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抑鬱症」成為媒體熱詞,與國家開展抑鬱症篩查緊密相關。
9月11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明確將高中及高等院校的抑鬱症篩查評估列為抑鬱症防治的重要任務之一,將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群、高壓職業人群視作重點人群,各類體檢中心在體檢項目中納入情緒狀態評估。醫療衛生機構、體檢中心、高等院校等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開展抑鬱症篩查。並要求到2022年,抑鬱症就診率在現有基礎上提升50%。
一些讀者朋友寫信表達困惑,問如果周圍有朋友得了抑鬱症,自己可以學習哪些處理抑鬱症的知識和方法,來更好地幫助對方。
關於抑鬱症的知識,我相信會越來越普及,但是,如果我們是站在朋友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我想,關注的問題點就發生了變化。
回答這個問題,很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明白自己的身份——朋友。我們不是醫生,我們是心意相通、相互關心、相互欣賞的朋友。這個角色決定了我們在面對抑鬱症這個疾病的時候,不能只看見醫生給予這個人的診斷書,而忽視了這個活生生的人的存在。
既然是活生生的人,就代表了我們不能拿抑鬱症的症狀去取代這個人本身:
比如認為TA肯定想自殺,要嚴防死守;
比如看見對方的笑容,會覺得這是一種假裝;
比如認為TA肯定很痛苦或者很危險;
甚至把這個人異化成為不正常的人,不從正常的人性角度去看待這個人的行為、情緒和思想。
如果你很關心有抑鬱症或者抑鬱情緒的朋友,我想跟你推薦一部電影:《瑪麗和馬克斯》。這部影片講述了一段忘年友誼,其中的一個人就患有精神類疾病。雖然不是抑鬱症,但是卻同樣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作為朋友,我們該如何去看待對方的精神疾病。
瑪麗是一個澳大利亞小女孩,父親行屍走肉地工作,母親酗酒,自己的額頭有一塊屎色的胎記,這是她特別在意的地方。孤獨的她偶然翻到美國黃頁上馬克斯的地址,於是開始了倆人的筆友關係。
人到中年的馬克斯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他有自己的困難,但是這不妨礙他們成為好朋友,互訴衷腸。本來是一段美好的友情,但是瑪麗卻立志要攻克精神疾病,她的論文以亞斯伯格症候群為課題,並且將馬克斯作為她的研究病歷,教授們被她獨特的見解徹底震撼了,出版社也爭相出版她的論文。瑪麗很自豪,要與馬克斯一起分享成就,並且很有信心地告訴馬克斯,她將繼續努力,有一天能夠徹底根治這種精神疾病。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馬克斯看到這一切勃然大怒,無法抑制痛苦的情緒。他拔掉了多年來給瑪麗回信時打字機上必然使用到的「M」字母:絕交!
因為馬克斯需要的不是一個醫生,他在意的是友誼中的平等、尊重,他需要感受到的是關係中的接納。
就像他在後來的書信中這樣說:「我小時候想成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上帝說,我將不得不接受我自己,包括缺點以及一切。」
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朋友。朋友是什麼?就是所有人覺得你是個病人、麻煩,有問題的人時,朋友卻能讓我們覺得我們是很好的人。
馬克斯想不到,最好的朋友、唯一的朋友卻把他的疾病看得這麼重要,認為是要去根治和克服的缺點,而不是作為「我」這個人本身的一部分去接納。雖然瑪麗的態度裡帶著關愛,卻會讓珍視友誼、在乎人的整體性的馬斯克感受到極度的痛苦:「收到你的論文時的那種疼痛,就像小時候有一次印表機不小心釘住我的嘴唇一般。」
馬克斯提到了自己的精神科醫生:「醫生說,每個人的生命都像一條長長的人行道,有些道路平平談談,有些道路會有裂縫、香蕉皮和煙屁股,比如我的。你的道路和我有相像的地方,不過可能沒有那麼多裂縫。但願有一天我們的人行道能夠相交。那時我們可以共享一罐煉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唯一的朋友。」
我想,如果你正在關心自己身邊患有抑鬱症的朋友,馬克斯告訴瑪麗的話,或許能夠幫助你以更接納和尊重的態度與你的朋友相處。與精神科醫生和精神類藥物不同,這才是屬於你們的滋養和療愈。
作者簡介:
尹琳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發展心理學碩士,兩個孩子的媽媽,相信「痛苦的背面是力量」。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