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誠之道:《大象》「君子以經綸」含義解析

2020-12-21 抱雪齋讀易筆記

《周易》第三卦,《屯》。

易傳《大象》對這一卦的卦德解析是:「《屯》,君子以經綸」。

什麼叫「君子以經綸」?歷來解說者,都沒有聯繫到這句話的思想背景:

《大象》的作者,屬於思孟學派,甚至連《周易》本身,也是思孟學派的作品。

因此,用思孟學派的思想來解讀《大象》和《周易》,很多的疑難之處都可以豁然貫通。

一、何以「經綸」

君子用什麼「經綸」?思孟學派的經典《中庸》告訴了我們答案: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也就是說,《大象》認為,《屯》卦給君子們的啟示,就是要用「」來「經綸」天下!

「誠」,不僅僅是思孟學派推崇的至高道德,同時也是《周易》一書提倡的最高道德。

《周易》中頻繁出現的「有孚」,這個「孚」,就是「誠」!(詳見說文解字系列之說「孚」)

二、不誠無物

《屯》卦的主題為什麼是「誠」呢?

我們曾經在說文解字系列中說起過《周易》作者所起的這個「屯」的卦名,與「誠」有著極大的關聯。

第一,「誠者,天之道」。《大象》以「天行」釋乾卦之象,實際上就已經暗示了作者是以「誠」為天德。「誠」在思孟學派的五行學說中,位於中央之位,而剩下的其他四行分別是仁禮義智,巧好與傳統上對「元亨利貞」四德的解釋吻合,更巧的是,《屯》的卦辭也和《乾》一樣,開頭都是「元亨利貞」四個字!四德加上位居中央的一個「誠」字,就是思孟學派完整的「五行」學說。

第二,屯,肫也,肫的本意也是誠篤之貌,《正韻》曰:「肫,懇誠貌」。《中庸》對至誠之人描述是「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句中的「肫肫」又寫作「諄諄」,《廣韻》亦曰:「諄,誠懇貌」。由此可見,《屯》卦之「屯」,本就有「誠」之意。

第三,屯,是「春」的本字。春天是萬物始生的季節,《序卦》和《彖》等易傳也都將《屯》卦視為萬物始生之卦;而在思孟學派看來,「不誠無物」,「誠」正是誕生萬物的前提。

!《中庸》解釋了為什麼人可以像天地一樣化育萬物: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

三生萬物,《屯》卦立春

這是說,至誠之人可以盡人之性,進而盡物之性,盡萬物之性,則可以與天地生育萬物相比,「人」能夠與「天」「地」並列,成為三才之一,就叫做「與天地參」。

思孟學派的這個「與天地參」的思想,極大的提高了「人」的地位,因此,《周易》的卦序中,將《屯》卦排在第三卦,僅次於乾卦的「天行」和坤卦的「地教」兩個卦象,既暗示了至誠之人可以與天地並列為三,又寓意著「三生萬物」。

三、厚德載物

《大象》在《屯》卦中說的「君子以經綸」,是承接坤卦的「君子以厚德載物」而來的。

君子修習至誠之道的過程,就要一個不停地和「物」打交道的過程:「載物」、「生物」、「成物」、「覆物」、「格物」……

如何處理好心與物的關係?都離不開一個「厚」字。

只有使本性中的善「厚」積起來,才能夠修成「誠」這個天德。

巧的是,「屯」字本身就有「厚」的意思。

《老子》中有「敦兮其若樸」,郭店楚簡本「敦」作「屯」,可知「屯」、「敦」二字互通。

「敦者,厚也」,君子之心性敦厚誠樸,有如大樸之未雕,故曰「敦兮其若樸」。

所以,《大象》在坤卦所說的「厚德載物」,引出的就是君子以「屯」的至誠之道厚其德,故曰「《屯》,君子以經綸」!

本文為「《象》說《周易》」系列之五,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相關焦點

  • 《周易》:水雷屯,君子以經綸——屯卦第三
    六三 即鹿無虞 惟入於林中 君子幾不如舍 往吝 譯文:六三爻: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追捕獵物,直到進入樹林中才發現不如放棄,如果堅持追捕會有遺憾。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譯文:《彖傳》裡說:陽剛陰柔之氣交織,險象隨之產生。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在艱難險阻中孕育產生,如果想要在發展中一帆風順,它們就必須具備博大、堅貞的品德。雷雨交加充盈宇宙,就像處於天地創造萬物的草創蒙昧時期樣。因此,屯卦的這種卦象表明,這時有利於建國封侯,但所建的國家將會危機重重,不得安寧。
  • 至聖之道:做人最可貴五種美德
    為能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中庸》為聰明懿德的君子提出了五項基本原則這樣美好的名聲不僅廣泛流傳於中原地帶,並且傳到蠻荒之地。只要車船能到之地,只要人跡所能達,只要天之所蓋、大地所承的地方,只要是日月照耀、霜露墜落的地方,其凡有血氣的生物,沒有不尊重和不親近他們的。總之,整個天地之下人間社會,只要人的德行達到了高境,人們都能感受其光輝和崇高。君子的行為和自然規律人類社會規律相吻合,人們莫不歡欣鼓舞,唯君子是從。
  • 君子之道
    一直喜歡「君子」二字,因為它是最能體現中國正道之人的價值取向。在我看來,君子比勇士更儒雅,比紳士更正義,較之書生少了幾分酸腐之氣,比之英雄少了幾分草莽之氣。君子達可兼濟天下,窮可獨善其身。孔孟之道,即是君子之道;可君子之道,卻又不拘泥於孔孟之道。
  • 你對於《中庸》中的,中庸之道與君子常體是如何理解的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 君子之道:真善美的追求
    讀三字經和千字文啟蒙的孩子,如果再讀過四書五經,那對君子之道一定不會陌生。一句話: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看到別人的好,不要去嫉妒,要以之為榜樣來模仿、學習。看到別人的不好,也不要鄙視,要反省自己有沒有犯類似的過錯,時刻鞭策自己。儒家的君子之道,講究的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
  • 《易經》勵志篇之四大難卦
    正常情況下成冊的《易經》,《易傳》是把《大象:辭》放在卦辭之下,用來解釋卦象,《彖:辭》次之用來解讀卦辭,之後是《小象:辭》用來解讀爻辭。剩下《易傳》其餘部分,裝訂在書籍尾部並一一加以解讀。《易經》有八八六十四卦,吉、兇、悔、吝厲等各卦一一都有呈現。其實是在告訴人們,人一生就是在酸、甜、苦、辛丶鹹中走過。
  • 《象》說周易系列:「君子以自昭明德」
    易傳《大象》的作者,是一位百分之百的思孟學派門人。通過對《晉》卦的解讀,我們會發現,《大象》對於本卦的解讀極其精確,完全掌握了《周易》作者寫作卦爻辭的本意,而且從卦爻辭的用語中,明顯透露出這樣的信息:《周易》的作者與《大象》的作者一樣,都是思孟學派中人!不信?不妨細細讀來。
  • 《周易》:地天泰,君子以裁天地之道——泰卦第十一
    「泰」字在漢語詞典中含義很是吉祥,主要是平安、安寧之意,如:康泰、福泰、安泰、通泰、和泰等。從自然角度來說,泰是祥和的,溫暖的陽氣逐漸上升,陰溼之氣逐漸退去,陰陽交融催化萬物生長;從社會角度來說,泰是和諧的,上下一心,同心同德。上下之間交相呼應,你有求我有應,你有事我來幫。
  • 君子之於天下也|《論語》沒有那麼難
    衣字是一個象形字,字形上面像領口,兩旁像袖筒,底下像兩襟左右相覆蓋,整個字形就像是上衣的樣子。這一章說的是道。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太過於重視自己的物質生活,衣服穿的好不好、吃的好不好,這些生活瑣事佔據了你太多精力的話,就很難有遠大志向了。那自然也就沒必要跟這樣的人來討論道的問題了。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道剛健,絕不可忤逆;地道寬厚,從不擇細塵。人,立於天地之間,故人之道則應汲取天地之所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本質含義是指永不自滿、始終進取。「厚德載物」從字面上可理解為寬厚包容、勇於承載。一個人若能做到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對自己在為人處世方面將會大有裨益。退一步能明則保身,進一步可影響他人。若是能做到極致,則為千古一完人。人之道,知世故而不世故。世人都說「做人難、難做人」,難在哪?
  • 老實人老實是天性,與其想要變精明,不如變得更老實,至誠有大福
    老實人,也有他們的生存之道。天地不殺善人,靈聖不厭老實人,天道平衡。天之道,是裒多益寡,虧盈益謙。地之道,是損高益下,變盈流謙。鬼神之道,是驕溢與下,害盈福謙。可見天地鬼神的準則,就是消減多餘的,補足缺乏的。所以老實人不用憂慮。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
  • 君子不器,左右逢源
    君子和小人是《論語》中經常提到的兩種對立的人。孔子說:「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天生所有就是質,後天所修就是文,只有每天不斷反省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行為合乎仁道,也才能符合中庸之道;否則稍有偏差就會違反仁道的要求。
  • 「君子不器」說出了孔子什麼思想?
    「君子不器」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關於這句話的含義有很多解釋,當然不同的人也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要想正確理解這孔子這四個字的含義,我們要正確理解這個「器」字。《說文》:「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
  • 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
    《論語 ·憲問》篇裡記載孔子論到自己時說:「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他盡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敗交付給命。「命」字通常譯作「命數」或「命運」或「天意」。就孔子來說,這個字的含義是「天命」或「天意」;換句話說,這是朝著一定目標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後期儒家,「命」的含義是宇宙間一切存在的條件和一切在運動的力量。
  • 「君子不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當時只有地位高的人才能受教育,才能更多的關心「公德」而非私利,因此君子之「德」與君子之「位」密不可分,論及「君子」時,主要是指政治、社會地位高者,而非道德高尚卻沒有高位的人。與之相對的「小人」、「民」,主要是就政治和社會地位而言,一般沒有道德上的貶義。到了孔子生活的年代,由於生產力發展,出現了大批雖然「無位」卻有較高道德素養的人。
  • 江南百景圖振興含義解析
    下面心願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江南百景圖振興含義解析,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江南百景圖振興含義解析 1、振興是官方活動,你行囊裡有個官府通知有寫,另外雕像範圍內有buff加成,是不限等級但限制建築種類,振興是官方指定幾種建築的一級有加成。
  • 《菜根譚》:行中庸之道,凡事調節適度,才是君子智慧
    在《中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就是說君子言行都能符合中庸之道,小人卻背道而行,君子言行能符合中庸之道,就是因為君子會按照所處的環境做到合理適度,小人會違背中庸,就是因為小人無所忌憚,肆意妄為。
  • 君子養成|溝通天地,心有乾坤,德行天下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由意志,見賢思齊、和而不同的中庸智慧,化育萬物、涵養民利的聖賢教化,修身齊家、治國安邦的家國情懷,忠孝誠信、禮義廉恥的君子美德,天志非命、兼愛非攻的任俠風範,養性事天、至誠無息的內心覺悟,和光同塵、物我兩忘的生命境界,是君子養成之本。
  • 《論語品賞365》第65篇·君子無違仁
    論語品賞·裡仁篇第四【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譯文】  孔子說:「財富與權貴,是人們都想得到的,但如果不是以正當的方式得到,君子是不屑一顧的;貧窮與卑賤,是人們都厭惡的,但如果不是以正當的方式避免,君子也是不屑一顧的。君子如果沒有了仁德,怎麼能成就自己君子的名聲呢?君子無時無刻不在信守與實踐仁德,不管是情形危急的情況下,還是在顛沛流離的情況下。」【品賞】  「富」,指有錢;「貴」,指地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