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是使徒約翰為羅馬皇帝豆米仙放逐距小亞細亞西岸不到80公裡的拔摩海島上,受聖靈感動,看見奇瑰宏偉,如潮湧至的異象,有美麗如詩,有的如恐怖如黑夜,一一見證基督信仰的真實。
晚年約翰在自己流放的拔摩海島給亞細亞的七個教會和各處的信徒所寫的一封信,信的主要內容是把基督的身份完全地啟示出來,給信徒以警告與盼望。警告的是亞細亞的教會要同基督的話,除掉一切攔阻自己跟神建立關係的罪,盼望的是亞細亞的教會雖受羅馬皇帝迫害,但要相信神在掌管一切,基督必定得勝,凡信他的必然得救。使徒約翰寫了七封書信的第一份是寫給以弗所教會,以弗所教會是崇拜異教亞底米神的中心(徒19:35),充滿罪惡和道德敗壞,保羅在將結束第二次旅行布道時候,到過以弗所,把同工百基拉和亞居拉夫婦留在那裡,自己上耶路撒冷去(徒18:18-19),在這段時間,最能講解聖經的亞波羅到了那裡,傳講了徹底悔改的信息。等到保羅再來的時候,給門徒受聖靈的經歷,主的道就大大興旺而且得勝。
使徒約翰被放逐拔摩海島服苦役,傳神道,教會越受逼迫,主道越興旺,約翰得異象,寫信給亞細亞七教會,帶去聖靈的提醒,書信中的信息也是為當日其他教會和今日的所有教會而寫。
(啟2:1)「你要寫信給以弗所教會的使者,說,那右手拿著七星,在七個金燈臺中間行走的,說,。」
約翰所寫書信中都是從異象中得的信息,不是出於人言,乃是神的啟示。啟示:原文就是「揭開所隱秘的」,指神向信徒顯現他的奧秘,啟示的中心和頂峰是基督。約翰的啟示都是從基督而來,帶著聖靈的恩膏傳述基督對亞細亞七教會的警告與教導。
耶穌基督對以弗所教會的自我介紹是:「那右手拿著七星,在七個金燈臺中間行走」,表明他不單是教會唯一的主權擁有者,他也是活在他們中間的。
主耶穌是右手拿著七星的主,(啟1:20)「論到你所看見在我右手中的七星,和七個金燈臺的奧秘。那七星就是七個教會的使者。七燈臺就是七個教會。」換言之,主耶穌是手中拿著七個教會之使者的主。七星:即教會的「使者」,或指各教會的工人。是代表歷代一切侍奉主的人。怎麼能被主使用呢?就是要被主「拿著」,不是被世界之虛榮、名利拿著,這樣才能被主使用。
「拿著」:表示是主所掌握、保護的。也顯示了他非常關心教會。
「七個金燈臺中間行走」:象徵亞細亞地區七個教會和在基督裡面的所有教會,金:強調靈性的純潔與信仰的高貴。
「中間行走」:在《呂振中》譯本翻譯:中間走來走去。「行走」是現在式,表示主是一直不斷地鑑察、修理、看顧她的教會。主耶穌右手拿著七星,在七個金燈臺中間行走,主是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不要以為在暗中犯罪主不會鑑察,他是鑑擦人心肺腑的主。察看我們是否有油,是否發光(太5:14-16)。
耶穌的自稱給我們帶來生命的提醒,如今的我們有沒有同耶穌一樣影響力的稱呼。基督徒常不是發光的燈臺,乃是發煙的燈臺,是使人流淚、不敢觀看的。主的自稱乃是在燈臺中間行走,金燈臺若發光就顯得格外光耀,若冒煙就會把金色光彩的帳幕也燻黑,失去彩色美麗的形象。
(啟2:2-3)「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惡人,你也曾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看出他們是假的來。你也能忍耐,曾為我的名勞苦,並不乏倦。」
主耶穌在責備之前,先稱讚他們。這不是處世的一種手段,乃是要告訴我們,教會的長處比短處更能引起主的注意。信徒所看到的似乎只能看到教會的缺點,很難發現別人一點長處。許多信徒常常對任何一所教會都是搖頭晃腦,沒有一間教會是他滿意的。世人似乎忘記教會本是完美的,就因著你我的加入,教會就不完美了,因我們是罪人。主耶穌對待教會,即使是最失敗的教會,仍有稱讚的話。
那位說話的主知道以弗所教會的行為,分辨邪惡和忍耐苦難。他們的行為、勞碌、忍耐是主所知道的。保羅曾對帖撒羅尼迦教會也說過這三方面的品德:「信心」、「愛心」、「盼望」。
1、行為
這裡的行為可指工作、職業或事工。主所稱讚的行為當然不是虛假的行為,乃是出於信心的真實善行。
以弗所教會是一個作工的教會,愛主的信徒也必是作工的信徒。如果人在教會中只是一個旁觀者、享受者,等候別人的安排。這是一個外人。每位信徒的生命光景應成為今天是客人、明天是主人、後天是僕人的身份。
主對以弗所教會說的話,同樣是對歷代歷史的信徒與教會說:「你只是作表面的工作呢?還是為主盡忠。主不會枉屈人,也不會偏待人。」
2、勞碌
這是新約常用的詞彙,保羅認為他比眾使徒格外的勞苦,(林前15:10)「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並且他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與我同在。」
巴克萊說這詞彙的特別意思:是指工作至汗流滿面,甚至是筋疲力盡。基督徒的侍奉不是用來消磨時間,而是消耗生命,不是有空餘時間來作一點點,而是竭盡所能,主稱讚以弗所教會,正是因為這種侍奉的態度。
主稱讚以弗所教會不只是作工,且是很殷勤勞苦地去作。真正愛主、事主的人必然十分勞碌,因為他不但工作,而且認真的去作,不是敷衍了事,那是作的仔細周到。
3、忍耐
忍耐也是新約常用的詞語,尤為保羅愛用,它是由兩個詞合成。
「忍耐」:在下、堅持。合起來指人在某意念之下堅守初衷。
它不是一種消極的忍受,乃是指勇於接受苦難、艱難、損失使之成為勝利的榮耀。(雅1:12)「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
很多人肯為主作工,甚至勞碌地作工,但不能忍耐,在勞碌之中很快就發怨言,以致他勞碌的工作有了瑕疵。肯為主作工固然是好,肯為主勞碌工作更是好,但經不起人的一點批評,經不起一點打擊和挫折,這樣的人也不能成就大事。這是沒有忍耐的勞碌,主對以弗所教會的稱讚不只有工作、有勞碌,也有忍耐。
(太10:22)「並且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4、不容忍惡人
基督也知道,隨著以弗所教會信徒的勞碌和忍耐而帶來了便是教義上的認識與分辨。他們不容忍惡人。這些惡人並不是以弗所裡的異教徒,而是「自稱為使徒而不是使徒」的假弟兄。
(太7:15)「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裡來,外面披著羊皮,裡面卻是殘暴的狼。」
保羅最後與以弗所的長老們臨別贈言:(徒20:29-30)「我知道我去之後,必有兇暴的豺狼,進入你們中間,不愛惜羊群。就是你們中間,也必有人起來,說悖謬的話,要引誘門徒跟從他們。」不幸中被保羅言中了,真有假使徒的興起。不幸中的萬幸是保羅在之前的給以弗所教會信徒打過「預防針」了,才使以弗所信徒有分辨的能力,試驗那些假冒偽善的使徒。
雖然當時有了假使徒在教會中混跡,以弗所能以試出他們的真假來,可見他們在真理方面有美好的根基,辨別的靈在真理的基礎上工作,有了真理的知識,還要有屬靈的經驗,靈命有深度,才能辨仁偽冒的「屬靈」。
我們也當振作,為基督的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我們應完全拒絕那種只想做個「享福信徒」的懶惰思想,因為那是魔鬼的計謀。主稱讚以弗所教會信徒能分別假使徒,也必喜歡我們在真道上有辨別的能力。
(啟2:4)「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
整句話都是以加強的語氣寫出來的,然而,是一個完全的逆轉,要叫備受讚許的人同樣重視他的弱點。
「責備」:英文翻譯為「反對」。
「起初的愛心」是指什麼愛心?專一、純潔、真誠的愛心。許多信徒在初信主時,愛主的心何等真純清潔,全無為己為利的動機,不論奉獻、勞苦、奔跑……一切都是為愛主而作,不是要得人的稱許,乃是真心服侍主。但信主日久,便漸漸失去了這種愛心。
如果聖經指停留在第3節,沒有一個人可以看出以弗所教會的問題,按著外表看,沒有人能看出她是離棄了起初的愛心。所有信徒都一如既往那樣為主作工、勞碌、忍耐。誰知道他們像往常一樣的工作、侍奉主,裡面愛主的心卻已經失去了。
「起初的愛心」:指起初以弗所信徒之間的救濟、仁愛以及溫暖的愛心。(徒20:35)「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
以弗所城是個異教盛行的城市,種種宗教林立,基督教是一個愛的宗教,耶穌指出:(約13:35)「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只有愛是基督教的標識,失去愛的基督教,就失去一切意義。
「起初的愛心」:在信仰生活初期具有的,對主發自內心的奉獻。愛是福音的核心,使我們持有純正信仰的重要基礎。
開初信主時的純潔愛心,以弗所人的「起初的愛心」後來變為自滿,自傲,失去原有的活潑、依靠、進取和熱心。愛心轉變為拘泥信條的形式主義。不再以基督的利益為中心,轉向以自我的利益為中心。
(林前13:1)「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林前13:13)「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啟2:5)「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哪裡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裡,把你的燈臺從原處挪去。」
我們不知道這「起初所行的事」指什麼,當為初信主時因愛而生的大大小小的行動。用行動來表現與主基督關係的親密,回到十字架,奉獻自己在教會的事工上,熱心見證、傳揚。
「回想你是從哪裡墮落」:表明以弗所教會在主看來是墮落的教會,這似乎很讓人費解。像以弗所教會這樣有好行為、有勞碌、有忍耐、有判別真理的能力,而主說他們是墮落的教會。因以弗所教會所行所作的一切不完全為主的榮耀,乃是為自己的榮耀,不再以主為一切的中心。乃以自己的名譽、權利、享受為中心。已經逐步走向墮落,這正是主對以弗所教會的責備,也是今日教會的危機。
如果教會是呈現這樣的光景,基督就把燈臺挪去,這不是出於主的一種懲罰,更是一種失去起初愛心的自然結果。失去起初的愛心,是教會失去為主發光能力的原因,教會的存在只是形同虛設,毫無生命的實際。
對於這類人,第五經文提示解決以弗所教會的方法:
1、重新回顧初信主時熱切的愛心,讓他們回想,現在他們的狀況到底離起初對神的奉獻和熱忱有多遠。
2、在神面前應當謙卑的悔改,這裡的悔改,指向神承認一切的錯誤,承認其責任全在自己,並決志立即從錯誤中迴轉。
3、行起初所行的事,悔改的確據只有通過具體變化的行為和生活展現。
尼哥拉一黨人:這些人指輕慢神的律法,濫用自由,陷入極度不道德和放縱的一群異端者。
(啟2:7)「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
以弗所教會的失敗就是離棄了起初愛主的心,以弗所教會的得勝者,就是那些能恢復起初愛心的人。
聖靈要求所有的教會留心這封信裡告訴以弗所教會的話,基督是通過聖靈向教會說話。他要求信徒「得勝」也就是靠著復活的主的大能勝過我們本身的缺點和軟弱,以及外來的引誘和惡事。
「得勝」是單數式,表示雖然在教會中有許多人需要恢復起初的愛心,但是否能恢復這起初的愛心,卻是個人的事,不是團體的事。
得勝能夠得賞,全在乎個人在主面前如何生活行事,絕不能憑別人的忠心而連帶自己也得著賞賜。(林前3:8)「栽種的和澆灌的都是一樣。但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賞賜。」
「神的樂園」:指神與人恢復人未犯罪前美好圓滿關係的地方。以弗所教會的得勝者,既能恢復起初的愛心,理當得著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為賞賜了。這生命樹的果子包含永遠的福樂與榮耀,以及與神永遠的聯合與和諧。願我們因主耶穌給以弗所教會的信息,得著復興與真悔改,成為可得賞賜的得勝者。
更多文章
生命的歷程
基督教兩大聖禮
枯骨復甦的異象
浪子的比喻
被擄、歸回與重建
聖靈降臨
一位偉大的母親——約基別
成為轉敗為勝的人