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醫微語】第151本書:《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
【周醫微語】第151本書:《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 2020-08-31 1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周醫微語】第133本書:《賽雷三分鐘漫畫:病毒、細菌與人類》
【周醫微語】第133本書:《賽雷三分鐘漫畫:病毒、細菌與人類》 2020-04-20 18: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部臨終紀錄片揭催淚真相:「臨終關懷」成他們最後的尊嚴與體面
我是子夜,歡迎關注,願做一縷微光,點亮你的人生生命是一種輪迴,有生就有死,而死的盡頭也可以不孤獨。1 接受死,比接受生,困難一百倍中國人普遍忌諱「死」。即使明知時日不多,也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對死亡,人們往往懷著對死亡的深深恐懼,在孤獨、悔恨、痛苦與不甘中憤懣而終。如何能像「優生」一樣,也可以「優死」,就成了當代人共同探索的課題。而有一群人,已經開始實踐探索了。
-
臨終關懷:絕症患者最後的尊嚴
這些年,北京老年醫院臨終關懷科的病床數增加到了70張,但是供不應求的狀態仍然沒有得到緩解。經濟學人智庫在對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死亡質量」指數調查後,發布《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報告,結果顯示公民死亡質量英國位居全球第一,而中國大陸則排名第71。「死亡質量」指數的測算,涵蓋了五個維度的評價,分別是姑息與醫療環境、人力資源、醫療護理的可負擔程度、護理質量,以及公眾參與水平。
-
學習| 以終為始,人生五大憾事復盤
每天學點新知識,遇見更好的自己(第196期)圖|網侵刪作者 l Benign Hu編輯、排版 l Benign Hu「以終為始」。所謂「以終為始」,指的是在面對選擇時,從終點出發考慮問題,用終點來決定當下的選擇。
-
讓生命帶著尊嚴謝幕,然而「臨終關懷」一床難求,多醫院稱虧損
賈某妻子在致敬函中寫道:「捐款不僅僅表達我們全家的感激,更是希望我國的安寧療護事業能夠更好更快地發展,為更多的患者和家屬造福,這也是賈先生的遺願。」讓賈某妻子記憶最深的是,丈夫住院期間雖然病魔纏身,但他臉上時常浮現發自於內心的笑容,這讓她深感欣慰。
-
支教、做臨終關懷,她用搖滾精神書寫致青春的詩歌
灑脫的人生態度,果然很90後。不大的潤葉書院收拾得乾淨整潔,上千本潤葉自己買的書分本別類歸放得整齊,多是兒童讀物,潤葉自己的詩集倒不打眼,其實她已是出版過兩本詩集的詩壇新秀。第一本《楊葉》出版於2018年,那時她才開始寫詩不到2年。
-
臨終關懷診所失火,一隻懷孕的狗狗卻為了救人,衝進火海
當天下午3:50左右,列寧格勒地區消防部門接到報警,稱一座臨終關懷診所發生大火,消防隊很快趕到,發現著火的是一座木質房屋,消防員緊急疏散了臨終關懷診所裡的4名患者,4人隨後被救護車拉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大火也被撲滅,正在調查起火原因,所幸只有個別人因大火受傷,沒有人員喪命。
-
蘇軾臨終頓悟留下1千古奇詩,道破人生3重境界,多數人只到第2層
蘇軾臨終前非常擔心兒子,所以特意手書了一首詩提醒他。提醒什麼呢?不妨先看看詩的內容。也就是說,雖然第1句和第4句完全相同,但其意義卻天差地別。第1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只是平鋪直述把美景列出來,第4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卻已屬於禪境。
-
小眾職業|臨終關懷師:我是死神眼裡最後一滴眼淚
一我經歷了從留日棄婦到準臨終關懷師的過程。2018 年 5 月,25 歲的我放棄了優越的政府公務員工作和舒適生活,瞞著父母用三個月時間辦理了赴日研修,支身投奔遠在日本的愛情。我辦的研修籤證是最初級的一年工作籤,中介只負責辦籤證,其它什麼也不管。
-
柳葉刀:應對疫情,提供諸如臨終關懷等姑息治療變得尤其重要
柳葉刀:應對疫情,提供諸如臨終關懷等姑息治療變得尤其重要 《柳葉刀》(The Lancet)4月11日刊社論呼籲,國際社會應在COVID-19應對計劃中明確提出姑息治療。
-
癌症患者在臨終前會經歷什麼?只能「活活痛死」?看完沉默了
臨終前,父親已經沒辦法認人了,會把醫生當成是我,嘴裡一遍遍喊著「痛」,直到陷入昏迷。從醫學的角度,人生的最後階段可以分為「臨終期」和「瀕死期」。病人去世前的3~6個月為臨終期,去世前48小時為瀕死期。1.難以承受的「癌痛」許多癌症晚期患者,在臨終期都會表現出反覆的癌痛。據不完全統計,70%的癌症患者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忍受著劇烈的疼痛,超過25%的癌症患者帶著劇烈的疼痛折磨去世。
-
金靜嫻: 溫暖200位臨終患者的最後一程
嘉定區迎園醫院的金靜嫻是第一批加入安寧療護服務的醫生之一。20年前,懷揣「救死扶傷」信念的金靜嫻如願成為一名醫生,看到病人康復出院是她最大的心願。但在安寧療護病房,8年來,她已經陪伴200位癌症晚期患者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
-
《往生臨終》必備合輯●14分鐘,讓你知道:臨終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分享者功德無量!
(太莊嚴了,能看到的都是有福之人)臨終助念臨命終時一塌糊塗臨命終時享福臨終幫人助念,只有四個字臨命終時發脾氣關鍵在臨終的一念<家庭教育>再親愛,一定要別離!淨空法師:臨終的三個條件【善導善道】南懷瑾:人的臨終現象與中陰身投胎(上)人死亡的過程、臨終關懷【善導善道】南懷瑾:人的臨終現象與中陰身投胎(下)中陰身境界及中陰身投胎
-
路遙臨終前,被妻子離婚,被兄弟怨恨,朋友陪伴走完最後的日子
後來他為了給妻子和女兒一個溫暖的家,到處借錢來裝修房子,但仍沒挽回妻子的心,為此還欠下了4萬多元的債,終其一生,路遙都在和金錢做搏鬥。路遙與兄弟從親密到相互怨恨王天樂是路遙的七弟,是家裡第2個走進城裡工作的人,當時陸瑤因為寫作《平凡的世界》耗盡了心智,生活起居都離不開王天樂的照顧,就連他去北京領獎的路費,還是王天樂借的,家裡的保姆也是王天樂找的,如果遇到了困難,路遙首先想起的還是找王天樂。
-
沈德詠: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
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關於臨終關懷的幾點思考文/沈德詠 發於《中國慈善家》2020年第5期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用此生做富有意義的事。結合生命關懷及臨終關懷這一主題,筆者擬從以下三個方面,對生命的意義作一簡要闡述:其一,人要有意義地活著。
-
所謂的安全感就是無微不至的「關懷」和「陪伴」
在感情中每個女孩的所需要的安全感都是不一樣的,有姑娘可能會追求無盡的財富,因為她感覺有了金錢就有了安全感,但有些姑娘卻是把安全感寄托在了自己的伴侶上,因為她覺得只有自己的男朋友對她關懷和陪伴就會讓她感到安全。其實安全感這種東西,不是別給你你就有的,安全感是需要自己去爭取的,別人給的終究會被時間消磨殆盡。
-
《最好的告別》:死亡是生命不可逃避的終點,也是思考人生意義無法...
被確診為肺癌晚期的66歲的「我」——凌先生,以及同樣罹患絕症的10歲男孩小可,兩人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相遇在一所臨終關懷醫院。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一個為零碎半生的庸常感到遺憾,一個因沒有機會走完未來的人生而感到遺憾。但這對忘年交,卻在這裡開啟了一趟奇特的思想旅程:如何在平凡而生動的人生旅程中找尋自我,思考死亡之於人生的真正意義。那些讀過這本書的人,會有著怎麼的評價和感受呢?
-
無神派的臨終
德國哲學家尼採,一生反對真神,曾著一本書,名叫《神死了》,極盡褻瀆之能事。尼採在死前幾年,深感憂鬱不樂,時常嘆息說:「我將到那裡去呢?何處是我的歸宿呢?我一直尋找,始終尋找不到。噢!永世何處是我託身之地呢?」因而瘋狂致死。法國大文學家浮坦爾也是一個厲害反對真神的人。有一次,他在普魯士的皇宮宴會時,曾以驕傲的態度、輕蔑的口吻說:「只要有人給我一枚小錢,我願意出賣我在天上的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