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被覬覦的肖戰,飯圈戾氣與社交網絡惡之花

2020-12-21 夜行書生

《用盡我的一切奔向你》肖戰3D環繞

03:57來自夜行書生

喜歡一個人需要理由嗎? 需要嗎? 不需要嗎? 需要嗎?如果這人是肖戰,就不需要!受輿情牽累而「江湖神隱」的肖戰,逢出必亂。亂春心,亂輿論,亂流量,亂熱搜……一己之力堪當十萬鐵甲,也算與飢餓營銷後「報復性消費」,異曲同工。

流量雖非萬能,但明星沒流量卻萬萬不能。憑肖戰至今「藏器於身,逢出必亂」的頂流體質,以狙擊商務等方式,意圖令肖戰「社會性死亡」的黑勢力,的確狙了個寂寞!落入悲劇英雄套路,卻以清白之軀逃脫滅頂之災——是傳奇,更是神話!

01草蛇灰線的禍根︱「跨圈出警」與失控的網絡社交界限

沒有粉絲就沒有肖戰的榮辱。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從始作俑到撥亂反正,解鈴還須繫鈴人。紙醉金迷的名利場,財富自由的娛樂圈,算得上金字塔尖。素人出身的肖戰,相對完美明星人設,接地氣的優秀令人生出同理心,恍惚有惺惺相惜之感。

這份親近感,讓他煥發出不同尋常的人格魅力,從而俘虜跨年齡、跨性別、跨圈層的粉絲。有人傾慕才華,有人欣賞個性,有人單純慕強,有人只為舔屏。正因粉絲身份跨度大且來源複雜,魚龍混雜已埋下禍根。這禍根就是網絡社交界限失控!

何謂社交界限?即社交中的心理界限。我的你的,可交集不可交集的,可共享不可觸碰的……心理界限區分不同心理界域,決定人的自我邊際與心理防線。警惕自己的越界意識,防範他人的越界行為,才能抵達人際交往的舒適區,不觸線不踩雷。

而網絡社交,是網絡介質支持下的數位化社交。它將現實社交圈遷移到網上,通過跨越物理與心理距離的社交軟體平臺,讓素昧平生的人得以密切聯繫。但受制於網絡虛擬化特性,以及網絡技術的無邊界,網絡社交的界限感比現實中更難保持。

眾所周知,輿情前肖戰粉絲已是飯圈焦點眾矢之的。而227輿情則直接源於粉絲踢了同人圈的館,連帶殃及小眾圈池魚。而這些,都與網絡社交有關!

飯圈主流,多為95後、00後,甚至05後,人均年齡不過20歲。大多數未成年,即使成年也多為未經社會敲打的學生黨。而在偶像崇拜中尋找慰藉的青少年,與227主陣營的網絡亞文化群體,事實上都屬於小眾圈受眾,且彼此還有一定重合度。

「網絡原住民」說法並不妥,他們的生活的確滲透網際網路基因,但身上並無「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鮮明網際網路精神烙印。而曾幾何時,國內新生網民還在混沌初開的網絡中,無私分享包括並不止於:代碼、資源、攻略、文章、八卦……

那時的網絡社交,還有那時代遺風。有「你鎖了,人家就懂了」的慎獨與自覺。而當代網癮青年,則領地意識強烈或曰自我中心主義。這特性反映在飯圈,就形成了黨同伐異的「飯圈惡臭」。而反應在227陣營,就形成了以暴易暴的「網絡戾氣」!

一切當然並非單單受制於年齡。甚至不單單受制於圈層。要知道「肖戰輿情」顯著區別於飯圈事件的特徵是「出圈」,被裹挾進事件的受眾自然也在擴容。

聲援低谷期肖戰的「三觀粉」就多為80後70後。正值壯年的社會中堅,價值主張基於心智成熟,所以能在飯圈浮躁中穩住心神。但相對飯圈年輕同擔,他們少莽撞卻又多固執。面對多元價值觀,欠缺文化包容性,導致他們也容易捲入圈層對立。

瞧,這就是社交!態度是端正的,姿態卻未必令人欣賞。資訊時代是文化反哺時代。知識折舊,能力迭代。年輕是本錢,閱歷也是資本。但身處不斷被新興科技刷新認知邊界的時代,面對應接不暇的文化場景和情感模式,誰也不比誰優勢佔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年輕人諳熟網絡流弊,卻不免受飯圈思維荼毒而狹隘。而長者能堪破世相人情,卻又容易落思維窠臼從而固執。正因如此,所以肖戰粉絲在成分發生改變,整體年齡結構偏大後,一度出現過「從極右到極左」矯枉過正現象。

說到底,行為是價值觀和心智模式驅動的。失控的網絡社交背後,是低門檻的社交便利、低成本的社交損失與低風險的違法成本。成長,是一個終身課題。

02越不越界的分寸︱「圈地自萌」的創作與社交仍有界限

我們曾就肖戰粉絲舉報《下墜》,探討過電影分級制、網絡實名制,卻從未深挖過明星同人文。同人文是原著腦補,以安撫讀者的意難平。而明星同人文則是對明星的腦補,即滿足粉絲YY。它的確與網絡社交有關,源於粉絲對明星的情感需求。

同人文學豐富原著文本內涵,提升原著影響力。明星同人文則有替代明星營業,增強粉絲黏度的固粉效用。它是在明星原型基礎上的二次創作,非但不可出版發行,因取材明星,如有侮辱、誹謗或披露隱私內容,無論是否商業獲利均構成侵權。

這麼看,不問前程只問耕耘,背負風險表達觀點,宣洩情緒,滿足想像——與其說是同人初衷,莫如說是文學初衷?半緣修道半緣君,算得以愛發電!

人偏愛熟悉事物,且伴隨態度極化效應。也即,隨事物重複出現,喜歡的會越來越喜歡,厭惡的會越來越厭惡。而同人文,玩轉的就是熟悉定律。也即心理學謂之的曝光效應:古今穿越,黑白縱橫,不同情境,相同人物,笑傲江湖,遊戲人間……

張嘴就來的便宜故事,替明星在空窗期營業。而讀者明知虛構,卻願意付出感動與沉淪的真情實感。這種效應作用於明星營業,那就與明星有事沒事發發微博,看看秀,出出機場路透的初衷一樣——因點擊率高而產生流量轉化,增加公眾存在感。

不同故事,篤定人物,獨立成篇,邏輯不變。任何一篇明星同人文都不是割裂的,它自帶完整文本庫,以愉悅的重複閱讀,彰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魅力!

流連明星故事,將悲喜置於其間的同人作者與讀者,似乎也理當屬於明星粉絲。但因為敢想敢做敢表達,也相對更叛逆。當他們將大眾文學羞於表達、鮮于表達的,晦澀難堪,甚至重口味禁忌情結,安排到喜愛的明星身上,又從中獲得了什麼?

自我!這個牴觸現實世界遊戲常規的圈子裡,最不缺的,就是自我!在明星同人文這種自產自銷、自娛自樂的"腦力遊戲"中,他們圈了小塊精神領地,用可控的方式,安全掌控並宣洩著自己的欲望。「在一床溫暖的毯子下,自我安撫。」

然而明星同人自有禁忌,不能像文學原創般信馬由韁。歷史題材尚且要「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何況編派現世真人?謊言重複千遍就成真理,流言只要夠泛濫就能霸屏。所謂虛構,難保不受傳播之累造就「曼德拉效應」而混淆視聽。

是的,同人文不等於低俗。不是所有同人寫作,都直奔下三路。怪只怪不止「擦槍走火」的《下墜》被拿來秀,抬咖到令人瞠目。食色性也。醬醬釀釀的生理需求,其實也正當。關起門來人人可以是秋名山車神。但出門就得拎清,是否限行限速。

文學的確無罪,如果用以自娛,無論是否誇張離譜,哪怕背德喪倫。將其公布在網際網路則不然!明星公眾形象與商業價值緊密相關。當虛構罔顧國情,超出公序良俗,加諸人物性向、性癖、女化或悖倫等設定,負面的影響傷害豈能輕飄飄抹去?

此外也得考慮大眾接受度!說好圈地自萌,卻用大眾平臺停小眾車,閱讀門檻低,影響不可控。其實,情色與色情不取決於作品本身,而取決於何時、何地、何動機、對何人及何結果,才能判定。創作自由與社交界限一樣得有度,得合時宜。

絕對的「創作自由」之所以是個偽命題,是因為,這自由,絕不能凌駕法律之上!自由的邊界,是不侵犯他人自由。敬自由的人,同時也得敬他人自由!

03合不合理的存在︱「流量紅利」與公眾人物隱私權讓渡

輿情曠日長久。冷眼看輿情,參與這場亂的各路人馬,都逃不脫戾氣泛濫!彼此牽制著,都在背離初心的路上,越走越遠。什麼初心?肖戰粉絲拒絕「粉籍原罪」,同人圈想要「圈地自萌」,小眾圈不甘「殃及池魚」,三觀路人現身「打抱不平」。

而實際上呢?肖戰粉絲落了粉籍原罪窠臼,同人圈高調舞出圈,小眾圈恐天下不亂,三觀路人屠龍幾成惡龍……還真是,事與願違啊!可見,沒有邊界,就沒有疆域。規則決定界限,界限標識空間。在生物群落裡,界限越明確,彼此越自由……

所以,為了不失初心,很多時候我們要的,不該是追根究底的咆哮,又或相互推諉的問責。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了解自己的界限,同時,尊重他人的界限。

肖戰是公眾人物。公眾人物當然也有隱私權。但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又與大眾知情權衝突,且在網絡影響下衝突日趨明顯。事實上,明星職業無法拒絕被覬覦。正是公眾對明星隱私的窺探,造就了明星職業。相應的是,明星需要讓渡部分隱私權。

同時,明星事業也離不開被覬覦。通過有意識曝光來維繫明星人設,也是營業需要。而且,肖戰曾是男團偶像。相對一般明星,偶像職業更特殊。不僅要讓渡部分隱私權,還要讓渡親密關係選擇權——因為偶像難以規避做「大眾情人」的宿命!

偶像有回應粉絲親密關係想像的義務。無論戀人粉、媽媽粉還是CP粉,都享有這種粉絲福利。它是偶像職業道德,甚至是偶像人設組成。偶像為粉絲提供想像素材,粉絲則報以購買力,因此無論何種粉絲存在即合理,是偶像工業的商業需要。

通俗講,偶像其實就是供YY的空白文本。所以粉絲內訌搞歧視鏈實在毫無必要。所有粉絲的存在,都在成就偶像。同樣打榜、氪金、產出,維繫圈子活度,為偶像守住熱度……憑啥有人在歧視鏈頂端,而有人就得待在「踢貓理論」最後一環?

就此回溯輿情本質,或許會看得更透些:導火索《下墜》是CP題材耽美同人,而肖戰憑耽改作《陳情令》流量當紅。這就是所謂「吃了耽美紅利,卻回頭卸磨殺驢」的來由。但肖戰有什麼錯?他只是付出獻舍般虔誠,成功塑造了影視形象啊。

他對劇本、對角色、對同事、對原著、甚至對影視CP,保持最大程度尊重與克制。但他無法控制業態、約束飯圈,規避職業加諸於他身上的過界覬覦!

所以,苛責、指摘、貶損他的,尤其以愛之名牽累、挾持、傷害他的所謂粉絲,摸摸良心:夠了嗎?的確,在集體中堅守自我比想像中要難。少有人能擺脫群體極化影響,容易屈服於法不責眾的淫威。但任何時候請記得,生而為人,勸你善良。

其實,無論偶像崇拜或小眾文化,都被擁躉奉為圭臬,視為聖經。某個意義上,他們都很虔誠。這世上不乏成年人的腹黑、保留與疏離。但沒有被商業滲透與政治利用的,傾注所有、毫無保留的青年人的虔誠,才是世界不斷進化與自潔的動力。

肖戰輿情掀起蝴蝶效應,涉及社會各個層面。我們期待法律的終極論斷,但更應看到輿情背後,當代青少年乃至公眾價值取向的迷惘。飯圈惡臭、網絡戾氣、文化衝突,都是時代的病理切片。諱疾忌醫還是亡羊補牢?取決於公眾對輿情的反思。

好在,再怎麼艱難,肖戰到底作別了偶像,活成了演員。「我不需要應援!」流量是雙刃劍,幸好他終於學會以退為進。成長原本就是不斷跌倒爬起,直到步履不再蹣跚。偶像才在乎粉絲,演員只需要作品。你pick不pick,他都是自己的king!

要不要堅持理想是命題,而如何堅持也同樣。肖戰不是等待庇護的崽,是頂天立地的男人,千山獨行不必相送!他之所以是他,之所以值得愛慕,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演了什麼。而是因為,他在遍地惡之花中,最難堅持自我時,守住了自己!

單單一個肖戰,不足以論娛樂圈,也講不透演員。但作為後浪清流,他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他在迎風奔跑,而你呢?去實現理想了嗎?它開花結果了嗎?

懸絲診脈說肖戰:越過輿情黑洞,你是夜空中最亮的星致肖戰,娛樂圈最美逆行者!破萬枷,散餘霞,眾相皆渡他肖戰輿情迎來後真相時代的反轉,《狼來了》的故事公眾終於聽厭了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
    問一個九歲小孩,他會告訴你:「勿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好壞之間從來就沒有準確的鴻溝,做與不做全在一念之間。新聞高管宋喬安,公報私仇,用媒體公器惡意曝光下屬隱私,是惡。律師王赦,小時候加入幫派,由於生病而錯過跟兩位哥哥去殺人的車子,他從前差點殺人,是惡。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該劇一經網絡播出,就引起了很多議論,尤其是受害者、肇事者和旁觀者這三個不同群體,看完這部戲,你不禁要問,善惡有這麼明顯的區別嗎?《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
  • 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想像的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我們想像你的遠。每個人心底都有一粒惡魔的種子,有了適合生長的土壤和養分,在某種契機的觸發下,就會滋生成長。豆瓣評分9.5的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剛剛追求了幾集,看得人細思極恐。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你會不會成為那片雪花。《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一個名叫李曉明的學生,在電影院槍殺了9人,並造成21人受傷。最高法院對李曉明的判決是死刑,二審依舊維持原判。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不過毫釐
    最可怕之處在於,以往我們認為那些聳人聽聞的暴力事件,似乎正在逐漸「日常化」。02還記得上個月發生的#南昌紅谷灘殺人案#麼?03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編劇呂蒔媛結合臺灣自從2009年以來,發生的10起隨機殺人案件,通過搜集過往案件資料,訪問了律師、媒體、法官之後,完成的一部現實主義題材劇。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對情侶「沒有處理好」分手,一方刻意將其推上網絡企圖將對方「繩之以法」。全民公開審判之下,使整個事件看起來離奇、荒誕、又充滿了黑色幽默。當被害者和加害者身份對調,原本弱勢一方成了人人喊打的壞人,被誣陷的施暴者則在網絡暴力之下「已經社會性死亡」。人們很容易在「正義」的外衣下做出諸多偏激舉動。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和惡的距離
    他們和惡的距離是0.1毫米一一是金錢的厚度也是男女性別在這種家庭中的差距「盧書記」們和惡的距離是烏紗的高度03同樣前幾天因為取快遞而被造謠出軌的杭州吳女士應該也不是最初應該也只是「獵奇」的心態作祟可是由此造成的傷害卻是難以想像的「快遞員」們和惡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
    而兩年下來,黃只賠償了2.6萬元,而這期間,給女兒添車買房,出國旅遊過新年,這是一種怎樣的惡呢?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所以我們懂得尊老愛幼,見義勇為,我們可以不夠富有,不夠聰慧,但是不能沒有德行。
  • 優劇推薦—《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
    喬安說「如果殺人犯和他的家人都不用負任何責任,那我們天彥呢,我們天彥又算什麼?」李曉明的母親說:「天下沒有任何一對父母會花十幾年的時間去培養一個殺人犯」。思考一下,是李曉明殺人了,他的家人是無罪的,又有什麼理由去傷害他的家人呢?是不是特別矛盾。但社會不就是這樣嗎?仔細想想真的實現這樣。推薦給大家《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上學的時候,我記得我們班裡有個同學,她的父親殺人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
    當我們在為保護自己的種群而戰時,我們感到光榮,感到偉大,這是否是一種集體求生欲的體現?為什麼不同情那些同樣在為家國而戰的敵人,為什麼不會和他們共鳴?因為會輸,會死。哪怕我們的靈魂深處知道,我們有共同的祖先,我們血脈相連。同樣的,當英雄戰士凱旋歸來,他在我們眼裡會是多麼光芒萬丈!可是誰又知道,午夜夢回時他眼前四濺的鮮血,耳旁人們的尖叫啼哭。仿佛是靈魂在被現實和生存壓迫時,不得不讓步而發出的哀嚎。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網易雲音樂推薦的新歌《別讓我走遠》,借著其慵懶但不失深刻的聲線一下洞穿了耳膜,再細細琢磨歌詞,順藤摸瓜,第一時間注意到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但相比而言,新聞行業和律師行業才是現實中與我們最貼近的行業。《聚焦》面對多方壓力不動如山的豪邁,還記得《匹諾曹》中的那段話:真相就像碎片一樣散落在四處,從來不肯讓我們看到他完整的面目。當我們所找的東西不是真相的時候,真相會向我們發出瑣碎而又微弱的人信號,那就是懷疑。於是看似完美的真相,並不相稱的細微碎片,懷疑。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幾年後,臺灣公視和HBOAsia合作,根據這類真實事件改編拍出《我們和惡距離》。該劇一上線便受到廣泛關注,播出幾集豆瓣評分高達9.4分,網友們交口稱讚:「怕是金鐘獎預定了!」隨後這段採訪畫面在網絡上瘋狂轉發,網友們用惡搞的方式「討伐」律師,還有許多刺耳難忍的評論充斥在社交媒體,諸如「真是大快人心」、「含屎噴赦」等等。
  • 《我們與惡的距離》:網絡暴力往往以「正義」的名義出現
    最近一部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正在火熱播出當中。相信看過這部劇的人,都會有深深的震撼。也許我們在網上的一句嘲笑,也許只是一句不經意的謾罵,但是所有的匯集在一起就成了「殺人兇器」。考慮到這個問題,小編追了這部電視劇。只想說沒有在臺灣見過這麼好的電視劇。
  • 誰是下一個肖戰?誰說世無藍忘機?品說公共視野裡的肖戰王一博
    2020的華娛,沒有炸裂的爆劇,卻炸裂了一個血雨腥風的名字,肖戰!而從早春到初冬,演員肖戰被迫江湖神隱、萍蹤浪跡。深陷超級輿情風暴,身為無法正常復工的網暴受害者,他卻著實以一己之力,為疫情下萎靡不振的影視業流量輸血。現實版《陳情令》上映!只不過,主角不再是高嶺之花魏無羨,而是娛樂圈打工人肖戰。
  • 我們與惡的距離|百家故事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來源於網絡。直到2017年自己和朋友成立了一家公司,時間突然變得自由和彈性了起來,且幾乎90%的時間都在網絡上工作,而那件事情隨著時間也慢慢淡忘。加上因為孩子追星,我也順帶著在網上瀏覽一些娛樂圈、飯圈的動態。有時候看到有人指名道姓在網上對某某明星做一些片面的負面評論,我也會跟著在後面評論一番,希望在我們沒有確切證據之前,不要隨意的詆毀他人。
  • 我們與惡的距離和那些隱秘的角落
    人們離正義或者邪惡有多遠,一個人行善或作惡,那份敬畏之心如何養成如何守護?包括來惠利案件真相大白後,緊跟著出現的令人咋舌的"兩噸水伺候"、"化糞池警告"之類的貌似戲謔實則惡臭的網絡梗,背後又是怎樣的一群人,甚至一大群人?今天人們的悲歡是如何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