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葉,原名譚麗琴,做過語文教師也支過教,組過樂隊做過巡演,「行在路上」公益發起人,出版兩本詩集,將「潤葉書友會」一做就是3年,並獲得了2019年國家級圖書館書友會案例三等獎……
現在,她坐在為孩子免費提供閱讀的潤葉書院裡,娉婷淺笑,她,才25歲。
雲邊的村莊,城裡的書院
近日的重慶煙雨濛濛,因潤葉的新詩集《雲邊的村莊》出版,新姐探訪了潤葉書院。潤葉一身素衣將新姐讓進屋裡,掩了門笑道:「最近開學了,孩子們要晚上四五點後才會過來。」她一邊說,一邊看了一眼外面的雨,「有雨的下午喝茶聊天,活在當下,就有種今天賺了一萬塊錢的感覺。」灑脫的人生態度,果然很90後。
不大的潤葉書院收拾得乾淨整潔,上千本潤葉自己買的書分本別類歸放得整齊,多是兒童讀物,潤葉自己的詩集倒不打眼,其實她已是出版過兩本詩集的詩壇新秀。
第一本《楊葉》出版於2018年,那時她才開始寫詩不到2年。
2020年,第二本詩集《雲邊的村莊》出版,獲得著名詩人、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傅天琳老師的力薦,重慶新詩學會副會長周鵬程在序言裡贊:「寫詩人靈魂縈繞的村莊,寫每個人都擁有的濃濃鄉愁。」
在新詩集中,潤葉寫童年,寫故鄉,寫爺爺奶奶的愛情,寫父輩的擔當,她寫《舊年的月光》,記憶中的大伯「隨著月光,帶著草根的命運,一撇一捺地走回家」,詩中有生活的重量。
「前輩們告訴我,詩歌不一定只是歌頌美好,也可以為苦難詠唱,那些鄉村記憶都是滋養我詩歌的財富。」
那些付出後收穫的意義
讀大學時,她自願到康定支教,見過那些孩子野性懵懂的眼睛,「我們一家一家去收孩子,去說服家長,我是教孩子語文的,這位川美的老師可以教孩子畫畫,我們都是免費給孩子上課的。」說半天也許只得家長一句「我們家孩子要在家做農活,太忙」。
潤葉至今說起來仍然激動,「那都是些好孩子,他們需要教育的滋養。我們支教不為什麼,只希望他在以後沮喪困惑時,能回想起,當年有人曾不求回報地為他付出過,希望他在回憶起時,能感到一絲的暖,感到自己被這個世界無私地愛過。」
2018年,潤葉成立了樂隊「音樂之家」,四處巡演,在星空下圍著篝火唱歌,像野火一樣生機勃勃。同時,她也做臨終關懷,在幫助老人的同時,讓年輕的自己對活著的意義有更深切的感受。
在潼南區敬老院裡,她傾聽老人家的談話,發自肺腑地尊敬他們,尊敬他們的一生,「也許那些故事他們已經講了上百遍,現在的他們只剩下回憶了,這些回憶應該被尊重,被記住。」
面對痛苦掙扎在彌留之際的老人,她會拉著他的手,豎起大拇指,真摯地告訴他,「老爺子,你去另一個世界沒事,你這一生是夠本的,你很棒。回憶起這一生,你傷害過的和傷害過你的,你愛過的和愛過你的,釋懷了沒有。」老人家在這樣的引導下,一般都會趨於平靜。
潤葉講起讓自己深受觸動的經歷,「當時有個老人六七十歲的年紀,得了癌症,晚期,但是每天天不亮就在院子裡鍛鍊身體,吊單槓、倒立,他不想給人添麻煩,就是想跟命運正面剛。我當時很震撼,他也許從來沒有聽過搖滾,但是他這種精神就很搖滾。」
支教、做臨終關懷、組樂隊、辦書友會、開潤葉書院,做這麼多的公益,只因潤葉心中的熱,「人年輕的時候就是要使勁折騰,每個年輕都應該留下些什麼痕跡。」
所以她要寫詩、要不計回報地去做溫暖別人的事情,「這一生要活得值得,老了才有可以拿來講的談資啊。」
潤葉笑得灑脫,「我們不必要去追求金錢名利這一種意義上的成功,獲得內心的自由、快樂,也是一種成功。」
她們不循規蹈矩,用勇氣活出燦爛每一天;她們敢於掙脫現實束縛,用行動揮灑不一樣的人生姿態;她們痛惡乏味,讚揚有趣,讓年輕的生命獨立、強大、充滿正能量,《新女報》特別推出「青春態度」人物系列,點讚身邊不一樣的青春範兒,她們的人生,是你嚮往的嗎?
文:李鰻億
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