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韓令」都過去這麼久了,韓流文化到底對我們社會還有沒有影響?從現在看,影響確實不及當年,但是影響還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就和以前的香港文化、臺灣文化一樣影響的是一個世代的人群。
一、在音樂方面,雖然電音舞曲從歐美發源,但是讓中國的老老少少都被普及到的還是韓流帶來的。至少我家樓下的廣場舞小隊都放過鳥叔的《江南style》、Wonder Girls的《Nobody》。
二、對審美的影響,韓流帶來的審美:在男性表現為花美男、小鮮肉,盛行粉粉嫩嫩的女化外表,例如現在的愛豆圈。對女性則要求性感加少女感的童顏女神,例如宋慧喬、少女時代,都符合這種要求。在國內我們的娛樂圈,當紅女星也都一直強調自己具有少女感。還有國內出現的非常多的千人一面的面孔,韓式整容、化妝到現在都十分盛行,可以參見大街小巷遍布的整容醫院廣告。
三、最近風口浪尖上的一個文化現象,飯圈文化。飯圈文化在肖戰227事件後,又一次被推到大眾面前。本來飯圈文化是韓國因為是小國家受資本寡頭和宗教盛行氛圍(各種基督教派)雙重裹挾、疊加控制的韓國娛樂圈現象,因為韓國的地小,人少,娛樂圈資源緊張、明星工資低,競爭激烈,默認的一種收割粉絲剩餘價值產生的「割韭菜」方式。最早傳入國內,也只是在韓娛圈子有一定的影響力。因為國內消費市場大,國家體制也有區別,飯圈文化一直是圈地自萌的狀態。不過由於資本的介入,看到的是巨大的經濟利益,營造出一個人傻錢多的粉絲群體和環境的飯圈化,更有利於宣傳與賺錢。因此其他行業,近年來也有飯圈化的現象和特徵。和娛樂圈沾邊的相聲圈,泛娛樂化的電競圈,甚至和娛樂圈八竿子打不著的數碼圈、繪畫圈都有飯圈化的發展。
四、電子競技在目前在國內是方興未艾,作為一項職業,在社會對電競的認知,就是打遊戲和網遊殘害青少年的這個論調中發展起來,也真是不容易。我國電競職業化模式上基本是參照韓國模式。也有不少韓國電競選手到中國的電競俱樂部發展。「十年電競,百年抗韓」是對中韓電競產業的一個貼切的形容。
五、最後一個我要說一下對我們國內社會影響最大的韓劇。我有一個不跳廣場舞的媽媽。十幾年前就開始看韓劇,《藍色生死戀》、《人魚小姐》、《黃手帕》、《澡堂老闆家的男人們》。我媽媽這樣的5、60歲大媽可以隨口說出張瑞希、宋慧喬、李英愛這些韓國明星的名字。對韓國也是迷之喜歡,把韓國列為出國旅遊首選地。如果韓國電視劇已經可以對社會中,平時只關注財米油鹽的人群,產生了消費意識的影響,那韓流滲入的階層遠遠不是幾年「限韓令」可以消除的。
從目前來看,韓流對我國社會的影響都還在。不過縱觀現在的社會環境,想要回到過去的巔峰時刻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