮,這些人處心積慮要推動臺灣「獨立」,在文化領域也採取了越來越多的危險行動。9月6日,國民黨全代會6日落幕,在會中有國民黨黨代表對凍結黨產表達不滿,認為應該把臺北故宮的寶物要回來,稱只要抗爭,故宮的門票就可以歸國民黨所有。
  • 拿著大陸的文物,卻對臺北故宮「下手」
    據臺媒報導稱:民進黨當局目前開始籌備將臺北故宮降級,原屬於「行政機構」的臺北故宮可能會在不久後降級成為「文化部」的下屬單位,還可能會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者「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 改名就是割斷與大陸的聯結臺北故宮之所以叫「故宮」,這一名稱還要從1948年說起,當時臺北故宮裡絕大多數文物都是國民黨從大陸帶走的,每一件文物都凝聚著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化精華。然而民進黨當局現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改名,就是要在歷史文化方面同大陸割裂,這是兩岸堅決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