縴手搓來玉色均,碧油煎出嫩黃深。
粉紅色的日本桃花節(女兒節)過去了,膩歪了一群可愛的孩子們,接著又將迎來更加膩歪人的櫻花祭。
今年的櫻花,預測要比往年提前十天左右,待到櫻花燦爛時,再給你展現櫻花時節的美景良辰。
今天想說說與櫻花有關的「和菓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日本點心」。
古代的日本人是以水稻、小米等為主食,蛋白質是從狩獵和捕魚中獲得,但在飢餓時,也會食用野生的果實。為便於保存,就把它們曬乾,做成粉粥狀的橢圓形,也就是現在的糰子和餅的原型。
隋唐時期,日本開始與中國大陸進行各種交流。文武天皇在位的704年,遣唐使者粟田真人從唐朝引進了8種唐果子和14種果餅。其中也有一些油炸食品,這是日本過去從來沒有的製法。這些珍貴的「唐果子」當時不僅被大眾喜愛,也被神社奉為祭祀神品。奈良時代鑑真東渡帶來白糖和蜂蜜,平安初期便有了用米做的煎餅(おせんべい)。
到了鎌倉時代,從中國帶回日本的茶苗栽培技術被普及,又從中國傳入饅頭(當時是肉餡),漸漸被日本人改變成「甜饅頭」,茶道也開始慢慢流行起來。至今我們都可以看到,各種紅豆沙綠豆沙等甜餡的「日本饅頭」。
因為和果子的流行,逐漸有了配茶一起飲用的習慣,所以就有了「茶點」,吃和果子時會配上抹茶,這是因為和果子非常甜,與抹茶淡淡的苦澀和茶葉的香氣,相得益彰。
明治時代以後,從歐洲傳入各國的「洋點心」,包括蛋糕、餅乾等等。與西點相比,和果子使用的油脂、香辛料、奶製品的較少,多以大米、大麥等穀類、小豆、大豆、葛根粉和砂糖等為主要原料,現在也有一些點心和洋結合,非常受歡迎。
和果子發展到今天,品種更加豐富,技術更加嫻熟,結合自然與四季的變化,每個季節推出應季的新產品,是和果子的特徵之一,而「生菓子」,不僅是味道,在製作方法和視覺上,都有藝術品一樣的美感,不僅美味,而且賞心悅目。下面就帶你看看即將到來的櫻花季節,以櫻花為原材料,和以櫻花為題材的日本各種和果子、洋果子以及和洋結合的「點心」。
和果子的製作工藝很複雜,一個個花瓣,一片片葉子都是專業匠人親手製作,各個地區還有不同的製作方式,即使食材相同,由於配方不同,工藝不同,因此口感和味道也有很大不同。
通過匠人的手做出的和果子,仿佛一件件藝術品,栩栩如生,又是那麼秀色可餐。於是也便能理解,特別是著名的和果子老鋪做的和果子工藝複雜,對原材料要求非常苛刻,例如大米、紅豆、蜂蜜等都是出自嚴格選擇的產地等等,甚至百年都堅持不變,也因此價格比西式蛋糕貴。
用櫻花瓣為原料做的糕團,淡粉色的糯米有淡淡的櫻花香氣,紅豆沙細膩而甜蜜,櫻花葉子經過處理後是淡淡的鹹味,與豆沙餡的甜度既有對比有非常和諧,甜而不膩。
匠人們將生活寄情於花草大自然,四季輪迴,季季不同,這些源於櫻花又具有豐富想像力的「工藝品」,實在是太精緻了,怎麼捨得吃下?
如果你到日本來,無論四季的哪一個季節,你都可以品嘗到那個季節的應季和果子,配上一杯濃濃的抹茶,是極好的體驗和享受。春天裡,味蕾也如花兒一樣開放,享受美景,享受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