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實務|刑事律師必備的一些思維方式

2020-12-10 北京京師珠海律所

【珠海律師、珠海法律諮詢、珠海律師事務所、京師律所、京師珠海】

鄭嚴凱

單位:北京京師(昆明)律師事務所

職位:京師(全國)刑事專業委員會理事

法律人區別於其他非法律專業人士的特點是什麼,是會背法條,還是髮際線高?開個玩笑啊,都不是,法律人當然要熟悉法條,但不是靠背法條就可以做好法律工作的。至於髮際線,我就不說了。

法律人區別於其他非法律專業人士的特點是法律人具備了一套獨特的思考問題的方式,當然,具備這套獨特思考方式的法律人也並沒有高人一等,只是說在這個專業領域內這套思考方式能夠有效的解決問題,其他領域也有其他領域的思考方式,這點大家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刑事律師作為法律人的一種,當然也不例外,也具有一套獨特的思維方式。法律思維是刑事律師的重要思維方式,但是,除了法律思維之外,還需要具備一些其他的思維方式,今天我只簡單談幾個方面的思維方式,並不面面俱到。只要是對刑事法律服務、刑事訴訟業務有幫助的思維方式都是刑事律師需要具備的,這個需要我們在工作和執業過程中不斷總結,今天我只是拋磚引玉。

01法律思維

刑事律師需要具備的思維方式,首先我們想到的就是法律思維,但法律思維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具體包括許多內容,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三個方面的認識。

(1)證據思維

關於證據思維,就不用我多說了,這個是從事法律實務行業的人的最基本的思維方式。與案件有關的事實,一定要拿證據說話。這裡我引申兩個小問題。

a.依靠證據

在與當事人或者當事人家屬溝通的過程中,一定要引導他們用證據來思考案件,只有事實,沒有證據,是不能得到司法機關認可的。當事人比我們更接近案件事實的真相,裡面的情感、情緒也是我們所不能完全切身體會到的,他們在跟我們描述案件事實的時候更容易陷入到事實以及事實所包含的情感、情緒裡面,不會注意到司法機關更關注的是證據,司法機關所了解的事實是證據證明了的事實,而不是客觀發生的事實本身。所以在與他們溝通的過程中,我們更需要向他們灌輸用證據說話、用證據思考的這個理念。

b.挖掘證據

在刑事律師的證據思維裡面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是挖掘證據的思維。因為刑事案件的舉證責任在控方,也就是公訴方,律師一般既不調取證據,也不提交證據。雖然刑事訴訟法規定司法機關要全面調取案件證據,既要調取有罪、罪重的證據,也要調取無罪、罪輕的證據,但是,某些時候,案卷材料中還是會缺乏一些對當事人有利的證據,在這個時候就需要刑事律師開動腦筋去挖掘證據了。

通過與當事人會見,與當事人家屬的交談和溝通,審閱案卷證據材料,律師可以挖掘出一些有利於當事人的證據,這些證據既可能包括證明當事人無罪、罪輕的證據,也可能包括司法機關辦案程序違法或者非法收集證據的證據。

挖掘證據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挖掘證據不是偽造證據,不是引導當事人串供、翻供。這是刑事律師執業需要遵循的基本底線,也是刑事律師風險控制的基本要求,我就不多說了。

第二,在訴訟過程中,律師即使挖掘到了有利於當事人的證據,也儘可能的採用「線索+申請」的模式向司法機關提出,而不是直接親自去收集證據。

(2)規則思維

a.法律規則的構成模式

作為法律從業人員,刑事律師還必須具備規則思維,所謂的規則就是法律規則。這裡所說的法律規則並不是寫到了法律、法規裡面的所有條文,而是具備法律規則結構的法律條文。在法理學上,法律規則是指具有嚴密邏輯結構的行為規則,是具有規範性的法律條文。

法律規則的基本結構形式是:

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後果

假定條件是法律規則中有關適用該規則的條件和情況的部分,包括適用條件和主體行為條件;行為模式是法律規則中規定人們如何具體行為之方式的部分,包括:可為模式、應為模式和勿為模式;法律後果是法律規則中規定人們在作出符合或不符合行為模式的要求時應當承擔相應的結果部分,包括肯定的後果和否定的後果。

這是法律規則的基本結果,但是具體的法律條文中不一定將法律規則的上述三個部分都寫出來,而是有所省略。比如,刑法分則條文中,敘明罪狀的法條裡具有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簡單罪狀中則只有法律後果部分,至於假定條件則不會在分則條文中出現,但這都不影響法律規則的基本結構。

法理學上,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後果的法律規則構成模式進一步又被簡化為:

假定+處理」模式

假定部分包括了假定條件和行為模式,處理部分則對應著法律後果。

之所以就法律規則的構成模式展開那麼多,是要告訴我們各位即將踏上律師徵途的實習律師,作為未來的律師我們一定要具備這種觸發+結果的法律規則思維模式。一切法律後果,都是因為行為人觸發了法律規定的特定條件而發生,而不是平白無故的發生的。

b.責任本位

關於法律、以及法治,一直存在著是權利本位還是義務本位的爭論,或者說存在著義務本位和權利本位的不同發展階段。但是,我今天想強調的是法律規則的另外一個面向,除了權利、義務之外,法律規則還規定了責任。法律責任才是法律規則的終極存在形式。權利本位的法律強調的是法律對公民的權利的保護,義務本位的法律強調的是公民對國家應盡的義務,現實中的法律可能既有強調權利本位的,又有強調義務本位的,當然現代法治國家的法律是以權利本位為主。但是,無論是權利本位還是義務本位的法律,都離不開法律責任,沒有規定法律責任的法律條文是沒有靈魂的,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從剛才對法律規則結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行為人觸發了法律規定假定條件的情況下,將會面臨著某種法律後果,這種法律後果有肯定的後果和否定的後果。在刑事領域,法律規則對應的法律後果基本是否定的後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法律責任。

在刑事訴訟中,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律責任,就是面臨的刑事責任,對司法機關的法律責任,就是因為違反法律規則所要求的行為模式,而面臨的司法行為失效的法律責任,比如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被排除,又比如違反法定程序的一審判決被發回重審。所以,在我看來,比起權利本位和義務本位之爭,刑事律師更應當將法律看做是責任本位的。

事實上,責任主義是現代法治社會的基石,責任主義的根基是哲學上的非決定論,所謂的非決定論就是說人的意志和行為由自己決定,而不是由外界的環境來決定。所以法律上的責任主義以行為人具有意志自由的哲學假設為前提,在刑事領域,當一個人在沒有意志自由的情況下而實施的行為,我們是不能認為他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最近剛剛得到檢察機關不起訴決定的一個案件,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案,當事人對其購買的物品不明知是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並非在具有違背刑法條文規定的主觀意願的情況下而實施了刑法禁止的行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不具有犯罪故意,這就是行為人在行為時缺乏意志自由的一種表現形式,在這種情況下,法律只有不要求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才能滿足責任主義的要求。

其實我們在進行刑事辯護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都能通過對責任主義的闡釋和運用來達到有效辯護的目的。

(3)實踐思維

美國最高法院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大法官霍姆斯有句名言,叫做:

「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

我很喜歡這句話,因為從法學院畢業之後的這十四五年的法律從業經驗告訴我,法律不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文字,而是存在於鮮活的生活之中的,霍姆斯的名言的後面,還跟著一句話,我今天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個時代為人們所感受到的需求、主流道德和政治理論、對公共政策的直覺——無論是公開宣布還是下意識的,甚至是法官與其同胞們共有的偏見,在決定賴以治理人們的規則方面的作用都比三段論推理大得多。法律蘊涵著一個國家數個世紀發展的故事,我們不能像對待僅僅包含定理和推論的數學教科書一樣對待它。」

作為法律從業人員,特別是在實踐領域的法律從業者一定要具有這種經驗主義的實踐思維。實踐領域的法律會受到諸多條件因素的影響:

一是根植於我們歷史與現實之中的法律傳統的局限、法律意識的影響、學術研究的水平和利益集團的較量,這決定了最終的立法形態;

二是法律適用過程中的權衡利弊和左右博弈,這增添了法律推理過程中利益考量;

三是司法官員在進行司法裁判時的理念、見解,甚至偏見等思維活動,構成了司法判斷的主觀部分;

最後是在法律確立、實施、保障過程中所有參與者互動的每一個細節,任何細微的差別和變化都會使得具體的當事人在法律關係中的權利和義務發生微妙的轉變。

關於刑事律師的實踐思維,我想舉一個例子是關於對「兩高」司法解釋地位的理解。

在目前的中國司法解釋往往比法律還要實用,司法解釋的效力幾乎等同於法律。可是呢,嚴格說起來,司法解釋甚至不是正式的法律淵源,我國《立法法》明確規定的法律淵源有:憲法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部門規章 。司法解釋的本來含義應該是法官在適用法律時對法律作出的個別解釋,可在我國有特殊的含義,它是指由最高司法機關「兩高」以規範性文件的形式發布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裁判規範。即然是裁判規範,對下級司法機關就有約束力,而即然對下級司法機關有約束力,實質上司法解釋就成了行為人的行為規範,其作用幾近等同法律。作為刑事律師,一定要熟悉、了解作為司法機關裁判規範的司法解釋,而不是僅僅著眼於正式的法律條文,否則是當不好一個律師的。

如果我們去深究司法解釋和法律的關係,並一口咬定司法解釋不是正式法律淵源,不應該具有普遍約束力,那就犯了「邏輯主義」的錯誤了。須知,上級法院的司法意見對下級法院有約束力是世界各國普遍的做法,英美法系所適用的判例法制度所形成的規範全然在各個具體的判例之中,難道我們就要否認判例法不是法律了嗎?

02作戰思維

在我看來,律師這個角色如果非要在古時候找到一個對應的話,我更覺得律師像是古代的軍師,而不是所謂的師爺。軍師是為戰爭中作戰的其中一方服務的,而師爺是為坐在公堂之上的縣太爺服務的。刑事律師作為刑事訴訟中的辯方,當然不是在與國家戰鬥,但在最大限度內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工作方面,是具有某種意義上的謀篇布局、出謀劃策的作戰特點的。

(1)持續作出正確決定

除了剛才我說的出謀劃策類似於古代的軍師之外,我覺得刑事律師最像軍師的理由在於律師需要在刑事訴訟中不斷的指導著當事人及其家屬作出正確的決定,而作出正確的決定才是戰爭中軍師的價值所在,軍師在作戰過程中的一個錯誤可能就會導致全軍覆沒的結果發生。

刑事律師並不像有些當事人或者當事人家屬所想像的那樣,要麼是作為一個傳聲筒,幫助當事人家屬會見當事人,或者幫助當事人向司法機關提交法律意見,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用處,要麼是熟悉司法系統,通過找關係、搞疏通,使當事人順利解困。刑事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作用實際上指導當事人及其家屬持續作出正確的決定和選擇,避免一步錯步步錯的不利局面發生,最大限度的為當事人爭取最好的處理結果,最大限度的維護當事人的人身權利和訴訟權利。這裡我要強調的是指導當事人及其家屬作出正確決定並不是誘導當事人及其家屬作偽證或者偽造、毀滅證據,而是在訴訟過程中避免因為不熟悉法律及司法的運行邏輯而作出錯誤選擇。

基於此,一個好的刑事律師,他一定不是一個表演型的律師,一定不會僅僅為了取得法庭審判的滿堂彩的辯護效果而工作。

(2)正確的勝負觀正是因為刑事律師需要指導當事人及其家屬不斷地作出正確決定,所以刑事律師需要一個正確的勝負觀,不能在乎一些個人層面細微的得失,而應當以維護當事人權益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

首先,刑事辯護並不是只有取得無罪結果才是勝利。

其次,刑事辯護的目的是最大程度的為當事人爭取合法並妥當的處理結果,而不是展現律師的個人風採。

再次,刑事辯護的策略選擇應當圍繞司法實踐的運行邏輯來進行,而不是律師本人所堅信的真理或者所相信的真相。

最後,刑事辯護是與司法機關相互協商和妥協的過程。

(3)姜太公的心態

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刑事律師一定要有姜太公的良好心態。所謂的「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我在這裡更願意強調的是釣魚的心態,至於願者上鉤,我更願意把它說成是創造了各種有利條件之後的聽天由命。特別是在與當事人家屬溝通的過程中,我們更應當保持好這種心態。

因為刑事案件的當事人家屬一般都是處於極度焦慮的狀態之中,會不斷的催促你去溝通、去協調、去申請取保候審,刑事律師要做的就是要盡力去疏導當事人家屬的這種不安情緒,並時刻觀察和判斷案件的走向,指導當事人及其家屬在正確的時候做正確的事,而不是受到幹擾自亂陣腳。當然,我也不是告訴你們說,不要顧及當事人家屬的感受,和當事人家屬溝通是刑事律師一門很重要的功課。

另外,《總體戰》中有一句話,叫做:

「戰爭以一方失去戰鬥意志為結束。」

如果我們把刑事訴訟比做戰爭,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能在這個過程中提前失去戰鬥意志,同時保護好當事人及其家屬心中的希望之火,不讓它熄滅,剩下的,交給時間。

3.產品思維

下面我談一談刑事律師需要具備的另一個思維,產品思維。最近法律服務產品這個概念在我們京師律所也算是一個熱門詞彙,我也來蹭蹭熱點。當然,我只是談一談我個人的一些理解,不能代表法律服務產品的準確概念。

(1)產品是交付價值

經濟活動中,商家一般提供兩種東西,一種是商品,一種是服務,我們律師行業給客戶提供的是服務這個門類。最近呢,比較流行產品這個概念,不論是商品還是服務都被統攝到產品這個概念之下。那麼,為什麼商品和服務能夠統攝到產品這個概念之下?我想是因為產品這個概念內涵更窄、外延更寬。產品概念的核心內涵就是產品是向客戶交付的價值,無論商品還是服務都是在向客戶交付價值,因此它們能夠統攝到產品這個概念之下。

講到這裡我們就需要意識到了,客戶之所以要聘請我們進行刑事辯護,是因為我們能給客戶提供價值,而不是我們能給客戶提供勞務。

(2)產品是一整套體驗

講到這裡,我們也就可以發現,如果從價值層面來定義產品,那麼產品就不是一個PPT、一份法律文書、一次辯護、一份方案那麼簡單,而是一整套的體驗。這種體驗包括你與當事人家屬的第一次見面,和當事人的第一次會見的方方面面,但核心都是圍繞當事人的最大價值展開:那就是最大限度為當事人爭取合法且妥當的好的處理結果。

作者簡介

鄭嚴凱

京師(全國)刑事專業委員會理事

京師(全國)刑事證據研究中心副主任

京師(昆明)刑事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山東大學法學學士,雲南大學法律碩士,曾任雲南省某市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部(重大案件檢察部)副主任,一級檢察官,2019年加入北京京師(昆明)律師事務所。

工作經歷:曾任某市人民檢察院案件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某市市委政法委專家諮詢庫成員,最高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人才庫成員。

個人榮譽:曾獲全國檢察機關偵查監督業務標兵提名、全國檢察機關偵查監督業務能手、全省檢察機關十佳偵查監督檢察官、全省檢察機關最美檢察人物、省委省政府榮記一等功等。

相關焦點

  • 京師實務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立法沿革和適用現狀
    【珠海律師、珠海法律諮詢、珠海律師事務所、京師律所、京師珠海】2020年12月12日,受邀參加京師(全國)刑委會在京師(重慶)律師事務所京師大講堂舉辦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理解與適用專題研討會,就《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立法沿革和適用現狀》這一「命題作文」做了專題發言,經簡要梳理、補充和完善,現分享如下
  • 京師實務丨套路貸案件的幾點看法
    【珠海律師、珠海法律諮詢、珠海律師事務所、京師律所、京師珠海】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深入發展,民間借貸日趨活躍,成為民間融資的一種重要途徑。這種行為方式針對的是有能力按期還款的被害人。犯罪分子通常會惡意製造一些違約的情形,產生逾期違約金來壘高被害人的債臺,此種套路可謂是「放長線釣大魚」。這種手段一般表現為:當被害人要求還款時,他們會找各種藉口不予接受。比如在還款即將到期時,利用「系統故障」等託詞導致被害人不能按期還款。
  • 10年嘗試與探索,律師學院發展得如何了?
    「人大律師學院首先提出律師教育的概念,同一般法學教育不同,律師教育強調實用性且跨學科,不局限於某一部門法分類。課程設計方面採用小班授課,一個班二三十人左右。碩士生培養採取「教授+實務導師」雙導師制,專業課程由具有實務經驗的老師進行設計,涵蓋刑事、民事、商事等領域,主要鍛鍊學生的思維方法,傳授實務技能、技巧等經驗。」
  • 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助千企闖「疫」關
    從2月14日開始,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工會委員會組建「京師中小企業公益法律服務團」,攜手北京八裡莊、勁松、金融街、永定門外四個街道總工會及司法所,通過視頻直播、在線答疑等多樣的方式,共舉辦18場公益講座,已經累計為全國上千家中小企業解答了數百個法律專業問題!疫情面前沒有旁觀者,沒有局外人。
  • 刑事律師常錚:走出「舒適圈」的開拓者
    文章來源|李雲虹 法律與生活雜誌人物介紹常錚,中共黨員、北京衡寧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北京市第十三次婦女代表大會代表,首屆「北京市十佳青年律師」,2012—2014年度北京市優秀律師,第十一屆北京市律師協會刑事訴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律師權益保障委員會副主任,第二屆北京市東城區律師協會理事。
  • 京師律師成功入選北京工美集團外聘律師庫
    【珠海律師、法律諮詢、珠海律師事務所】2020年8月18日,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收到北京工美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工美集團」)出具的入選通知書,經過北京工美集團對競聘律所的資質、規模以及服務團隊律師的資歷、經驗、擅長領域等進行綜合考評後
  • 「民商律師實務」公益大集訓系列課程開啟!
    「民商律師實務」公益大集訓系列課程開啟!本期課程由全國律協民事專業委員會與上海律協民事業務研究委員會聯合組織,在點睛網推出「民商律師實務」公益大集訓系列課程。
  • 申智榮譽|遼寧申智律師事務所高明主任、趙雲律師、曹錚律師榮獲2019年度大連市 「優秀律師」稱號
    繼我所在榮獲2018年度-2019年度「遼寧省優秀律師事務所」稱號、兩位律師榮獲「遼寧省優秀律師」之後,本所的三位優秀律師獲得的又一項殊榮。
  • 瀋陽刑事律師:刑事拘留_刑事辯護律師_被刑事拘留多久能放出來?
    刑事拘留並不意味著監禁。如果確認沒有犯罪嫌疑,公安機關將釋放該人。那麼可以將其從刑事拘留中釋放多久呢?小編將向您介紹。遼寧卓政律師事務所根據我國目前的刑事拘留程序,一般而言,刑事拘留後的最長期限為10天。
  • 「刑事辯護的信息收集與處理」講座今晚開啟!
    ,上海律協律師學院陸續推出網絡課程,歡迎各律師事務所及各單位向律師學院推薦或合作,推出高質量的網絡課程。具體安排如下:一、課程主題刑事辯護的信息收集與處理二、培訓時間8月27日19:30-22:30三、培訓方式點睛網(北京點睛快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直播平臺四、培訓對象本市執業律師及實習人員
  • 金華刑事律師施孔周:我們為什麼要做刑辯律師
    其實刑事辯護一直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而刑辯律師則是一個危險係數極高的職業,他們的一隻腳往往永遠在牢獄邊緣徘徊,所以有人稱他們為「刀尖上的舞者」。在一個龐大的律師團隊,能做刑事辯護律師的也就那麼幾個。既然刑事辯護那麼難做,為什麼還要做刑事辯護律師呢?
  • 聚焦私募基金企業刑事風險防控 「公大?海潤經濟犯罪論壇」舉辦
    為助力私募基金行業健康有序發展,12月13日,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與北京海潤天睿律師事務所聯合舉辦了首屆「公大?海潤經濟犯罪論壇」。來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海潤天睿律師事務所及私募基金公司的學者、律師行業刑事合規專家以及私募基金領域業界代表相聚一堂,共同研究私募基金領域的經濟犯罪熱點問題。
  • 法國與臺灣地區離婚方式之比較 | 梁維珊 | 律師視點 | 臺灣地區家事
    《「家事法苑」婚姻家事法律資訊簡報》於2008年2月15日創辦,嘗試搭建與律師同行、學者、法官、公證員、房管、媒體、政府相關部門及社會組織進行業務研討、正當交往、信息共享的橋梁與平臺,共同促進中國婚姻家庭法制建設。獲取方式:1)簡報電子版下載:http://www.famlaw.cn/download.aspx。
  • 聚焦私募基金企業刑事風險防控!首屆「公大·海潤經濟犯罪論壇...
    為助力私募基金行業健康有序發展,12月13日,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與北京海潤天睿律師事務所聯合舉辦了首屆「公大·海潤經濟犯罪論壇」。來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海潤天睿律師事務所及私募基金公司的學者、律師行業刑事合規專家以及私募基金領域業界代表相聚一堂,共同研究私募基金領域的經濟犯罪熱點問題。
  • 為什麼刑事律師不能承諾可以打贏官司?
    編輯:左岸很多當事人在委託律師的時候,特別喜歡問律師一句話「這個案子能不能打贏」。相信大部分律師都會拒絕回答,其理由是什麼呢?為什麼刑事律師不能承諾可以打贏官司?首先,不能承諾勝訴率是律師從業的一項明文規定,是律師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律師執業管理辦法》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律師承辦業務,應當告知委託人該委託事項辦理可能出現的法律風險,不得用明示或者暗示方式對辦理結果向委託人作出不當承諾。
  • 北京刑事律師劉高鋒:應當嚴厲打擊洩露個人信息行為
    北京刑事律師劉高鋒:應當嚴厲打擊洩露個人信息行為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基本上都是透明人,個人信息都在「裸奔」。近日,圓通加盟店洩露客戶信息的新聞甚囂塵上,再次將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討論推上熱搜。簡言之,就是能夠識別自然人身份和反映其活動的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號、通信通訊聯繫方式、住址、帳號密碼、財產狀況、行蹤軌跡等信息。非法獲取和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的,達到規定標準的,都要追究刑事責任。
  • 刑事案件的當事人什麼時候可以聘請律師?
    編輯:左岸遇到刑事糾紛何時可以聘請律師,是很多刑事案件當事人非常關心的問題,特別是犯罪嫌疑人已經被公安機關控制的,其家屬就比較著急,不知道此時可不可以去請律師。我們今天介紹一下刑事案件的當事人什麼時候可以聘請律師?
  • 犯罪了不請律師請菩薩?
    面對刑事責任,當事人求助的首要對象是辯護律師,因為能給到當事人最大幫助的,就是辯護律師。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對當事人和家屬而言,既不懂複雜的法律程序,也不懂罪名的構成要件、量刑範圍,既不了解自身的權利,也不了解公、檢、法在實務中的辦案方式,而辯護律師能解決以上專業問題。
  • 刑事案件中,委託律師後可以提哪些要求?
    編輯:左岸涉及刑事案件後,很多人都會儘快去委託律師,一般來說律師是獨立開展工作的,那委託人在委託律師後,能不能對律師提要求的,可以提哪些要求?在一般的刑事案件中,如果當事人已經被公安機關拘留,在刑事案件的偵查階段,由於委託人不了解案件情況,那麼在委託律師後,委託人可以要求律師去會見當事人。會見當事人一是為了緩解委託人的擔憂,二也是為了律師自己了解案件情況,便於之後開展工作。此外,通過跟律師溝通情況,如果當事人符合取保候審條件的,還可以要求律師去申請取保候審。
  • 刑訴第15條: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和處理方式
    文|世紀方舟律師事務所 馬洪闖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5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一)情節顯著輕微一、不同階段的處理方式以上六種情形,在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執行不同階段處理方式不同。1.在刑事訴訟開始前發現存在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作出不立案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