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做臨終關懷,她用搖滾精神書寫致青春的詩歌

2020-12-26 上遊新聞

潤葉,原名譚麗琴,做過語文教師也支過教,組過樂隊做過巡演,「行在路上」公益發起人,出版兩本詩集,將「潤葉書友會」一做就是3年,並獲得了2019年國家級圖書館書友會案例三等獎……

現在,她坐在為孩子免費提供閱讀的潤葉書院裡,娉婷淺笑,她,才25歲。

雲邊的村莊,城裡的書院

近日的重慶煙雨濛濛,因潤葉的新詩集《雲邊的村莊》出版,新姐探訪了潤葉書院。潤葉一身素衣將新姐讓進屋裡,掩了門笑道:「最近開學了,孩子們要晚上四五點後才會過來。」她一邊說,一邊看了一眼外面的雨,「有雨的下午喝茶聊天,活在當下,就有種今天賺了一萬塊錢的感覺。」灑脫的人生態度,果然很90後。

不大的潤葉書院收拾得乾淨整潔,上千本潤葉自己買的書分本別類歸放得整齊,多是兒童讀物,潤葉自己的詩集倒不打眼,其實她已是出版過兩本詩集的詩壇新秀。

第一本《楊葉》出版於2018年,那時她才開始寫詩不到2年。

2020年,第二本詩集《雲邊的村莊》出版,獲得著名詩人、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傅天琳老師的力薦,重慶新詩學會副會長周鵬程在序言裡贊:「寫詩人靈魂縈繞的村莊,寫每個人都擁有的濃濃鄉愁。」

在新詩集中,潤葉寫童年,寫故鄉,寫爺爺奶奶的愛情,寫父輩的擔當,她寫《舊年的月光》,記憶中的大伯「隨著月光,帶著草根的命運,一撇一捺地走回家」,詩中有生活的重量。

「前輩們告訴我,詩歌不一定只是歌頌美好,也可以為苦難詠唱,那些鄉村記憶都是滋養我詩歌的財富。」

那些付出後收穫的意義

讀大學時,她自願到康定支教,見過那些孩子野性懵懂的眼睛,「我們一家一家去收孩子,去說服家長,我是教孩子語文的,這位川美的老師可以教孩子畫畫,我們都是免費給孩子上課的。」說半天也許只得家長一句「我們家孩子要在家做農活,太忙」。

潤葉至今說起來仍然激動,「那都是些好孩子,他們需要教育的滋養。我們支教不為什麼,只希望他在以後沮喪困惑時,能回想起,當年有人曾不求回報地為他付出過,希望他在回憶起時,能感到一絲的暖,感到自己被這個世界無私地愛過。」

2018年,潤葉成立了樂隊「音樂之家」,四處巡演,在星空下圍著篝火唱歌,像野火一樣生機勃勃。同時,她也做臨終關懷,在幫助老人的同時,讓年輕的自己對活著的意義有更深切的感受。

在潼南區敬老院裡,她傾聽老人家的談話,發自肺腑地尊敬他們,尊敬他們的一生,「也許那些故事他們已經講了上百遍,現在的他們只剩下回憶了,這些回憶應該被尊重,被記住。」

面對痛苦掙扎在彌留之際的老人,她會拉著他的手,豎起大拇指,真摯地告訴他,「老爺子,你去另一個世界沒事,你這一生是夠本的,你很棒。回憶起這一生,你傷害過的和傷害過你的,你愛過的和愛過你的,釋懷了沒有。」老人家在這樣的引導下,一般都會趨於平靜。

潤葉講起讓自己深受觸動的經歷,「當時有個老人六七十歲的年紀,得了癌症,晚期,但是每天天不亮就在院子裡鍛鍊身體,吊單槓、倒立,他不想給人添麻煩,就是想跟命運正面剛。我當時很震撼,他也許從來沒有聽過搖滾,但是他這種精神就很搖滾。」

支教、做臨終關懷、組樂隊、辦書友會、開潤葉書院,做這麼多的公益,只因潤葉心中的熱,「人年輕的時候就是要使勁折騰,每個年輕都應該留下些什麼痕跡。」

所以她要寫詩、要不計回報地去做溫暖別人的事情,「這一生要活得值得,老了才有可以拿來講的談資啊。」

潤葉笑得灑脫,「我們不必要去追求金錢名利這一種意義上的成功,獲得內心的自由、快樂,也是一種成功。」

她們不循規蹈矩,用勇氣活出燦爛每一天;她們敢於掙脫現實束縛,用行動揮灑不一樣的人生姿態;她們痛惡乏味,讚揚有趣,讓年輕的生命獨立、強大、充滿正能量,《新女報》特別推出「青春態度」人物系列,點讚身邊不一樣的青春範兒,她們的人生,是你嚮往的嗎?

文:李鰻億

圖: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臨終關懷:絕症患者最後的尊嚴
    圖片中下象棋用的硬紙板也是護士們幫忙做的。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臨終關懷科供圖4月4日,北京迎來了30年來的首次4月飛雪。第二天清明節,氣溫從25攝氏度驟降到了9攝氏度。天氣陰鬱寒冷,但北京市西城區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臨終關懷科的生命關懷病區裡,溫暖的黃色燈光照在樓道淡粉色的牆壁上,氛圍溫馨。
  • 關注|這個女孩上榜了,21歲的青春永遠定格在龍勝山區的支教路上
    她是一個來自大山深處的孩子,在奮鬥中釋放青春激情。她是一個心中有大愛的孩子,滿腔熱血投身教育脫貧。她用生命書寫了人生華章,給大山裡的孩子打開了看世界的一扇窗。
  • 這部臨終紀錄片揭催淚真相:「臨終關懷」成他們最後的尊嚴與體面
    我是子夜,歡迎關注,願做一縷微光,點亮你的人生生命是一種輪迴,有生就有死,而死的盡頭也可以不孤獨。1 接受死,比接受生,困難一百倍中國人普遍忌諱「死」。在上海臨汾社區醫院,就設立了「安寧病房」,專門為一些預計生存周期不足三個月的患者,提供「臨終關懷」的服務。紀錄片導演吳海鷹把鏡頭對準了這群特殊人群,記錄了他們生命最後的安寧。魯勝蘭,年齡80+,乳腺癌晚期,預計生存周期一個月。
  • 讓生命帶著尊嚴謝幕,然而「臨終關懷」一床難求,多醫院稱虧損
    肺癌晚期的她,因腫瘤變大導致胸部時常疼痛,疼得厲害時像針扎一樣,她大口地喘氣,有時甚至接不上氣。有時半夜疼醒,女兒趕緊餵她吃藥,半個小時後才能緩解。起床後,護工幫她擦洗完身子,推她到陽臺吃早飯。早飯很簡單,有豆漿、油餅,薛靈芸吃得很慢,吃得也不多,得由護工喂。飯後她和女兒坐著聊了會兒天。上午9時許,薛靈芸在護工的幫助下回到床上躺下。
  • 捐出支教獲得的獎金!山大支教學生李子麟的支教故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李子麟正是懷著對鄒碧華法官燃燈奉獻精神的景仰而從環境學院轉入法學院,並作出了加入研支團,成為一名「山巖」奔赴西部地區支教的選擇。正式走上支教崗位後,李子麟一邊進行學校的教學工作,一邊參加了研支團石樓隊開展的「摘星課堂」活動。每周李子麟都會前往石樓縣龍山水岸社區,為社區裡的孩子們無償提供課業輔導。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用奮鬥書寫「最美」的青春之歌
    青春的樂章最動人,奮鬥的青春最美麗。2020年「最美大學生」,用奮鬥書寫了「最美」的青春之歌。「就是要經得起磨練」展現青春的擔當。青春因磨礪而精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從五四時代起,擔當就成為一代代青年的神聖使命。在當代社會,青年的責任與擔當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更加迫切。
  • 21歲華工支教女研究生犧牲 師友:她的光芒永不消失
    年輕的生命、最美的青春,永遠定格在支教路上……近日,共青團廣東省委、共青團廣西區委分別追授李莎「廣東省優秀共青團員」「廣西優秀共青團員」榮譽稱號。教育脫貧 點燃孩子內心的「火種」李莎出生於四川省平昌縣的一個小鎮,家裡經濟比較困難。自小,她就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
  • 【周醫微語】第137本書:《人生終站的陪伴——臨終關懷百題》
    ;更重要的是在學會臨終關懷中度人度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真實面對人生終站、傾聽內心的聲音,關懷生命終點的每分每秒,這是人的基本權利,也引起了人們普遍的關注。《人生終站的陪伴——臨終關懷百題》(作者施永興、羅維)針對人們關心的臨終關懷問題,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生命尊嚴、身心關愛、家庭慰藉、生命末期感悟和優逝教育等方面科學、實用、普及、全面的知識和方法。
  • 《我不是老師》今日上映 搖滾女歌手化身老師開啟另類支教
    劇照今日,由閆勤主演的電影《我不是老師》正式上線,影片中閆勤扮演的前衛大膽音樂人歷娜,陰差陽錯在追尋內心真正音樂的路上成為了「半截溝」這個新疆小鎮的支教老師,給小城裡的孩子們帶來從未有過的校園生活和體驗。
  • 一曲殘暴的現代「青春之歌」:解讀《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那些亙古不變卻永遠有效的青春故事,緊緊抓住人們心底最美好、最真摯的記憶,砸中了每一位讀者的心,贏得廣大讀者的喜愛。而當紅網絡作家辛夷塢的暢銷小說《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可以說是書寫青春故事的佳作,受到讀者的追捧。據統計,這本小說的銷量超過百萬冊,也被趙薇搬上了大銀幕。
  • 傳承五四精神,書寫青春夢想
    圖樣部分,有左上側的共青團圖徽,團旗的部分稍微做了鏤空處理,仿佛能看到紅旗飄揚的姿態,極具動感,體現了我們青年一心跟黨走的政治覺悟,右側的立體「五四傳承」圖樣則展現了小製作者傳承發揚五四精神的擔當,文字部分則有五四精神的概括總結和關於當代青年的使命的論述,反映出小製作者對「新時代、新青年、新作為」的深刻理解和把自身的奮鬥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高度使命感,折射出我們北附學子的家國情懷與愛國主義精神。
  • 臨終關懷診所失火,一隻懷孕的狗狗卻為了救人,衝進火海
    當天下午3:50左右,列寧格勒地區消防部門接到報警,稱一座臨終關懷診所發生大火,消防隊很快趕到,發現著火的是一座木質房屋,消防員緊急疏散了臨終關懷診所裡的4名患者,4人隨後被救護車拉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大火也被撲滅,正在調查起火原因,所幸只有個別人因大火受傷,沒有人員喪命。
  • 【主題徵文】畢業季致青春之:永遠的紫羅蘭(作者:鄭勁松)
    因為於我而言,她的幽香是歷史性的,像一部多愁善感的瓊瑤片,一曲致青春的換歌。      數年前,我剛畢業留校。那天去送專科班的同學——幾個平日裡奢談過文學的女生。本無所謂留戀,寫個地址就可以完結一切形式。然而她們中有一個她——小D卻久久沒有出現,我的心便一下子空落了,頓生悲哀,一臉眷戀。於是從校門送到汽車站,從汽車站又送到火車站。顯然,她們成了小D的替代與寄託。
  • 用奮鬥書寫「最美」的青春之歌
    青春的樂章最動人,奮鬥的青春最美麗。2020年,10名大學生被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評為2020年「最美大學生」,他們用奮鬥書寫了「最美」的青春之歌,他們把青春夢融入中國夢,彰顯大學生的風採,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青春因磨礪而精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從五四時代起,擔當就成為一代代青年的神聖使命。在當代社會,青年的責任與擔當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更加迫切。
  • 【支教故事】用愛譜寫華麗樂章 我們有我們的young
    我們用愛在這片熱土上譜寫了一曲曲華麗的樂章,我們有我們的young。《紙短情長》支教版,紙短情長,道不盡太多漣漪,我的故事都是關於你呀!支教隊的李金澳老師是一名標準的山東大漢,但是面對孩子們時卻是心細如髮。還記得支教之初,沒有教學經驗再加上語言障礙,工作開展起來並不順遂,每天和孩子們「比嗓門」「比耐力」,晚上回到宿舍基本倒頭就睡。
  • 讓五四精神照亮新時代青春之路
    近年來,七臺河市委市政府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出真招實招,激發活力,把優秀青年人才選進來、用得好、留得住。高度重視青年、關懷青年、信任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為青年搭建了廣闊舞臺。廣大青年正在七臺河大地展現新作為、建功新時代。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 最美單眼支教老師陳曉婷青春在鄉村校園綻放
    華南師範大學畢業的她,沒有選擇留在「珠三角」的一線城市工作,卻毅然決然參加了「三支一扶」基層項目,回到自己的家鄉,投身於鄉村基層教育,讓青春在基層綻放,將愛撒滿鄉村校園。雖然她因年幼時患有視網膜母細胞瘤切除了右眼球,但她積極樂觀,始終向身邊的人傳遞著真善美,支教期間,人們都親切地稱她為「最美支教老師」。
  • 第六屆中國詩歌節「詩歌論壇」舉行 關注「抗疫詩歌」時代擔當
    第六屆中國詩歌節「詩歌論壇」現場。 單鵬 攝中新網成都11月2日電(單鵬)第六屆中國詩歌節「詩歌論壇」2日在成都舉行,百餘位國內著名詩人、詩評家、學者及部分詩歌刊物主編在論壇上開展學術交流與觀點碰撞。其中,「抗疫詩歌」被頻頻提起。
  • 最美單眼支教老師陳曉婷:青春在基層綻放,不負韶華傳遞愛
    華南師範大學畢業的她,沒有選擇留在「珠三角」的一線城市工作,卻毅然決然參加了「三支一扶」基層項目,回到自己的家鄉,投身於鄉村基層教育,讓青春在基層綻放,將愛灑滿鄉村校園。雖然她因年幼時患有視網膜母細胞瘤切除了右眼球,但她積極樂觀,始終向身邊的人傳遞著真善美,支教期間,人們都親切地稱她為「最美支教老師」。
  • 大學生支教故事:18年青春接力聚螢成光
    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本科畢業生徐玥瑩來到雲南省施甸縣支教已經三四個月了,作為第22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她將在這裡度過一年的支教時光,用一年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2002年以來,西安交大研究生支教團已連續18年共派出162名優秀畢業生前往雲南施甸、西藏拉薩、內蒙古鄂爾多斯、陝西平利等教育欠發達的西部貧困地區支教,直接服務學生逾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