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業年齡歧視:一個日本人的觀點

2021-01-09 開源中國

[英文出處]:ageism in silicon valley: a foreign perspective
[中文翻譯]:外刊IT評論

我打算給在Hacker News上的關於年齡歧視問題的討論帶來一個外國人的觀點:在矽谷,可能有年齡歧視,但這裡卻不是最糟的。等你看了什麼是真正的年齡歧視後,你才能對矽谷現在的形式有更深的認識。

我工作在美國舊金山灣區,是一個40多歲的日本程式設計師。下面的故事是跟我的一個在日本的夥伴多年的談話中獲得的。

在日本株式會社裡,程式設計師(坦白的說,基本上是男的)在30多歲的時候要面臨一個選擇:要麼追隨「電梯」制度——員工的頭銜每隔幾年會自動升級一 次,要麼繼續搞技術。如果你選擇後者,就如同一個和尚宣誓做了苦行僧,會失去所有世俗的幸福。聽起來有點戲劇性,但這正是人們每當談論起老程式設計師時所處的 心境:尊敬且同情。

如果一直留在這種晉升制度內,並且還想一直或有部分時間做編程,那是不可能的,制度不允許你這樣。日本很多公司事實上明令禁止員工在晉升到某個頭銜 後還接觸開發工具。我忘了那是一個什麼樣的職位級別。他們好像是使用排列組合算法來產生足夠多的頭銜提供員工使用。但通常,當一個員工成為「S.E. 「後,就不再編碼了。「S.E.「是」Systems Engineer「,系統工程師,但對較低等級的工程師也不保證都是這樣。它只是表示一個做技術的員工從編程的崗位上畢業了。編程在日本被認為是一種很卑 賤的工作。系統工程師製造各種系統,程式設計師是代勞敲代碼的。為什麼S.E.還要接觸開發工具呢?他們需要的是PowerPoint,Excell 和 Word。所以,在33歲左右的時候你就要從Vi轉向PowerPoint了。

這意味著在日本公司裡最有經驗的開發人員也只有35歲左右。換句話說,13年的實際編程經驗是一個人的上限。大多數軟體公司裡都沒有一個能讓年輕軟 件開發者作為榜樣的仍在編程的重量級人物。很明顯,早在30多歲時數就退出編程會帶來技術傳承帶來問題。實際上,並不只是技術傳承問題:它阻礙了大師級人 物的產生。

我懷疑這種文化是導致在日本株式會社裡軟體開發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拿會社裡軟體業的成績單跟其它領域比較,你能叫出一個能出口到國外的企業軟體 或個人軟體的名字嗎?軟體業裡的本田在哪裡?遊戲業另當別論,那是和硬體緊密相關的。實際上根本不存在軟體出口。對於這樣的一個技術強國不是太奇怪了嗎?

日本的軟體業並非整個都沒有競爭力,只是在株式會社裡這樣。日本創造了另世界矚目的開源軟體。Ruby就是最明顯的一個。KAME把IPV6帶進來 BSD。看上去日本的年輕程式設計師想要使Perl這種語言再次回到編程一線。所以,在這種強迫程式設計師退休的制度之外,日本還是能夠創造優秀的軟體的。我不得 不得出結論,認為株式會社在軟體業上存在內在的制度上的失敗。文化上對老程式設計師的排斥是主要因素。

這些對於矽谷或更普遍的美國,又意味著什麼呢?是的,薪水在40歲時就達到了頂峰,這固然不幸,但你至少是被社會接受的。(我個人在矽谷並沒有遇到 過多少年齡歧視。自我感覺,只要能過面試關,我能拿到任何專門提供給27歲小夥的工作,我很欣慰能工作在這樣一個公道的地方。YC是個例外,而PG明確的 在一篇文章裡說明任何35歲以上的人都有同樣的機會…)

可這有一個比老程式設計師的感受如何更大的問題。如果我的猜測正確——缺乏老的、深謀遠慮的程式設計師會傷害到整個行業,那反過來會怎樣?如果這些陳年的智 慧不只是被勉強的接受,而是被全面的發掘開發呢?這是否會讓矽谷更上一層樓?YC在從年輕才俊身上榨取最大價值的工作做的很出色。矽谷是否應該開啟另外一 個塵封的動力源呢?

相關焦點

  • 被批歧視 日本擬將男女法定結婚年齡統一成18歲
    據日媒報導,日本政府擬將成人年齡從20歲下調至18歲的《民法》修正案中,還包括了將男女法定結婚年齡統一為「18歲以上(包括18歲)」的規定。日本二戰後不久把女性結婚年齡定為「16歲以上」的規定將很有可能被修改。
  • 悅讀 | 關於年齡歧視的猜想
    猜想之二是,歧視是一種覆蓋能力超強的無形物,你躲得開這個躲不開那個:你沒遇上種族歧視,或許就會碰到性別歧視;你覺得城裡人瞧不起農村人,轉身卻又以身材相貌歧視別人;你在職場叱吒了一下風雲,同學聚會時說不定又會遭遇單身歧視。就拿我自己來說吧,眼下常會遇到逆向的年齡歧視,當我不用年齡限制自己的時候,人們便用或關心或揶揄的方式,向我指出「你應該什麼年齡幹什麼事兒」。
  • TED | 讓我們一起,終結年齡歧視!
    然而我開始困擾為什麼很少人明白這些道理。原因是:年齡主義。針對年齡的歧視和刻板印象。每時每刻都有人認為 我們太老了,不適合做某人事。而不是了解清楚 我們是 怎樣 的人,我們的能力如何。或者是太年輕了,不適合做某事。 Ageism cuts both ways.
  • 日本人究竟歧不歧視中國人
    好多人一直問我,日本人對中國人好不好,歧不歧視。我的答案是多多少少會有一點歧視的。那下面我分析了一下歧視的原因。首先國家媒體宣傳,我是2005年來的。那時中國收入偏低,但是生活吃喝方面也是比較富足的。當時我在日本飯店打工的時候。
  • 增速亮眼的軟體業「三化」趨勢凸顯
    今年上半年,我國軟體業在經歷了近20年高速增長之後,仍保持了亮眼的增速。軟體業雲化、平臺化、服務化發展趨勢凸顯。由此可見,軟體業呈現突出的服務化發展趨勢,產業模式正從傳統「以產品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變。
  • 年齡歧視,該管管了
    需要指出,ADEA的目的是從非常現實的年長者就業角度規範相關企事業不能任意設置年齡限制,從而保障社會在工作與生活中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人,進而維護社會的穩定與繁榮。有人說,對個人與公司來說,年齡是職場永遠的痛點。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明確反對年齡歧視?我想至少有以下五大原因。第一,隨意設置。
  • TED演講:讓我們一起終結「年齡歧視」
    身體機能的退化,疾病的侵襲,孤獨和抑鬱纏身,不少人都害怕衰老,卻不得不面對衰老。作家Ashton Applewhite表示,衰老不是問題也不是疾病,它是一個自然且強大的過程。我們需要消除恐懼,放棄自己的「年齡歧視」和「恐老症」。
  • 【文化】日本網友——日本人使用的漢字:外國人認為歧視女性的單詞
    日本人日常使用的漢字。它的歷史久遠,漢字的每一個字都有著完整的意義。但是,從西洋的視角看的話,他們覺得有幾個是帶有歧視女性的感覺的漢字。這個漢字和詞彙是歧視女性的!生活在日本的美國人波比·猶大表示,「雖然沒有那樣想成那樣寫出來的人,但是從漢字的部件或者原來的意思來看,也會有人覺得『這個漢字歧視女性!』」吧。那麼西洋的視角所謂的歧視女性的漢字和詞彙,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 「穿上耐克鞋就不會被歧視」!耐克新廣告被日本網友怒噴醜化日本!網友:去你大爺的!
    因為日本網友認為,這條廣告就好像在暗示,「只要穿上耐克球鞋就不會被日本人歧視一樣」,而且還將日本醜化成一個充滿種族歧視的社會,這是對日本的侮辱。那麼「歧視」用英語怎麼表達呢?而他們卻和日本網友持著不一樣的態度,他們認為耐克沒錯——日本的種族歧視本來就是常態,怎麼還不讓人說了?
  • 為什麼衝繩人會被日本其他地區的人歧視
    衝繩原名為琉球,是在明治政府成立後第四年,即1872年才被合併的,而7年後再改名為衝繩縣,正式成為日本帝國下的一個縣。衝繩只是琉球的一部分,並不代表整個琉球。除了衝繩縣,琉球王國的範圍還包括現在鹿兒島縣的奄美諸島,也就是北琉球地區。
  • 35歲是門檻,被年齡歧視困住的大批中年人,能做啥?
    除了教師、律師、醫生等職位會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吃香外,大多行業的中年人都在受到年齡歧視,就連買菜擺攤有年齡限制,近日,武漢一菜市場的《入駐須知》裡就規定菜市場內的女攤販不能超過45歲。    根據商業保險公司Hiscox度不同行業40歲以上職場人群調研的數據顯示,在接受調查的人中,有21%的人親身經歷過年齡歧視,44%的人自己或認識的人曾在工作場所經歷過年齡歧視
  • 一個熱媽就業無奈:年齡歧視下,給孩子賺點奶粉錢很難
    聊完了之後,興衝衝快要走出公司大門準備回去等待好消息時,看到對方送自己,李玲回過頭問了一句自己最想要面試結果,對方並沒有跟她繞彎子,直接告訴她,認可她的經驗,但是她的年齡不太合適。回家的路上,李玲想想挺生氣的,既然覺得自己的年齡不合適,還跟自己聊近一個小時幹什麼,這不是故意的嗎,想到畢竟主動權握在別人的手裡,就算自己再生氣也於事無補,只好重新收拾心情,繼續為孩子的奶粉錢而努力找工作。可是一連六次面試,都聊得不錯,最後李玲還是栽在了年齡方面,被一家又一家的廣告公司拒之門外,幾乎讓她接近崩潰。
  • 日媒析日本地域歧視:京都人不喜歡大阪人
    日媒析日本地域歧視:京都人不喜歡大阪人 2014-10-08 14:15:1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馬君豪   中新網10月8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網近日發表文章談論了日本關東地區與關西地區的地域歧視,文章指出,雖然同屬關西地區,但京都人一般不喜歡大阪人,神戶人對大阪人沒有什麼好感。
  • Nike廣告涉嫌「歧視日本」?慘遭炮轟抵制!網友:給爺整樂了
    Colin Kaepernick的案例只不過是Nike近年來為黑人群體發聲的一個縮影,今年George Floyd之死,Nike果不其然地又加入到了「反種族歧視」的隊伍之中今年5月底,Nike發布了一則名為「Don’t Do It」的段純文本視頻,號召人們「Don't do it」不要這麼做,並呼籲美國人對種族歧視和社會不平等的現象採取行動。
  • Nike廣告因「抹黑日本」遭抵制?討論:日本是否存在排外和歧視?
    最近,體育運動品牌Nike公司在日本發布了一條新廣告宣傳片,然而這條廣告疑似因觸及到了日本人的排外和種族歧視內容,遭到了日本網友的強烈抵制,甚至有人喊出「再也不買Nike」的口號。但倒贊數也一直處在過半狀態,很多日本網友質疑Nike此舉在國際上營造了一種「日本人排外和歧視」的形象,是在刻意抹黑日本,多方日媒也對此進行了報導。那麼真實的日本,是否真的存在排外和歧視呢?
  • 女性售貨員年齡不得超過45歲?你在女性就業歧視鏈的第幾條?
    @要做說話算話的啊呆:賣個菜還有年齡限制……70都還能開車呢!一般而言,在菜市場裡賣菜的商販們,50歲以上的居多,大多數商販都是夫妻二人年齡大了,不再適合去外地打工了,於是就在菜市場租了一塊地,想靠這個賺點小錢,這樣的情景在全國各地都有,這樣的規定明顯是不符合社會實際情況的。「不管什麼行業崗位,對女性的歧視還真是一套一套的。」
  • 大廠的「年齡歧視」從來都不是秘密
    Reddit上的一個提問又引發了大家對程式設計師「年齡危機」的討論。無論是矽谷還是國內BAT等科技網際網路企業,「年齡歧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對於那些大齡程式設計師而言,35歲真的就意味著他們要被市場淘汰了嗎?
  • 視而不見的厭女症:對「老女人」的歧視
    想像一下一個每天將這一想法掛在口邊的人會如何對待自己的女兒,尤其是,當他/她既有女兒又有兒子的時候。拒絕「更大投資虧損」,就會成為唯一的結果,例如拒絕更大對女兒教育的投入。而厭女的信念系統在一個社會中傳播,會產生更多的結果,例如社交上的排斥(「男人的話題女人不懂」),性別隔離(「女人不準上桌吃飯」),重男輕女(「還是生兒子好」),對女性的工具化(「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等等等等。
  • 日本商家為何敢歧視中國人?因為他們「欠懟」!
    如果說那些由咱們犯錯所引來的歧視,尚能苦笑承受的話,那麼,某些無端出現的偏見和歧視,卻是絕不能忍,因為這些偏見和歧視,滿滿都是惡意,我們永遠想不到,有些人的行為可以惡劣到什麼地步!前幾天,有網友發現,日本知名化妝品牌POLA的一家專賣店外,張貼著一張字條,上面赫然寫著「中國人禁止入內」。
  • 耐克新廣告被日本網民怒噴:我們沒有種族歧視
    在耐克日本的官方推特帳號下,大批日本網民指責廣告內容刻意製造矛盾,是在醜化日本,尤其是對日本學校和教育,在沒有進行充分調查的情況下就進行一番自以為是的想像和虛構,是地域歧視,也是種族歧視。還有網民揚言,要發起抵制,不再購買耐克的產品。「指責日本人就有那麼開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