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百步走, 活到九十九」, 這句話大家常掛在嘴邊。「百步」只是一種比較虛的說法。 一些老年人, 飯後喜歡結伴出門散步,豈止百步走,經常一走就是一小時,覺得這是一種不錯的鍛鍊方法。 但專家提醒,飯後散步也有講究,並非人人都適合;即便適合,活
動量也因人而異。
並非人人適合飯後散步
最近,阿榮的奶奶找他「投訴」說,他的爺爺看了一檔養生節目後,說飯後散步不好,現在吃完飯不願意陪伴奶奶去散步了。 奶奶便搬出「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說法,希望阿榮幫她說服爺爺。 阿榮來了句「你們說的都不對」, 結果被奶奶移出了群聊。
飯後適當散散步, 對大多數健康人來說,有助於放鬆心情,還能促進胃腸蠕動,所以一直被視為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
不過,飯後散步也有講究,並非人人都適合。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康復科葉正茂建議, 飯後休息二三十分鐘再散步較為適宜。 如果飯後馬上散步, 血液需運送到全身其他部位, 胃腸的血液供應就相應減少,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對一些體質較差甚至多病的人來說,或易誘發功能性消化不良。尤其在室內外溫差較大的冬季,更不建議「飯後百步走」,特別是老年人, 進餐時吃得紅光滿面、大汗淋漓,要是匆忙離開餐廳, 在瑟瑟的寒風刺激下行走, 汗腺及皮下組織中的毛細血管驟然收縮, 容易引起風寒頭痛, 甚至可能加大心臟的供血負擔。 所以,飯後走不走,是因人而異的。
哪些人適合「飯後百步走」
「飯後百步走」, 適合平時高血糖、體形較胖、胃酸過多、活動較少、 長時間伏案工作的人。散步可以消除疲勞,放鬆身心;所以,適合的人飯後以散步來調節精神,是不錯的選擇。
哪些人「飯後不要走」
「飯後不要走」, 主要針對體質較差、低血糖、貧血、體弱多病, 尤其是患有胃下垂或心腦血管疾病如高血壓、 冠心病患者。
步行鍛鍊最好在晚餐後2小時,以沒有氣急、氣短、身體微出汗為最大限度, 每次行走15~20分鐘, 中途可依據情況適當停下來休息。
飯後走路莫求快貪多
很多人認為走路時速度越快, 強度越大, 鍛鍊效果就越好。 葉正茂提醒, 其實走路速度過快反而易造成身體損傷。走路速度應與自身身體素質相配,不可盲目求快。
隨著微信運動的流行,有的人為了搶佔運動排行榜榜首,一天走路步數高達幾萬步,這種做法不可取。
特別是老年人、 體胖或有慢性基礎病的人,走路鍛鍊更要適可而止,要在自己身體所能承受的範圍內選擇相應的運動方式,不要盲目貪多。
飯後怎麼走,方法學起來
葉正茂推崇「閒庭信步」,心情儘量放鬆,「百步走」也可以理解為「擺步走」。 除此之外,散步還要注意天氣和節氣的變化,比如秋冬颳大風降溫時,就不太適合在戶外行走,特別是老年人,天氣條件不好時在室內適當走動更安全。
飯後怎麼走對身體更好? 以下這些小方法, 不妨選一個適合你的試試看。
普通散步法 以每分鐘60~90步為宜,每次20~30分鐘,適合患冠心病、高血壓、腦出血後遺症或呼吸系統疾病的老年人。
快速散步法 散步時昂首挺胸、闊步向前,每分鐘走90~120步,
每次30~40分鐘, 適合有減脂需求的人群、 胃腸道疾病恢復期的老年患者。
摩腹散步法 散步時,兩手掌旋轉按摩腹部, 每走一步按摩一周,正反方向交替進行。 每分鐘40~60步,每次5~10分鐘。 患慢性胃腸疾病、腎病的老年人尤宜。
逍遙散步法 飯後緩步徐行,每次5~10分鐘,可舒筋骨、平血氣,有益於調節情緒,醒腦養神 ,增強記憶力。
擺臂散步法 散步時,兩臂隨步伐節奏做較大幅度擺動,每分鐘60~90步,可增強骨關節和胸腔功能, 防治肩周炎、肺氣腫、胸悶及老年慢性支氣管炎。
作者 翁淑賢 方麗婷 餘錦絢 許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