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智能駕駛戰略升級發布會,長城汽車首次提出了咖啡智駕「331戰略」,並直言要在2021年實現中國首個全車冗餘的L3級自動駕駛。
「331戰略」這個乍聽起來的頗有軍事色彩的命名,背後卻涵蓋了未來汽車長城在三年裡的精準方法論與目標。包括要長城以用戶規模行業第一、用戶體驗評價最好、場景功能覆蓋最多的在三個領先等等,並以此來打造長城在智能汽車領域發展的一張完整版圖。
從初期的獨立發展到如今強強聯合。人們驚喜的發現,長城汽車正在推進的這條有關智能汽車的探索之路,與過去幾年裡,大多數傳統汽車企業發展智能技術的路線都十分相同。當人們在結合長城作為產業規模量早已突破百萬級超級玩家身份後,開始不免猜測,也許長城在這場發布會上更多想表達絕不僅僅是自身的發展規劃,更多的是其對於下一階段行業發展的種種猜測與思考後的再定奪。
01
咖啡的「首秀」
從2020開始,長城汽車陸續發布了引領未來發展方向的三大技術平臺,在接下來的半年裡,隨著第三代H6、大狗、坦克300等車型的上市以及DHT混動技術的發布,坦克、檸檬兩大技術路線相繼露出,唯獨「咖啡智能平臺」對外界留有一絲神秘和保留。
為了能讓輿論更好的讀懂有關「咖啡」的一切細節。長城用三個明確規劃,嘗試讓輿論明確這一全新智能平臺存在的意義與目的。
長城汽車提出,將2021年作為智能駕駛技術的儲備期,並於年內發布中國首個全車冗餘的L3級能力自動駕駛、中國首個配置雷射雷達的自動駕駛、具有高速自動領航輔助駕駛的自動駕駛單元;在2022實現中國輔助駕駛用戶量最多、中國最大算力計算平臺的自動駕駛、中國首個複合場景達到L4級能力的自動駕駛等成就;最終將於2023年推出中國場景覆蓋最多的L4級自動駕駛。
長城汽車輪值總裁孟祥軍(右)與著名電影製片人張苗(左)
為了進一步凸顯該智能平臺的技術地位,咖啡智駕還明確6大冗餘系統的優勢,而這一新名詞中感知冗餘、控制器冗餘、制動冗餘、架構冗餘、電源冗餘和轉向冗餘6個獨立單元。其目的即是通過打造全球首款真正自動駕駛全冗餘量產平臺,實現未來產品全車無死角的安全覆蓋。
此外,新平臺將搭載全球首款能夠真正量產的車規級高性能、全固態雷射雷達,並採用業內最前沿FLASH技術方案,實現0.05度角解析度,可識別130米範圍內安全隱患避障,據了解,這種性能已經超過普通無人車所搭載的機械雷射雷達5倍之多。
未來,在後續規劃有條不紊的落地後,長城旗下產品將實現在高速、城市快速路全場景的覆蓋。搭載該功能的產品,不僅可完成避障變道、多車變道、城市自主變道等功能開發,還能在大車同行、錐筒避讓等諸多難點場景取得突破,以應對更複雜的道路環境。使長城旗下產品在智能科技體驗層面上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讓用戶在車輛行駛過程中輕鬆的享受完一杯咖啡。
在此基礎上,長城汽車首創了業內唯一量化式用戶體驗評價方法,通過操作成本、意識成本、安全成本、時間成本、金錢成本5個細分維度實現對用戶的詳細評測和廣泛調研。通過人工智慧算法,主動學習並適應用戶的駕駛習慣和用車場景,感知用戶的用車痛點,從而降低使用成本,最大化滿足用戶需求。
即將搭載在最新一代長城汽車自動駕駛汽車上的雷射雷達
對於長城汽車來說,「咖啡」價值不僅僅是其面向智能駕駛領域提出的新主張,其背後所隱含的是長城汽車在智能駕駛領域十餘年積累和沉澱,以及未來智能化技術的主動探索與追求的決心。
事實上,早在2009年長城就已經開展了針對智能駕駛技術的研究,並於2015年首次對外展示了L3級智能駕駛技術。至今,長城在智能駕駛技術領域的儲備已經涵蓋了底層硬體、中間件、自動駕駛軟體、數據等多個層面。長城智能駕駛負責人張凱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除了OS和晶片,目前能做的我們全都自己做了。」
01
強強聯合與長城的「坐莊思維」
除了將自己未來三年的戰略規劃公之於眾,讓輿論和相關產業都能對長城汽車的發展平添信心以外。這場發布會的另一個重頭戲即宣布與高通、華為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並全面展開在智能網聯、智能駕駛等創新技術領域的合作。
在這種協同合作發展的基礎下,長城汽車將在2022年推出的高端車型上率先採用具備強大性能的高通SnapdragonRide平臺,並應用到其智能駕駛系統當中。基於SnapdragonRide平臺開發的長城汽車全新咖啡智駕系統將通過其卓越的計算能力和業界領先的能效帶來先進的計算性能。
長城汽車與高通籤約
而在與華為開展的協作後,長城汽車也表示,華為未來將為長城提供以MDC為基礎的高算力智能駕駛計算平臺,並積極配合長城汽車完成智能駕駛所需的感知組件(如雷射雷達、攝像頭等)的各項評估和測試。此次在與長城汽車合作的是面向L3~L4級別自動駕駛的全新一代智能駕駛計算平臺華為MDC610,目的就是為長城汽車能打造出行業領先的車規級汽車大腦。
事實上,這種「強強聯合」的做法在近年來發展汽車智能產業的領域中並不少見。一方面,有優質的技術供給方的加入能夠減少長城汽車在智能數位技術領域的重複投入,加快產品與戰略的推進效率與落地;另一方面合作共贏的方式也能反哺傳統製造企業在面對科技企業轉型過程中,對具體智能技術儲備過程中存在的技術盲區進行一次查漏補缺。
可在行業人士看來,長城與華為、高通之間的牽手其實並不簡單,這種看似「高性價比」合作方式,影響十分深遠,尤其是長城在通過與華為等企業之間的合作形成了一種強勢的「坐莊者」思維。據行業人士分析,長城與華為的聯手可以將自身已經通過規模化發展所呈現的優勢得到很好的保護,而在對未來同樣以長城類似路徑來開展相關領域,長城也能夠依託規模優勢對後入者形成了一道隱形的屏障來作區隔,。
從現有的合作基礎上看,不論是以長城為代表的傳統製造車企,還是以華為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技術類企業都已經在各自領域有著無法替代的優勢。多元化的協作分工將能夠讓整車廠、傳統零部件廠商、通信、網際網路運營公司以及擁有資本的初創公司都能深度介入,並就每個參與者之間最具優勢、效率最高的部分進行有效分工,而長城汽車則作為整合方,將成為首當其衝的受益者。
而且合作方式,還有助於長城在未來產業成熟前完成提前佔位與布局。這是由於當類似的合作模式一旦深入以後,具體到行業、產業模式、商業合作模式就必然會有新裂變,並隨之誕生商業模式上這樣的「新物種」。屆時長城則能夠純粹以主導者的身份參與其中,至於未來的後入者則很有可能被將來可能出現的規則而拒之門外。
這裡需要明確的是,長城與對應科技企業的分工,絕不像曾經主機廠和零部件企業的合作。因為在未來將要出現的商業模式中,智能汽車將在不需要分清誰是製造商,誰是服務商,而是一體化式的發展。也正因如此,長城的這種思維,決定了它將不僅僅是產業的參與者,而是一個新產業的主導者。
03
或將開啟晶片自研
如今,伴隨新戰略的發布與長城汽車未來有關智能規劃的落實目標,人們預見了長城汽車作為自主品牌先驅決心創變的信心。但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長城汽車當天發布「一籃子」計劃的同時,長城到底最在意的哪一個環節。
此前,根據智能市場研究公司YoleDéveloppement發布的《2020年自動駕駛傳感器報告》預測,未來幾年內用於自動駕駛車輛的傳感器將在未來15年內以51%的年複合成長率增長,感測硬體的總營收將在2032年達到1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15億元。不難猜測,在千億級的市場前景中,長城汽車所謀劃的絕不僅是拘泥於產品智能層面的短期變化。
據悉,在這片漸成藍海的市場中,中國在研發和市場佔有率上相比海外企業受限於技術與市場優勢,已經失去先機。而在過去10年中,包括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等車載傳感器早已被外商品牌壟斷多年,這期間雖然不斷有號稱「國貨之光」的國內品牌,摩拳擦掌試圖奪回智能汽車在核心技術上的江湖地位,但收穫甚微。
以某家攝像頭為主導的圖像識別技術供應商為例,在2019年中,就曾手握全球26個車企45個合作項目,並新獲得22款車型的超1600萬輛訂單,市場滲透率超過70%;而車載雷射雷達領域,則是來自一家名為美國Velodyne科技公司佔據了巨大的市場份額。
不過,高精部件的產業發展雖然急迫,但卻沒有成為眼下整車企業最在意的環節。因為對更注重整合優勢的整車廠來說,擁有針對特定功能的最佳,最可靠的輔助設備,還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如何選用相對長期穩定的晶片眼下更為重要,因為它需要覆蓋整臺汽車的全生命周期,甚至要在在車輛製造商生產汽車模型的過程中至少使用30年。
具體到汽車晶片的全球份額中,有數據顯示,目前只有不到3%是來自中國企業。其餘則大部分被歐美企業所掌握,其中歐洲公司約佔37%,美國公司約佔30%,日本公司約佔25%。在全球20家頂級汽車半導體公司中,卻只有一家是中國公司。
也正因如此,在長城汽車在新戰略發布不久,長城汽車就被傳出有自己開發車用晶片的打算。據行業人士猜測,長城自研晶片的初衷一方面是源於長城不想被外方在技術上「卡脖子」;而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自研晶片可大幅提升長城在智能汽車領域布局的深度和廣度,使其單車成本得到進一步降低。這種思路事實上也極大的符合了長城汽車過去一直堅持自給自足的發展心態。
據悉,晶片產業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極其暴利的行業。曾有數據顯示,大多數汽車半導體供應商的單季毛利率就能超過48%。正是這種極強收益能力,對傳統汽車形成了巨大誘惑。就長城而言,倘若自研後,能夠成功裝車,將不僅可以增加其自身對於成本的控制,更能夠增加相應產品競爭力,拉開與對手的差距,實現全產業鏈的一次絕地反超。
可見,對於徹底解開智能汽車這道難題,長城已經有了明確的解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